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首次发表】无声的音乐-兼谈布鲁克纳、切利、及郎朗 [复制链接]

查看: 7881|回复: 33
1#
有种音乐,是无声的音乐。

吊诡的是,这种音乐其实并不存在。

完全的宁静。世界上真有这种东西?静谧的深夜,“万籁俱寂”,真的听不到一点风声?就算真的没风,你听不到自己的心跳声?

一定还有别的声音。空气的流动声音,自己呼吸的声音,有人打坐时还能听到自己血液流动的声音,只要有东西在动,有温度,有能量的波动,就一定有声音。

真正的无声,是物理上的绝对温度零度,摄氏零下273度,就和真正的真空一样,只存在理论当中,技术上无法实现。除非回到当宇宙诞生,大爆炸前的那一刻,一切归于原点,那是真正的零度与无声。

无声的音乐虽然不存在,但不妨碍我们尝试去接近他。音乐一方面有探讨戏剧性、各种音量高潮的可能性,但同时也有探试无声的可能性,无声的音乐可从各种音乐手法来尝试靠近。君不见乐谱里的记号,从mp(中弱)到p(弱),后来不够,要pp,甚至ppp(极弱),然后,休止符。

常有人说,乐曲结束可别急着拍手,要留点“余韵”(指挥为什么乐曲结束时手还在空中舍不得放下?)。什么是余韵?在体验余韵的时候,大家经历到的是什么声音?是乐曲刹然结束留下来的静止,它让人有那么一瞬间体会到了那种无声音乐,使每个人心里产生各种可能的音乐,那种可能性就像零点爆发后的各种可能性。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静止能够带来力量、震慑。

我听布鲁克纳交响曲,现在开始关注于那些静谧的乐段,那种让大型的交响乐团尝试发出ppp的声响,越来越让我着迷。布鲁克纳交响曲里头休止符之多,有人甚至形容为“休止符的交响曲”。休止符之前的音符,可能是弦乐部细微的颤音,配以孤高清越的长笛或双簧管,或再辅以定音鼓轻抚鼓面,一小节比一小节更小声,最后只剩下更弱的弦乐颤音……然后趋向寂静。我听了这么多布鲁克纳的唱片,只有切利比达克(Sergio Celibidache)的诠释真正重视静谧,也让人听到静谧。在他的唱片中,如果器材与周边环境恰当,在足够安静的状况下,可以听到真正极弱的声响,几乎只比唱片嘶声音量稍大而已。要让乐团弦乐手同时一起发出这样的声音,难度只会更高,这需要更高的屏气凝神的控制力,同时当然还要讲究合奏度,无怪乎切利的排练时间比别人都要长。如此千锤百炼铸就而成、探索弱音极限之后所呈现的凝滞时空,其令人低徊反复咀嚼的魅力,绝不下于那些动人无比的旋律,或那些动态巨大的高潮场面。

无声的音乐另外一种追寻方式是通过现场舞台,靠着肢体动作,以一种特有的、能吸引别人注意力的能力来完成。放眼当前的音乐家中,郎朗就具备这种能力。

大约三年前,我在北京看他与伦敦交响乐团演出,演毕上半场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后,加演安可曲为舒曼儿时情景的梦幻曲。曲毕,在最后一个乐句、最后一个音结束后,我真的觉得音乐还在那里;这当然归因于这首曲子本身就是慢板,结束的音符更有一些延长效果,郎朗本身诠释也很到位;但我想更关键还是在他的肢体语言,结束时他仍旧凝然不动,一直维持着弹完最后一音的姿势,此时他不可思议地抓住了满场观众的注意力,就是没人敢鼓掌,宁愿与他一同沉浸在这寂静之中,哪怕全场都是北京的观众,别忘了他们是一有机会就会乱拍手的一群人。

过没多久,没想到又有一次更令人难忘的经历,郎朗在上海与艾森巴哈的巴黎管弦乐团合作贝多芬第四协奏曲,乐曲的开始,要以钢琴独奏开门见山地呈现G大调主题,等全场观众大致安静下来了,指挥手势也起来了,乐团成员静肃端坐,就等郎朗开始,我看到郎朗手已经放在钢琴上,头低着,两手随着肩膀缓慢开始起伏,看到他好像已经把力道放在琴上,应该有声音出来了,可是没有。全场这时静到极点,可能是觉得为什么没有声音(至少这是我的感觉),而且他的动作停得实在够久了。正当觉得狐疑之时,才看到他肩膀又轻轻一沉,那通彻、明亮、轻柔的G大调主题才开始响起。这是惊人的一刻,我可以这么说,他的动作,牵引着观众的神经,让音符在还没响起前,音乐就已经开始了!!贝多芬第四协奏曲是我认为最好的钢琴协奏曲,郎朗让圣洁的第一主题从无声开始、从沉思中开始。我完全同意郎朗对本曲的态度,这首曲子没有比这样更好的开始。这样的感觉的开始是听音响听不到的。

也许世人对郎朗琴艺造诣到底如何仍有争议,但光从他的肢体动作的能力来看,他真的是属于舞台型的音乐家。我会称他为音乐家,是因为他知道如何处理寂静。

这里讨论的无声的音乐和John Cage的无声作品“4分33秒”不同。“4分33秒”呈现的是在没有乐器演奏时,听众听到的是什么,它探索的是环境的声音,或是声音的环境。然而探索无声的音乐,或者说那些想要接近无声音乐的种种尝试,是在探索寂静的力量。
最后编辑亮亮2 最后编辑于 2010-04-26 09:24:06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0/5/9 12:17:2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写得很好!
静謚之声,那种无可名状的张力和情绪,确实切利和郎朗用这种静謚之声抓住了听(观)众,尤其是切利的静謚之声,绵无边际,无声之中绵延起伏,是只有他能做得使极弱这么具象。
但这些并不是音乐的全部,这也就是为什么切利、郎朗始终没有更上一个台阶的原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构方式和一种处理方式,用到越过极致,也就会变成“滥情”,切利尤其陷入了这种无法自拔的“静謚”的泛滥。
我是批判切利的。
超级歌剧迷
TOP
3#

这有什么好批判的。登上顶峰的指挥大师是一个群体,各自自成一体,各领风骚。我等凡人,领略他们的风采还忙不过来呢。何况,较之他们,我们何等卑微渺小,拿什么来批判他们?


原帖由 yilinliulin 于 2010-4-25 11:59:00 发表
但这些并不是音乐的全部,这也就是为什么切利、郎朗始终没有更上一个台阶的原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构方式和一种处理方式,用到越过极致,也就会变成“滥情”,切利尤其陷入了这种无法自拔的“静謚”的泛滥。
我是批判切利的。
最后编辑qsyd 最后编辑于 2010-04-25 13:50:00
TOP
4#

又把一个细节放大到了宇宙!

    PPP只是力度符号。休止也是一种节奏类型。音乐表现手段之一。
  虽然用好了魅力自不待说。但不可以独立夸大其用。没有了音阶,旋律、和声、复调、………………“多的一时写不完的种种手段。”静谧的魅力焉存。

   同意qsyd的言谈。音乐之海,我等才几滴水珠般大小。批什么批。充其量说几句废话罢了。
在G弦上……
TOP
5#

原帖由 yilinliulin 于 2010-4-25 11:59:00 发表
写得很好!
静謚之声,那种无可名状的张力和情绪,确实切利和郎朗用这种静謚之声抓住了听(观)众,尤其是切利的静謚之声,绵无边际,无声之中绵延起伏,是只有他能做得使极弱这么具象。
但这些并不是音乐的全部,这也就是为什么切利、郎朗始终没有更上一个台阶的原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构方式和一种处理方式,用到越过极致,也就会变成“滥情”,切利尤其陷入了这种无法自拔的“静謚”的泛滥。
我是批判切利的。

谢谢y兄评点。有趣的是。读您的帖子,一开始以为遇到知音了,没想到话锋直转急下,马上批判起来了。我只能说这是美学取向偏好不同罢了。
TOP
6#

原帖由 qsyd 于 2010-4-25 12:14:00 发表
这有什么好批判的。登上顶峰的指挥大师是一个群体,各自自成一体,各领风骚。我等凡人,领略他们的风采还忙不过来呢。何况,较之他们,我们何等卑微渺小,拿什么来批判他们?


[quote] 原帖由 yilinliulin 于 2010-4-25 11:59:00 发表
但这些并不是音乐的全部,这也就是为什么切利、郎朗始终没有更上一个台阶的原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构方式和一种处理方


这个问题q兄观点未免过于“保守”了吧?
“批判”是一种宝贵的文艺精神,只要能说出些道理来,没什么不可以的,未必要成为一种被公认的结论。那种“你好他好大家好”的态度反而是不大严肃的和值得怀疑的。
实际上,当你判断“喜欢”或“不喜欢”的时候,便已经在行使“批判”的权利了。有愿望和能力将它表达出来为什么不可以呢?艺术家们提倡“个性”,欣赏者难道就不需要了吗?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7#

想听静止的?ABBADO在2009年国家大剧院和卢森音乐团合作的马勒第四的第一场,结尾时甚至让人不敢相信已经结束了。第二场有个SB一结束就鼓掌,破坏了气氛
http://t.qq.com/bach_and_mahler
TOP
8#

只听古典就是保守
TOP
9#

保守点好,连伊壁鸠鲁都把美德归纳到谨慎的范畴中呢
TOP
10#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