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chrisspher 于 2011-7-2 18:45: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yizhexiu 于 2011-7-2 17:58:00 发表 确实是这样。进入21世纪的后新录音似乎都在追求清新、简介、轻盈的风格,无论是阿巴多和BPO,还是海廷克和LSO等等,所谓的新颖。 贝多芬交响曲中史诗性以及悲剧性的冲突全都不见了。 新录音中蒂勒曼和VPO的DVD全集大有"逆潮流之势",却再现了久违德奥传统,令人激赏。[/qu |
海丁克的我也归为轻盈一类。。快速加上织体清晰,虽然不乏力度,但问题不在这里,快速的行进当中,听不到紧张感,一切都是顺滑过渡,与托斯卡尼尼的快刀斩乱麻也大不相同。其实我就是听过海丁克后才对这种新方式大失所望的。不好说谁好谁坏,但这类贝多芬确实不合口味。
至于贝多芬该怎样演绎,其实不可能有权威定论,也不可能有“正确的诠释”,我喜欢老派大师的演绎,无非是喜欢老派大师与作曲家共同缔造的作品,这里已经无关乎贝多芬本身了,新派大师也许更接近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真实,这个见仁见智,但我宁可把音乐作品本身视为“桥梁”而非“目的”。此外如果演绎得当,所谓的“小品”曲目同样能震撼人心,尽管也许不那么符合“原意”(不过天晓得什么是作曲家的“原意”呢?)。
感觉这个时代是个越发理性化、客观化,从而也就越发“去诠释化”的时代,这种风气体现在人文社科研究上,就是实证主义、模型数据的风行,体现在音乐诠释上,就是本真主义的流行。这个时代似乎需要某些客观的东西作为支撑物,方可取得对事物的确信,而传统意义上的默识心通,则被压到意识的阈限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