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绿色的眷恋:从康斯泰勃尔到英国音乐 [复制链接]

查看: 39442|回复: 147
11#

回复:绿色的眷恋:从康斯泰勃尔到英国音乐

19和20世纪之交,可以说是英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转折点。E.埃尔加是这个转折的先行者。他有高度的创作技巧和非常巧妙的配器手法,以管弦乐《谜语变奏曲》和雄伟壮丽而带有神秘感的清唱剧《杰龙修斯之梦》最为著名。稍后的F.迪利厄斯与其说是英国传统,毋宁说更多受印象主义影响。他写了不少纤细柔美的音乐和协奏曲。在有些作品中,他把乐器和人声微妙地融合在一起,非常动人。G.霍尔斯特曾沉醉于印度哲学,他同样具有高度的管弦乐创作技巧,交响组曲《行星》在今天得到重新的评价。在埃尔加等人的同一时期,P.沃洛克(1894~1930)写了不少精致的英国风格的歌曲。G.班托克(1868~1946)则收集、改编了许多英国和各地方民族的民歌,并写了不少取材东方和具有东方特色的音乐。
在20世纪初期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些作曲家则继续发扬英国传统并吸收了某些现代的创作手法,取得较大的成就。其中有R.沃恩·威廉斯、A.巴克斯(1883~1953)和J.艾尔兰(1879~1962)等人。沃恩·威廉斯是继埃尔加以后英国最有贡献的作曲家之一,曾受印象主义影响,但他非常重视民间音乐,是英国民歌协会的成员。他曾深入研究英国的民间音乐,特别是诺福克地方民歌,并把它应用到自己的作品里。他还深入研究英国音乐史,吸收本民族的创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创作。代表作有《伦敦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等 9部交响曲。他所写的《民族音乐论》在世界有深远影响。巴克斯和艾尔兰都继承浪漫主义的传统风格。巴克斯喜爱取材于爱尔兰诗歌,使用爱尔兰地方音调,他的7部交响曲为英国乐坛加了光辉。艾尔兰则以精致的器乐小曲和抒情独唱曲等作出了贡献。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的音乐文化出现了一个真正的文艺复兴期,涌现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例如A.布利斯、C.兰伯特(1905~1951)、E.鲁布拉(1901~)、W.沃尔顿、A.罗斯索恩(1905~1971)、
M.蒂皮特(1905~)和B.布里顿等。布利斯走过各种不同的创作道路,从早期的《色彩交响曲》那样反传统的现代主义,经过对各种风格的探索,最后转向象康塔塔《福音》那样充满中世纪情趣的音乐。他被英国皇室授名为“女王的音乐大师”。鲁布拉写了许多器乐和合唱音乐,特别是8部交响曲。兰伯特写了不少舞剧音乐和优秀的评论,其中所著《嗬!音乐》(1934)一书最为知名。沃尔顿早期风格追随A.勋伯格和B.巴托克,常使用爵士音乐节奏,晚年还使用十二音技法,新浪漫主义在他创作风格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管弦乐组曲《门面》和清唱剧《伯沙撒王的宴会》都很有名,特别是后者,继承了亨德尔以来英国合唱音乐的传统,应用了较新的手法和大量不协和和音,很吸引人。罗斯索恩深受P.欣德米特的影响,他所写的交响曲和弦乐协奏曲,获得了世界声誉。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

回复: 绿色的眷恋:从康斯泰勃尔到英国音乐

原帖由 李商隐 于 2007-6-28 14:39:00 发表
好帖。我一边学一边顶。
很多资料来自网上,并非完全原创。有些地方组织编写了一下,仅供大家参考,这些资料有一定价值,比较完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3#

回复:绿色的眷恋:从康斯泰勃尔到英国音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在这个英国的新文艺复兴期,最能作为代表的作曲家是蒂皮特和布里顿。蒂皮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把新浪漫主义和英国古老牧歌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的风格。1944年所写的清唱剧《我们时代的孩子》是一部反法西斯的充满人道主义的作品。它不仅揭露和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还描写了由于人类的盲目性而带来的残忍和愚昧。曲中应用了许多黑人灵歌,非常感人。他著名的《第三交响曲》是为女高音和乐队写成的。布里顿被认为是英国自珀塞尔以来最伟大的“音乐上的希望和现实”,是使英国在国际乐坛重放光芒的巨星。他的代表作是1945年完成的歌剧《彼得·格兰姆斯》。该剧通过一个渔民的悲剧,表现个人与社会现实的矛盾,是一部被誉为挽回了英国乐坛声誉的作品。他的创作范围极广,仅就歌剧而言,就有正歌剧、室内歌剧和儿童歌剧等。他写了许多既有普及作用又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例如管弦乐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等。他曾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写了不少有关反战题材的作品,他和蒂皮特同样,都是富有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的音乐家。他的音乐语言,广泛吸收I.F.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A.贝格、М.П.穆索尔斯基和G.普契尼等人的精华,并和英国的民族特色融合在一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除上述许多作曲家继续活跃于英国乐坛外,还涌现许多年轻有为的作曲家。其中有不少人深受十二音技法、序列音乐和巴托克的影响。如E.勒琴斯(1906~)、H.塞尔(1915~)、P.R.弗里克(1920~)、L.汉密尔顿(1922~)等。
在60年代以后,随着先锋派文学、剧坛“愤怒的青年”的掘起,许多青年作曲家走上比十二音音乐更彻底地背离传统的道路。他们探索和研究各种新的创作方法,建立各种体系,并且以此作为向英国旧传统的“重绅主义”的挑衅,其中有仿效O.梅西昂和使用爵士手法的M.威廉森(1931~),应用爵士手法的R.R.贝内特(1936~)以及在电子音乐、偶然音乐等方面作了许多探索的C.卡迪尤(1936~)等。
除专业音乐活动外,英国的民间音乐对世界也很有影响。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民歌、舞蹈、音乐和军乐都为世界人民所喜爱。英国系统的民歌,很多是用没有或少有半音进行的五声音阶写成,很有特色。它那淡淡哀愁的情调,给人以深切的感受。英国还有独特的称为“安瑟姆”的宗教赞美歌,有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习俗和基督教的特色相结合的民间风土音乐,还有许多与基督教节日有关的音乐,特别是称为“凯罗尔”的圣诞颂歌,以及在节日围着花柱跳舞用的摩里斯舞曲,都很有代表性。下面接着我会谈一些唱片。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7-06-29 09:25:00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4#

回复:绿色的眷恋:从康斯泰勃尔到英国音乐

唱片也不按时间先后顺序了,谈到哪算那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5#

回复: 绿色的眷恋:从康斯泰勃尔到英国音乐

(一)沃恩.威廉斯作品:
0.jpg (, 下载次数:48)

jpg(2007/6/28 15:20:13 上传)

0.jpg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7-06-29 07:08:02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6#

回复: 绿色的眷恋:从康斯泰勃尔到英国音乐

原帖由 江月 于 2007-6-28 15:24:00 发表
口水啊,正是我想找的唱片;P
应该不难找。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7#

回复:绿色的眷恋:从康斯泰勃尔到英国音乐

(1)作曲家生平就不介绍了,大家看前面的资料。沃恩.威廉斯这张唱片非常有名。里面的两首作品《塔利斯主题幻想曲》和《绿袖子幻想曲》非常有名!其名气已经将他的交响曲远远抛在脑后了。这两首作品相信大部分朋友都听过。我再重复一下。家喻户晓的《绿袖子幻想曲》是根据英国民歌写成的,曲调非常优美甚至带点忧伤,因此也有这么一种说法:说他是缅怀故人的。《塔利斯主题幻想曲》是沃恩.威廉斯的代表作,她的主题来自英国作曲家托马斯.塔利斯的一首赞美诗,此曲非常温馨,温暖人心,而且肃穆高贵而又平易近人。可以说,这两首作品具有真正纯正的英国风格。也是古典音乐入门者的好曲目。马里纳非常适合这种风格的曲目,驾轻就熟,演绎非常轻松流畅,极具歌唱性,听后令人深深迷恋,甚至受到心灵的冲击.........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7-06-29 07:17:09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

回复: 绿色的眷恋:从康斯泰勃尔到英国音乐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9#

回复: 绿色的眷恋:从康斯泰勃尔到英国音乐

原帖由 李商隐 于 2007-6-28 15:44:00 发表
原帖由 江月 于 2007-6-28 15:41:00 发表
只有小双张,但曲目更丰富


我当时在马勒那里,手拿这个双张和刚才S兄帖的那个高价,犹豫再三到底选哪张,最后还是拿下了那个单张。现在想想有......
我现在也是这个想法,CD追求更多的曲目。想听音质好的就买黑胶了。鼓励扩大唱片曲目收藏,不要盲目追求正价版,除非特别特别喜欢。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0#

回复: 绿色的眷恋:从康斯泰勃尔到英国音乐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7-6-28 15:43:00 发表


(2)巴比罗里这张唱片是经典名演了。《绿袖子幻想曲》和《塔利斯主题幻想曲》就不谈了。这张唱片有两首艾尔加的著名作品。艾尔加的两首弦乐乐队作品,非常精彩迷人。这两首作品是音乐会的常演曲目,非常流行。这些都是英国最温馨动人的小作品。版本也很多,广为传唱。英国大指挥巴比罗里以善于演绎优美动人的作品而著称于世。这张唱片非常有名。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7-06-29 07:18:06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