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勃拉姆斯 第四交响曲---克莱伯挥棒维也纳爱乐的伟大演绎 [复制链接]

查看: 3061|回复: 12
1#
TOP CLASSIC 首席范本
音乐史不朽名曲·
国际顶尖演奏家·
世界一流交响乐团·经典演绎顶级录音·专家精彩导聆评鉴

勃拉姆斯四部交响曲中最伟大的,也是最伤感、最古雅的一部,是作曲家本人最喜爱的作品。

★DG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唱片,《日本唱片艺术名曲名盘三百》首选推鉴。

《时报》、《新版企鹅唱片指南》、《留声机》一致推荐。


推荐曲目: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勃拉姆斯 第四交响曲---克莱伯挥棒维也纳爱乐的伟大演绎

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是他的人生的最后一部交响曲,具有着成熟的热情和力量。这部交响曲和作者其他三部交响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第一,它具有前三首交响曲中所没有的忧郁色彩,即后人所说的“古典悲剧性”。虽然在这之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发忧愁的情思,但像本曲这样,以忧愁作为乐曲的基调,却属首次。它的第二特征是,全曲以“古老”的手法写成。当然,古老、典雅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所显示的重要特征之一。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饱含了作曲家对人生的深刻感受,仿佛是他一生音乐思考的总结,其中的复杂情感并非某些乐评家所说的那样刻板,它洋溢着成熟的热情与力量,有一种独特的、近于威严的矜持以及一种浓重的忧郁,但又不是那种浪漫主义式的愤世嫉俗,这部作品还包含着伤感与理解融为一体的少有情绪。

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的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是每个乐迷必备的经典收藏,是DG与克莱伯为数不多的精彩合作。在克莱伯的手里,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里那特有的孤寂与忧郁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克莱伯的诠释,极其全面,也非常完美地展示了勃拉姆斯这部作品的成熟、深刻、力量、黯伤、悲观,以及那夕阳和秋风般的意蕴。“毕生追求尽善尽美的”指挥大师克莱伯细腻而深入的演绎,带来人们所期望的一切。该片得到《日本唱片艺术名曲名盘三百》最佳唱片推荐。


457 706-2

曲目:

JOHANNES BRAHMS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1897

Symphonie Nr.4 e-moll op.98
E小调第四交响曲
作品98
1. Allegro non troppo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 [12:54]
2. Andante moderato第二乐章:中庸的行板 [11:24]
3. Allegro giocoso - Poco meno presto - Tempo I第三乐章:欢乐的快板-稍慢的急板[6:09]
4. Allegro energico e passionato - Più allegro第四乐章:有力的快板,热情地-更快
[9:14]



演奏:维也纳爱乐乐团
指挥:卡洛斯·克莱伯

[39:41]
TOP
3#

回复: 勃拉姆斯 第四交响曲---克莱伯挥棒维也纳爱乐的伟大演绎

《日本唱片艺术名曲名盘三百》首选评鉴

卡洛斯克莱伯在这张唱片中完成了一次对这部伟大作品的伟大演奏。克莱伯对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的深刻理解和惊人的音乐表现力成为这部作品的典范。那份萧瑟的愁绪很少有人能表达得比他更深邃,而自然流淌的乐思和细腻的情绪以及作品后部坚毅的热情都赋予这部作品无可取代的成就。

勃拉姆斯晚年孤寞、忧郁,充满夕阳气息的乐章在克莱伯手中表现的棱角分明,白热化与激情四溢。
TOP
4#

回复: 勃拉姆斯 第四交响曲---克莱伯挥棒维也纳爱乐的伟大演绎

专辑演奏特点:

在这个版本中,克莱伯最具特质的两个方面表现无遗,一是流畅,一是戏剧性。克莱伯在营造勃拉姆斯那种秋日寂寥的情绪上几乎是无出其右了。另外,克莱伯在乐句衔接的流畅方面显示出非凡的功力,即使单个乐句里的轻重表情,克莱伯也雕琢得极其精细。此外,克莱伯那种挥洒飘逸的指挥风格也在其中获得充分的展现。在交响曲中,克莱伯如抽丝剥茧般层层递进,每一次的顿奏都尤如斩钉截铁,最终的高潮收束得干脆利落,留下的是无尽的遐思和怀想。

克莱伯对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的深刻理解和惊人的音乐表现力成为这部作品的典范。那份萧瑟的愁绪很少有人能表达得比他更深邃,而自然流淌的乐思和细腻的情感以及作品终曲所表现出的坚毅、热情,都赋予了这部作品无可取代的成就。克莱伯在这张唱片中完成了一次对这部伟大作品的伟大演绎。

TOP
5#

回复: 勃拉姆斯 第四交响曲---克莱伯挥棒维也纳爱乐的伟大演绎

专辑录音特点:

  
这版由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的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是每个乐迷必备的经典收藏,也是DG与克莱伯为数不多的精彩合作。该片得到《日本唱片艺术名曲名盘三百》最佳唱片推荐。该曲是勃拉姆斯交响曲中比较难处理的一部,演绎不得法会使人感觉杂乱无章。而卡洛斯·克莱伯正是输理头绪的行家,他指挥演奏的这版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在细节和整体的关系处理上体现了他对作品的深刻理解,音乐流畅而富于哲理,热情而不失含蓄,是一个很具说服力的精彩诠释。但稍感遗憾的是唱片制作正好处于DG数码录音的早期,录音效果带有那个时期“条块分割”的特点,声部平衡、声像定位清楚。但乐器的泛音、高频的延伸却都有些欠缺,使得弦乐和打击乐的音色缺少鲜活的光彩,而低频的下潜不足导致了声音不够松弛,整体的声音效果偏“紧”。这些声音上的瑕疵是和当时拾音音响理念有关,也受数码录音早期硬件设备技术条件的限制。而这种数码母带即便使用后来的高格式数码系统重新进行处理,但对音质的改善也是非常有限的,远不如优秀模拟母带的音质提高来得明显。

尽管如此,但克莱伯对勃拉姆斯的完美阐释大大弥补了录音技术的不足,所蕴藏在其中的生命力与活力是无人能比的,而这也就是克莱伯的魅力所在。即使是再过20年,这款录音也仍然会是DG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唱片之一。
TOP
6#

回复: 勃拉姆斯 第四交响曲---克莱伯挥棒维也纳爱乐的伟大演绎

乐曲赏析:

用音乐思考和总结人生的伟大交响曲

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是他的最后一部交响曲,其中不仅洋溢着作曲家成熟的热情和力量,也蕴含着其悲观与黯伤的情怀。


《第四交响曲》于1884年和1885年夏作于阿尔卑斯山小镇穆尔祖什拉克,那里的地方海拔很高,以至春迟秋早,在冬天降临之前,当地的水果几乎还来不及成熟。勃拉姆斯将完成了的第一乐章从这个严寒地带寄给了他的一位最亲近的、最知己的朋友,伊丽莎白·冯·赫尔措根贝格。


“我可以冒昧地给你寄上一首我写的乐曲吗?”他问道,“你是否愿意花点时间看看并简短地复我一信?遗憾的是,总的看来我的作品比我本人要使人感到愉快些,它们也不需要多加说明!但这些乐曲像这儿的樱桃一样永远不会熟得可口,因此,你不要担心你不喜欢这东西的味道,我根本不急于写出一部质量不高的第四。”

对自己总是要求严格的勃拉姆斯很担忧,当伊丽莎白并不像他所希望的那样快就给他回信时,他写了一封信给她的丈夫,表现出他那种强作诙谐的特点,“我最近着手的写作显然是完全失败了:一部交响曲就此完了!但是我恳求你的夫人不要为我浪费她那美妙的资财,来写一封措辞巧妙的信以示友好。”


后来勃拉姆斯根据整个交响曲总谱手稿,将乐曲改编成钢琴四手联弹,为他的六个最信赖的音乐家朋友演出,但他们不很热心。作曲家由此更加忧心忡忡了。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勃拉姆斯把交响曲的首演权给了他的另一位好友——著名的音乐家、指挥家冯·彪罗,幸运的是,冯·彪罗非常喜爱这部交响曲。在勃拉姆斯来迈宁根之前,冯·彪罗举行了第一次排练,之后他写道:“第四真了不起,非常有独创性,有个性,像一块巨石,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无可比拟的力量。”


和彪罗的交往,使勃拉姆斯受益匪浅。因为当时,彪罗担任迈宁根宫廷指挥,在他的严格训练之下,迈宁根宫廷乐团已经上升为欧洲屈指可数的乐团,而他为试奏勃拉姆斯的新作提供了方便。


显然,彪罗将乐团训练得很好,因此,1885年10月25日在迈宁根宫廷剧场由勃拉姆斯亲自指挥的首演大获成功,然后在各地演出了11场。充满自信的勃拉姆斯从此经常指挥此曲,而且在编排音乐会曲目时,他不允许把别的乐曲放在它的前面。


彪罗认为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是继贝多芬《第九》之后的杰作,称之为《第十交响曲》,早已传为佳话。彪罗对勃拉姆斯的才能无限钦佩,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演奏勃拉姆斯的作品,推广他的作品。与勃拉姆斯的其它三部交响曲相比,《第四交响曲》之所以能够得到真正的评价,也多亏彪罗的好心和热忱。


有关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的创作,还有这样一段传闻。




1885
年夏完,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的创作接近尾声时,勃拉姆斯租赁的房屋附近有一人家失火,火势转瞬间扩大,勃拉姆斯的房屋也被烟火包围了,如果是常人,肯定会首先考虑他的音乐原稿的安全。但是,勃拉姆斯却置重要的原稿于不顾,和人们一同救火去了。不论别人怎样劝阻,他也不肯回自己的房屋。结果,在千钧一发之时,幸亏朋友们把他的手稿抢救出来。后来,勃拉姆斯说,救助素不相识的人比自己的事更重要。在自己的心血结晶即将化作灰烬时首先去救助邻人,这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高尚行为。这部交响曲诞生的背后有这样的美谈,是令人难忘的。



的确,在勃拉姆斯的4首交响曲之中,这一部是最富有创意的作品。


例如,第四乐章,他没有采用通常的奏鸣曲形式,而采用了巴赫之后已经绝迹了的古老的变奏曲形式的帕萨卡里亚舞曲。还有,第二乐章采用了教会音阶,比其它三部交响曲更富有古典形式的气氛。而且,整体上并没有陈腐的感觉,形式与内容浑然一体,乐曲的浪漫气氛更加突出。


如果说,勃拉姆斯在《第一交响曲》还看得出他追赶贝多芬的强烈的好胜心的话,而在《第四交响曲》当中则已丝毫也找不到那样的痕迹了。勃拉姆斯对交响乐这种形式已经挥洒自如,建立了自己独创的世界了。对于新古典主义的勃拉姆斯来说,《第四交响曲》可以说是集大成之作。


《第四交响曲》最集中地体现了勃拉姆斯交响乐创作艺术的成熟、完美,他精神的深刻、力量,也最透出了他心灵的黯伤与悲观。这部作品产生于浪漫主义晚期的1885年,它是古典乐派精神的夕阳和深秋。

著名的音乐学家朗格说:《第四交响曲》是勃拉姆斯四部交响曲中最伟大的一部,也是最伤感、最古雅的一部:从末乐章中,人们能听到为交响乐的灵魂永远安息而奏出的安魂弥撒。勃拉姆斯在生命弥留之际,他在回答某人的问话时说道:“什么?问我喜欢哪一部作品?那,就是我最后听到的作品了……”他所说的最后听到的就是一个月以前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会上演奏的这部《第四交响曲》。

勃拉姆斯的作品有着明显的前后连惯性,有着明显的与时俱进的变化特点。他的四部交响曲从他整个的一生来看,恰似一部几十年的巨型交响曲,每一部交响曲都表现了勃拉姆斯特定生活阶段的思想精神面貌,构成了巨型交响曲的四个乐章。开篇宏大的第一交响曲,构成勃拉姆斯巨型交响曲奋斗的第一乐章;抒情优美、春光明媚的第二交响曲构成了勃拉姆斯充满爱心、充满情感的巨型交响曲的第二乐章;相对较短小而安逸轻松的第三交响曲,正好构成了内心渴望和谐与安宁的勃拉姆斯巨型交响曲的第三乐章;而充满总结与回顾、奋斗与幻想的第四交响曲正好符合交响曲终乐章概括与振奋的心理需要,从而构成了勃拉姆斯巨型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勃拉姆斯用四部交响曲写完了自己一生的创作及思想历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深刻的感悟与理想,成为19世纪古典主义形式创作的交响曲最经典的篇章。
TOP
7#

回复: 勃拉姆斯 第四交响曲---克莱伯挥棒维也纳爱乐的伟大演绎

作曲家介绍:
德国古典乐派的最后代表——勃拉姆斯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 1833年5月17日出生于德国汉堡。他的父亲是汉堡歌剧团的低音提琴手,能演奏多种乐器,也是勃拉姆斯的音乐启蒙老师。勃拉姆斯童年生活非常贫困,很小就要去酒店伴奏,到剧团帮忙,以补贴家用。早年,他创作过150多首沙龙小品,这些作品虽然规模不大,但锻炼了他的创作能力。1853年,20岁的勃拉姆斯到各地旅行演出,并结识了不少知名音乐家,其中包括舒曼。勃拉姆斯出色的才能征服了他,他立即写了题为《新的道路》的文章,发表在《新音乐时报》上,热情洋溢地介绍了勃拉姆斯,使他的名字在德国音乐界广为传播。1858年,勃拉姆斯在迭得莫尔德担任合唱指挥,1862年迁居维也纳,先任合唱指挥,后任音乐之友管弦乐队指挥。




勃拉姆斯在音乐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他对交响音乐的贡献应当首先加以肯定。勃拉姆斯出生时,贝多芬刚逝世6年。贝多芬在交响乐上所达到的高度使其后人很难超越。而此时的欧洲乐坛上,李斯特、瓦格纳等人正在掀起“标题音乐”的浪潮,古典交响乐传统受到很大的冲击。勃拉姆斯则固守历来沿用的音乐形式,他在作品中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的同时,忠实地按巴赫、贝多芬、舒曼等德国古典音乐的传统作曲,成为德国古典音乐的最后一位大师。




勃拉姆斯的创作十分严谨,其作品一般都要经过精雕细刻才肯放手。他的四部交响曲都是40岁以后写成的,故有人称他为“大器晚成的作曲家”。其《第一交响曲》的创作经历了21年时间才完成,所以也有人认为他和贝多芬一样,是个“慢手”。但经历了第一交响曲这样长时间创作的磨练,他以后的三部交响曲却创作得较快,例如他创作《第三交响曲》只花了4个月时间。他的交响曲都沿用了古典交响曲四乐章的形式,谨守贝多芬交响曲的传统,力求像贝多芬那样,创作出交响曲中的伟大作品。他以自己四部成功的交响曲证明古典主义交响乐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事实上,这些作品确为贝多芬之后最伟大的交响曲。所以更有人把他的第一交响曲誉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



勃拉姆斯一生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除享有盛誉的四部交响曲外,尚有3首协奏曲、数十部合唱曲、300多首声乐作品及大批室内乐作品。他还极为重视民间音乐,收集并汇编出版了七卷《德意志民歌集》。鉴于他对音乐所作的贡献,他被选为柏林艺术学院院士,汉堡市荣誉公民,并被剑桥大学和布雷斯劳大学授予博士的荣誉称号。




勃拉姆斯是舒曼一家的挚友,舒曼死后,他仍是舒曼夫人——女钢琴家克拉拉的密友。勃拉姆斯于1891年写下一份音乐遗嘱,概括了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成就。随后又全力以赴的投入创作,完成了不少优秀作品。1897年4月3日,勃拉姆斯在维也纳逝世,被安葬在贝多芬墓旁。



勃拉姆斯作品鲜明地继承了德奥古典音乐传统,广泛地吸收了欧洲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素养并在自己创作中保持和发扬了这些出自于人民中的进步、健康的精神和情感,这是他在音乐文化史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勃拉姆斯的作品,特别是他晚年的一些作品较为低沉晦涩,反映出了他的动摇、隐退和矛盾的心理。勃拉姆斯的创作生涯及其作品,使他作为德奥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人”而在音乐史上享有特殊地位。


TOP
8#

回复: 勃拉姆斯 第四交响曲---克莱伯挥棒维也纳爱乐的伟大演绎

音乐体裁介绍:

“琴瑟合鸣,号鼓声动”的交响曲

交响曲亦称交响乐,它是一种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具有奏鸣曲体裁特点的大型器乐套曲,是音乐表现中的一种最重要体裁。
  
交响曲(Symphony)一词源自希腊文Symphnia,原意为“一齐响”,最初是指不同的声音协和的同时发声,后来是指多声部的器乐合奏曲。规范化的交响曲体裁是由17世纪末意大利歌剧序曲演变而成。意大利歌剧序曲按“快板—慢板—快板”的三段次序排列,这种形式是由那不勒斯乐派的代表人物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1660—1725)创立的。随后,这种歌剧序曲逐渐从歌剧音乐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会作品。
  
18世纪以后,交响曲在欧洲的不同音乐中心得到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德奥的曼海姆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曼海姆乐派的代表作曲家是约·斯塔米茨(1717—1757),他第一次将小步舞曲(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生活舞曲)引入交响曲中,从而把交响曲扩大成为四个乐章,形成了交响曲四个乐章套曲的雏形。此外,他还致力于交响曲创作手法的创新,充分发挥交响乐队的演奏性能,提高音乐的戏剧性表现力,从而以约·斯塔米茨为首的曼海姆乐派对欧洲器乐创作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先驱。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三位大师对于交响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规范了交响曲这一音乐体裁,使交响曲成为器乐作品中最重要、最大型的一种体裁;他们的音乐创作活动在欧洲音乐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后的一些作曲家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发展了交响音乐的表现手法,使得交响曲成为所有音乐表现形式中,最重要的一种体裁。
  
交响曲的结构一般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结构,一般是快速度的,音乐发展充满动力,富于戏剧性效果,常表现出一种乐观、热情、积极、活泼的情绪,也常描写生活中的矛盾对立斗争形象,全部音乐是建立在两个性格不同、调性不同的主题对比和发展上。第二乐章一般是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速度较慢,音乐富于歌唱性,常表现个人深刻的内心体验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思考,这一乐章常为全曲的抒情中心部分。第三乐章是舞曲性乐章,一般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快速度的,结构常为复三部曲式,音乐主要表现生活中的一些风俗性场面,如娱乐、游戏、舞蹈等。第四乐章速度很快,一般比第一乐章的速度还快,用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奏鸣曲式结构,常表现一种乐观、明朗、欢乐的情绪,也常以热烈欢快的舞曲风音调来表现群众性节日欢乐或斗争胜利的欢庆场面。
  
交响曲的乐章数量和形式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作曲家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而确定。例如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和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有五个乐章,斯克里亚宾的《第一交响曲》和马勒的《大地之歌》有六个乐章。
而舒伯特的《第八“未完成”交响曲》却只有两个乐章。
TOP
9#

回复: 勃拉姆斯 第四交响曲---克莱伯挥棒维也纳爱乐的伟大演绎

演奏家介绍:

“追求尽善尽美的指挥大师”——卡洛斯·克莱伯

卡洛斯·克莱伯Carlos Kleiber19302004193073日出生在柏林,他是指挥家恩里克·克莱伯的儿子,老克莱伯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指挥家,在柏林国家歌剧院10年任期中,小克莱伯出生了。老克莱伯在30年代指挥了纽约爱乐乐团,1934年为抗议纳粹政府禁止上演保罗·欣德米特的《画家马蒂斯》,离开了柏林国家歌剧院,全家来到阿根廷,加入了阿根廷国籍。1949年前,老克莱伯经常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COLON剧院演出。

也许因为母亲是美国人,卡洛斯·克莱伯在南美洲上了寄宿学校,他最早接受的是英语教育。尽管他非常喜欢音乐并且显示了很高的才华,但父亲劝他不要在音乐方面谋求发展。克莱伯在瑞士学习化学,但他的音乐才能没有受到压制,在20多岁的时候,他正式选择指挥作为自己的事业。

克莱伯的指挥才能很快被人们认识,他通过在德国歌剧院的工作,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从1956年到1964年,他在杜塞尔多夫的莱因德意志剧院担任指挥,他在很差的条件下指挥了很多作品19661968他在斯图加特的沃特堡国家剧院工作,1968年到1973年他在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1973年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从1973年开始他就没有担任过长久的指挥职务,只担任客座指挥。从1968年起,他经常在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指挥皇家歌剧院和米兰的斯卡拉剧院。

克莱伯获得国际声誉,是在1973年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指挥《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和1974年在拜洛伊特音乐节。19746月他进行了伦敦皇家歌剧院的首演,指挥《玫瑰骑士》。英国《卫报》评价说:“用荣耀照明自己……节奏、布景、结构和所有的细节都得到了完美体现”。


对于一个有世界名望的指挥家,克莱伯实际的演出曲目并不多。这一切都源于他对指挥技艺的完美追求。卡洛斯·克莱伯在许多方面继承了他父亲所留下的传统,除此之外,他的创造力和开拓性又都在很多方面超过了他的父亲,他那对艺术一丝不苟的严肃精神以及为古典音乐注入新鲜活力的开拓能力,都已被人们所深深地感觉和领悟到了,为此,人们将他誉为“追求尽善尽美的指挥大师”。

克莱伯在指挥时,思路清晰敏捷,动作潇洒自如,
不但有着极高的准确性和深刻性,而且还带有一些轻松幽默的气质和自然的意境,他在指挥时能够很好地把握住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使之能够得到十分恰到好处的结合。他指挥的音乐,能够感觉到具有如同大海一般的宽广宏大的气势和强烈与辉煌的色彩。他特别注意音乐的线条进行和色彩变化,对于莫扎特以来的古典主义作曲家的作品,他非常强调抒情性的体现与处理,使之被表现得极为清晰、温和、自然和流畅。而对于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他则不放过每一细小的环节,使之得到极其精确和细腻的处理。有人曾经说过:“克莱伯指挥的音乐,每一个音符都充满着活力,使听众能够从音乐中感到一种坚实的力量。”

克莱伯是一位极富创新精神的指挥大师,然而他的这种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将古典音乐升华到一个新境界的创新。同时,他也是一位毕生刻意追求的伟大艺术家。人们通过他指挥演奏的音乐,不但体会出了一位杰出指挥家的深刻修养,并且也从他的身上感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音乐活力。这就是克莱伯毕生所追求的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