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那年…那月…那些音符“之1” [复制链接]

查看: 37650|回复: 288
11#

      历史啊历史,在进样扳团之前,俺是倒媚透顶的年轻人。在66年那场史无前例的“革命”开始不久。俺就被“红五类”“专政”了。每天劳动挖莱窑、干各种杂活。吃发霉的米。
    “俺父是国民党知识分子,文革结束后又变为党委书记。”
      派系爭斗时,俺被造反派痛殴一次。因身体柔软,並无伤害。原因是那派人斗俺老子时让老人家跪铡刀。俺一时怒起,用磚块打伤一革命分子。

    那些往事多去了,能讲三天三夜。可是反思了这些年,却越来越沒有怨与恨。个人的命运永远是时代浪涛中的一叶小舟。人性的善与美在任何时空都在彰显。

    况且,古来今往,东西南北。历史总是以不同的面目在重复着。政冶、経济大潮中,沉浮生灭是多么稀松平常哟。
在G弦上……
TOP
12#

那年…那月…那些音符“之4”。

改革开放后,西方及世界各国的古典、现代、流行…所有的音乐艺术迅速市场化。在这三十年中,听过了各类音乐,许多经典后。回头再看“样板戏”,确实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式経典。熟悉这些音乐的朋友。谁都会记的“智取威虎山”中扬子荣打虎上山那段前奏。在弦乐队急速的音流群中,园号独奏出由京剧唱腔变化而来的旋律。这段行色匆匆中豪气冲天的管弦乐神来之笔,后来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独立乐曲而广为流传。懂京剧的票友们,谁又不说“杜鹃山”整出剧唱腔设计的精美。笔者常听杜剧中“乱云飞”的那个唱段时,每每惊叹这段音乐多侧面多层次的丰富。和整个唱段对心理刻画的复杂,微妙。其主旋律抑扬顿挫,交响乐队的织体,合唱的安排,浑然天成。人们常津津乐道普契尼、威尔弟歌剧中的某些咏叹调。依笔者看,这段“乱云飞”的音乐艺术性絲毫不逊于那些经典段子。而且是“我们自已”的咏调叹。
在G弦上……
TOP
13#

那年…那月…那些音符“之5”

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乐章。钢琴协奏曲“黄河”;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不被人常提及的为毛主席诗词谱曲的合唱、独唱。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从形式上较复杂的音乐,也可以称为阳春白雪的乐曲在当时可並不是和者寡,而是和者为众的。这些作品无论其艺术品质及内容都无愧于我们民族音乐艺术的瑰宝。
  红色经典,是中国人的经典。饱含了建国前后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感。让中老年人重温过去,也可以让年轻一代感受或了解我们民族曾经的历史。红色经典,是中国人的经典,这其中饱含的纯真与激情有别于中国传统的四大名著。这其中的积极精神与热情有别于西方文艺复兴后的鸿篇巨制。这其中的感激与真诚更有别于苦难精神的俄罗斯文化艺术。
  红色年代产生的这些激情音符,注定了它们被广泛传诵。虽然也会被人诟病。可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们必然将经得起时间的检阅与历史的考验。
在G弦上……
TOP
14#

    雷兄毛兄的美术功底、造形能力了得呀。

   再说为“毛主席诗词”谱写的“歌曲”。叫歌曲俺实在有点不忍。泌园春“雪”;碟恋花“答李淑一”;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等等。谁听过?
    壮哉、悲哉,美乎?美极兮!!!

     在此求购为毛主席诗词谱曲的录音制品,Lp、cD、磁带皆可。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哇呀呀呀!
在G弦上……
TOP
15#

       y兄,您理解的和我们並无分歧。
   俺此贴决没有把这些好的音乐记在谁的功劳薄上的意思。相信所有发言者也是如此。要记的话, 诚如你所言的那样:要记在那些埋名隐姓的音乐工作者的名下。
    过去的已経远远去了,今天怎么去假设都是假设而已。历史的轨迹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
     我们否定与不否定决不可能有絲毫会影响到今天与明天的。你相信吗。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谁能有能力去把握呢。即使大人物亦不可以的。那种把历史的功与过说成是个别人之所为显然是不理性的。
    本帖的原由只想对那时的音乐作品做个回顾。对文革的评价历史会做的。决不我们这几个百姓爱乐者的能力所及。
     另您知道“杜鹃山”的音乐主笔是谁吗?这是另一个富特文格勒在二战时的故事。
在G弦上……
TOP
16#

     是的、是的。多少年过去了,当我们在今天静下心认真听这些作品时,我们以一种过来人的角度重新审视它们,我们不由地惊叹它们在艺术各要素方面的完善。所以也才引发了一番感叹。
    关于集体创作一说,是件难以说的清的事情。可以肯定的有二点:所有剧组成员都在完善作品的过程中出了力。二是必然有个灵感闪显的初始构思人及统一风格的主笔在统畴着所有的细节。
    本人数次参加过类似的集体创作活动,不管是文字剧本还是音乐唱腔的写作,都会经历无数次的爭论与磨合。这种集体创作确实是“中国特色”的。
在G弦上……
TOP
17#

      希特勒要听贝九,盟军依然。贝九还是贝九。当作曲家进八创作的激情中时,他只是想吐出他个人酿酝的。莫扎特的安魂曲说白了是为钱。但曲中有铜臭没。
    从前曾惊诧党卫军屠杀犹太人后,举行高雅的舞会,一个个沉浸在斯特劳斯的华丽美妙的园舞曲中。也许他们脑子中正为那荒唐、残酷的理想而陶醉呢。
     前面一网友说的好:人性之善恶,亘古不变。补充一句:人对音乐的需求,亘古不变。
在G弦上……
TOP
18#

    是的是的。抛弃开一切附庸和寄生在音乐身上的种种。

   现实中的得失对错在时间长河中皆褪去颜色。

    人类创造了一种精神的寄托--音乐。

    我们终生都会得到安慰。       “酸几句、请匆赚”

  多年来一至寻找毛主席诗词的唱片。除雷兄提到的那首“雪”外。“娄山关”也是俺记忆中的精品。记的是中央乐团的合唱,最后那二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男声部和女声部反复这二句,不仅画出了个无边无际的悲壮画卷,那情那意真是久久萦绕心田。
在G弦上……
TOP
19#

和砍柴兄抬抬杠,万不可当真。文字游戏而巳。

     砍柴兄的第一个比喻很有力度,但这是个假设。如果没搞8棵大树,谁能肯定会有一片森林呢?肯定是森林吗,说不定还只有一些小草呢“在当时的社会背境下”。因此这个假没並没有必然的逻辑。

    第二个结论又是一个非量化的命题,是一个政治是非考量。这类对历史人物“由其是政冶人物”的评价。往往带有强烈的道德色彩,和主流舆论的影响。而且极不适宜评价艺术作品时加入考虑。

    如果只讲这些作品的艺术“由其是音乐”构成。难道不是很平常吗。
在G弦上……
TOP
20#

      就戏剧而言,中国特点的歌剧“多么别扭呀”,样扳戏的艺术含量确实是个高点。这个已经被时间“近40年”所证明。但多么希望能出现那怕是一个新高。
    艺术精品的产生,其规律实在难以言说。以俺之见,自引进西方音乐之后。交响乐的另一高点“红旗颂”,亦作于50年代。每每听此曲,除激越高亢外,抒情段的历史感也油然而生。
    这等意蕴深广之作竟由国歌、国际歌、民歌等音调溶于一炉精练而成。
    憾呀!只是单乐章。近年出现的“苏三起介”“霸王别姬”虽则亦令人耳目一新,相之之下,从音乐构建到初始构思起点却降了一档。

     乘着此帖顶置的机会。y兄谈到的那“十七年”中同样大有话题。记的“早春二月”曾给过青春年少的俺多么幽深的艺术享受。而“舞台姐妹”中的画面与越剧配乐又多么绵缠绯侧、柔情似水。
     马思聪的“思乡曲”虽则只是首短小的独奏。但那是西北人千百年民歌的精华。“梁祝”虽为毕业嫩作,但音乐描与抒情的民族共性也具有了世界水准。
    热盼关注中国音乐的乐友共述。
在G弦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