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jpg]Upload/2006566553045025.jpg[/upload]
最抒情的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第四号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的五首钢琴协奏曲是音乐世界之中的瑰宝,象其他的一些作曲家一样,贝多芬在他那个时代还以钢琴家的身份混饭吃,因此他的钢琴协奏曲大多数是为自己创作的,用来给自己演奏,因此钢琴协奏曲创作在贝多芬的生涯之中是伴随着他的身体状况的改变而改变的,贝多芬的生命是极端不幸的,因为他的耳聋阻碍了他继续作为一个钢琴家进行演出,这个打击直接的后果就是妨碍了他继续创作钢琴协奏曲,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悲伤的遗憾啊,如果贝多芬不耳聋的话,他或许还回为我们留下更多的钢琴协奏曲,事实上即便现实世界之中,乐友们也时常幻想他能够多写出哪怕是一部钢琴协奏曲,曾经在网络上流传一个很大的谎言说失传多年的贝多芬第六钢协终于重见天日,音乐家们把他起名为皇后,用来区别先于它的皇帝,而且还在中国进行了首演,为什么人们没有幻想莫扎特多了一首,为什么人们不幻想肖邦多了一首,我觉得那是因为那五首代表作曲家早期和中期最高水准的钢协甚至超越了同期创作的交响曲,它们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听觉上的享受,而且在更多的时间之中它们会让没有熟悉它们的人惊叹隐藏在这些音符后面的天才的独一无二的灵感和他英雄的性格,这种体验是在其他作曲家的钢协甚至所有作品中找不到的,贝多芬给听者的是一种对绝对的理念追求的信心,也带来了听者心灵的升华,无论是那些坚定华丽的快乐章,还是虔诚优美的慢乐章,抑或舞蹈一般的回旋曲,都是一个有如神助的天才的灵感无限的崩发.
如果让我在这五首里面再选一首最好的话我是没有办法作出选择的,因为贝多芬是一个不断追求超越自我的人,他每写完一首,下一首便不会在去模仿前一首了,因此对于他的每一首钢琴我们都可以有百分之百的期待,可能这也是有人会说发现了贝多芬的第六首钢协,按照贝多芬的习惯,后一首钢协肯定比上一首牛,而且风格非常不同,所以把新发现的叫成皇后一点不过,遗憾的是这仅仅是乐友们的美好的无法实现的愿望.但是在这五首钢协中却有一首的风格的确可以把它称为皇后,那便是第四钢琴协奏曲.
对于什么是贝多芬最优秀的钢琴协奏曲,大致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一是认为第五号,一是认为第四号,这个问题本来就没有什么谁对谁错,全看个人的喜好,如果在一年前的话,我可能会选第五号,但是现在我则倾向于第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历的事情的增多,你会从第四之中发现很多值得人细细回味的东西,从第一乐章钢琴轻轻引出的端庄的主题,到第二乐章对个人和地狱的冲突的逼真的描述,直到令人眼花缭乱的第三乐章,到处都弥散着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质和朦胧之中让人渐入仙境的感觉.这首钢协虽然在技术上对于现代的钢琴大师们不是什么难题,可是要想营造出一种海市蜃楼一般的意境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贝多芬在这一首作品之中可能目的不是表达一种理念而是营造一种意境,无论是诗意般的第一乐章还是对比明显的第二乐章还是热情的第三乐章,我们都能够从中发现贝多芬都在试图摆脱先前已经大获成功的第三钢琴钢琴协奏曲的影响,而是尽量隐藏自己的英雄性,把自己心中最美好的梦想和对爱对生活的渴望完美地展示给了我们,因此演奏此曲主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演奏家能否尽情地投入进入到作曲家的心镜,我听过三个版本的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分别是肯普夫,波利尼和扎卡里雅斯的,它们在第一和第三乐章的表现都堪称一流,不分伯仲.但是在第二乐章,肯普夫的演绎却明显胜过一筹,尤其是在钢琴声部的表现上,肯普夫仿佛就是在展示他自己个人的心境,我相信虽然这个乐章仅仅六分钟左右,但是却足以检验演奏者的人生阅历和对于艺术的信仰,而且对于听者,如果你把全集听到一定次数时,最感动你的一定就是这部钢协,尤其是它那独特的第二乐章,一些近代的研究者们用格鲁克歌剧中的奥菲欧和尤丽迪亚的故事来和这个乐章做类比,认为贝多芬是在描述这一个情景,的确是十分确切的,我一直是以这个简单却又充满了理想主义崇高气息的故事来理解这个乐章甚至整首钢协.其实我觉得完全有可能贝多芬确实是通过这首钢协来表达他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以及他心目中的爱到底是什么样子.第一乐章还可以看作是作曲家对于自己理想的女人的描画,乐章的主题是女性化的主题,英雄性是隐性的,我们所能够感觉到的是无比真挚的抒情和对梦幻世界的淋漓尽致的描绘.有人专门列出了贝多芬风格独特的柔美三巨著:第四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和这首钢琴协奏曲,如果你们想要了解以对以命运的反抗而著名的贝多芬性格中多情幻想的一面,那就选择肯普夫单声道版的录音在一个你最伤心的时候听吧,那时候你就会知道竟然有人能够把伤感表现的如此华丽如此彻底,然后抱头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