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深圳勃拉姆斯音乐会简记 [复制链接]

查看: 6355|回复: 47
1#
勃拉姆斯第三交响乐

深圳交响乐团的表现算可以了。
少年宫的混响不如大剧院,但是也还不错。听这么些勃拉姆斯三的录音,这是第一次听现场。
看起来俞峰指挥很投入,我看他第一乐章完后,双手合并在胸前,甚是虔诚。第三乐章的处理有点像阿巴多在柏林那个录音,很注意旋律的收与放的节奏,表达一种较为鲜明的音乐表情。第三乐章的主题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是难得一见的优美旋律,我似乎更喜欢切利比达奇在慕尼黑的哪个录音,弱化旋律的抑扬,更多一点流畅优美。
现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听勃拉姆斯三,这是我最感动的一次。


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

钢琴独奏:[俄]沃斯克列辛斯基

这是沃老同志在中国系列演出的一场,也是我第一次听此曲的现场。
应该说比上半场的勃拉姆斯三交更好。可能因为沃老同志的表现出色吧。沃的弹奏没那么轻盈灵动,而是坚实老成。先要说的是,乐队和钢琴家的配合相当好,乐队改轻的时候很轻,该重的时候也很有份量。而沃老同志独奏的时候,音色包满,就像一个乐队一样。
第三乐章,大提琴的表现还不错。乐队大提琴首席阿尔乔姆是个有很强独奏能力的乐手,他和他老乡在第三乐章的合作还是很感人的,可以说是整个晚上最精彩的地方之一。虽然我觉得阿尔乔姆揉指的痕迹稍嫌明显。
沃老同志的表现可以说比我想象的要好。
这是我听过的很好的现场协奏曲之一。

加演一首肖邦的华尔兹。
我没听过类似风格的演奏。或许有点另类,音符间的迭宕被他忽略了,旋律急促,不那么幽雅,倒是充满阳刚之气,没那么“肖邦”,听来出乎意料,却有又感觉很舒服、很合理,多一种见识。
老头子乒乒乓乓敲了40多分钟,满头大汗,但看出来他自己也是满意的。
分享 转发
TOP
2#

音乐会后听到一些和我看法不同的意见,比如对弦乐的要求。
深圳交响乐的弦乐水平还可以了,没有唱片的那么滋润,这样的比较是不恰当的。就好比拿罐头的味道来和盘子里新鲜的菜做比较一样。应该说,喇叭里的声音再怎么好听,都是喇叭在发声,而不是小提琴在发声,以喇叭为标准来要求现场,显然是本末倒置。
当然,深圳交响乐团水平依然是有限的,但是不管怎么样都不可以拿来和喇叭声音相比。
说到乐队,我听过的乐队中,维也纳那几个室内乐团,编制很小,但是声音真的很好,比其他乐队明显高出几个层次。但是也不是喇叭里面那种声音。
就像我听爱默森的现场的时候也是,我几乎不相信这就是唱片里那个爱默森。
听现场和喇叭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位置问题。唱片里的肯定是最佳的选择之一,而现场则不同了,但是,只要靠中间的位置,应该都不错了。远一点也是。
有些朋友可能要求太高,就像慕名而找的那些超级名片、拼死以求的唱片一样,因为过高的期望值而对到手的唱片失望至极。
我想说的是,唱片和现场是两种需要谨慎比较的东西。
最后编辑上山砍柴
TOP
3#

吹圆号的鬼妹可是重量级的。
TOP
4#

说到现场的情况,实在令人遗憾。
吵闹是一个特点,原因是小孩太多。
或许,是为了小孩子才让很多大人也走进音乐厅的。
限制小孩,明显对票房会有较大影响。
香港的秩序是最好的,我看中场休息时,基本上后面的人不会跑到前面的空位上来。广州也注意控制不让后面的人跑到前面的空位,深圳到不太注意,快开始时,后面的人纷纷跑前。
TOP
5#

遗憾的是忘记带照相机。
用潜水烂艇的没拍两张就没电,shinelb的DC更有趣,怎么快门跟单反机似的那么响,开机还带铃声,吓得我不敢乱拍。不过拍了几张,应该还可以吧。
TOP
6#

现场是鲜活的,很多音乐气息是唱片所不能传递的。
就像看绘画原作和印刷品的区别一样。
TOP
7#

剑鱼 在 2005-4-9 19:31:11 发表的内容
现场的感染力确实是巨大的,不论效果怎样,光看着指挥的动作,就不知不觉的投入进去了


这样听现场是正确的。
感染力,这就是现场的魅力。
我开始的时候喜欢像专家那样去挑乐队的毛病,结果一场音乐会下来没什么收获。自己也没有成为专家。
投入,这是听现场要做的,你面对的不是一组器材,而是一个百来号比你更懂音乐的人组成的乐队。
TOP
8#

遗憾,速度实在是慢。遗憾。
TOP
9#

乐团的人也有类似的看法。
舞台小了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