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那年…那月…那些音符“之1” [复制链接]

查看: 37589|回复: 288
1#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事情,必将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特殊的一笔。当时过境近,再回首时。泪眼朦胧中,有些人早已不在,许多往事也如雨过烟云。那年月是个纯真、欣欣向荣的年代。太阳是分外地明媚,美好的童年就在偶得了一块糖果的狂喜中实现着…

    相信许许多多人的童年都是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声中渡过的。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学习,玩耍。大人们则象孩子们似的工作、生活。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更是全国数亿人的唯一信息源。每天清晨,当街头喇叭里响起庄严的“东方红”乐曲时,“这支由陕北民歌改编的颂歌,可能是世界上听众最多的音乐。”中国大地的城市与乡村就开始新的一天。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10/20 19:18:0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在G弦上……
TOP
2#

回复5177兄及湲兄:

     168上50、60后确不多。从发言中即可明了。

   发这个帖不是想评论那个年月,历史就是历史。任你唱什么颂歌或悲歌,都是那样。只想完全从个人的视角回顾一下。如能引起某些人的反应就谢天谢地了。包括那年月的音乐。

   人生在什么时代,完全没的选择。可以选择的只有个人的心态,是可以以苦为乐,也可以视福为祸 。
在G弦上……
TOP
3#

那是城里,乡村恐怕没那么美妙。


  以个人而言,以一个孩子的角度,那时的城里和乡村是安静、有序的。沒有选择也是一种生存状态。
   太多的选择与机会、也会造成太多的诱惑。而使人无所适从。
在G弦上……
TOP
4#

之2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翻身农奴把歌唱”;“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伟大的北京”,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的这些歌曲虽然是各自的民族音调。但都无一例外地表达了对新中国,对党领袖的感恩。对新时代,新生活的欣喜和希盼之情。
    
太多的歌汇成了歌的海洋,如果把当时的流行歌曲汇集成册的话,怕是有厚厚的几大本。近年来,红色经典这个词进入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中。音乐工作者把这些半世纪前的老歌,重新包装,以各种新的面貌展现于世。足可见老歌不老。自有其独有的生命力。


    
颂歌的海洋之外,有数座高耸的雄峯仍深深地留存在人们的心田。甚至是下意识地便可哼唱出其中的某段。就是名曰样板戏的音乐。“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戏,这个称谓是指京剧的艺术含量是民族音乐的代表。可这国戏在旧时代只是皇族贵胄的专用品。于百姓民众是无缘的。真正使京剧成为亿万群众每日挂在嘴边的日常小调,成为真正的“国戏”,那是从“样板戏”开始的。

                                                  未完待续。

在G弦上……
TOP
5#

回11楼,砍柴兄

        这是最善解人意的回帖。由其是这句:“这是对自已青春的尊重”。
    鼓掌!!!

     请看此文的网友用一个历史的视角看那年那年。褒与评不是此帖的本意。

     至于某些个人感受也只代表个人而己。还是欢迊批评与拍磚。
在G弦上……
TOP
6#

     是的、是的!砍柴兄虽未经历过50年代,但已把握住了那年代的社会主流群情。这种风尚可以侧面地从颂歌的音符中感知。

   笑天兄所言也正是下面俺想说的,这些音符与乐章的价值。

    谢5177兄的贴图,看到那么多封尘的老唱片。俺觉的这个帖是咱在合作呢。
在G弦上……
TOP
7#

      个人认为:艺术远大于时局或政冶,这是二个概念。艺术中曲折或直接涉及的文字、摡念往往只是皮毛碎屑。

    巴哈、莫扎特为教会贵冑所做之音乐不会有人去考量其政冶、利益的目的。

    怀旧亦是人类普世之情,也非年轻与不。因为那是一段时间、一段生命、一段曾有的界。
在G弦上……
TOP
8#

那年……那月……些音符…“之3”

样板戏与笔者更是有着命运之交的渊源。在那个火红的年代,笔者作为一名下乡知青去到一个有文艺宣传队的村庄。七八个人的乐队,十几个农村青年男女,居然要排演整出“智取威虎山”
  
每当夜幕降临,生产队部的大屋里,点燃着数盏油灯。白天的劳累和疲惫似乎让年轻人的热情赶走了。每次排练时,村里的男女老幼彻夜围在屋外,那个兴奋,那个热闹。象过大年三十一样。临到首演的当天,大伙才发现,剧中的“座山雕”还没有服装。即使城里有卖,生产队也拿不出钱。因为剧中不论正反派演员的服装都是自个做的。这个问题可难坏了大伙。眼瞅着开演时间就要到了,这个虎头虎脑的“座山雕”突然猛拍了一下自已的光头大喊一声:有了!当大伙醒过神儿来时,他已气喘嘘噓地从家里抱来一个白茬皮袄。把毛里朝外一翻,穿在身上。还真是匪气十足。这一招真灵,当“座山雕”出场亮相时,戏台下,村民们都齐声喝彩。当时,正值三伏天,一场戏下来,“座山雕”象从水里刚上岸似的。可只要一上场,“座山雕”身上就象穿了一件薄纱。那双小瞇眼一动不动地盯着“扬子荣”。
            这段经历日后还常常在笔者脑中闪过,让笔者明白了。艺术不论雅俗,最重要的是一颗真爱的心。也让笔者明白了,欣赏艺术同样需要一颗纯真的心。否则就是做秀和附庸风雅。


                                                 未完待续
在G弦上……
TOP
9#

那年…那月…那些音符“之3”

当笔者由“下乡知青”考入地区“样扳团”,成为乐队一员时。样板戏便成为笔者工作与生活的核心了。当时正值排演芭蕾舞剧“白毛女”。同一谱台的是一位西安音乐学院毕业的青年。他学的专业是二胡。真是难为他,团里领导要他拉小提琴。记的在排练白毛女中八路军进扬各庄那段音乐时,小提琴声部是长时间快速十六分音符。这可难坏了他。他把每一拍的四个音符简化为二个,才勉强跟的上大伙。这个秘密当然我是心知肚明。其实,自已当时演奏这一大段快速乐句也很勉强。终于,没过几天,东窗事发了。我们身边的双簧管演奏员,一位总是严肃不拘谈笑的老乐手当众揭发了他。众目睽睽下,小伙子满脸通红的站起来,低垂着头。这件事在当时被视为政治态度问题。本来,团里的“军管会”,是要给小伙子纪律处分的,包括我这个知情不报者也要受口头批评的处分。后经戴着“资产阶级反动权威”帽子的乐队指挥的周旋。小伙子才免于处分。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笔者,从此,起早贪黑,加倍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该乐队的支柱队员。而那个小伙子多年后调到某音乐学院,任=胡教授去了。一次,他在电话里兴奋的给我演奏了一段音乐,当时,惊的我半天合不上嘴。因为,他用二胡演奏了那段音乐。
  做人做事一絲不苟,认真执着的性格作风,是许多与笔者同令人的共性。回想起来,那一代人在人生成长的初期,“样板戏”对他们的精神深层是会有巨大的影响。这些音符与亿万人的生命相伴,成为他们每天精神生活的最重要部分,喜怒哀乐,同叹同乐。
在G弦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