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起来聊聊,关于HIFI,有没有标准化的试听方法? [复制链接]

查看: 13496|回复: 80
1#
大家在聊HIFI器材发烧的时候,往往是各说各的好,各有各的道。但有一点疏忽了,名牌产品的知名度是众所皆知的公共舆论现象,而对于各种名牌产品的试听方法,或者称之为“主观音质评价”,在许多烧友之间,还没有成为一种“公共模式”的示范活动或认知案例。
建议大家有机会多聊聊,或者举办公开的试听活动,将各种合理的手段进行举例说明,以此来完善对于HIFI器材的试听标准与方法。
比如,我们是否可以举出一些在音质评价上有共识的名牌产品或搭配模式?
器材的单元分配如下:
1,节目源:CD唱片、LP唱片、或数码文件格式(APE,FLAC等),包括知名度高的曲目类型与唱片标码。
2,声源:CD碟机、LP唱机(包括唱放),名牌转盘等。
3,解码器DAC:
4,前级放大级:
5,后级功放:或合并式功放
6,音箱或耳机单元:全频喇叭,同轴喇叭,二分频书架型单元,三分频落地箱单元,阵列式单元,超高音附加单元等。
7,电源单元:包括电源处理器材等
8,线材配件:及垫材等配件。
9,室内声学工艺:包括障板、吸音或反射用途的工艺材质等。
10,知名品牌:包括旗舰、纪念版、签名版等系列。

上述例举的品牌产品,目的是为了搭建一个比较标准化的器材组合,从而在试听活动中不断积累各种成熟的模式经验,让大家分享。
接下来,则是试听的手段与操作程序。
首先,我们要在各种技术指标与听感上建立一些有规律的知识与经验上的“关联度”。其次,通过实验的方式去验证或测量。
举例:对于HIFI器材的常用指标,有频响(高中低分段考核)、信噪比、动态范围、声道隔离度、失真度等五大常规指标。涉及到的听感经验,则有音染、噪声与杂波干扰、驱动力、解析力、泛音细节、声场定位、堂音及毛刺、齿音等等听感现象。
关于主观音质评价的方法,除了国家标准的参考之外,更多的来自于大家的听感经验。
另外,国外知名品牌“西装式”的成套组合,则是一种经典的配置方法,可以被理解为由产品设计师认同的HIFI器材组合具备独立性的成功类型。
个人建议,这类名牌产品系列的“西装式”的组合类型,可以作为一种标准化的听感参考模式,值得举例证明。
下面请诸位共同参与并例举。。。。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4/20 14:12:10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另外,要补充的是,为什么,我们对于高清视频产品的评价,往往很少有模糊不清的认知与感受。而对于HIFI高保真音频产品的比较,却多有争吵不休的听感评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失共识度鲜明的参考方式。或者说,还缺少一种有借鉴性的评估手段。
因此,个人以为,视频与音频之间建立一种对比性的评价言语,也是一种可行的解说方法。
举例,有的烧友喜欢用人声唱片来测试音响器材的“底色”,就好比是用一种标准白的尺度来衡量视频产品的白平衡程度。两者有共同一致的理解思路。
TOP
3#

回复 3# eric 的帖子

个人不相信,像铁饭、名琴LP的耳朵,与老浦东、松香味之间有多大的差异性。
相反,这些人之间的共识,在耳力方面比较心理上的程度,肯定是共性大于差别的。但是,在知识结构上的差别,才是差异性成为冲突的唯一理由。
TOP
4#

原帖由 远去的村庄 于 2011-4-18 13:46:00 发表
声音非实体表现,众说不一.

如果指标是实体表现的话,那么,建立指标与声音(听感)之间的关联性,应该也是一种“实体表现”的参考尺度,这就是解决“众说不一”的方法吧。
TOP
5#

大家的讨论非常踊跃。

对于楼上有人质疑“评价方式标准化”的问题,我举个例子可以解释。比如,模特的标准肯定是符合大众审美观的,但是,当我们举办超模比赛的时候,难道没有一种让大家口服心服的标准化评判尺度吗?

超模的候选人,首先要过的是三围数据关,显然这就是指标的意义。其次,要过气质关、镜头关、才艺观,后者就是主观审美的评价了。

这个比赛的评估方式,恰恰与HIFI器材的试听方式,有极为相通的地方。
TOP
6#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器材达到入选超模的阵列,那么,恭喜你,器材已经跨过了HIFI的门槛。但是,超模的比赛,不是为了评出模特的标准,而是为了选出冠军或最上镜小姐的对象,这就是HI-END的荣誉。

我们谈器材,从HIFI到HI-END的境界,也该有如此相似的阶梯走向。


由此,我建议,我们可以将知名度高的厂家那里的旗舰产品作为最基本的HIFI器材标准来参考,然后将各种需要被评估的器材进行对比,以此得失来推测产品的级别和音质水平?
最后编辑joy8888 最后编辑于 2011-04-18 15:21:50
TOP
7#

哈哈,看起来,话要分两头来说了。一头是大家推荐什么是经典的,公认的HIFI水准的器材代表。我希望是某个名牌的旗舰或有象征性的产品组合。

另一头则是谈谈技术与听感之间的关联涵义。

估计我不再补充几句实话,这个帖子又要被口水战淹没了。

说2个例子吧。
坛子里有2个吵闹帖子,一个是某人用805摩机来驱动单拿C2音箱的故事,另一个则是知名度蛮高的ID名琴LP谈论到器材的好声,用了这样2点评价——细节微妙+音色微妙。

前者的问题,正好对应了产品代表的标准化说法。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大家公认的单拿C2音箱在某个品牌的功放驱动下有达到HIFI水准的表现,那么,再来用805摩机的例子来比较,才有一定的比较意义,大家可以进行对比之后来说明你摩机之后的效果能否达到HIFI门槛上的水准?因为一个有参考价值的器材组合作为参照系,声音的好坏起码也是大家可以对照的结果。

后者的问题,则牵涉到听感的说法如何与技术指标相联系。

名琴LP或许听了一辈子的器材声音,但也许一辈子都无法在认识水平上达到像松香味那样技术标准,什么道理呢?就是他始终没有明白,细节的微妙如何与动态指标相关,而音色的微妙如何与频响指标相关。两者之间的联系恰恰是专业人员才关注的事实。而普通发烧友总是在言语中夸夸其谈以至于超越了科学的界线而在玄学的陷阱中迷失。

但如果两者有比较好的沟通和交流,或许名琴LP还会有机会补充知识而逐步认同于松香味的见解。

说句大白话,这个帖子如果能持之以恒,大致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最后编辑joy8888 最后编辑于 2011-04-18 18:52:51
TOP
8#

原帖由 名琴LP 于 2011-4-18 17:25:00 发表
干干的适合于专业人士,其实有的人并没懂韵味二字!


看到这种对于韵味的虚伪描述,就知道自己是自欺欺人之谈。如何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呢?
如果真懂的话,你大可先说说什么是频响,什么是动态?能够仔细的说清这两个定义的,发烧友中真的属于稀少。也许有的烧友烧龄几十年,还是一笔糊涂账。
说起频响问题,可能要谈到音染,谈到咸菜的荒唐,这就成了难点。还是先理理清楚动态这个概念吧。
TOP
9#

原帖由 名琴LP 于 2011-4-18 19:54:00 发表
韵味是什么,你把书本上的频响\动态等形容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如果真懂的话,你大可先说说什么是频响,什么是动态?
老兄啊,这种资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老兄冷静些,彼此互不相识,没有冒犯的欲望,呵呵。
不过,版主更冷静,好像采取了对部分不良言语的封闭措施,避免过多的冲突吧。赞一个先!
我以为,音乐和音响之间的发烧话题,应该有一个相互共识的交流作用,用悟性当托词不是一个好方法。
频响、动态这些术语,本身是规范的名词,不是添油加醋的形容词,所以,尽可能了解术语的含意,还是有必要的。
不过不要气馁,许多人不了解是因为缺乏相关的方法,而不是不想。生命有涯,知识无限。反正,玩音响,有的是空闲,能够玩出真谛的,一定是符合实验科学精神的玩法,是尊重理性的性情中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