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拜访水寒居 [复制链接]

1#


这次赴美,有机会在水寒居盘旋了几天。每天和Q兄谈音乐,谈唱片,那份惬意,现在就已经开始怀念。


说起来还是Q兄带我进入黑胶的大门的。大约05年,我在另一个网站看到他贴的几张密纹唱片的图,真是看得心里面像长出了两只手,只想一把都抓过来。那些唱片,即使不听,只看看封面,都显得那么美好。想想那几年我到处去搜片子,最初的动力,都最终源于遥远的新泽西。


到了水寒居,放下行李,先参观一下。两层小楼,前后花园,一间车库,还有一个地下室。Q兄一家在美国奋斗多年,已经扎根,过起了中上阶层(upper middle)的富足生活。别的还好,这幢小楼实在是让国内来客艳羡。更何况周边静谧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草地、森林、蓝天、白云,就连眼红的份也没有了。


Q兄的地下室,地板上有一半被唱片箱子铺满了。他说有快两万张唱片,都是这些年一点点从普林斯顿唱片店,还有别的店里,搬回来的。我这几年也算见过点唱片的世面,但是目睹到这满满一地的唱片箱子,还是禁不住一声长叹,这个购物狂!

这些唱片当然不能完全听完。Q兄是每次搬一些到他的听音室去。那是他自己的小天地,四面都是唱片架。唯一和音乐没关系的是一台自行车跑步机,Q兄说他一边蹬车一边听歌剧。真是爱乐人都应该开发的好习惯。


发烧友可分为软件和硬件两派。或者说是听音乐的和玩器材的。Q兄肯定是属于音乐一派,但是并不是说他对器材不懂,他只是不觉得有那种必要。这位资深乐友,还在用入门级的黑胶播放器材,SONY的家用LP唱机,当年全价有没有200美元也不知道。唱头是天龙,几百美金的东西。倒是新买了一个,准备给我听听,但是又找不到小螺丝刀,于是我们还是听这个用了好几年的老唱头。他实在是不太在意。


但是器材和音乐带来的乐趣有关系吗?所有到了水寒居的访客都会同意主人的看法,关系不大。当然首先得说,水寒居的器材还是够班,一对丹拿土炮书架,Pass的前后级,Sony的旗舰SACD机。那对丹拿土炮实在是出人意料,一对六寸(或者八寸?)的中低音喇叭,也照样把全体乐队活生生地搬到你面前来。这点在听SACD的时候特别明显,一曲马勒过后,真是地动山摇,很难想象这是一对发自书架的声音。再看看他的音箱架,好像是找了几条木板手工钉起来的,连我这个业余器材爱好者都不禁大摇其头了。不过等音乐一响起来,我就没工夫再看那个音箱架了,真的,呆了好几天,我只是在刚进来的时候看了那个架子一眼,之后没工夫去注意它。还有什么头版二版,什么RIAA曲线,什么唱放阻抗,什么擦痕、飞纹、炒豆,什么CDLP,还是SACD,都不去管了,在水寒居,人很快就沉到音乐里去了。


满屋子都是唱片,而且都是稀有的曲目,精彩的版本,看好了拿来就听。怎么一个爽字来得。我记得94年,我大学还没毕业,第一次实习,带一个大型的国际会议团。有一个钓鱼台国宾馆的午宴招待会,自助餐。主办方让我们这些小翻译也进去吃了。山珍海味堆得满满地,还第一次看到了堆成塔的奶油蛋糕,随便吃。就是那种感觉。


Q兄对音乐实在是懂行。他识谱,懂乐理,这两点我都不行,所以不太敢说话。我们一起去听费城交响,勃拉姆斯第三,拉特尔指挥。幕间休息,他跟我说,第一乐章乐队没放开,有一个小节小号进入早了。我只好用无比崇拜的眼光看着他,因为我是什么也没听出来,看到拉特尔只是想到他没什么唱片值钱的。不过现在想想有点后悔,要是我也接一句,比如,是啊,我也觉得铜管不太整齐,或者,对,弦乐的织体可以更清晰一点,是不是也可以唬他一下呢?



哈哈。笑谈。现在我坐在家里,一面听着这次从美国带回来的唱片,一面回想我在水寒居都听了什么。Q兄放了一曲布鲁克纳,动摇了我对这老头十几年来根深蒂固的坏印象。再过一会我要把家里那套Wand的布鲁克纳拿出来,还有朱里尼的那几张,让这两位我最喜欢的指挥带我走近布鲁克纳。还有歌剧,卡拉扬录的Tosca,还有舒曼的艺术歌曲,还有瓦格纳,这些都不是我平时常听的,但是在那都听得很舒服。



Q兄买唱片是出了名的不在乎版本,再加上美国片子种类杂,他架子上的唱片都不是常见的那些尖货。不过他守着一家普林斯顿唱片店,这些年没少捡到好东西。我一翻,就看到一张Capitol出的著名的单声道片子,米尔斯坦的小品,价签上就是几个美元。我前两天刚在洛杉机搞到一张同样的片子,弄不好还是晚一点的版本,价格高出几十倍。听到这个,他哈哈一笑,那个得意。



我们是老乡,都是沈阳人。他年长我几岁,是中国的斯大林体制松动后成长起来的第一批人,我则赶上了这个时代的尾巴。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在中国有一场小的文艺复兴,那时候的人没有iPhone, iPad, 也不看美剧或者甄缳传,因此可能对贝多芬或者费尔巴哈有着更多的兴趣。我不想得出结论,即物质上的匮乏是精神升华的前提条件,但是那个时代,有更多的人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我不觉得美剧或者甄缳传有什么不好。天天摆弄音响架,讨论单晶铜的导电性,或者换一条唱臂线,为了能听出蔡琴的口形变化,想必也有很大的乐趣。不过我坐在水寒居里,和Q兄谈古论今,一边听布鲁克纳,真是觉得心满意足,觉得如果能一直这么听下去多好。是的,那该多好。
最后编辑老范 最后编辑于 2012-05-05 14:59:04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2/6/13 19:47:3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TOP
3#

水寒居里现在大约是密纹和CD一半一半。水寒居主对载体看得不重。听得是音乐。
TOP
4#















随便拿了几张片子拍拍,都算得上是少见吧。特别是Janigro,真让我流口水,这是我最喜欢的大提琴家。他的琴声中正平和,举手投足有大宗师的气度。他的贝大奏我认为是最好的。我有Westminster的一个再版,这个Vangard的立体声版的以前从来没见过。
Gingold是哪个乐团的首席,Q兄告诉我,没记住。
最后编辑老范 最后编辑于 2012-05-05 15:20:37
TOP
5#

原帖由 qsyd 于 2012-5-5 20:36:00 发表
老范此次从上海奔袭纽约,饮食上照顾不周是我最窝心的一件事。其实准备了不少,冰箱里鱼虾俱全,还有小牛排骨,澳洲羊腿什么的,但除了老范到达当晚的盐水鸭,没得时间给老范准备可口饮食。周五晚在外吃了点比萨饼便赶到卡内基,周六在普林斯顿一直逛到晚九点,到家老范只好以面条充饥。周日从纽约博物馆回到家也已七点多,老范还要忙着打包,只好再度以面条应对。

[quote] 原帖由 audio 于  

在美国能吃到鸡蛋西红柿面,那是一流伙食啊。觉得已经很好,一点也不见外。这次已经是太打扰了。
TOP
6#

周六我们开车去普林斯顿。沿着整齐的林荫道,轮胎在平整的路面上发出沙沙的声音,抬眼望去,碧空如洗。想起前两天在洛杉机住过的贫民窟,底特律空空荡荡的市中心,还有纽约脏乱差的地铁,这简直是另一个世界。







从Q兄家里去普林斯顿要翻过一座小山,蜿蜒的山间公路,让我想起阿尔卑斯山上的那些小路。
天总是那么蓝。
最后编辑老范 最后编辑于 2012-05-05 22:23:40
TOP
7#

在说普林斯顿唱片店之前,先说一下普林斯顿吧。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一个人间仙境。咱们这没这种地方,我们有的是天上人间。西南联大本来是有希望的,但是后来清华、北大、南开被肢解,被阉割之后,也就是到处是教兽横行了。
这些房子都是几百年前盖的,那一定是按当时的最高标准建的。















这是我出生那年的毕业班。



美国风格的clipboard.  咱们这可能贴的是红歌比赛的通知。



TOP
8#











这就是长春藤名校的由来。



草地上有人在拍婚纱照。





王晓波曾经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过一条人生之路: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我想他来过普林斯顿。
每当有人说起美国好时,总会有人觉得言外之意,就是我们不太好,于是就会有什么“带路党”的说法,要不然就是崇洋媚外。我觉得大可不必这么紧张。这个美好的地方是属于全世界的,所有人都有资格觉得骄傲。我和Q兄在普林斯顿走了一下午,留连忘返,觉得比什么景点都好。这是全世界人尖子呆的地方。我虽然能力不够,机遇不够,没能来这里学习,但是总算还能体会到这里的美好。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也挺好。
TOP
9#



先打个岔,谁知道这是什么?
TOP
10#



This, is Prinston Record Exchange.
这就是普林斯顿唱片店。经过Q兄这么多年的大力渲染,已经快变成地球人都知道的唱片店了。我算是去过几家唱片店,论规模,普林斯顿不算是最大的--店里有五七十万张的我也去过。这里的生意兴隆,但是别家生意好的也有。特别是德国店开的时间短,晚上快下班那阵子,人特多。但这里绝对是一家世界级的好唱片店。主要是品种好,价格低。看得出,店家不黑,他们的策略是唱片的快速流动,现金回流。纽约这次我只是还去了Academy, 实在是一般般。店里有一个玻璃柜子,放了一些高价片,我看了一下,也都是地摊货,主要区别就是价格更离谱。同样类型的唱片,普林斯顿的价格有的只有Academy的三分之一。不过想想Academy在纽约市中心,运营成本高啊。



我由于怕行李超重,买得很少。Q兄是大胃王,一下子又买了很多,以CD为主。普林斯顿的CD果然是价廉物美,看得我也禁不住买了几张。
贴几张这次在美国收的片子,不只是在普林斯顿。



Westminster的唱片在欧洲寻而不着,有荷兰的再版,拿在手里总有廉价的感觉。在美国就见得很多,在普林斯顿尤其不贵。现在后悔应该多拿几张。
这个三重奏是分量很重的,三位都是大家。Badura-Skoda后来应该是和奥斯特依拉赫有合作。



傅聪的钢琴录音,westminster立体声版,很难得。可能这是我从Academy拿的唯一一张片子。刚听了一下,太晚了,不敢放开听。觉得他的贝多芬处理得很特别,听起来和别人的不一样。明天要好好再听一下。



这张水星应该是出得不多。我高价买来的,今天听过,序曲那面非常好,场面宏大,动感十足。贝五那面可能是压片问题,全部时间都有呲吡的杂音。拿来在强光下看,好好的,一点划痕也没有。这就是在唱片店买片子的风险。店主没给任何品相描述,碰到这种事,自己认了吧。现在还在心痛。



这张更是笑话。回来后仔细一看,竟然是加拿大版。真丢人。不过音效真的不错,不知道美国版会好到哪里。



这倒是正宗的美国六眼,但是还没听,希望别再有什么问题。买老的立体声唱片,要对品相宽容一点,否则不会有乐趣。




这是普林斯顿所得,Jean Fournier的贝多芬小奏。左上价签撕白,这个店就是这点讨厌。






我最喜欢的Morini,收了两张,一张单声道,一张立体声。觉得单声道的效果更好,琴音更有穿透力。
TOP
11#

原帖由 Urania 于 2012-5-6 0:02:00 发表
wax cylinder


Richtig!






虽然是蜡桶,已经预示了日后唱片工业的发展脉络。你看,Columbia's Magic Note那个时候就有了。
这是形像的音乐罐头。
TOP
12#

原帖由 qsyd 于 2012-5-5 21:55:00 发表
老范不辞辛劳,从上海扛了不少好书给我,辗转洛杉矶、底特律。纽约百年老地铁,老范所到的车站没有电梯,又是主要站,地下好几层的地铁,老范的两个大箱子真沉呀,我俩一人一个大箱子,提到地面已是气喘嘘嘘,主要是老范给我扛的书惹得祸。深刻致谢!

这几天已看完了两本。

[qu


主要是我在洛杉机和底特律买的那些精装画册,太沉。里面有TIME-LIFE出的二战系列。小时候看世界知识画报的连载,那时候就很迷,后来才知道,都是从这套书里抄来的。上研的时候能进学校的教师阅览室了,里面就有这一整套书。一直想翻,把写论文都耽误了。本来想来美国搞一整套。一到洛杉机,就看到十几本,品相实在太新,忍不住就买了几本。这下又得一本一本地配了。

美国的书店实在是太好。比英国大名鼎鼎的查灵街还要好。



底特律一家四层楼(!)的旧书店。虽然乱,但是看着真舒服。





四架清华,蓬壁生辉。



这家在洛杉机,卖书和唱片。我在这里买了一本Casals的访问记,看完了。颇有想翻一下的欲望。



英文书的麻烦是总要歪着脖子看书名。



这家在洛杉机。这种书架上的梯子还有专门做的厂家。
一家旧书店,简直就是一座小型图书馆。



旧书店里的摆设。
TOP
13#

今天到此为止。明天来讲听的两场音乐会。真正难忘的回忆。
TOP
14#

原帖由 无难 于 2012-5-6 12:11:00 发表
的确老范这次的照片质量太差,已经沦落到手机拍片的效果了,必须反省反省




这次特意没带D700。拿了佳能的小数码相机。还有一个iPod touch.  后来用iPod拍了几张,觉得不错,连佳能都懒得拿出来了。大相机没带是对的,两件行李加起来快六十公斤,实在背不动别的了。
TOP
15#

原帖由 gamboll 于 2012-5-6 17:45:00 发表
老范入黑胶大门从时间看也不算太久确有现在高深的造旨,令人佩服。

谢谢。谈不上任何造诣,这些年也走了一些弯路,但是总是有朋友提携,和他们互相切磋,学习到不少东西。
TOP
16#

原帖由 铁血十字 于 2012-5-6 16:41:00 发表
好家伙60公斤,买了些什么碟?




就是这么一个格子的东西,再加上几本书。



那几本一系列的画册是TIME-LIFE出的二战画史。美国这种丛书有好多种,但是TIME-LIFE这套是最好的。二战时还没有电视媒体,所以LIFE派出的记者实际上起到了后来CNN的作用。很多一流的大摄影家都为LIFE画报工作,像卡帕在诺曼底奥马哈拍的那几张著名的照片,就是专供LIFE的。布列松拍的巴黎解放的照片也选到了这个画册里。这套书唐师曾提到过多次。





上图是美军占领纽伦堡时在市中心市场列队。下图是目前的Hauptmarkt.  很明显,教堂边上的房子都是后盖的,但是现在已经看不出来了。











其它的单本画册也有好的。比如这本书里有很好的插图,像博物馆里的陈列说明。这里选两幅,其一是盟军用的轻机枪。其二是美军的口粮。看小说里讲了那么多次的K-ration, 现在终于知道是什么了。



这本画册是苏联视角,用了好多苏联官方的照片,因此也被我选中了,因为很多照片以前没看到过。
TOP
17#




索尔兹伯里写的900天--列宁格勒围困纪实。这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因为二战期间他就在苏联,人脉很广。他在中国最有名的书当然是那本Long March: The Untold Story, 我们译成: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这个译得实际上不对,误导了。译成长征秘史应该更贴切一点。这里面体现了中国人拼命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暧昧心理。



这本是写Casals,小书,200多页,飞机上看完了。颇有想译出来的冲动。




这个作者的上一本书是大名鼎鼎的“枪炮,细菌和钢铁”,获过普利策奖,是我目前读过的最启智的社会科学读物。我想这本书整个改变了我的历史观。现在他又出新书了,当然要买一本。



这本书的作者是约翰·托兰,写“最后一百天”,和“日本帝国的衰落”的。这是他的一本小说,叫“战争之神”。这是精装签名的头版,才30美金,所以拿下。



这本“中途岛”是美国海军少将William Smith的回忆录。他是参加中途岛海战的四位美军将级军官之一,负责指挥护卫舰队。算是美国体革命回忆录,不过好歹也是第一手资料。当时还拿了一本渊田美津雄写的中途岛回忆。付款的时候竟然忘记拿。这本以后还应该能找到。还有一本书也忘记了,是留声机杂志创办人的回忆录,那书就难找了。人名和书名都没记住。





这两本书都是Barbara Tuchman写的。这位女作家钟爱历史题材。她的名作是The Guns of August, 八月的炮声,获得过普利策奖。这里的两本书都比较有趣,.齐默尔曼电报,讲一战时美国参战的前因后果的。第二本是布盒精装书,史迪威和美国在华经历。Tuchmann战前在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应该也有她自己的经历在内的。
TOP
18#



还是回到唱片上来吧。这套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五张,是PHILIPS金线版里最难找,也是价格最高的(当然要考虑到是五张一起)。这套唱片录制于1981年,当时格鲁米欧已经60岁了,对于小提琴家来说,这实在是一个高龄。和他大致一个年代的小提琴家,有几位还有数码录音呢?我还真一时想不出。80年代的片子,品相很好,一点噪音也没有。小提琴的声音有一点凄美,因为录音清晰,有一点点冷。和早年的模拟录音相比,有一种异趣。听这种唱片是一种享受。



这张舒伯特的小提琴奏鸣曲也是格鲁米欧的。片子本来就难找,我这张还是没开封的。美国的好片子真是多。舒伯特的小提琴奏鸣曲绝对是室内乐中的瑰宝,清新脱俗,非常耐听。




同样的曲目,Mecury早期单声道录音。唱片保存得很好,只可惜普林斯顿唱片店的价签,轻轻地揭,还是一大块撕白,一下子就把封面给毁了。





Navarra录的门德尔松和理查斯特劳斯的大提琴奏鸣曲,Capitol早年的名唱片。单声道录音,但是大提琴异常雄浑,穿透力很强。这种两件乐器的录音,听MONO一点问题也没有,而且有时真的比立体声好听。立体声有时更圆润,但是那种锐度都没有了。Navarra是一个非常值得推荐的大提琴家,我有他的一套贝多芬大奏,觉得是最好的之一。
TOP
19#

那真太好了。我先把Cellist翻一点出来,自娱自乐一下。
这些书里热的肯定是collapse那本。纽约时报畅销书,但估计版权应该会被人给抢了。他的上一本,枪炮,细菌和钢铁,国内不能知道有没有译本,台湾有人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