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jpg]Upload/200511911582229444.jpg[/upload]
鲁尔区的音响明星 - Audionet 原厂专访
音响论坛 170期 2002/ 11月号 - 刘汉盛
百鸣音响 编整
之三:精彩的内部设计
板上使用大量的表面黏着零件,许多读者们心中会大表不以为然:表面黏着组件不是随身听那种廉价玩意在用的吗?怎么这么高价的音响器材里也用这种东西?这么小的组件能够承受大电流吗?声音会好吗?其实我也向Audionet的首席工程师Bernd Sander提出相同的疑问,Bernd 笑着告诉我:音响界不是一直要求音乐讯号的路径要越短越好吗?采用表面黏着组件正好就是最理想的实践之道,因为这些组件体积小,可以在很小的线路板面积上完成所需的线路。加上他们所使用的四层线路板,即使再复杂的线路都可以在一块很小的线路板面积上完成。假若担心表面黏着组件无法承受大电流,多并联几个组件就可以解决了。
看我不可置信的样子,Bernd 还拿着线路板指给我看他的设计。的确,从讯号输入端到讯号输出端,有的基本上只不过二、三公分的路径长度而已。我问Bernd 这是怎么做到的?他回答说除了采用表面黏着组件之外,线路的布局设计才是最重要的。Bernd 说有些公司偷懒,采用市售计算机自动线路布局软件来设计线路板,那是不对的。因为设计该软件的人永远不会精确的知道您想做的是什么事,所以他都自己来:自己设计线路、自己做线路布局、自己在计算机上仿真、自己做第一片线路板、自己测试。等一切都符合他设计的要求之后,才会拿给协力厂商,正式生产线路板。
首席设计工程师很厉害
或许我这么说,您还不知道这位身高将近二公尺的光头魁武大汉有多厉害,以下我举几个例子给您看,您就知道他所设计的线路有多厉害了:翻开他家的产品目录,讯噪比随便都大于110dB,THD+N失真随便都小于-105dB,内调失真小于-110dB,后级的阻尼因子在10kHz测得大于1,800,在100Hz时更高达10,000。在向我说明的同时,他领我到生产线上,随手拿了一部已经组装好的Amp2 G2,以Audio Precision One测试仪器测给我看。以FFT/2.5kHz,4欧姆负载,输入10V情况下,测得的讯噪比竟然是在-150dB这条线上。把这个结果印出来后,他又以无负载的状况下再测一次,讯噪比与有负载的状态下几乎一样。这代表着这部后级除了组件本身的噪声之外,线路上几乎没有噪声。
测过后级之后,他又拿一部Pre G2前级测给我看,包括讯噪比与THD+N等都非常的低,他也一一印出来让我带回。从这种硬碰硬的实测结果来看,Audionet对于测试数据的要求虽不敢说是世界第一,但排名前几名应该是毫无疑问的。我想这就是德国人实事求是的精神表现,能够确实做到的地方,他们绝对不马马虎虎混过;能够追求极限表现之处,他们也绝不放弃追求。
把音染、失真、噪声去掉
看到这里,或许您会以为Audionet只是一家盲目追求漂亮规格的音响制造商。假若您这样想,那就错了。Thomas Gessler说对于规格的极限要求只不过是把音响器材做好的基础而已,音响厂商至少在这方面一定要做好。把规格做漂亮之后,再往上追求回放音乐的表现,这就是Audionet的设计哲学。
嗯!这话说得漂亮,每一家音响厂商都会这么说,但是要怎么去做到呢?我更进一步的请教Thomas Gessler。他回答说或许是德国人个性使然,他们追求的是把音响器材的音染去掉,让所有的乐器显出自己的音质音色,让所有的声音还原自己的本色。根据他们的看法,只要能够想办法把所有的失真降到最低,并且不随便依照个人的偏好胡乱调音,这样音响器材就会展现出他们的自然之美。所谓自然之美是什么?就是原来演唱者的嗓音唱出多迷人的声音就再生出多迷人的嗓音;原来小提琴拉出多美的声音就再生多美的声音,这些原来的声音就是最美的,音响制造者根本不需要加油添醋,这样反而会把原来的美味弄糟了。还原本色,这也是Audionet的音响设计哲学。
[upload=jpg]Upload/200511911583452954.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11911584329010.jpg[/up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