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今天被尊视的高度,我觉得稍有些名大于实.
德奥区域内很多40,50年代盛名赫赫的歌手,坚持了传统风格,甚至其他国家剧目也用德语演唱,导致世界其他地区知名度有限,而且无法让人领略她们原文演唱作品可能展露的风采.
但是,就是这些人(streich,koth,berger,hallstein,包括晚些的ortrun wenkel等)标准的演绎让人领略到古朴正宗的德奥风格,比如双辅音极少甚至不采用失爆吞音,以及句末和下句首衔接保留顿挫线条而不是任意上下滑完成过渡.
40,50年代,schwa和dieskau是稀有的两位把意法作品也完美演绎的艺术家,但是他们的德奥逐渐偏离正道,schwa唱wiener blut囫囵吞枣的咬字,还有dieskau舒伯特艺术歌曲如此严重吃音吞音的吐词,包括他几个瓦格纳作品录音,深深烙上了意大利legato走句圆滑的痕迹.
当然这不能说就是不足,作为开拓者同时叛逆者,面面俱到必然导致不能术业专攻,只是偏爱传统德式精气风骨的我还是更倾向前面提到的几位歌唱家的处理方式(有时候不免过头,hallstein几段轻歌剧,居然所有辅音全部发出,让人乍舌的同时也痛心,不惜代价选择这种一丝不苟的表达方式,对于气息调度,口腔驱使都会造成极大负担).
所以究竟是streich的清新素雅还是施瓦的富贵油滑,就像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见仁见智.
另外施瓦对外籍学生态度的确有问题,得到很多德国朋友的证实,著名的故事就是波兰女学生演唱德奥艺术歌曲时被施瓦彻底打断,而后冷冷的说,in deinem leib fliesst kein deutsches blut(你的身体里没有德意志的血液).
对了,施瓦代表性录音还是50年代甚至40年代(有后宫诱逃全剧)可取,59年唐璜里elvira无以为继的情形就明显了,65年四首歌更是用连说带唱的方式勉为其难录了下来,虽然这种叹气低吟都掺杂的sprechgesang也算自我开创新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