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论仁 [复制链接]

查看: 5775|回复: 25
1#
原文:《吕氏春秋·察微》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翻译:
春秋时鲁国有项强国之策,若鲁人在外为奴遇人赎身,后者的花费可由国家报销,良政让数以千计的鲁人得以自由和返乡。孔子弟子子贡却在帮一奴隶赎身后,当众撕毁票据,表示不愿增加国家负担。孔子责斥曰:贡此行看似仁,实是将一项仁政逼入死地。因你擅自提高“仁”的标准,让后人陷入两难的境地:既难以承担赎买费用,又以去报销为辱,于是只有干脆不去赎买奴隶了。
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被救者送一头牛表示感谢,子路接受了。孔子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救落水者了。”吕氏评论:孔子把问题看的细,看得远。

分析:
假如赎人取金、救人收牛是一种较少的慈善行为;
赎人不取金,救人不收牛是一种较多的慈善行为。
每个人都可以决定自己怎么去做。
鲁国的仁政,子贡的赎买,行为本身都是完全正当。

孔子把两者挂钩起来,认定个人施行较高的慈善会伤害社会对道德的依从,实施较低的慈善水平反而会帮助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提高,(核心依据大概是鲁人比较看重金钱),逻辑上有点可笑。
设定标准,认为慈善应该做得较多或较少,其实都有违慈善的本意。
这种道德评判行为,是对道德的最大伤害,也是对公众的侮辱。

貌似道德圣君,孔子的骨子里透露出对君权无条件依从,对人权任意践踏,把百姓妖魔化的思维。


孔子还是看到了人性自私的天性,包括在实行慈善的时候也有私心在妨碍。这比强制着去拔高对别人的道德门槛,要客观很多。

可以去创造公平的分配制度;不应当去设定公平的慈善。
分享 转发
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TOP
2#

回复:孔子论仁

刚刚看到一个芝加哥的朋友转了一篇明报的文章方才知道,俺们中国红十字会是多么彻底的贯彻孔子的仁术啊!!海南红十字会捐灾区的善款要抽5%提成,无锡红十字会拿了善款40%作为自有基金,连我们灾区的大款也自留救灾帐篷一顶自用,行善一定要有私心的,真是让人不得不服,比如现在我在称赞写这篇文章的人智商超群,聪明绝伦的同时,私心里暗暗琢磨:像这么高智商的绝品到底是哪个种类杂交出来的?!
TOP
3#

回复:孔子论仁

子贡无意间提高了道德标准,让向往慈善却力未必逮的一般民众内心矛盾,因为后来的人一旦领取了赏金,不但可能不会被感谢,更能成为别人指摘的对象。当时鲁国的政策就是这么设定的,国家没有课以重税用来赎买流落他乡的鲁国人,而是鼓励民众自己行动之后领取补偿,这个制度本身可以发挥很大的效力。子贡在这件事上好心办了坏事,孔子对其的批评是很正常的。无所谓对君权的服从,更谈不上妖魔化民众。
TOP
4#

回复:孔子论仁

孔子说,仁的门槛不可以定的太高,步调不要太冒尖。这是他的观点。
对这段话学术上本来就有争议,小弟也是看了几年来的好几个观点再作分析的。

大家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也可以保留各自意见,就事论事,发言不要带脏字。
不要以为自己可以说脏话。
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TOP
5#

回复: 孔子论仁

原帖由 HGfans 于 2008-5-24 21:45:00 发表
子贡无意间提高了道德标准,让向往慈善却力未必逮的一般民众内心矛盾,因为后来的人一旦领取了赏金,不但可能不会被感谢,更能成为别人指摘的对象。当时鲁国的政策就是这么设定的,国家没有课以重税用来赎买流落他乡......


鲁国的仁政,肯定是好的。
子贡自己掏钱赎回一个奴隶,除了自己损失金钱,救了一个奴隶,并没有妨碍任何人。

为什么有人要用子贡的行为去要求后人呢,他们为什么要去指责领取赎金的人呢?没有想明白。
到底是子贡错了,还是这些指责的人错了?
孔子怎么知道后人去领取赎金,就不会被感谢,反而受指责呢?
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TOP
6#

回复:孔子论仁

孔子怎么推断出:后面的鲁国人,会觉得自己救奴隶的行为不会被感谢了,一领赎金就会给指责,谁会指责呢?
鲁国人是为了救奴隶而行善,还是为了获得感谢而行善?
孔子认为鲁人行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感谢,一旦没有感谢,内心就会矛盾。他这么了解鲁国人?

逻辑上不通啊。行善就是为了帮助弱者,并不是为了虚荣。

另外,国家行善孔子是支持的,个人行善的水平高于国家,孔子就认为妨碍了德政。一切个人行为要服从于德政,有意让国君的慈善行为作为最高标准。无语。
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TOP
7#

回复:孔子论仁

哈哈,就如同梁溪兄所说,自私也是人类的本性。即使“正心、诚意、修身”可要达到儒家所谓的“至善”恐怕还是不能。孔子所担心的是,子贡的私德是否会变成一种公德而已。大多数鲁国人或是没有子贡的经济实力或是达不到他的道德标准。道德应该是一个人人都能够做到的无损于己而又有利于人的东西,违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其实是一种很邪恶的东西。
TOP
8#

回复:孔子论仁

没准哪天这个伟大事迹传到国君耳里,朝廷发出“向子贡同志学习”的号召,这下外边的鲁国人能回来的怕就真寥寥无几了。
TOP
9#

回复:孔子论仁

也有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TOP
10#

回复:孔子论仁

确实不能随便提高道德的门槛,毕竟超道德不是道德.古往今来,能称的上圣贤的只是极少数的人,屈指可数,怎么能用他们的标准去要求普通人?
孔子是有道理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