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斯兰的悲怆-大地震千里之外的心结
杰基耶夫指挥维也纳爱乐版悲怆
北京时间2004年9月4日中午十一点左右,凤凰卫视。
“我是……卢宇光,现在,恐怖分子向我们冲过来了!……”急促的话语伴随着重重的脚步,还有清晰的枪声,哒哒哒,哒哒哒……电视画面突然歪了九十度,摄像机倒在了地上。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儿……
是日夜,万里之外的维也纳音乐大厅,一年前就计划由杰基耶夫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拉赫马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临时调整为只演出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奥地利国家电视台也临时决定对本场音乐会进行全世界现场直播。观众们注意到,杰基耶夫没有象往常一样刮胡子就登上了指挥台,整晚,他的脸上都挂满了泪水……
2005年2月,飞利浦唱片公司向全球发行了这张现场实况录音。我称之为“别斯兰的悲怆”。
2004年9月1日-4日发生在俄罗斯奥塞梯共和国首府别斯兰的人质劫持事件,以335位平民罹难,悲剧性地震撼了全世界。而指挥家杰基耶夫正是出生、长大在踞别斯兰20多公里的弗拉季卡夫卡兹。且恐怖事件两天前,他本人就在别斯兰!闻听此讯,远在维也纳的杰基耶夫情绪完全失控,他无法集中精力排练,持续关注着新闻报道……
恐怖分子为了讨价还价,向公众传递了人质的生存状况:孩子们没有水喝,没有东西吃,渴极了就喝自己的尿液。他们都光着身子,身上粘满了粪便。还有20多具被打死的人质的尸体因天热开始腐烂……
因为一个恐怖分子不小心碰响炸弹,其他恐怖分子以为俄军发动攻击,便盲目地向人群扫射,并引爆了5-6颗炸弹,当场炸死100多人。惊慌的人质(多半是孩子)一下子冲到门口,但由于饥饿,很多人都跑不动了。俄救援部队措手不及,忙乱中一连串子弹射向门口,大人孩子们本能地往回退,致使很多人遭到恐怖分子的肆意屠杀。加之俄方指挥部设立的封锁线只距离事发现场100多米,以至于恐怖分子冲出学校后又打死很多围观的平民。至当晚十点钟,事件全部结束。死亡包括172名天真无邪的儿童。
杰基耶夫在极度矛盾中,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到了舞台上,不知道自己的手势,泪水模糊的眼睛看不见乐手,完全在一种本能下,昏天黑地的指挥完了音乐会。
或许就是这种无意识,赋予了整场演出无与伦比的冲击力。杰基耶夫的抽泣隐约其间,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音乐家仿佛瞬间变成了俄罗斯人,声音的表达如暴风雨一般猛烈,如岩浆一般滚烫!
在杰基耶夫的棒下,“悲怆”第一乐章充满了不安和惊恐,好像事发之初突然掀起了平静生活的狂风巨浪,被劫持的孩子们的哭喊让无数别斯兰家庭为之撕心裂肺!音乐的节奏蜿蜒沉重,象压在人心上的巨石,教人喘不过气来。
第二乐章化作了一张张照片。人们期盼着人质能够平安获释,呼唤着他们的名字。这个圆舞曲乐章饱含着焦虑和不眠的夜晚。
在第三乐章,事件到了白热化。每一秒钟都是如此煎熬!枪声、爆炸声、尖叫声都成为短促有力的弦乐、木管和铜管,不绝于耳。进行曲般的旋律和节奏象快要绷断的神经剧烈跳动。
第四乐章不间断地进入,刹那间击碎了所有人的心脏,冰冷彻骨,哀鸿遍野……那音符是一座座墓碑,代表着一个个幼小的生命,甚至一个个破碎的家庭……音乐结束的片刻,只有死一般的寂静
相比较其他版本“悲怆”的演绎,“别斯兰的悲怆”超越了个人以及民族的情怀。是音乐传达的哀痛,把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几乎每一个音符都极为鲜明地呈现出来。节奏、力度的变化层次丰富,每每听来,宛如倾盆大雨从天空兜头泼下,全身湿透,然后从发梢一点一点地滑落,每一次滑落都清晰、彻底,象逝去的生命一般铭心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