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黑胶唱片情 文 · 林子贤 [复制链接]

查看: 18986|回复: 58
1#
我的黑胶唱片情

文 · 林子贤


1978年我刚进入Hi-Fi世界时,真空管热潮已过,晶体机步入了它的“黄金岁月”。当年虽有开卷式录音机及卡式机,但纵观本地各大小音乐软件商,仍以黑胶唱片为主流。
记得当年,口琴队里的一位友人介绍我认识了陈家旭先生。陈先生当年用的是AR3a喇叭和MA——Micro-Acoustic,专为AR3a量身特制的超高音喇叭。我先后在家旭大哥府上听了他自制的Universal Tiger、Tiger Saurus(用当年燕京无线电行售卖的Wise Kit),及厂制的Quad 405、 Dunalclub等后级。前级则有RC 4739(后来经我建议采用EQ更精准的RIAA网路),及Leach教授的Low T.I.M前级。
家旭大哥虽然换了不少扩音机及线材,但由始至终,他一直用着AR3a喇叭和Thorens TD125唱盘。记得他在TD125上装了两支唱臂,其中一支Keith Monk单点水银唱臂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这对于刚起步的我是极大的震撼!虽然后来又陆续认识了Andy Chan、Paul Leong等大师傅,使我进一步大开眼界及耳界,但家旭大哥对我在音响世界的影响始终是最深远的。
在家旭大哥家里,我首次欣赏并领教了AR示范唱片(AR Demonstration Record)的威力。每次家旭大哥做各种试验来印证他的音响历程,都会用上这张1962年在西班牙录制的唱片。这张唱片以Side 2最后一首最具代表性,哪怕一点微小的调校都会使guitar的共振音色(Box Sound)产生极惊人的变化,对或不对,一清二楚,绝对没有令人捉摸不定的答案。这是我所认识的首张试机“试金石”。

后来我在Andy Chan及Paul府上,先后领会了Yamaha Epicurus One、Two,RCA Audio Symphony,Sheafield Lab Direct Cut等唱片的精妙之处。这一切注定了我往后廿年,只钟情于黑胶唱片。以后每逢出国,办完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溜唱片铺子。记得有一次我在香港杂志中读到Esther的唱片介绍,就在第一时间托老妹买了张回来,听了之后便不能自拔。于是每次路经香港,必定上金弦琴行买一张。直到1995年,我数了数珍藏的“宝贝”——哇!我总共有5张Esther!
当年我刚开始工作,收入有限。Part Time制造扩音机和卖动圈唱头放大器给友人,所赚的钱大部份都丢在黑胶唱片与唱盘硬件上。
我的第一部唱盘是部二手的Thorens TD-125,这里要谢谢家旭大哥,是他教会了我如何拆掉Transportation Lock。往后我所见过的TD-125都没人拆掉它的Transportation Lock。TD-125的表现正受制于此!随TD-125而来的是一支性能非常不错的Ortofon唱臂——尤其是它的磁力控制Anti-Skating。唱头则是家旭大哥让给我的Ortofon SL-15E MK II,就是这几件东西使我踏上了Hi-Fi这条“不归路”。

有一天我发现TD-125有点问题,唱到一半时会忽然减速(不是胶带问题而是电子控速电路有故障)。TD-125不像TD-125 MK II,它使用的元件是70年代末期已绝迹的Germanium晶体。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我很快地从Katong Shopping Center的一间唱片店里买了台二手的Thorens TD-150。TD-150上的第一支唱臂是一支二手Mayware Formula 4(方程式4号)单支点唱臂。唱头则是从Andy Chan手中买过来的新FR-1 MK III F 动圈头。由于当年我们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自己装的扩音机了不得。自从听了Linn老板Ivor Teifuruburn的garbage in,garbage out的道理,才极其重视唱头的素质。所以在购买顶级动圈唱头时,常常一掷千金而面不改色。这台TD-150我用了很久,直到92年搬家时才放弃了它。直接原因是当时家里已买了一台Linn Sondek。
我依稀记得当时所用的喇叭已从我生命中的第三对LS3/5a (Chartwell)换上了当年唯一镇得住LS3/5a的Tangent RS-2。在三路电子分音及一只KEF B-139的重播下,我深深地体会到电子分音的威力。老实说,只要分音器的素质好,三路电子分音要得到良好的音质并非如同那些从不去尝试而只会空喊的家伙们想象中那么难。每当我想放弃三路电子分音重回二路或全频时,起码有两个星期是很痛苦的。原因是三路电子分音所带来的开扬细致、动态及丰富表情是全频或二路电子分音拍马难追的(只有在优秀的Lother单体,及Aletc或JBL号角喇叭细心调校下方能另当别论)。
行文至此,读者会发现我一直在带动唱盘上打转而始终不提直驱唱盘,这是因为家旭大哥曾告诫我们不要浪费钱在直驱盘(Direct Drive)上。直驱盘虽具备理想唱盘的一切优点:如起动快,扭力大,速度恒定(石英锁定Quartz Lock尤为准确),停止快。从理论上讲,是无懈可击了。然而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便是音乐感不佳。时至今日,尚未有一部直驱盘令我点头称善(包括当年的顶级Technics SP-10唱盘)。反而是飞轮式唱盘(Idler Drive)配以Garrad 301却有极优秀的音乐感和生命力。当年新加坡大街小巷的唱片店都用着Lenco L75飞轮盘,连电台广播用的也正是Garrad 401!说真的,它们的确是好听!
回顾以往,我曾拥有一支Grace 707唱臂(其实它是众多Grace臂中最普通的一支)。论解析度,它不及我的Grace 704、940、945S,以及装在加长臂板上的Grace 960。论声音的灵敏度也不及Grace 945(三年前我把Grace 945卖给了一位老友Ah Chung),现在我的Thorens上装的是Grace 940或945S。
在众多Grace唱臂中,我最喜爱Grace的单支点臂。除了Grace及Formula 4外,我还用过一支深得我心的Excel单支点唱臂。这支Excel是在Queenstown Shopping Center以一个便宜到无法置信的价钱买下的(店主大概卖不出,CD开始流行了嘛,我只付了45块钱)。这支Excel有个重大优点,就是在支点正中顶部装了个水平仪。若VTA不准或左右不平时,马上可从水平仪上察觉从而作出更正。
当时这支唱臂装在我从淡水河以5块钱买回来的AR盘上。我还记得89年购入AR盘的情景:当我把AR盘分件拆开时,围观的人都以极“好奇”的目光盯着我。而那个“卡郎古尼”好象有点后悔以5块钱卖了这部“宝贝”给我。
拿回家后,我给它装了只Grace红宝石动磁唱头,哈!这是我搞Hi-Fi这么多年来购入的第一只动磁头。这只Grace红宝石没有一般动磁头的缺点,它的高音伸展漂亮,中音饱满,低音干净,连几位动圈派的“死硬份子”听过后都啧啧称奇。唉!这只唱头最后竟被家中baby时代的老二当玩具,待我发现时,那支红宝石针杆已不知去了哪里!在此之后我才有勇气买Gold Ring、AKG等唱头。至于Shure唱头,说实话,在友人处听得较多。拖泥带水,印象不佳,非我所好!这台独特的AR+EXCEL唱臂,于92年搬家时让给了一位老同事,三年前还见过一次,一切安康。
自92年起,由于黑胶碟大势已去,唱臂价格暴跌,我亦趁机以低价买进了两支Keith Monk水银唱臂(一支全新)、一支FR 64、一支Denon DL309,和一支Sumiko MMT(已装在Linn盘上)。加上较早前老板送给我的一支极其珍贵的Loci唱臂和我的珍藏唱臂SME-S3(全球只有25支)。啊!够了!这一切都是准备我后半辈子用的。
如果上帝告诉我,我只剩十年的命,我便会开始用Keith Monk水银唱臂。这支唱臂有个神奇的功能,它能鼓励任何“好听”的唱头,唱得更好听!它虽看起来有点粗糙,但却是我所珍藏的最神奇的一支唱臂。一般普通唱臂在左右摆动时会受到臂管内的电线在支点扭曲的阻力影响。然而水银唱臂的四根电柱浸在水银槽中,左右摆动时全无阻力,从而使唱头传过来的讯号通畅无阻。
为什么要在我生命最后十年才用这支唱臂呢?原因一是,它会使你慢性水银中毒。原因二则是,水银臂很邪门,当你进入这个境界便会觉得“曾经沧海难为水”,已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了。因此,很多人的Hi-Fi生涯就在水银臂中终结(很不幸的包括家旭在内),然而我还有很多好作品想听,所以不愿步他们的后尘!
多年来几次搬家,我放弃了好几部唱盘,但黑胶唱片始终是有入无出。随着CD的流行,它似乎已经取代LP了。真的吗?未必!有一次我把静婷的“情人的眼泪”,崔萍的“今宵多珍重”,董佩佩的“第二春”等播给一个Hi-Fi门外汉听,播完CD后播LP。您猜这位老粗告诉我啥?“哎哟!这好比喝了城市的Kopi后再喝一杯浓浓的乡下Kampong Kopi,怎么唱盘会这么好听?!”真的!与调校得当的唱盘(不用顶级)相比,再名贵的CD机都会死Kiaw Kiaw!
有一次在朋友府上做了个试验,大伙儿把Rega唱盘经我制作的唱头放大器输入电脑CDR。重播CDR时,大伙惊觉LP引人入胜的音乐感竟然在CD上出现!乍听之下,几乎可以假乱真(像在播LP)!但细心比较之下,LP的高音区通透度始终较高明。这一惊非同小可!接着我们又用主人的CD机Marantz CD 63听董佩佩CD来做比较。天啊,不到十秒主人已按下Stop Button,我们四人皆哈哈大笑......!问题已十分清楚,CD重播硬件没有问题,是CD制作过程中所犯下的失误。回想这一切,现在的Hi-End厂家是否走错了方向了呢?我不知道......
记得我住白沙时,有一次吾友(吾师孙亿光老师的公子文国大哥)扛了一台78转唱机到寒舍,那天我首次听到78转唱片惊人的效果。当时唱盘在客厅里播着“口琴王”Lary Adler演奏的“蓝色狂想曲”,我惊呆了!好像真的有人在客厅里吹口琴,多么像是一支真正的口琴发出的音量及质感。那种“传神”度,别说是CD,就算在我引以为豪的电力扩音系统里亦绝对做不到!
敢问苍天!既然我们的科技文明比1920年~1940年进步了,但为什么我们重播“传神”的本领却在开倒车呢?!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4/4 12:58:10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甲州最大黑胶唱片迷

文 · 杨金成



最近两三年来,小杨身边的发烧友,接二连三投身于LP系统,并四处搜寻黑胶唱片,玩得亦乐乎!
这回小杨要介绍的人物是马六甲发烧友所尊敬的Uncle Philip Low。此君是黑胶道上的代表人物,Uncle Philip Low目前只玩黑胶系统,CD则被束之高阁,见不得光。他所收藏的黑胶唱片也是甲州发烧友之冠,多达七千多张!搜罗了各类音乐作品,羡煞不少现在才开始收集黑胶唱片的发烧朋友。

Uncle Philip Low是一名退休人士,曾任高职於某大银行,对于经济、金融与工商动态了如指掌,且颇有研究。每当大伙一同聚餐饮茶时,如有相关问题不得其解,往往都会向他讨教,而他也不吝于指导。年轻时,Uncle Philip Low曾留学纽西兰,独自一个人时喜欢听音乐及音响;如今退休后,更时常周游列国,一有空就订了机票,独自一人提着简单行李飞至英国、印度、澳大利亚、纽西兰、菲律宾和香港等地搜寻黑胶唱片。


小杨乃是通过Uncle Ng(曾在《视听艺术》 56期里介绍过此君)而认识Uncle Philip Low的。经过多次的茶叙与聚餐,逐渐熟络后,小杨提出能否将他的心头好公诸天下?Uncle Philip Low也很爽快地答应了小杨。


目前Uncle Philip Low用来欣赏黑胶唱片的系统如下:
唱盘:VPI TNT 3.5
唱臂:Graham Model 1.5
唱头:Benz Micro H2O MC
唱头放大器:Audio Research PH 5
前级:Audio Research SP 14
后级:Jadis Model 845
扬声器:Jmlab Electra 915

试听的黑胶唱片则是:
Pink Floyd: The Wall
Dire Straits: Brothers in Arms
Della Reese: Della by Starlight
The Swing Era: Into the 50s
Carmen McRae: Love Song
蔡琴: 金片子(一)

小杨在Uncle Philip Low的家听了同样的黑胶三次之后,才写下这篇报导。在这里听音乐,由于发烧房的隔音与冷气系统做得非常理想,往往让在座者觉得非常舒适。尤其是看着身后黑胶宝库如山,黑胶唱片一张接着一张地拿出来开声欣赏,实在让人舍不得走出房间。这套音响系统的音质不会太过娇媚引人,但声音相当柔婉清澄;动态收放适中,不会咄咄逼人。在美好的声乐中,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流逝;小杨认为在闲暇时,在此慢慢地翻阅从世界各地搜集到的黑胶唱片已经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享受,更何况还有美妙的音乐相伴呢!
就在第三次告别Uncle Philip Low的发烧房时,在回家的路程中,小杨心想:能够放松心情,开开心心地听音乐与音响,不正是我们大家所向往和追求的人生目标吗?

TOP
3#

黑胶情怀

文 · 潘耀田


从最初接触黑胶唱片至今算算已有四十余年了。小时候一家人听LP(现在竟然成为脏话的缩写!什么世界?!)时的温馨氛围,此刻似乎还能闻到唱机和唱片的气味。或许余生也晚矣,第一次听到黑胶唱片时,七十八转唱片时代已进入尾声。紧接而来的是四十五转以及三十三转唱片时代。有一段短时期还见过十六转唱片。而三十三转唱片早期多为十寸直径,还有不同的颜色或通体透明的。后来十二寸黑胶“长寿唱片”(Long-Play Records ——简称LP)渐渐流行起来,身历声(Stereo)录音也全面取代了单声道(Mono)录音。时值六十年代末,虽然已不时兴,但七十八转唱片还未绝迹。还记得当年在小坡的旧青年书局还可以买到中国版的华乐,地方戏曲甚至中国的西洋古典音乐录音。那时音乐之火烧得正旺,也不嫌唱片架满是灰尘,一有几个闲钱便到青年书局寻宝去。

初期购买黑胶唱片多以艺声唱片或中国唱片为主。一般都会去当年位于如今半岛购物中心一间叫“美丰”的店铺买。间中也向摆地摊的买一些翻版的牌子,如罗盘,东风等等。转向西洋古典音乐是七十年代初期的事,原因之一是当时市面上可以找到的华乐录音都买得七七八八了,而香港录音又听不惯。另外,开始学习西洋乐器也是一个原因。现在回头看,最大的动力还是来自一班志同道合的死党。大家景况相同、兴趣一致、交流无碍,有空便相约打唱片擂台。一番比拼下来,总有胜负或和局。一时名牌云集,举凡Decca、DG、Philips、RCA、CBS旗下名将倾巢而出,杀气腾腾!你可以想象卡拉扬(Karajan)和伯恩斯坦(Bernstein)大战纽约城七彩阔银幕的场面吗?有点滑稽吧?但连年征战,胜胜败败之余也让我们练就了一定的音乐音响鉴赏能力。这时期的古典音乐唱片多购自广声唱片公司。

八十年代是LP没落的开始,也是CD时代的降临。这个过渡时期有点改朝换代、兵荒马乱的感觉。CD一开始时在宣传上似乎给人一种永不损坏,天长地久的误解。加上使用,保养容易。一下子使到很多人放弃了收集多年的黑胶唱片, 就有如今天我们放弃胶卷相机一样。
CD的确有其众多优点,收藏方便又没有杂音。但就是音质“冷酷”了点,缺少了黑胶唱片的空气感和人性感,因而不耐久听。当然,今时今日,如果拥有顶级音响器材又调校得当也不难解决问题,但肯定要有相当的投资。然而CD最致命的一点还是当初狠狠重金买下,几年后却惊觉此物并非永久之物。一旦表层化学物质洞穿便兵败如山倒,无可挽回,全军覆没!还不如黑胶唱片的损坏情况——刮花了一面或一个Track你还有另一面和其它的Track可听,不致于一败涂地。而且刮花了也看损伤程度,不至于完全不能唱。

听CD和听LP似乎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和习惯。听CD时可以心不在焉地一边走动,一边做东西。你会很笃定,因为你很清楚这东西短时间内不会“暴毙”,音质也不会改变,完全没有丝毫风险或损失。听LP时若是如此便会产生内疚之感,所以一般会比较专心和珍惜。因为听LP的人都明白LP和人一样会逐渐消耗,会老,最终还会 ……
我自九十年代以后便几乎没听LP了。但幸亏除了较早时送掉的一批七十八转中国版华乐唱片以外,其余都堪称保存完好。此乃一大幸事。

最近老友阿狂兄惠赐EMT专业名唱机一部,于是乎我又开始听LP了。十多年后再重温当年精挑细选的黑胶老唱片,不无感慨——好些比它们年轻十多年的CD已寿终正寝了,而它们还健在!看着这一张张以往的珍藏宝贝,每一张都有个回忆。相对来说,有关CD的回忆便没有这么深刻。也许是因为LP封套大,封面设计鲜明醒目又气派。CD相比之下便有点小家子气了。无论如何,总归是一得一失,不过是个选择的问题吧。但再次听到久违了的LP之后,那种久别重逢的音质、音场,再加上Ortofon MC唱头的弹跳、鲜活和煽情,就有如近距离听现场演奏。怎一个“爽”字了得!我的选择已经很肯定了。

黑胶情怀之二
寻找黑胶碟

文 · 潘耀田


自从EMT黑胶唱机落户我家之后,天天开机、夜夜笙歌、乐此不疲、永不言倦。多年来收集的唱片虽不算少,但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日听夜听总有弹尽粮绝的一天!为了避免“近忧”(花言巧语,转弯抹角,其实就是贪心!),潜伏已久买黑胶唱片的念头又蠢蠢欲动了。于是打听一下行情,发现如今的古典黑胶唱片,全新的不用说,连二、三十年前用过的旧货,只要是状况还可以的(风韵犹存),都要卖二、三十块钱新币!比二、三十年前买全新的唱片还要贵上一倍有余!流行歌曲则更厉害,别说蔡琴、邓丽君或凤飞飞,就说以前卖六、七块钱的周璇十二寸全新大唱片,如今历尽沧桑、杂音如毛如雨,还要卖上五、六倍的价钱。道理何在?乐龄有价乎?!人比人,气死人。人比唱片?不提也罢(有时死得更惨)!

同样是买唱片,买新唱片和二手旧唱片是两回事,取舍考量也不同。如今买全新唱片价钱一般都在五十块钱上下,比以前似乎贵了很多,但考虑到连年通货膨胀,币值差异,近年黑胶唱片销售量不大,但制作成本却今非昔比,再加上一个市场供求原则,一旦喜欢还是得买。

买新唱片有个好处是不必担心损坏或杂音问题,而且封套干干净净,看起来舒服,就连购买的环境也一般比较舒适宜人。只是唱片牌子和曲目的选择相对不多(尤其是市场渐小的古典音乐录音),再者也还有一个再版音质的问题。

买二手旧唱片情况比较复杂。选择也相对比新唱片多出很多,而且大多数是原版。除了根据唱片的市场需求程度、唱片的状况、牌子、内容以至年份等等而有高低天渊之别的价钱以外,还有一定的购买风险。有没有把握下槌,就必须凭买家本身的道行、经验和判断能力。最后能不能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还要看看运气,行家阴沟里翻船的事也是有的。

记得上回在《黑胶情怀》一文里提到黑胶唱片的“人性感”,我感觉接触唱片就有如接触人一样。新唱片就像还未入世、天真烂漫的小孩——单纯、一尘不染,无须提防。而有人经手过的旧唱片则来自五湖四海,品种繁多、三教九流、千姿百态、年龄各异,令人目不暇给,它们就像在社会上打过滚的人,良莠不齐、忠奸难辨。但经验告诉我们绝不可以貌取人,例如:有些唱片封套破旧,里头唱片也脏,甚至还有点刮痕!但经过清理,有时播唱效果却令人喜出望外(当然往往满意的程度要和所付出的挂钩)。此为“内在美”型唱片,找到也算幸运。

有些唱片仪表堂堂,唱片本身看来也“贼”亮如新、毫无瑕疵,正巧又是你寻找已久的录音!感觉有如遇见失散多年的亲人。于是心如鹿撞、欢天喜地,不惜高价买下。回家一听之下,大惊失色!除了音质不比当年(印象中)之外,杂音多多,煞费周章还不容易除去,简直后患无穷,扫兴之至。这就叫“虚有其表”、“外强中干”或“知人知面不知心”。

你看,不过是工作之余放松心情的一种娱乐,还要把人生历练也押上(以辨良、莠、“忠”、“奸”)。是不是有点“教买唱片太沉重”?但喜欢搜集旧唱片的人会不以为然。因为寻找旧唱片过程当中还有很多旁人所不知的乐趣和喜悦。就有点像是个寻宝之行——在杂乱无章但价钱相宜的二手唱片店里,你除了会常翻到一些值得玩味的稀奇唱片或半个多世纪前的古董唱片之外,偶尔也会意外发现一些屡寻不获的录音。这种惊喜是直截了当买新唱片所没有的。运气好的日子还会惊喜连连!最后寻得心属的唱片,满载而归。路上脚步沉重但心情轻松。哼着“夕阳一霎时间就向西,留下了晚霞更美丽……”,晚间聆听肯定很愉快。

TOP
4#

最后”三部曲
黑胶唱片的护理与起死回生术

文 · 许统原


在最近的“国际视听器材展2009”里,我发觉有相当多年轻发烧友在购买LP(黑胶唱片),却很少有人去理会保养唱片的产品,如唱片清洁液、除静电刷和枪、防静电唱片封套等。如果你有收藏唱片的话,那就必须注意唱片的保养,这样才能发挥唱片的潜能。

大家都知道,唱片的三大天敌是灰尘、静电和湿气。唱片表面如果布满灰尘和静电,在播放时便会有使人讨厌的炒豆杂声;如果湿气重, 唱片就会发霉。 因此,唱片的保养以及放置都必需有一套可行的方法才行。


首先要谈的是唱片刷。那些绒布制成的廉价刷子千万不可使用,否则唱片是愈刷愈脏,不但无利,反而有害。因为当绒布和唱片表面摩擦时会产生静电,而静电就会把灰尘吸住,所以应该采用Decca 或Goldring 等抗静电碳纤维刷。这种刷的最大优点是:一、它的质料非常柔软,完全不会损害唱片。二、它虽然不能把灰尘百分之百一扫而光,但起码比较容易把灰尘扫走。

DECCA抗静电碳纤维刷

除了抗静电刷子之外,还有一种除静电枪。这种除静电枪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增强唱片的静电,因此还是静电刷比较安全和实用。

唱片的另一天敌是湿气,当湿气一重,唱片便会发霉。喜欢音响的人通常也喜欢摄影,照相机不用时都得放在干燥箱里,否则难保镜头不发霉。万一镜头发霉了就只好送去维修中心清洗。唱片也同样会因湿气过重而发霉,发霉的唱片也一样要清洗。目前市面上有好几种洗唱片机,比较好的有VPI,Clearaudio等,价格因功能的不同而异,从一千多元到三千多元不等。使用洗唱片机的方法非常简单,只要把洗唱片的清洁液滴在唱片表面,然后将唱片放到洗唱片机上清洗便可。大多数清洁液都含有酒精成份,虽然量非常小,但难免会对唱片造成轻微的损害。

VPI唱片清洁液

小弟曾在台湾看到一部比较特别的洗唱片机,相信全世界就只有那么一部。它的特点是不用清洁液,而是使用蒸馏水。首先把要清洗的唱片纵夹在一个360度转动的转轴上,唱片的下半部泡在蒸馏水中,利用超声波振动蒸馏水以达到清洗唱片的目的。其工作原理和用医学仪器利用超声波把胆石打碎一样,使用这部清洗机来清洗唱片,其效果非常之好。

别具一格的台湾洗唱片机简图

唱片清洗后千万不可马上放进唱片套,应该先用除静电刷把唱片上面残存的静电除去,然后才放进防静电唱片套。值得强调的是,原先滋养霉菌的温床(唱片套)不可再用。有霉点的唱片经过清洗和处理后,已经很干净了,但如果要一劳永逸,便要进一步使用LAST唱片保护液。
LAST唱片清洁液和保护液生产至今已经有好几十年了,一件产品能生存几十年而屹立不倒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LAST具有以下特点:
一、减少唱片及唱针的磨损
二、降低失真
三、防止静电
四、减少杂声
五、降低杂音
六、防止灰尘


LAST的清洁配套包括一瓶清洁液和一瓶保护液,两者都是透明的。其用法非常简单,首先把几滴清洁液滴在白色软刷上,然后轻拭唱片,接着是滴几滴保护液在另一把软刷上,再轻拭唱片几下便大功告成。


小弟收藏了千多张唱片,生有霉点的唱片当然也不少。这些有霉点的唱片綷-洗唱片机清洗一轮及用LAST保护液处理之后,就像是新买的唱片一样,一点杂音都没有。即使一个月后再播放,仍完好如新,使我对LAST的产品信心十足。


LAST保护液闻起来有挥发性气味,但又不是酒精或汽油。LAST对其产品配方绝口不提,因此想如方泡制也没有可能。据LAST厂方宣称,唱片经LAST保护液处理后并播放200次后,其音纹光洁无比,几乎和新买的唱片一样。如果每天唱一次,那便是200天;一张唱片可以唱半年而不沾上灰尘,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


LAST不只建议旧唱片必须处理,即使是新唱片也最好处理一下,以延年益寿。


最后要谈的是万一在播放时,不小心把心爱的唱片给刮花了该怎么办?小弟不断地试验后,终于找到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虽然不能完全把损伤的“拍拍”声给消灭掉,但起码可以把杂音减低。


唱片在播放时发出“拍拍”声主要的原因是唱片受损,如刮花、表面凹凸等。理论上,只要把这些凹凸洞填平或磨平便可。经过不断地寻找,结果发现用来擦亮钢琴的面板的Yamaha Silicon液最为有效。方法很简单,只要用一块干净的布,倒一点点带乳状的Silicon液在布上,然后用力往括花的地方拭,直到发亮为止,之后便放在唱机上播放。

擦钢琴用的Yamaha Silicon补唱片凹洞功效奇大

在播放的过程中,唱针会把残存在唱片沟纹内的杂物给刮出来,所以要不段地清洁唱针。整个过程得重复好几回才能把多余的Silicon给清理掉。这种Silicon液不但有修补凹凸洞的功用,同时还带有油性、有助于减低磨损唱针的功效。

用Silicon来补救受损的唱片的最大缺点是残存在唱片沟里的杂物必须经过好几回的播放才能清除掉,同时要不断地清理唱针,真是一件很费时的麻烦事。不过,能救回一张心爱的唱片,这些麻烦还是值得的!



TOP
5#

唱臂垂直循轨角调整器

文 · 许统原


垂直循轨角,英文称之为Vertical Tracking Angle,简称VTA(图一)。一般大众都接受所谓的VTA便是唱针杆和唱片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而唱头生产商也有注明唱头的VTA规格(一般来说是15度和20度)。到底什么是VTA?VTA是怎样来的?它对唱片的重播又有怎样的影响?如何调整出正确的VTA(主编按:十万个为什么?)?

(图一)有效VTA最好是等于唱片在唱针上播放时所产生的弧角

图二所示是刻录针头的振动方向和重播唱头的振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当信号送到刻录系统时,刻录针头不是垂直刻进漆盘,而是倾斜成AA’的方向,刻录系统中这个角度称之为“垂直刻录角”,而重播唱头倾斜成BB’方向的倾斜角度称之为“垂直循轨角”,也称之为“有效垂直循轨角”。所以VTA是指唱针和垂直面所成的角度,而不是唱针和唱片之间的角度,这先要弄清楚。

(图二)刻录角与循轨角

如果垂直刻录角和垂直循轨角两者之间有差异的话,就会因垂直循轨误差而产生失真,于是在当时,美国的RIAA规定垂直刻录角为15度,所有的唱片公司都必须采用这个角度,但在1973年11月,德国工业标准规定垂直循轨刻录角为20度。20度的好处是唱头杆可以设计得比较短,而角度的增加可以使高音响应更平衡,如果唱头杆太长,高音响应会恶化,所以目前大多数唱头生产商所生产的唱头循轨角都是20度,而这5度之差(20度-15度)虽然在重播15度录的唱片时,不是个致命的影响,但是可以通过唱臂承轴高度的调整把影响减到最低。
目前,大多数的唱臂都没有VTA调整器来调整唱臂的高度,而有VTA调整的唱臂,如:SME IV、Graham Phantom、Rockport、VPI6等都非常昂贵。到底唱臂承轴的高度在播放弯翘唱片时有怎样的影响?图三的示意图有点夸张,不过,从图上可以看到调整不当的唱臂在重播弯曲的唱片时有如坐过山车,VTA不断地在改变,对高音域的影响很大。为什么这样呢?曾坐过高速电梯的人相信都会有这种感觉,那就是当电梯以高速下降时,会感觉整个人好像轻了许多,而当电梯往上升时,手里拿的东西好像变得比较重。同样的原理,当唱针在唱片纹里上下摆动时,其有效VTA会上升或下降,造成针压的增加或减低。如果唱臂上下摆辐过大的话,会造成跳针(Miss Track)的现象。

(图三)唱臂在弯曲唱片上下移动时,不同轴承高度对VTA的影响。

要如何调整唱臂承轴的高度,以达到一个可接受的VTA呢?一般的方法都是放上唱片,降下唱针,然后调整唱臂直到和唱片成水行便算完成。但这样的调整只可以说是完成了基本的第一步,第二步是重播一张很熟悉的唱片,然后微调承轴的高度,在没有VTA调整器帮助的情况下,这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的工作,你必须以0.1mm的距离,用手上下移动承轴的高度,然后一而再地播放同一张唱片。当VTA正确时,整个音频的重播会很平均。
不要以为经过以上这样的调整就算调好了,第三步要做的是把承轴的高度记录下来,然后放上不同厚度的唱片,重复以上步骤(市面上的唱片最薄的为120克到150克,最重的为200克,中间为180克)。调整后的承轴高度有三个,以配合不同厚度的唱片,因此,如果没有VTA调整器的话那是一件不可能办得到的事。一个设计优良的VTA调整器不但能够很容易地调出所需的VTA,更进一步还可一面重播唱片,一面微调VTA,以达到更精确的重播效果。

唱臂就套在圆盘的一端,旋转圆盘就可以调校VTA

谈了那么多有关VTA和VTA调整器的功能,究竟有什么办法把没有VTA调整器的唱臂升级成有VTA调整器的唱臂呢?目前市面上有家美国公司Peter Riggle Audio,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终于研发出一个可行的方法并把VTA调整器商业化推出市场。
这个VTA调整器有好几个功能。
1. 它能一面播放唱片一面微调VTA。
2. VTA更容易测量和记录。
3. 容易更换唱头和唱臂,因此可以比较不同唱头和唱臂的功能。
这间公司可以量身定制VTA调整器以配合不同的唱臂。因此,在购买时必须告知所用的唱盘和唱臂。
首页是小弟购买这套件的全家福。根据产品的说明,这VTA调整器的可调整幅度超过12mm以上,以一只有效唱臂长度为300mm来计算,1mm高度的改变,其有效VTA为0.19度,12mm就有2.25度。如果唱头和唱头壳之间安放不同厚度的唱头垫片,那有效VTA便可增加多几度。

唱臂就锁在定位器上

这调整器有几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唱臂没有锁在调整器或盘板上,而是靠唱臂本身的重量坐在调整器上。但问题出现了,唱臂如果没锁紧,那唱臂岂不在左右摆动?这调整器设计巧妙的地方是在唱臂升降处安装上一个特别的定位器,它能有效地制止唱臂在播放唱片时左右摆动(不同的唱臂必须用不同的定位器)。

Teflon与刀片

为了减少调整唱臂承轴转盘和唱臂座之间在转盘转动时的摩擦力,在转盘和唱臂座之间贴上一层Teflon。Teflon的特性是表面平滑而带有油性,因此能有效地把它们之间的摩擦力减到最低。唱臂因没有锁在盘板或调整器上,唱臂和盘板以及调整器之间隔了一层Teflon,因此唱臂在重播唱片时不会受到干扰,在这种情况下,音乐背景会比较静,背景静就会听到比较多细节。由于唱臂没有锁住,而只是靠本身的重量坐在调整器上,因此更换唱头和唱臂非常方便。
自从VTA调整器推出市场后,它不再是贵价唱臂的专利了。
TOP
6#

黑胶世界的天方夜谭

文 · 阿狂


最近乘假期之便,在家中大阅兵,整理和编排山寨中的黑胶唱片(LP)和镭射唱片(CD),惊觉原来家藏的LP已有两千多张,而CD的数量也暴增至千多张。Mama Mia,如此下去,恐怕有一天会没有立足之地!

小弟家有六部LP唱盘和四部CD机,从数目上可以看出有偏袒LP之嫌。事实上,小弟听LP的时间确实多过CD,原因倒不是LP的音响效果比CD高超,而是旧的LP唱片蕴藏着珍贵的瑰宝,而许多老旧的LP唱片也没有被唱片公司翻制成CD。因此,要听一些昔日的经典录音,就只能从LP中重温旧梦。


绝代双骄——Rockport Capella II & Lynn Sondek LP 12

如今借着整理旧LP的当儿,乘机翻出一些20~30年前的旧LP与大家分享。其中有些或许曾被翻制成CD,但大多数应该还是保存着与LP的“女儿身”,因此也只能从LP去领略它们的韵味了。

日本JVC以生产电子视听器材为世人所知,其实它也曾经生产过LP。小弟手中藏有十多张JVC的黑胶唱片,大多数录制于70年代。JVC的LP唱片录音水平一般,但偶尔也有些精彩之作。手头有一张“Classic Guitar Super Deluxe”by Miguel Barbera(JVC JCL 2613)。这张唱片的木吉他录得非常真实。如果在播唱这张唱片时把灯光熄掉,你会误以为前面6尺之处真有个人在弹木吉他。这张唱片的主打曲子是Romanec De Amor,当年这首曲子曾引发无数年轻人学习木吉他,然后在女朋友面前演奏以赢取芳心。另一张深得吾心的JVC唱片是“森进一之歌”(JVC JVL 2620)。这是一张Tenor Sax和乐队演奏日本演歌巨星森进一的唱片。这张唱片的录音其实还不能进入天碟的圣殿,但它胜在演奏者的技巧和意境。当萨克斯手Yasunobu Matsuura吹奏森进一的名曲如“负心的人”时,Saxophone 的荡气回肠之声,感性到令人不能自我。聆听了30多年的唱片和真人演奏,还是认为这张JVC的Tenor-Sax是最感性和深情的。到目前为止还未看到这两张JVC黑胶唱片的CD版,将来会不会推出CD版本,谁也说不上。想要欣赏这两张JVC的精彩录音和演奏,就只能在黑胶世界里追寻矣。

另一张JVC的LP“海之诗Poetry of the Sea”(JVC JVL 2601)则曾经出过CD版。小弟手中同时拥有LP和CD。比较之下,LP的录音效果大获全胜。CD的音色较为干硬光辉,可能是当年的CD翻制技术尚未完善。“海之诗”收录许多优美动听的轻音乐,工作辛劳一天后放上这张唱片,把灯光调暗,手把一杯红酒配着音乐,浅尝辄止,什么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值得一提的是唱片的每一首曲子都配上海浪声,虽然有些造作,却非常应景。小弟虽然讨厌录音中加插不必要的音响效果,惟对这张LP例外,大概是红酒发挥了作用吧。

另外一个LP胜过CD的地方是封套的尺寸。Big is Beautiful,LP的封套比CD大了数倍,因此视觉效果也加强数倍。不知是偏见或是确有其事,总觉得过去的封套设计者比较有文化和大气,搞出来的效果总是较为出色。就拿邓丽君在1983年推出的“淡淡幽情”(Polydor 2427 377)为例。LP的封面效果较有震撼性,因为邓丽君的照片不仅较大而且细节较多,而且她的脸、颈项和手的皮肤颜色层次丰富。相形之下,CD上的照片就逊色得太多。另外,LP还附送一本邓丽君的12张照片,由摄影名家林伟光先生揸镜。此外,名画家单柏钦先生也特地为LP所收录的12首曲子绘制不同的画作。翻制成XRCD后,CD小册子只收集了两张照片,而且精心绘制的12画作完全摒弃不用。直接比较CD和LP的封套设计和内容,让人觉得设计CD封套者缺乏诚意,同时也彰显出LP在视觉效果上是CD望尘莫及的。


CDLP并排,有小巫见大巫之感。

说到录音效果,CD纯净没有杂音,乍听之下比较讨好。但聆听时间一久总觉得耳根有些发烫,因为CD数码声较为干硬发亮,久听之后心情总会有些毛躁。转听LP时,起先会被LP碟面的静电炒豆声所烦,但是一旦音乐响起后,轻微的炒豆声就会渗入背景之中,而LP那较柔顺自然而充满空气感的音色与音质能轻易地带人进入音乐的魅力世界。如果发烧友能够忍受LP的静电或碟面刮伤痕迹所带来的炒豆声,那就能享受LP的浓厚音乐感。

不过并非每张LP的录音效果都是超群和强过CD的。小弟就曾经听过一些CD的录音效果强过LP。一个例子是由Sony & BMG推出的“Best Sound Vol.1”(Sony & BMG Music Entertainment 88697330132)。这张CD收录了过去30多年的一些经典名曲。小弟手中恰好藏有其中一部分曲子的LP,反复比较LP和CD的效果,居然发现CD的录音效果拍得上LP,在某些曲子里CD的表现甚至更胜一筹。翻开CD的册子一看,发现这张CD是由雨果老总易有伍先生用LPCD的技术重新Re-master。难怪!不过,这是异数而非常数。老易一人的精力有限,无法把音乐史上所有精彩的LP都重新Re-master过。因此,小弟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听LP上,CD仅作为warm up音响器材之用,或是用来聆听新近的录音(因为80年代过后LP几乎声消迹灭)。


黑胶唱片的救星——洗碟机,是LP发烧友必备的重要武器!

不同时代的LP,其录音效果也不太一样。就拿脍炙人口的“Belafonte at Carnegie Hall”来说,小弟手中有三套不同时代的版本,一是1959年代的第一版LP(付钱时还真觉得肉痛),二是90年代重新推出的复刻版(由BMG发行),三是一盒8张45转的终极发烧版本。三套不同时代的版本,以45转的终极版最为Hi-Fi,动态最大,而59年版则稍微Layback,音色较暗但音效却较自然和无压迫感。90年的复刻版的效果则处于两者之间。从Hi-Fi的角度而言,45转的终极版听来最过瘾,但其音效过于渲染Hi-Fi效果,久听之余会有听觉疲劳之感,有点像是聆听CD的感觉。整体而言,小弟还是较为钟情59年的版本,因为它的音效较为自然耐听。

另一个相同的例子是“The Weavers Reunion at Carnegie Hall.1963”这张经典天碟。小弟手中拥有63年的第一版和后来由Analogue Production重新制版的发烧版。两者的差别和上述的“Belafonte at Carnegie Hall”一样,都是复刻版的音效较为Hi-Fi而原版则较自然。这让人不禁要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为了迎合市场口味,为复刻版操刀做Re-master的人改变了原版的音频曲线,加盐加醋让录音效果显著以讨好追求“特异功能”的发烧众生?


左边是Analogue Production的复制版,右边是第一版的原装唱片。

同个录音,不同版本,不同音效,尽在LP唱盘上一览无遗。这是玩LP的乐趣,也是让LP拥趸痴迷的地方。

一张黑胶唱片、一个大千世界、无数琐碎故事,这是一个LP痴的梦语。在接下来的发烧梦里,小弟将继续说些痴人梦语。在童话故事里,一个智女用一千个故事诉说天方夜谭的世界。在小弟的发烧世界里,两千多张LP能诉说多少故事呢?

TOP
7#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Prelude Record Cleaning System

喜欢黑胶唱片的朋友,相信都听过Walker Audio唱机的大名,它是当今世上少数位列仙班的顶级黑胶唱盘之一。除了黑胶唱盘之外,Walker Audio也出产了一系列功效不凡的音响配件。
Prelude Record Cleaning System是一套完整的黑胶唱片清洁与护理系统,专门配合洗碟机使用。首先,将粉状清洁剂与超级纯净水(Ultra-Pure Water)混合,然后用刷子将混合液均匀地涂抹在黑胶唱片上,你将发现深藏在唱片沟槽里的灰尘与杂质全都浮了出来,这时只需开动洗碟机便可以将这些污垢全都清洗干净。据总代理透露,超级纯净水比蒸馏水更为纯净。

Talisman & Magnetically Optimizes

Ultra Vivid是专供光碟使用的强化液,只要将它涂抹在光碟表面上,无论音质或画质都更上一层楼。
Talisman & Magnetically Optimizes是黑胶唱碟与光碟通用的消磁器。播唱前,将消磁器在黑胶碟或光碟的上空来回打转即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它具有磁性,因此在为黑胶碟消磁时,切勿接近唱针。

High Definition Links

Extreme SST银质接触点强化液则使用在讯号线、喇叭线、电源线或任何电气接触点上,它强化了接触点,令讯号的传输更为顺畅。

Ultra Vivid

High Definition Links是专供扬声器使用的无线电波及杂讯过滤器。在无线电波泛滥的今天,讯号线、喇叭线、电源线及音响器材都受到无线电波的干扰,严重污染音乐讯号及劣化音质!此外,各种电器在开关及操作时所产生的电气杂讯,亦会通过电源线进入音响系统中。High Definition Links正是在受污染的音响讯号进入喇叭前的最后一道防线上把关,将劣化音质的杂讯连根拔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你用的是黑胶唱片或CD,唯有正确地选择配件,才能让您系统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全方位的Walker Audio配件,肯定能让您系统的表现连升三级!

售价:

Prelude Record Cleaning System: $235
Ultra Vivid: $160
Talisman & Magnetically Optimizes: $374
High Definition Links: $630
Extreme SST: $288

TOP
8#

Clearaudio Statement
落户狮城




黑胶唱盘基本上可分为直接驱动及胶带驱动两大类,但无论是哪一类都面对振动及抖摆等问题。事实上,唱盘设计师都了解空气的阻力最小,如果能将唱盘悬浮在空气中,那将是梦幻唱盘。于是有人尝试以气浮的方式将转盘浮在空气中,但却无法解决气浮的杂音及操作的稳定性等问题。虽然困难重重,但唱盘设计师却始终没有放弃这个梦想。

既然气浮的方式行不通,德国著名唱盘厂家Clearaudio集中五位专材,以全新的思维去考虑问题。经过二年半的苦苦钻研后,终于开发了磁浮唱盘――Statement!这是Clearaudio的镇山之宝,其重量高达350kg,价值高达69,000欧元!虽然它的价格不菲,但下槌的发烧友大有人在,新加坡首部Statement唱盘便是在Clearaudio的老总Mr Robert Suchy亲自护送下飞抵狮城。除了身负保镖的任务之外,Robert此行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亲自安装及调校这部重达350kg的庞然大物!

据Robert透露,Statement的马达用的是陶瓷转轴,它比金属更为圆滑,而磁浮轴承则完全没有磁泄,磁浮力高达八十年,讯噪也比金属转轴改善了4dB之多。

从图片中,各位可清楚地见到一上、一下两转盘,事实上这两个转盘并没有物理接触,原因是两个转盘都附有极性相斥的强力磁铁。因此,上面的转盘其实是浮在下面的转盘之上,而下面的转盘则是以带子驱动,当下面的转盘转动时,上面的转盘亦会随之转动。

在转盘之下,各位可以见到一个长长的“钟摆”,它的末端总共挂着十二块不锈钢“饼”。“钟摆”的重量为100kg,它的作用是保持整部唱盘的平衡稳定。

除了闪闪发光的钢板之外,在钢板之间,各位还可以见到厚厚的木料,原来这是防弹木,厚达60层,彼此以交差的方式接合起来。据Robert表示,这些防弹木的价格贵得令人发指,每平方米的售价高达900欧元!Robert接着透露,每部Statement单单材料的费用已经高达10,000欧元,当你考虑到它的开发时间长达两年半,技术之先进是今日黑胶唱盘的极限,69,000欧元的售价其实十分克已。

如果你只要最好的黑胶唱盘, Statement是你唯一的选择

TOP
9#

身价日涨的惰轮唱盘

文 · 许统原


谈起惰轮唱盘就想起Lenco L75,小弟的第一架唱盘便是Lenco L75,记得当时所用的唱头是Shure 55E,过后升级到75E,不过,原装Lenco唱臂的Tracking不是很好,75E无法发挥应有的性能,于是便把它卖掉而买了Thoren 160,不久之后又买了二手Garrad 401,记得当时花了三百多元(1973年)。401给我的印象是播放Rock和POP的音乐非常活泼,但播放一些室内乐就不很合口味。后来,随着音乐口味的转变,买入了Linn LP12,Garrad 401也就转手出去。
Lenco L75和Garrad 401都是惰轮驱动的唱盘。这两部唱盘的通病是振动频率高(Rumble),小弟也正是因为无法解决振动的问题而将它们脱手。
驱动唱盘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惰轮驱动(Idler Drive),第二种是皮带驱动(Belt Drive),第三种则是直接驱动(Direct Drive)。所谓惰轮驱动是利用橡胶轮在Motor变速轴轮和转盘内缘之间转动,藉以带动转盘。由于它是胶质的,因此能防止Motor的振动传到转盘上。经典惰轮唱盘有EMT 927、Garrad 301和401。
皮带驱动是当Motor在转动时,以皮带带动转盘,有的唱盘皮带是绕在转盘的外缘,而有些则是绕在转盘的内盘。经典的皮带驱动唱盘非常多,其中以Linn LP12、Sota Cosmo、VP1的TNT、Thoren 124、Micro Seiki RX 8000等最为经典。
直接驱动的唱盘,Motor本身和转盘是直接相连在Motor的转轴上,这种系统所产生的振动较少,同时由于没有传输装置,功率损失也较小,也不必更换磨损的皮带或惰轮。经典唱盘有EMT 938、948、Technic SP10 MKII和MKIII、Goldmound Reference等。在众多的唱盘当中,最经得起时间考验和最为收藏家所乐意出高价收购的,反而是惰轮唱盘EMT 927和Garrad 301,其二手价每年都节节上升。一架状况良好的EMT 927要价两万元以上,而银灰盘Garrad 301也要6千元,这还不包括唱臂和盘座。
一般人对惰轮唱盘的印象不是很好,没想到惰轮唱盘在1976年被皮带式唱盘所取代后的今天,仍有人愿意出高价收购,难道这些人都脑袋少了一根筋或是钱太多没地方花?
EMT的英雄史小弟在前几期的《视听艺术》讲过,这次我要讲的是Garrad 301。Garrad 301在1953年出生于英国(比EMT 927迟2年),它有三种唱速——78转、45转和33.33转。早期的301是银灰色,转轴和滚珠是用油脂充当润滑剂。1957年后,301改用油充当润滑剂,而转盘的颜色也从银灰色改成乳白色。1964年,因401的出现,301在一两年后就停止生产。从技术上来看,401是301的改良版,不料重播效果反而比不上301,因此二手价比301差很多。随着Linn LP的出现,Garrad所受的打击最大,销售量大减,公司也在1982年关闭,造成数千人失业。

Lenco L75

Garrad关闭后不久,公司所存的301和401都流入日本的Hi-Fi市场。座落于日本东京Akihabara的Hi-Fi店都用301和401来播放唱片,更加快了301或401流入日本市场。因此,日本是目前世界上拥有最多状况最好的301和401的国家,当然还包括EMT 927和Western Electric (WE)的各种放大器及Speaker等。
日本人买入301和401唱盘后,发现这些唱盘的缺点都可以加以解决和改良,早期的唱盘都是用来播放78转唱片,而当时唱头的重量都超过10克,所以转盘的Motor都很大,当这巨大的Motor一转动,整个唱盘就有如地震般!因此,只要把唱盘安装在一个质量重而稳固的盘座上便能把rumble给控制下来。可是当时并没有人能看清这个问题(包括Garrad)而把它安装在用三合板制成的盘座上,EMT公司就深明此理,其盘座就非常之结实和稳固。
此外,301另外一个rumble高的原因是Eddy Current(涡流)盘速控制系统,当涡流减少转速便增加,反之则减少。因此整个转速控制系统一直处于工作状态中。301转盘的重心设计也不是很好,而401更是偏离中心很多!两部盘的共振频率也比较高,解决的方法是把整个盘速控制系统拿掉,然后装上可变频变压电压供电器。而比较便宜的方法(大约有20%的效果)是用可变变压器把电压降低,电压一低,涡流便会减低。最后一个要注意的地方是滚轴和所有转动的地方,都必须清洗干净和放上润滑油。经过以上几个步骤后,rumble就会减到最低。
一架状况良好的301,配上一支稳重的唱臂如FR64S(最好是FR66S)和Ortofon SPU唱头,其重播效果使许多现代唱盘汗颜。速度和活力是它的强项,其低频结实有力,播放大型录音有皇者风范,虽然和君临天下的EMT 927相比,还是差那么一点点,但两者价钱相差好几倍!有钱当然是买EMT,但拥有Garrad也得付出相当代价。唉,有钱真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