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两版谢德林《敲击卡门》
《敲击卡门》的诞生,妇唱夫随的传奇(转):
“跳《卡门》一直是我的梦想。”莫斯科大剧院著名芭蕾舞者普利谢茨卡雅(Maya Mikhailovna Plisetskaya, 1925-)说。为了这个梦想,她到处找作曲家为她谱曲。1964年得到列宁奖后,普利谢茨卡雅更积极的去圆梦,第一个目标就是肖斯塔科维奇。不过,或许肖斯塔科维奇觉得比才的音乐已经够好,但是他又不知道该怎么拒绝,于是顾左右而言他地邀请普利谢茨卡雅和谢德林夫妇俩到别墅度假,度了半天才冒出一句:“我害怕比才。”肖斯塔科维奇不行,就住肖斯塔科维奇楼上的哈恰图良或许可以试试。不过试了半天,哈恰图良什么都没写出来。
1966年,古巴编舞家阿隆索(Albert Alonso, 1917-)到俄国演出,普利谢茨卡雅非常喜欢阿隆索的编舞,中场休息立刻冲到后台,招呼也不打,劈头就问:“想不想编《卡门》?为了我。”阿隆索半开玩笑的答应:“这是我的梦想。”
挟着列宁奖得主头衔,普利谢茨卡雅立刻以“两国芭蕾文化交流”的名义向当时文化部部长福尔采娃(E.A.Furtseva)提出申请。没想到阿隆索的签证没多久就批下来,但是时间只有一个月。一个月?连音乐都没有,一个月就要编出一部芭蕾?
责无旁贷,非得在一个月内变出音乐的,当然是普利谢茨卡雅的丈夫谢德林。谢德林也是作曲家,不过当时他在莫斯科音乐院任教并担任苏联作曲家协会理事会书记,让公务缠得根本无法分身,所以前几年都是试着委托同行谱曲。可是,可是普利谢茨卡雅要音乐!太座大人急需音乐!这是她多年的梦想,怎么可以败在没有音乐?“她会带着音乐和你排练。”脾气好到难以想像的谢德林答应阿隆索。
谢德林那天晚上工作到半夜两点,第二天到排练场地看看阿隆索与普利谢茨卡雅排练情形,想想比才有那些音乐适合这段舞蹈,回家埋头猛写。二十天后,全长40多分钟的芭蕾音乐《卡门组曲》出炉,其间谢德林还花四天到匈牙利参加科达伊的葬礼!
普利谢茨卡雅的梦想终于在1967年4月20日实现,福尔采娃和肖斯塔科维奇在首演当天都到场,不过福尔采娃只是露个脸就走人,首演的反应也不好,全场观众期待的是下半场《唐吉诃德》。第二天早上,大剧院通知普利谢茨卡雅“原订22日演出的《卡门组曲》抽换成《胡桃夹子》。”普利谢茨卡雅怎么抗议都没用,最后还是由“害怕比才”的肖斯塔科维奇一通电话打到文化部部长办公室:“我很喜欢这部芭蕾。”《卡门组曲》第二场才得以顺利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