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绿色的眷恋:从康斯泰勃尔到英国音乐 [复制链接]

查看: 39408|回复: 147
1#
昨晚,忽然想念某位朋友,便看了《霍华德庄园》。老片了。出品于1992年的英国。《霍华德庄园》是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1879-1970)的重要作品之一,通常被认为是他最富于魅力的文学作品。电影复杂的故事线索与深远的社会历史内涵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电影里的迷人风景令我想起他——伟大的康斯泰勃尔。


英格兰为这个故事提供了最适宜的背景——乡村的绿树、平静的水塘和色彩斑斓的云彩。而这些也恰是从未离开过英格兰的康斯泰勃尔深深为之眷恋的。福斯特的作品是充满个人魅力的。这点康斯泰勃尔和她相同,他所描绘的是田园,恬淡隽永。他的画也和福斯特的文字一样,令人感到愉悦而又不失质朴。他的画面精致单纯;他善于用色,那些天空、绿树和水池都有着丰富的结构和层次美。空中的淡紫色的云彩在风中舞蹈,覆盖着这片田园,宁静惬意。这就是康斯泰勃尔绿色的眷恋。


康斯泰勃尔的作品有着亲切写实的画面,丰富敏感的光色变化,他把绘画当成传达感情的工具,认真研究自然。这种热爱大自然、歌颂大自然的特色是英国浪漫主义艺术的一大特征。他纯真的表现大自然的特点启发了印象派……..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7-06-28 14:11:29
分享 转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

回复: 【与音乐无关】绿色的眷恋:康斯泰勃尔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

回复: 【与音乐无关】绿色的眷恋:康斯泰勃尔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

回复: 绿色的眷恋:康斯泰勃尔

原帖由 herodotus 于 2007-6-27 22:18:00 发表
英国还有艾格顿荒原呢
艾格顿荒原——广袤、粗犷、迷人。尤丝塔西亚——美丽、任性、向往都市繁华的生活。克里姆——年轻、英俊、厌倦了巴黎首饰商人珠光宝气的日月,回到荒原的还乡者。《还乡》中展示的是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追求与幻灭的人间悲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

回复:绿色的眷恋:康斯泰勃尔

英国盛产画家,缺少音乐家(名气也不大)。德国则相反。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6#

回复:绿色的眷恋:康斯泰勃尔

对啊,透纳的水彩画很有名。他晚年居住在海边,观察日出日落,终生没结婚。艺术家很多这样。谈到水彩画,德国少有的画家丢勒也很有名,他是个全才。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

回复: 绿色的眷恋:康斯泰勃尔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7-06-28 11:19:35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

回复:绿色的眷恋:从康斯泰勃尔到英国音乐

这本来是一个谈美术和艺术的帖子,肖邦和江月兄谈到他们喜欢的英国音乐。E版看得起,加了精华,所以我决定写些东西(一些内容参考了网上和书籍资料),希望大家真诚指教。英国在欧洲音乐繁盛的18、19世纪并没有出现闻名世界的大作曲家,但是英国却是一个富有音乐性的民族。英国的音乐家曾对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的音乐发展作出贡献。17世纪英国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年代,清教徒在反对天主教的运动中,破坏了大量的音乐学校、乐谱资料和乐器。然而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位英国作曲家,他的音乐在欧洲历史上闪耀出不可磨灭的光芒。珀塞尔(Henry Purcell,1659—1695)一生主要服务于宫廷,写有许多戏剧配乐、颂歌和室内乐等。他写的《狄朵与埃涅阿斯》竟成为久演不衰的英国歌剧的杰作。作品吸取了意、法歌剧的经验,融合了英国民族风格的音调,具有质朴深刻的抒情气质。剧尾狄朵与世绝别的咏叹调《当我命归黄泉》乐队用固定低音的写作手法,烘托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1685诞生了一位大师就是与巴赫齐名的亨德尔,但是他们的经历、性格和音乐风格有很大的差异。亨德尔生于德国属萨克森王国的哈雷,父为理发师和外科医生。尽管从小学习音乐,但遵从父亲的愿望,入哈雷大学学习法律,父亲去世后即退学投入音乐事业。他立志从事歌剧创作,1703年前往汉堡,1706年转赴意大利,先后结识何莱里、斯卡拉蒂父子。在意大利三年熟悉了意大利歌剧、清唱剧、协奏曲、室内乐的创作风格。他的歌剧在意大利获得好评,《罗德里戈》在梅弟奇的赞助下于佛罗伦萨上演,《阿格罗皮那》是由那不勒斯总督、红衣主教撰写的脚本。后回德国任汉诺威选侯宫廷乐长。两次访英,第二次定居伦敦。亨德尔以勃勃的雄心在英国从事意大利歌剧的创作、演出和歌剧院经营的事业,几度获得成功。他曾担任皇家音乐院——由国王和富有的贵族支持旨在上演意大利歌剧的机构——音乐指导这一重要职位。亨德尔对环境的敏锐的适应性,使他在意大利歌剧在英国日趋衰落之时转向清唱剧创作。他的26部英语清唱剧的创作过程,是他逐渐在英国蒸蒸日上的中产阶级中寻找到新的观众的过程,也是他应和着时代的脉膊开辟新的艺术天地的探索历程。其中主要作品为:《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参孙》、《犹大·马加比》、《耶弗他》等。其中一些取自新教的英国公众熟悉的《旧约圣经》,其中那些有关民族兴亡和英雄的故事,使正处于革命动荡中的英国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亨德尔的清唱剧虽然也是由咏叹调、宣叙调和合唱组成。但与意大利音乐戏剧观念不同,合唱成为戏剧表现的重要手段。其中既有新颖的叙述性、描绘象征性的合唱,又有宏伟史诗性的合唱。亨德尔常常以简捷的音乐手法创造出宏伟效果。亨德尔的器乐作品有为露天演出而作的两首管弦乐曲《水上音乐》、《焰火音乐》,及管风琴协奏曲、大协奏曲、奏鸣曲、三重奏鸣曲、钢琴曲等。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9#

回复:绿色的眷恋:从康斯泰勃尔到英国音乐

在18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英国音乐生活受德国、意大利等国影响很大,海顿、韦伯、门德尔松都曾先后访问英国。海顿为伦敦写的12部交响曲、韦伯的歌剧《奥伯龙》、门德尔松的清唱剧《以利亚》,都是在英国首演的。
在珀塞尔之后,英国音乐生活、音乐教育和普及工作却有很大发展。教堂的管风琴音乐一向是英国人民音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人民还喜爱合唱,当时皇家小教堂的唱诗班,相当于一个颇具规模的合唱团。至今,不少英国家庭还有把家族人员送入教堂唱诗班参加合唱的习惯。英国是最早制定音乐博士学位的国家。这种学位始于1463年剑桥大学,要经过作曲或音乐知识严格的考核才能授予。除大学外,坎特伯雷的大主教,也对教会音乐有卓越贡献的音乐家授予音乐博士的称号。1822年,英国建立了著名的皇家音乐专科学院,许多作曲家、演奏家献身于音乐教育工作。
在音乐理论方面,早在1776年,C.伯尼和J.霍金斯在同一时期写了世界最早的《音乐通史》。曾任皇家音乐学院院长的G.格罗夫于1873年开始从事《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的准备工作,从1879~1949陆续出版了4版(其后多次增订),是一部有世界影响的音乐辞书。值得一提的还有E.普劳特,他为音乐基本教育写作了从音乐欣赏、和声学直到配器法和赋格,涉及到作曲法所有领域的教程,形成一个音乐作曲教学的完整体系,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另一位音乐理论家C.格雷(1895~1951)则写了许多卓有见解的评论,其中对英国现状的批判性的论述,尤为精辟,他的不少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
英国自珀塞尔以来的200年间,虽然没有出现过具有世界影响的作曲家,但在本国范围内还是有不少受群众喜爱的作曲家,如19世纪中叶爱尔兰的M.W.巴尔夫(1808~1870)和V.华莱士(1812~1865),都写了一些曲调优美、风格清新的歌剧。前者以《波希米亚少女》、后者以《玛丽塔娜》而知名。稍后则有A.沙利文与剧作家W.S.吉尔伯特(1836~1911)写了许多英国风格的喜歌剧,这是继承民谣歌剧传统写成的略近于轻歌剧的歌剧。其中象《皮纳福号军舰》和《彭赞斯的海盗》脍炙人口,至今仍常在英语系国家上演。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