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绿色的眷恋:从康斯泰勃尔到英国音乐
19和20世纪之交,可以说是英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转折点。E.埃尔加是这个转折的先行者。他有高度的创作技巧和非常巧妙的配器手法,以管弦乐《谜语变奏曲》和雄伟壮丽而带有神秘感的清唱剧《杰龙修斯之梦》最为著名。稍后的F.迪利厄斯与其说是英国传统,毋宁说更多受印象主义影响。他写了不少纤细柔美的音乐和协奏曲。在有些作品中,他把乐器和人声微妙地融合在一起,非常动人。G.霍尔斯特曾沉醉于印度哲学,他同样具有高度的管弦乐创作技巧,交响组曲《行星》在今天得到重新的评价。在埃尔加等人的同一时期,P.沃洛克(1894~1930)写了不少精致的英国风格的歌曲。G.班托克(1868~1946)则收集、改编了许多英国和各地方民族的民歌,并写了不少取材东方和具有东方特色的音乐。
在20世纪初期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些作曲家则继续发扬英国传统并吸收了某些现代的创作手法,取得较大的成就。其中有R.沃恩·威廉斯、A.巴克斯(1883~1953)和J.艾尔兰(1879~1962)等人。沃恩·威廉斯是继埃尔加以后英国最有贡献的作曲家之一,曾受印象主义影响,但他非常重视民间音乐,是英国民歌协会的成员。他曾深入研究英国的民间音乐,特别是诺福克地方民歌,并把它应用到自己的作品里。他还深入研究英国音乐史,吸收本民族的创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创作。代表作有《伦敦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等 9部交响曲。他所写的《民族音乐论》在世界有深远影响。巴克斯和艾尔兰都继承浪漫主义的传统风格。巴克斯喜爱取材于爱尔兰诗歌,使用爱尔兰地方音调,他的7部交响曲为英国乐坛加了光辉。艾尔兰则以精致的器乐小曲和抒情独唱曲等作出了贡献。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的音乐文化出现了一个真正的文艺复兴期,涌现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例如A.布利斯、C.兰伯特(1905~1951)、E.鲁布拉(1901~)、W.沃尔顿、A.罗斯索恩(1905~1971)、
M.蒂皮特(1905~)和B.布里顿等。布利斯走过各种不同的创作道路,从早期的《色彩交响曲》那样反传统的现代主义,经过对各种风格的探索,最后转向象康塔塔《福音》那样充满中世纪情趣的音乐。他被英国皇室授名为“女王的音乐大师”。鲁布拉写了许多器乐和合唱音乐,特别是8部交响曲。兰伯特写了不少舞剧音乐和优秀的评论,其中所著《嗬!音乐》(1934)一书最为知名。沃尔顿早期风格追随A.勋伯格和B.巴托克,常使用爵士音乐节奏,晚年还使用十二音技法,新浪漫主义在他创作风格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管弦乐组曲《门面》和清唱剧《伯沙撒王的宴会》都很有名,特别是后者,继承了亨德尔以来英国合唱音乐的传统,应用了较新的手法和大量不协和和音,很吸引人。罗斯索恩深受P.欣德米特的影响,他所写的交响曲和弦乐协奏曲,获得了世界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