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黄河协奏曲极左?——从石叔城弄巧成拙的修改说起 [复制链接]

查看: 3438|回复: 13
1#
《黄河协奏曲》产生于文革年代,会有时代的烙印,大合唱原作就是以抗日战争背景表现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加上文革时期的政治狂热,使音乐情感更强烈、极端。有人因此说殷承宗这个作品和他当年的演奏政治色彩太重、太左而大加诟病。  

其实在音乐的角度看,殷承宗这个演奏就是一个极端狂放而缜密的演奏,影片中殷承宗的节奏感和双手放电的激情精准叹为观止!  

这个作品的最初的创作动机是为了在那个非常年代争取钢琴艺术的生存空间,当然题材只有适应时代氛围、让普通百姓一听就懂才行。虽然创作动机是音乐创作开始的冲动,可历史上许多经典作品人们早已无从确证创作动机了,但照样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文革已经过去三十多年而殷承宗黄河协奏曲的感染力没有减退,音乐厅里观众的反映是有力的证明,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同样按耐不住激动情绪,郎朗用这个版本在国外演出同样反响强烈,这说明它的感染力除了来自与黄河大合唱同源的民族情结之外,音乐本身的感染力是不可否认的。  

为了消除“左”,石叔城修改了它,尽管结构上似乎更“合理”,也去掉了让一些人诟病的东方红、国际歌,但音乐毕竟不同于数学逻辑,经过拆解的黄河协奏曲缺少了激情,听者对音乐高潮的期待象扎破的气球般被消解。如果认为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有屈从苏联**的违心创作就去修改它,难道不愚蠢吗!  

不象文字直接确指对象,尽管音乐创作可能有很具体的动机,而音乐本身表达的是情绪。同是慷慨激昂的音乐,创作动机可能来自战争的胜利,也可能源于对未来的憧憬,一段抒情曲调可能引起听者的乡愁,也可能让人顿开茅塞,这取决于聆听者的心境。贝多芬、瓦格纳的音乐能为希特勒的军队鼓舞士气,美国电影<星球大战>主题曲也可以被萨达姆在阅兵式上使用,这些说明什么呢?情绪本身是人的生理反映,导致某种情绪的可以是无数种原因,也可以利用某种情绪的激励去做不同的“好事”、“坏事”。所以说音乐比文学更有普遍性呢!如果说黄河协奏曲产生的年代是极左的,那么优秀的音乐能超越时代。  

还有些对黄河协奏曲的非议说,它象xx人的作品,不伦不类(李德伦大师文革后也讲过这种话)。这是个别人对它表示不屑的说辞或图一时之快人云亦云吧。这些看法或许有可以理解的原因,但这同样不值一驳。照这些人的意思,中国人根本就不该弹钢琴、不该写交响曲、不该...老老实实拉你的二胡吧(二胡也不是源于中国哟,呵呵)。音乐史上xx的x作品风格很象yy这种情况遍地都是,包括那些最伟大的作曲家在内。一切文化都是继承中发展。只要对音乐表现有利,作曲家当然要在学习前人手法的基础上去创造。作为一个要让大众理解的的作品,黄河不可能不借鉴前人,同时黄河协奏曲的中国气派本身就是最具独创性的。其实,那种脱离了人们欣赏心理诉求的凭空“创造”倒是往往不能赢得听众共鸣的。(潮打)
分享 转发
TOP
2#

赞一个。

    说的好!任何音乐都是某一时代的产物。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无时代烙印的作曲。
  钢协“黄河”去掉由东方红曲调演化出的高潮,干脆就如楼主所说:在汽球上扎眼--瘪了。
  一件成熟作品完成后,你用政冶的是非角度去度量,很外行,亦很讨厌。
  看过石淑诚的演出,很怀疑此人是否合适搞音乐。
  想消除“左”?恐怕是想把“黄河”这个集体创作归于自巳的名下的小人心在做崇吧。
在G弦上……
TOP
3#

石淑诚的改版确实很失败,所以我一直不买他在雨果录音的那个版本
碧涧流泉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ujieliuxu
TOP
4#

比较片面,一个作品是否真的失败,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衡量。
TOP
5#

我感觉音乐作品谈到政治就变味了,特别是我们“中国特色”......
TOP
6#

哪天中国人心中再没有"左, 右"之类的观念, 中国人才可能走向未来.
上海王先生: 买片听片卖片 信用比TAOBAO还要可靠的自用片卖家
TOP
7#

赞成石叔成的改编

恢复历史本来面目,还原艺术创作的初衷,值得支持。
http://shop101565496.taobao.com
TOP
8#

赞成石叔成的改编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9#

楼主应该多了解一点钢协黄河的情况,再发表高见不迟。

例如,楼主了解储望华吗?可以告诉大家,储望华才是钢协黄河真正的第一创作人。储望华是储安平之子。他的可悲,不仅仅是老爸至今下落不明,至今人人知道钢协黄河,可是,有几个人知道他与钢协黄河的关系是什么?他的努力和奉献,他的艺术才华,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终身努力创作的很多作品,但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偏偏只有这个钢协黄河!

1993年,储望华在澳大利亚报纸发表回忆文章,介绍当时创作的前后情况。1995年北京人民音乐杂志转发他的文章。大约在这个前后时间里,殷承宗联合原4名创作成员在国外对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版权登记注册,国内舆论与业界人士一片哗然。1998年,石叔诚在国内发表了文章,回忆当时创作与后来修改的情况,并试图说明自己坚持演奏“洁本”的依据。

石叔诚自恃当时只是B角色。石叔诚说,“在这个创作班子里,我和许斐星还是学生,虽有热情,却无经验。。。。储望华自始自终创作在第一线,如果还能找到全部草稿的话,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他的手迹。”

储望华回忆说,石给创作提过很好的意见,但并不担任实际创作。所以,殷承宗去美国之后的版权登记注册,只有4个人的名字,没有石叔诚的名字,石对此耿耿于怀。李德伦等也是提意见出主意的人,如钢协黄河之所以不是传统的奏鸣曲三段结构,就是李大爷的意见。

钢协黄河是殷承宗为了讨好江青搞的所谓创作,国际歌就是江青要加的。殷承宗自己没有作曲的本事,只能拜托他的好友,即真正的第一作曲储望华。后来的洪盛礼刘庄他们,不过是殷借助领导的影响力,“请”来帮忙创作的。钢协黄河的第一次实际演奏,乐队部分是储望华用钢琴演奏,独奏钢琴是殷承宗。

文革中的《钢协黄河》,完全不同于抗战时的大合唱《黄河》。一个是江青搞的造神活动与个人崇拜,一个是歌咏民族脊梁和抗战精神。按李德伦说法,钢协黄河很简单,只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不要指挥就可以演出的。他的原话是如果不相信,可以去问石叔诚他们。所以,文革之后,李大爷拒绝再重新指挥这个作品。李大爷对钢协黄河创作的影响是直接的,他的说法,怎么是非议!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10#

像我这样经历过文革的人,对钢协黄河是复杂的感情,但决不会把他等同于大合唱黄河。对于年轻人充满想象的心态,只是感叹:洗脑的力量是巨大的!

感兴趣的可以看看以前的老帖:《钢琴协奏曲黄河的轶闻趣事》
http://lts.bbs.net/bbs/01/11499.html?sort=1&writer=%CA%E6%B4%E6&content=%BB%C6%BA%D3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