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此乃毁天灭地之器?(利用音频对录和数据分析破除玄学) [复制链接]

1#
看贴索引:
2楼:基本原理讲解
7楼:音频测试举例
8楼:音频格式比较
10楼:播放软件比较
11楼:模拟信号线比较
28楼:结语


—————以下是原帖—————
废话少说,直入主题。
HIFI中有很多悬而不能决却每天都在发生的问题,
例如正版CD与无损音频之争,发烧线材之争,播放软件之争,操作系统之争(Win和Mac以及Linux),
甚至近来还有人玩起了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之争,CPU之争,内存条之争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争论的核心无非是一点,就是换来换去的对声音到底有没有变化?如果有,那么变化大不大?用耳朵听能听出来吗?
有人说,咱们组织个盲听实验吧,找些金耳朵来听听。
也有人说盲听是不靠谱的,盲听压力大,而且有些变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听出来,必须慢慢体会才行云云。
如此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究其根本是因为听音本是主观性很强的。

面对这种困境,有些人说,“既然盲听没法做,大家只管买,只管听就好了,不要想它到底有用没有用的事情”。
我想,听到这句话,最高兴的应该只有一种人,就是奸商们。作为一个烧友,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是很沮丧的才对。
作为一个烧友,既然是追求最真最好的声音,一定不会就此放弃,一定会另寻出路。

既然盲听这条路走不通,那是不是就毫无办法了呢?

————————— 此乃毁天灭地之器? —————————
既然盲听走不通,那咱就信号对录嘛。
用信号对录线把播放器材输出的音频信号输入到录音设备里记录下来,录成WAV文件。
将多次在不同条件,使用不同线材,不同操作系统,不同软件等等的音频分别录制成WAV文件。
最后利用软件进行比对分析,即可知道结果,期间不掺杂任何主观人为因素。
如此一切玄学皆无处遁形,岂不快哉?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5-12-28 16:52:10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6/1/14 15:22:20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前面说到信号对录法可以避开人为主观因素,直接分析数据本身。
有的朋友可能觉得,数据分析得来的冰冷结果对于烧友能有多少参考价值呢?
烧友是用耳朵听的,数据却是冰冷的数据,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其实联系非常紧密。
在开始具体的实验数据之前,我们先简单讲解一下下面要用到的数据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让大家对数据分析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

打比方说我们来玩大家来找茬游戏,屏幕上显示着两张图,让大家限定时间内找出若干处不同,靠得就是眼力。
盲听找区别和大家来找茬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盲听靠得是听力。

如何分析数据还能得出直观的结果呢?
很简单,只要将两张图做差即可。
如下所示,前两张图是待比较的两张图,最后一张则是两张图做差后的结果,各个不同之处一目了然。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很轻松地从做差后的图上找到原来两张图上几个不同之处的位置。

从最右边的做差图上我们很容易看到,
最左上角天上飘着一个树叶,
背景的树上多了一个树杈,
手捧的鲜花里多了一片叶子,
背后的柱子上有个号牌,
右下角多了一簇草,
最头顶上的电线一侧比另一侧多了一根。
此外图上的其他部分没有区别,所以是全黑色的。


---------
这个结论非常重要:

如果两边没有区别,则那里就是黑色的。
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音频信号,所不同的是,如果音频没有区别就成了“无声”。
L.jpg (, 下载次数:2)

jpg(2015/12/27 16:21:23 上传)

L.jpg

R.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5/12/27 16:21:23 上传)

R.jpg

做差.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5/12/27 16:21:23 上传)

做差.jpg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5-12-27 16:28:32
TOP
3#

下面我们来看看音频方面的例子。
先来个简单的,无损和320 MP3的比较,试听素材我已经传到网盘,下载链接如下:
第一首钢琴曲 命运 http://pan.baidu.com/s/1mgWALO8 提取码:upht
第二首钢琴曲 秋日的私语 http://pan.baidu.com/s/1o7mfIwq 提取码:dtmw
每一个打开都有三个文件,分别是无损源文件,一个用于对比的320 MP3文件,和一个两音轨做差后的文件。

大家可以先下下来听一下,总体来说,第一首差异比较明显,而且从做差音轨中可以听到,主要的差异集中在吊镲和提琴部分。
而钢琴架子鼓等部分却几乎听不到区别,这一点在第二首中也有体现。
第二首在开始的钢琴部分,做差音轨完全没有声音,直到第一下吊镲敲下去,才开始出现微弱的差异。
即表明320 MP3在钢琴、大鼓等部分并不输给无损,但在高频分量丰富的金属乐器和提琴会有压缩损耗。

因为网页上没法直接播放无损音频,所以音轨已经在前面贴出了下载链接,大家可以先听。
同时下面给出各个音轨的频谱截图,大家可以参考着理解一下。
每张截图都是乐曲开头约40秒时长的声音频谱截图。
(因为hifi168限制单张图片体积,所以图片压缩可能影响观感。)

总结而言:两个音轨差异越小,则做差音轨就越“静音”(就类似前面的图像比较是黑色)。
命运_无损.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5/12/27 18:03:28 上传)

命运_无损.jpg

命运_320MP3.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5/12/27 18:03:28 上传)

命运_320MP3.jpg

命运_做差.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5/12/27 18:03:28 上传)

命运_做差.jpg

秋日的私语_无损.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5/12/27 18:03:28 上传)

秋日的私语_无损.jpg

秋日的私语_320MP3.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5/12/27 18:03:28 上传)

秋日的私语_320MP3.jpg

秋日的私语_做差.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5/12/27 18:03:28 上传)

秋日的私语_做差.jpg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5-12-28 13:39:54
TOP
4#

前面已经做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介绍和原理讲解,相信大家已经理解了“对录差分”的原理,懂得了差分结果意味着什么。
我们来做一些实际的测试。
下面是隔壁论坛有人录制的固定播放软件和播放设备,仅改变播放文件的格式,将输出信号录制回来。
统一使用Jriver(ASIO),选手包括:WAV ; FLAC ; APE ; MP3 (LAME 320K)
录制设备为 Prismsound
下载链接http://pan.baidu.com/s/1i35RaxZ
1.APE  2.MP3  3.FLAC  4.WAV

下面是对上述音轨的分析结果,即WAV与各个格式之间做做差的结果:
下载链接http://pan.baidu.com/s/1sjTIMDZ
包括“WAV与APE的差分”、“WAV与FLAC的差分”以及“WAV与MP3的差分”。

大家可以下下来听一下,结果立见高下。
可以发现,“WAV与APE的差分”和“WAV与FLAC的差分”在正常音量下根本听不到任何声音,
把功放音量放到最大才能稍稍听到一点点丝丝声,在有的人的设备上甚至可能完全听不到任何声音。
而“WAV与MP3的差分”与前面7楼中的结果很相似,可以在正常音量下听到微弱的丝丝声。
因为结果非常明显,此处不再贴图。

结论:
由实验可知,对于电脑播放来说,WAV、APE、FLAC之间的声音是没有可闻的区别的!!
MP3与WAV的声音之间则有微量的差异!!
所以说,无损格式之间的音质争论可以到此为止了,因为它们的声音根本没有可闻的区别,更不要谈什么音质和听感。
高码率MP3则只在某些特定乐器的声音上有较大损失,以低频信号为主的乐器如大鼓等则很少会在高码率MP3中出先损耗。
无视数据结果空谈音质和听感的不过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而已!!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5-12-28 13:40:18
TOP
5#

接下来是播放软件之间的比较。
这里选取的播放软件有 FOOBAR 1.3.3、JRIVER、FOOBAR PKSHAN XA1080A 以及PRO TOOLS (均采用ASIO输出)
原对录信号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bncqTIZ
1.FOOBAR 1.3.3
2.JRIVER
3.FOOBAR PKSHAN XA1080A
4.PRO TOOLS


对上述音轨的差分音轨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ntPNrpn
其中包括 “foobar与foobar pkshan XA的差分”、“foobar与ProTools的差分”以及“foobar与jriver的差分”。

*新增foobar与Jriver音量匹配后的差分”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eQOFKJo


结果很明显,“foobar与foobar pkshan XA的差分.wav”在正常音量下根本没有可闻的声音,换言之,即这两个播放器输出的模拟信号毫无可闻的差异。
(某位“大神”如果看到这贴此时是不是应该感到羞愧?而且这位“大神”居然还好意思把这东西拿到淘宝上卖,堪称业界“神话”了。)

“foobar与ProTools的差分.wav” 同样没有可闻的声音,道理同上。

“foobar与jriver的差分.wav” 可以听到一定的声音。玩过jriver的朋友应该多少了解过,这是jriver的升频滤波DSP处理导致的。


*新增:“(新)foobar与jriver功率配后的差分.wav”已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只在个别位置有极小的爆破声。
前面说过,jriver内置升频滤波DSP,处理后对输出的音频信号音量有影响,此次新增的差分是对音量做了校正后再做的比较。
是纯粹的波形之间的差异,不受音量影响。

通常而言,我们是不推荐大家在听音过程中使用DSP处理音轨的,而jriver这么做了,只能说各人有各人的口味了。
*新增:从新增的测试结果来看,实际上jriver引入到DSP对声音信号的影响也是仅仅是音量大小有变化而已,波形上的变化微乎其微,不可闻。


结论:
各种播放软件之间的差异来自于其各自的DSP,俗称“味精”,当不添加任何味精的时候,各个播放软件的声音是没有可闻的区别的。
对于foobar、ProTools等软件来说,其默认设置下是不添加任何“味精”的,因此它们的声音没有可闻的区别。
同样的道理,其它各种播放软件如果关闭DSP处理,即不加味精的话,声音也将和foobar或ProTools一样。

*此处已修订Jriver播放器默认添加升频滤波器,对声音的音量有一定影响,但其对信号波形本身的影响【微乎其微】,甚至比MP3与WAV之间的差异还要小,在本次实验中测试的结果几乎不可闻。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5-12-28 13:42:37
TOP
6#

末日审判・毁天灭地之时

                             ——模拟信号线的对比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线材之争由来已久,《音箱十大谎言》一文中,第一条就是关于线材的批判。
各大论坛上有关线材有用无用的争论几乎每日都在上演,有人搬出隧道扫描显微镜的照片,力图证实高价线材是荒谬的;
也有人以自己的使用体验作证,说明线材带来的变化是一耳朵即可分辨的。双方各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此,本帖限于篇幅,不可能展开讲解线材的工作原理以及各种功能性线材的作用。
这里我们找来隔壁的对录实验数据,实验中包含三条模拟信号线。
1.¥398 Van Damme 专业XLR线 2m
2.¥3980 LINN Silver Interconnect Cable RCA线 1.2m
3.¥668 QED Performance Audio 2 RCA线 2m (安润有的卖)

(注意:3中左右声道相反,这是我故意加入的“防木耳补丁”
原对录数据下载地址:
http://pan.baidu.com/s/1i3HwjKL

我们对三根线两两做比较,得出差分音轨如下:
“Linn Silver RCA”与“QED RCA”的差分.wav
“Van Damme XLR”与“Linn Silver RCA”的差分.wav
“Van Damme XLR”与“QED RCA”的差分.wav
差分音轨下载地址:
http://pan.baidu.com/s/1qX4sRbY

听过差分音轨我们会发现,“Linn Silver RCA”与“QED RCA”的差分.wav 的声音极其微弱,需要把功放拧到非常大的音量才能听到。
换言之,这两根RCA线出来的声音差异微乎其微,差异根本不可闻!

另外两个差分音轨分别是“Van Damme XLR”与“Linn Silver RCA”的差分.wav 和 “Van Damme XLR”与“QED RCA”的差分.wav ,
这两个音轨的音量相对而言要大一些,但即便如此也需要把功放拧得很大声才能听清。

——————
在实验中选取的三根信号线中,两条RCA线,一根XLR线。
RCA线就是俗称的“莲花头”,XLR线则是所谓“平衡线”或“卡农口”。
了解这两种接口的朋友们都知道,XLR是平衡线,与RCA莲花头转接时,最少要使用线圈耦合,有的器材还会使用运放耦合。
因此,与两根RCA之间的比较不同, XLR与RCA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来自与两根线本身的差异,还包括了耦合线圈或运放引入到误差。
我们可以听到,两根RCA之间的差异极小,根本是不可闻的;
而RCA和XLR之间,由于接口转换而引入的差异相对而言则大得多。

结论:
实测数据分析表明,只要线材是合格的,则线材本身引入的误差对于整个系统来说就是可以忽略的。
实验中选取的两根RCA线,一根价值几千元,另一根价格仅有数百元,差异不可谓不大。
但实测结果表明,它们的差异是微乎其微的。相比之下,输入输出器件,接口转换器件,以及功率放大器件等,才是整个系统中失真的真正来源。
与它们引入的误差相比,线材根本就是“无损”的。



2016年1月7日更新:
-----------------
之前两根RCA线的差分音轨是仅仅在时间上对齐了两个信号后相减的结果,并没有注意到实际上这两个音轨在音量上还存在微小差异。
实际上2号线对录音轨的左声道振幅是3号线右声道(因为3号线对录音轨是左右对调的)的 0.99872064 倍,
而2号线对录音轨的右声道振幅是3号线左声道的 1.00137005 倍。

当对齐了两个信号在音量上的微小差异后再相减,即获得了 (新)“Linn Silver RCA”与“QED RCA”校正音量后的差分.wav
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mhj6iU0

听过这个新的差分音轨后我们会发现,差分音轨中的信号比之前的还要微弱,说明两信号经过精密比较后,差异比之前想象的还要小。
这更加证明了两根RCA线之间的差异是极小的,不可闻的。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6-09-28 09:57:08
TOP
7#

原帖由 Wilmer威馬 于 2015/12/27 16:25:00 发表
原帖由 HappyWater 于 2015/12/27 13:24:00 发表
面对这种困境,有些人说,“既然盲听没法做,大家只管买,只管听就好了,不要想它到底有用没有用的事情”。
我想,听到这句话,最高兴的应该只有一种人,就是奸商们


此言差矣,让我个这JS 告诉你,这个年代,单单一个淘宝 7 天退款,就已经是客户说了算,只要大家真的只管听,根本不到商家指导,什至忽悠、催眠,资讯发达透明、消费者主导的今天,商家才是最不高兴

然而实际站在一个烧友的视角来看,事情远不是这样。
说什么“资讯发达透明、消费者主导”,我且问,现在国内哪个论坛不是软文玄学满天飞?
说起来,这么多年来国内各大论坛举办的线下活动也不少了,有几次举办过正儿八经的盲听测试的?有见诸帖子吗?或许我孤陋寡闻了,如果有,请贴出来。

当下的网络舆论环境并不好,至少就盲听实验这一条就够给这个现状判死刑的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做对录分析实验。
盲听实验需要找很多人,志愿者需要有代表性,每种器材又要来回听好多次,费时费力,盲听次数少了没有说服力,盲听次数多了人又疲劳。
一般的发烧朋友们几个人很难组织起这样的盲听实验。相比之下,对录分析实验任何一个人自己都可以做,针对自己的器材做,也可以朋友间相互对比。
一套设备,换了一根线,换了一个文件格式,换了一个播放软件,声音到底有没有变化?用数据说话,避开一切人为因素。
这个实验目的是造福广大烧友的,让广大烧友知道哪些“变化”是实实在在的客观事实,哪些“变化”不过是心理因素。

如果这个坛子上还有真正的烧友的话,我想当他看到这个帖子,看到这里的实验数据之后,一定不会转弯抹角地玩文字游戏。
相反,都是些JS才会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
抱歉回这一贴时有些激动。
TOP
8#

原帖由 北京飞韵美 于 2015/12/27 14:05:00 发表
高,问题是什么是正确的声音?大家追求的只是好听,而所谓的好听也是因人而异的。比如视频这个很直观但是对于不同的人喜好也是不一样的。即使用分析软件分析出数据的不同也不能代表哪个就是正确的。

原帖由 北京飞韵美 于 2015/12/27 14:09:00 发表
不同的线材,播放软件,操作系统,播放出来的声音肯定有差异,但是这个只能说是差异,并不能代表哪个就是正确的,只能依据个人的喜好自己选择。

然而我现在告诉你,本帖8楼的实验数据已经证明,WAV APE FLAC之间没有可闻的区别。
本帖9楼道实验数据告诉你,在同时使用ASIO输出的情况下,foobar2000原版、ProTools 以及 FOOBAR PKSHAN XA1080A 之间都没有可闻的区别。

连可闻的区别都没有,还说什么喜好?说是喜好,其实是忽悠吧!

至于不同的线材,呵呵,我先买个关子,阁下就等着瞧好吧。。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5-12-27 23:48:28
TOP
9#

原帖由 时光车间 于 2015/12/28 11:41:00 发表
科学求实!这点要顶LZ,音响在电声范筹内还算科学技术,基于科学原理及技术辩析真相,这是根本。
音响,更扩展开些说音响文化,终归是个人玩乐,玩乐事,不科学也可以,尊重个性喜好!大不了各玩各的。
但要是不依扰科学还要玩技术活,打着技术的幌子淘生意,那就不地道了……

阁下一席话说到我心里去了。
玩乐是玩乐,喜欢怎么玩都是个人喜好问题,是依据“电声科学”还是依据“器材外貌”完全是个人自由。
不管怎样,依据“科学”或希望自己能依据科学的烧友也是很多的,我个人本身也是优先追求“科学电声”,满足电声需求后再论“器材外貌”和使用体验的。
然而现在的网络环境让人很是心寒,软文弥天玄学覆地,想找到一句认真的分析,一篇科学的帖子来指导我们的发烧,都是非常困难的。
现在网络上很多人,也不都是JS,但JS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些人热衷于宣传玄学,贬低科学。更有甚者还掏出“科学不能解释HIFI”之说,混淆视听。
HIFI之路变得如此艰难。
鄙人不才,玩了这么多年,跌跌撞撞摸爬滚打,学理论,做实验,搞试听,测数据;总算是有点心得体会拿出来与众位同道分享。
不求能改变这个环境,但求能留给我们自己一份真。
TOP
10#

原帖由 Wilmer威馬 于 2015/12/28 11:37: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HappyWater 于 2015/12/27 21:2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Wilmer威馬 于 2015/12/27 16:25: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HappyWater 于 2015/12/27 13:24:00 发表
面对这种困境,有些人说,“既然盲听没法做,大家只管买

有啥说啥,安慰剂效应的作用是巨大的。
花了那么多时间在网上选,看了那么多软文的感性描述,花了钱,等了那么多天快递,费劲吧力的把东西装上,左右来回的调换测试,这么多精力成本花出去,人必然是期望买来的东西“有效果”的。
这高度的心理期望,怎会不影响人的判断?
俗话说“庄家是人家的好,儿子是自己的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盲听至少要两个人来做,一个人负责调换,另一个人负责听。
自己一个人换,自己一个人听,心理上的期望早已淹没了感官,还谈什么“只管听”?
TOP
11#

结语:
信号对录并数据分析是测试和测试信号差异的简单且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避开盲听实验的种种困难,
烧友一人在家即可开展实验,一切数据分析皆是客观的数学运算,期间不掺杂任何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最终数据输出让人一听,结果一目了然。
限于时间关系,本帖不可能测试所有的播放软件,所有的无损格式,所有的传输线才等等……这些只能留给有能力的朋友继续努力了。
现有的分析结果已经向大家证明,在HIFI系统中,播放软件,无损音频格式,器材间的连接线材都不是影响声音的主要矛盾。

可以预见,影响声音的主要矛盾应该是“DAC”、“功放”、“音箱”、“音箱摆位”以及“室内的声学处理”等。
当然,在这些个方面中,应该也存在轻重缓急之分,具体的定量分析还是要通过信号录制和数据分析获得。

尤其是听音室内的声学处理,不但有很深的学问,更要很大的投入。
本帖无能力去验证这些方面,留到有志之士去解决吧。

最后:

回到生活中来,HIFI终究是给人欣赏的,各人自有个人的玩法,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好。
HIFI就是个成年人的玩具,既然是玩具,自然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自得其乐才是根本。

虽然实验证明更贵的线材并没有给声音带来可闻的变化,但这并不影响我因为看中了一条线材的款式而买下它。
就像逛街买衣服,虽然衣服功能都一样,但人们还是热衷于挑选款式,试穿新衣。

生活终究是生活,科学终究是科学,不必要被科学绑架了生活。
TOP
12#

原帖由 Real 于 2015/12/28 17:16:00 发表
如能把音源和扬声器出来声音进行数据对比,那就容易排除玄学了

DAC输出的信号与原音轨相比,有一定差异,就差分音轨的音量来说还是不难听到的。
当然,这主要是DAC引入到失真。
比起线材带来的差异,这个失真要大得多。
所以前文已经总结过,DAC、功放、以及音箱才是失真最大的地方。
另外音箱摆位和室内声学处理都不是砸钱就能解决的事情。
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jHvHEz8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5-12-28 17:26:59
TOP
13#

原帖由 Peterlo2011 于 2015/12/29 0:07:00 发表
2016年都到了,还搞纠结盲听?168没这种风气的。还是回家电找铁饭桶join你个盲听plan然后开贴斗小啦。

兄台可能没看仔细,本帖自始至终谈的都是客观的数据分析,没有盲听。
你可以说我木耳,但是不能无视仪器测量出来的数据。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5-12-29 09:05:40
TOP
14#

原帖由 lbbbq7738 于 2015/12/29 13:13:00 发表
这个方法有意思,但有个问题,换线时明显的声音差别,这个只是心理暗示的影响吗?就不同线材可否多做一些测试?

首先来说,很多线材是很昂贵的,不昂贵的拿来测试相信也难以服众。本次实验限于能力所及只能做到这里了。
我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尝试做一下实验,就拿各位自己手里的线材来比较,是心理因素还是客观现实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来说,根据电声理论我们知道,理论上说,传输线的阻抗只要足够小,即不会对声音造成可闻的影响。
所谓的“集肤效应”,“晶格边界反射”等说法,在音频信号频段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如同想用手持放大镜看见原子一样不切实际。
大部分线材在制作的时候就是以减小传输阻抗(可以用更粗的线,或者用银线等),减少接触电阻(插头镀金防腐蚀等)为主的。
同时,线材在制作过程中,如果厂家有意添加大量寄生电容,或有意增加阻抗(例如有碳素线、油浸线等),则会让声音造成明显的畸变。
这样做会让声音走形失真,且不可预期,因为他们从来不标注线材阻抗参数,这些厂家只是为求“变化”而加入“变化”。
同时很多人还将这种“失真”忽悠成“提升”,这显然都不是负责任的态度。

就本次实验结果来说,实际上皆符合理论预测。
但是只谈理论不拿出些实验数据来,很多烧友会半信半疑,认为与自己的“亲身感受”不符;
或有的朋友可能对理论的理解有偏差;再或有的烧友干脆不愿意探讨理论。
于是就有了本贴。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5-12-29 13:57:17
TOP
15#

原帖由 Peterlo2011 于 2015/12/29 15:24:00 发表
未必准,不同的系统换不同的东西都不一样,有的系统敏感动小小东西都有改变,有的换了都不明显。要看功力,环境等好多因数。总体来讲敏感的系统会比不敏感的的系统好声。如果你的系统能敏感到湿度变化有改变,和聆听位穿外套和脱外套有明显分别的,就已经不用再测试了,因为你的系统已经打得开了。

在我看来,阁下所说的“敏感”感觉更像是“不稳定”的同义词。
一个系统如果稳定,则声音应该是精准校调过,且不易走形的。如果随便换根线,换个脚钉声音就走形了,那厂家还怎么校声?
也就回到了那个亘古不变的大讨论,如果线材和脚钉对校声有那么大的作用,为什么厂家自己不做?

另外,阁下所说湿度、穿外套的变化鄙人未曾注意到过,不知阁下可否拿出点数据来,以免有“心理因素”或“忽悠推销”之嫌?
TOP
16#

截止本楼发出之时,本帖已有2000多次点击,可见大家对于这个话题的重视。
然帖中给出的各个比较音轨的平均下载次数仅有不到5次。
其中下载次数最多的是8楼中贴出的,关于不同格式的比较差分音轨,但也只有7次下载。

我希望大家在回帖讨论的时候,能真的看一看帖子的内容,听一下测试数据,感受一下比较结果。
否则也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了。
TOP
17#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5/12/30 0:26:00 发表
这个玩法很有意思。
把文件下了,并做了分析。发现线材部分与楼主的结论有些不同(开始以为自己搞错了文件名,重新下了再做):
1.¥398 Van Damme 专业XLR线 2m
2.¥3980 LINN Silver Interconnect Cable RCA线 1.2m
这两条线的特性很接近。
第3条线和其它比,频谱特性差别蛮大的,最大差别近6分贝。这个结果和平常的试听也比较吻合。

哈哈,鄙人不才,在此恭候阁下多时了。阁下是难得的愿意真正静下来做做实验的人。
其实第3条线在录制时,左右声道是反的,阁下将音轨3的左右声道反过来再做一次实验即可。
之所以留下这个么小小的玄机,就是想等待阁下这样的人出现。
小弟不才,开了个小玩笑,如有冒犯还望海涵。。。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5-12-30 09:27:47
TOP
18#

原帖由 Real 于 2015/12/30 11:09:00 发表
还是那句话,搞什么动作,从结果测(扬声器)有说服力点

各有各的作用。
从扬声器测试,可以知道系统总体的效果。
从各个局部测试,可以知道真正存在问题的是哪个环节。
就结果来看,线材,播放软件,音频格式(只要是无损)这些环节差异可以忽略。
也就是说,如果设备出来的声音不对,应该去其它环节做工作。
TOP
19#

原帖由 胡思 于 2015/12/31 19:26:00 发表
虽然楼主很认真,但是这样的测试是不科学的!
这种测试主要表现在音乐幅度的比较,可以用信噪比来说明。如果可闻与不可闻的分界线定为差别为1%,则不可闻的信息在1% 以下可以忽略了,加一倍的余量,定为0.5%以下可以忽略了。这么说,音响系统的信噪比达到46dB就可以了

帖子一开始的“大家来找茬”游戏例子不就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了么。。

看样例图片就知道了,两张图片摆在一起大家来找茬那不好找,起码要找半天。

但是相减后的图,一目了然。

也就是说,相减之后,差异只会变得更加明显,而不是变得更加不易察觉,所以阁下多虑了。。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5-12-31 20:50:48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