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linliulin 在 2006-1-13 19:04:27 发表的内容 舒存兄见谅,很久没到立体声了,实在因为腹中空空,来年,扎实了,再前往。 这些问题都是出自思考音乐的朋友心中,也许有些已经由来已久了,真高兴,大家对音乐做出诚如哲人般的思考,尤其darajan兄的思考更来得深远,非常钦佩!不要以为这些思考是多余的,尽管再过一百年也许证实这些思虑是多余的,但在今天这些严肃的思考是非常有力量的、有历史良心的。 |
老兄过谦了!一回生二回熟了,电视那个小屋我看又不是什么神坛,何必搞的这么庄重啊!既然是熟人了,这个帖子也就说点实话吧,说的过头的请多见谅了。
不怕你见怪,其实很想与你商榷一些看法,但显然还没有个合适的时机。不过还是提出了一点肤浅看法。指挥的作用没必要无限夸大,也不应该无限夸大。指挥真正的作用,并不在音乐会的现场。大家看到音乐会上很多指挥神采飞扬,但也看到了卡拉扬是闭着双眼指挥,而且动作很少。
在一个专制的乐团,行事可能指挥说了算,但是,像维也纳爱乐这样真正民主机制的乐团,一切都是票选的。现在没有卡拉扬那样的大指挥家,也没有了孕育穆拉文斯基那样的政治大背景,所有指挥只能走一条民主的路。
在前面谈到了诺林顿现在走的路。古乐的声音非常单薄,我很难接受。布吕根去年参加香港艺术节带来的全套贝多芬交响乐,大家更多是一种新奇,内心并不是非常接受。但是,诺林顿和斯图加特广播乐团却大不相同了,他们的声音不再是古乐那么单薄,也不是柏林爱乐一个时期那么沉重的像艘航空母舰,但他与现代德国乐团又有区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似乎比其他古乐派更上一层楼。
在古乐风行的时期,阿巴多接任柏林爱乐。缩小了柏林爱乐的编制,受到不少批评。按他自己的说明,这么做是希望乐团的声音能轻则轻,不是一味厚重。阿巴多的这种做法,其实是为柏林爱乐寻找一条新路,但他并没有成功,以至在他担任指挥的很长时间里一直受到批评指责,似乎是他把柏林爱乐一个堂堂大乐队改变成了个室内乐团。
尝试古乐与现代乐团结合的指挥家,应该不是只有一个诺林顿吧?所以我说,诺林顿他们似乎寻找到了古乐与现代乐团结合的那个点?诺林顿关于自己这些年来的追求,《留声机中文版》总编助理小唐有个采访,他谈的比较多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我是个凡夫俗子,说法行文总是比较简单,更喜欢直来直去,说谈的东西,既不可能做什么哲人般的思考,也很难接受这样的思考。这么说在很多场合不大合适,这就是我为什么很少在一些论坛发言的原因。
这里真正叫我关心的是四哥到了什么唱片,还有你老兄比较喜欢哪些唱片,总是希望能分享一些网友具体而真诚的感受......说的通俗一点,现在有什么油水,什么茶更香,什么汤更可口,呵,统统都是这些很俗气的问题,我觉得比这些不清不楚的问题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