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憋不住了我也发:伟大的钢琴协奏曲 [复制链接]

查看: 10076|回复: 42
21#

好文!!很多想法有共鸣,我也最喜欢钢协作品,也是重点欣赏和收集的碟子。
TOP
22#

[upload=jpg]Upload/2006561485911632.jpg[/upload]

Dovoark
Piano Concerto&Orchestra Works
Rudol Firkusny ,piano
Vienna State Opera Orchestra
Laszlo Somogyi
Westminster 471 266-2

这是五一时写的,现在发在这里,不知道大家喜欢这首不

今天是五一长假的第一天,虽然我还有英文考试要准备,放假根不放一样,但是还是今天放自己一天假,什么都不想,只是想任凭自己的直觉度过一天,我一直想写写自己听费尔库斯尼的德沃夏克的钢协的感受,今天有时间了,但是又不想写感受了,我只想把小册子里面的文章翻译出来,因为我看了以后便觉的自己没有必要再写了,文章已经写的非常好了,对于费尔库斯尼,对于西敏寺公司,我还是第一次亲身接触,虽然是中价唱片,不过这个系列跟菲立普的水星差不多,是从LP直接转录成为CD,音质与演绎均属于上乘之作.德沃夏克因为生活在后期浪漫主义时代,他不可避免地要写许许多多的标题音乐,象这张唱片中的在自然的王国之中和狂欢节序曲都是他非常成功的管弦乐作品,但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他那里是不矛盾的,因此他仍旧使用传统的题材去写作乐曲,这首钢琴协奏曲是他早期的作品(OP .33),作于1876年,因为钢琴声部过度得交响乐化以至于相对于德的另外两首协奏曲,它一点都不知名,它的确很难演奏,钢琴声部几乎成为了整个总譜的一部分,在1919年一位钢琴家库茨对钢琴声部进行了修改,对其进行了扩展并且使合声更加严谨,这个版本一直被认为是此首钢协最合适的版本,并且曾经被编入了德沃夏克全集,但是它仍旧需要钢琴家演奏时自己对于作品的细部和情感上的深入理解,这也是这首钢琴比较难以演奏的原因,与其说它具有贝多芬的气息,倒不如我们在这里处处看到了布拉姆斯的影子,无论是钢琴那种沉重又断断续续的音符还是它的极端的交响化,抑或整体上的那种沉思的品格,我们无论如何都会第一个想到老布而不是贝多芬,它和布拉姆斯的第一钢协是何等的相似,只不过德沃夏克少了一些哲学的沉思,更具有一些旋律的美感,而钢琴声部强劲得力力度和折磨人的表现力可能是和布拉姆斯的第一钢协一样让许许多多的人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很多人说这首钢协不好听,但是费尔库斯尼的演绎却是那么的清新,尤其是钢琴的力度是无与伦比的,二十世纪真的找不出第二个人更合适做这首钢协的代言人,他光录音就不少于六次,第一次是1946年和库布里克的一个现场,第二和第三次分别和塞尔和奎多康太力(托老算是最有才华但是最不幸的学生)合作,其中第三次也是现场.第四次是1963年在维也纳和Somogyi合作的版本,也是本张唱片中收的录音.在这四此录音之中, 费尔库斯尼均使用了改动后的版本,他跟库茨曾经是大学同学,但是他的最后两次录音(分别在1975年和1990年)则重新回到了最初的版本.从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出这部钢协的演奏和录音几乎伴随着费尔库斯尼的一生,而这张1965年的录音是在他演绎生涯的顶峰制作的,因此格外引人注目.我个人感觉他的演奏十分理性,注意发掘作品中的旋律以外的很多东西,有时略显沉重但是在技巧上又无懈可击,第一乐章钢琴力度十足,让我想起了肯普夫的贝多芬,在高潮部分流畅宏伟,如果那些说德沃夏可土的人来听听这几段,不知他们会不会继续坚持这种观点.我们这时候需要的是体会,因为一般当你听到这首钢协时候已经算的上进来人了,不应该把眼光仅仅放在好听于否上,这部作品似乎暗示着德沃夏可想从布拉姆斯那里学习一些东西,虽然我没有什么证据,但我可以肯定这时的徳沃夏克还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徳沃夏克,他似乎在探索什么,这正是它真正吸引我的地方.

费尔库斯尼(Ruodolf Firkusny)1912年生于摩拉维亚的一个小镇.他三岁父亲去世,便同母亲搬家到了布尔诺(Brno),在这里他显示了他的音乐才华,他从小和亚纳切克学习作曲和钢琴,他和亚纳切克形成了如同父子一般的关系,后者是德沃夏克的好友,因此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极大得影响了后来费尔库斯尼对于德沃夏可的理解.他后来又在布尔日和布拉格音乐学院学习,并且求学于苏克和施纳贝尔,他曾经想和科尔托学习,但是后者不愿意教他,理由是这位年轻人应该去面对观众去演奏,而不是继续学习.

[upload=jpg]Upload/2006561493955700.jpg[/upload]

他1933年去了巴黎,1940年经葡萄牙逃亡美国,他以德沃夏可的这首钢协作为在新大陆的首演曲目,从此他开始了在自己在美国的事业,从1965年开始他执教于朱丽亚德音乐学院,从此他一直生活在纽约,知道1990年去世.

费尔库斯尼曾经说过他首先把自己看做一个音乐家,然后才是一个演奏家,这是典型的欧洲理念,然而在商业包装明星的美国这种观念显然并不合时宜,同时他并不是那种炫耀技巧型的钢琴家,这决定了他对那种表面上的眼花缭乱的处理没有丝毫兴趣,而是注重发觉钢琴里面的内涵,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使的费尔库斯尼始终是德沃夏可的这首G小调钢协最权威的诠释者.他的诠释和演绎已经成为了传奇,还是很庆幸DG能够把那个时代的LP翻录为CD,让我们现代人能够倾听那位谦虚的,属于古典和老欧洲的时代的钢琴家的演奏,真是太幸福了.呵呵…

原文德文,作者Tobias Moller,英文译者 Richard Evidon
huobs 译自英文,有很大很大改动.
TOP
23#

scfan 在 2006-5-6 16:52:41 发表的内容
送一句贝多芬的座右铭给楼主,共勉

“通过痛苦去寻找欢乐,永远不会过时”


经历过痛苦就会知道这句话说的一点不错,
共勉...
TOP
24#

[upload=jpg]Upload/2006579454256488.jpg[/upload]

莫扎特第二十钢琴协奏曲 K.466
    

   那部米洛斯福尔曼的的莫扎特传记片的结尾显示字幕的背景音乐大家还记得吧,钢琴和乐队一起轻轻的奏出了一首浪漫曲,随着这首浪漫曲我们头脑之中似乎还在回响着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的那个有血有肉的莫扎特,多么天真,多么清新,而当我们看到莫扎特的遗体被两个粗人扔到了集体坟坑之中,那淋淋的雨水难道不是上帝在代替本来应该由他身边的人来做的哭泣,他的灵魂随着琴声的远去而终于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当我们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部电影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感觉呢.以我个人而言,当时的感觉直到现在还不知道该如何表述,所以在这里即使一个暗示什么的词语都写不出来,但是它带来的艺术的真实的巨大的震撼却的确存在着,即使莫扎特的真正结局并不是这样的,人们却更愿意相信这一种结局,因为即使如此,那首随着字幕缓缓行进的浪漫曲也在告诉我们,他已经离开了不属于他的世界,回到了永恒的国度,那个属于他的天堂.

  这便是莫扎特第二十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不知道大家体会如何,莫扎特音乐中最美的旋律是在他的钢协之中,而不是在交响曲之中,尤其是慢乐章,他的主要的钢协几乎首首精彩,但是在他的交响曲中却很难找到那么空灵,纯洁如水的乐章.当然我是指我听过的交响曲而言.第二十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的是从一种不安的动机开始的,而整个乐章的推进过程之中,这种不安的气愤一直都存在的,甚至钢琴也是在刻意得渲染这种气氛,我最初听的时候感到非常意外,但是里面偶然出现的木管却带来了意思温暖的色彩.当钢琴轻轻地奏出了第二乐章的主题,接着乐队紧紧跟入,我才从紧张的第一乐章中走了出来,进入了真正的莫扎特的心灵之中,钢琴是以一种幽雅而又从容的步伐行进,而乐队作为伴奏,没有和钢琴发生冲突,可是这种和谐忽然被一个强烈的和弦打断从此整个乐章开始了惊心动魄的中间部分,这在几乎我所听过的钢协的慢乐章之中是十分罕见的,在莫兄的钢协之中也是十分罕见的,那种从夜曲一样宁静的氛围急剧地转变为另一种令人第一次听毛骨耸然的惶惶不安的境界,而且发生在一向迷人的第二乐章,那个和弦让我想起了唐乔万尼序曲的第一个和弦,仿佛是在末日之前的挣扎一样,即使是在这样一首浪漫曲之中莫扎特仍旧是在寻找一种戏剧性,中间这段插入部分仿佛是夜晚的幽灵一样,既有着神秘的力量,同时又那么地恍惚,真不知道莫扎特为什么会安排这么一段,难道暗示什么吗.当可怕的乌云散去后,又回到了一开始的那个宁静的主题,动人,可爱,而乐队部分让我们揪紧的心终于松了口气,而这时候这首浪漫曲也在钢琴和乐队的徐徐配合中结束了.第三乐章是快板,使我们又想起了第一乐章,但是它表现的是一种快乐的胜利的情绪,而不是扣人心弦的戏剧的处理,这里是一种节日一般的节奏,木管部分还是时隐时现,但是跟全乐章是十分协调的,虽然有时侯那种让人不安的气息不时出现,但是总的情绪是快乐的,我们也相信,那种快乐是莫扎特所特有的快乐,他要告诉我们:听听我吧,如果你们宣称这是上帝的音乐的话,无论是谁都对此不会怀疑的.

影片里面的配乐是由马里纳指挥圣马丁田园学院来完成的,这么高水平的配乐不获奥斯卡奖才怪呢. 马里纳和圣马丁田园学院录制的莫扎特钢协堪称不朽之作,现在这这首钢协有很多人演奏的版本,但是如果选一个价钱和演绎并美的版本,那莫过于马里纳指挥圣马丁田园学院和布伦德尔合作的版本,PHILIPS后来出了两套小双张,市面上很好找,几乎包括了莫扎特的所有著名钢协,绝对是暂时找不到一套牛比全集的人的绝佳选择,我听的就是这一套,很值得推荐.但是我一直弄不清楚为什么没有把第二十六号加进去,不免是个遗憾.

[upload=jpg]Upload/2006579462983591.jpg[/upload]

我觉得奥康纳在泰拉克录制的莫扎特钢协非常精彩,总是在一种轻柔而又朦胧的美感的笼罩之下把人征服,无论我哪一次听都觉得无比甜蜜,只有奥康纳的演绎才会让我感觉到女友躺在我怀里面的幸福,大家不防也去试试.
TOP
25#

贝多芬还说过一句话:正因为相信命运,我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当他疾病缠身,情场失意时候,愈来愈象个哲学家了.
TOP
26#

huobs 在 2006-5-6 1:07:44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656162357298.jpg[/upload]

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1901

俄罗斯民族之中深沉而又忧郁的性格在这首著名的钢琴协奏曲之中表露无遗,看过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朋友一定深深记着那几位牺牲的女兵以及唯一活下来的华斯科夫,整部影片是在诗一样的意境之中展开, 也诗一样地借助那些人,那些森林,那河流用影像勾勒了这个虽然强大但是同样饱经风霜的民族的内心的跳动,这种北方的冷静,沉思和包含着苦难的忧伤是只有这个民族具有的. 罗斯托茨基用人物,影像所要达到的目的在拉赫马尼诺夫那里他则用音乐来表达,而这里同样渗透着他个人铭刻永远的人生经历.

在音乐史上有很多后来名垂青史的作品却在首演的时候因为有悖于当时主流的审美曲向而失败, 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一交响曲则更加明显,因为第一交响曲的失败,作曲家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并且以后的四年甚至没有进行过创作,这就好象一个老师被学生吵闹之后整整四年不敢上课一样.最后得到了一位心理学家的治疗他才慢慢地缓解过来,并且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如果这部作品首演也失败的话我想拉赫马尼诺夫会彻底崩溃,就算佛罗伊德再世也白搭,庆幸的是它成功了,并且成为当今最受欢迎的一部钢琴协奏曲之一, 有的人甚至认为它胜过了老柴的第一钢协和贝多芬的第五钢协,的确,独特的创作背景使得第二钢琴协奏曲
具有浓重的自传色彩,也正因为如此它的意义不在于那简短的三十分钟,而是作曲家艰难的人生旅程,在感情的真挚程度之上,的确是无人能及,虽然其感情是阳刚的,但却是有着催人泪下的阳刚力量.

从色彩暗淡的开头的独自进入的钢琴开始全曲就一直笼罩在一种浓重的抒情的氛围之中.第一乐章的钢琴冷静但又飘忽不定地引出了完全是一种英雄主义的自传式的厚重的弦乐,而伴奏的钢琴始终象游走的个人一样找不到归宿,直到在一段不小的高潮结束之后钢琴开始以主角的形式出现,由钢琴作为作者讲述自己人生苦难历程的载体,仿佛象是一首忧伤的歌曲,在一开始的雄壮的弦乐再次出现时钢琴开始变得激动,似乎在努力挣脱什么束缚一样,钢琴和乐队之间的张力无比强大, 达到了全曲的高潮,令人激动不已,尤其是能够激发人对于苦难的感受的共通感,在后半部分的趋于平静的钢琴和乐队的互动之中是一种对于苦难的回忆,苦涩而又遥远…..这部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把先前的回忆继续了下去,短短的十分种却构造出了一个无比内敛微妙的心灵世界,它的旋律可以列为音乐史中最精致美丽的旋律之一,大多数人肯定有意无意间听过他,无论你是否喜欢古典音乐,这个慢乐章就象贝多芬的给爱丽丝一样让你毫无障碍地进入其中,这是作者压抑多年之后重新拾起信心的内心的独白,每一个音符都真挚动人,其中有忧伤,也有作曲家对于命运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信心,虽然很微小但是却存在着,这很多的元素一种在一起,钢琴部分经常会奏出许多飘忽不安的声音,但是很快就被弦乐部分那美妙的主题掩盖,对生活重新拾起爱的关怀是艰难的,但是命运不会永远捉弄我们,即使这样,苦难也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需要的是自己的信仰,只有一颗充满信仰的心灵才能拯救自己.

我的感受只有这些了,第三乐章觉得怎么也写不出来了,自己自从上了大学语文表达能力是一日不如一日,看来以后还是不能忘记读书,呵呵.



有机会买一张听听!
TOP
27#

VRMLSite 在 2006-5-6 20:16:45 发表的内容
scfan 在 2006-5-6 16:52:41 发表的内容
送一句贝多芬的座右铭给楼主,共勉

“通过痛苦去寻找欢乐,永远不会过时”


这句话相当深奥,究竟如何才能通过痛苦去寻找欢乐呢?


悲欣交集
TOP
28#

VRMLSite 在 2006-5-6 20:16:45 发表的内容
这句话相当深奥,究竟如何才能通过痛苦去寻找欢乐呢?


痛苦,不用去找它,它自己会来找你的
TOP
29#

TOP
30#

写得很好,别开生面,从莫扎特二十钢协中听到了《堂-乔万尼》的和弦,有心,同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