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朋友看到我天天谈巴赫,都觉得我这个人太烦和古板了。其实我也清楚这个现实,有时就和上海的几位网友和柳叶刀兄谈谈巴赫。就像巴赫曾经被历史遗忘一样,巴赫注定不会有太多知音的。在我听音乐的20多年中,我的最大收获就是认识到巴赫的伟大,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感同身受,此生与巴赫是不离不弃的了。一方面,巴赫的作品代表了最高水平的写作技术,另一方面,巴赫具有欢广深沉的情感,悲天悯人,勇于下地狱的豪迈气概。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巴赫的作品,比如马太,让我们知道人生是怎样的?如果我们不能感受到巴赫的美感,错不在巴赫,那时因为缺少沧海桑田的经历,根本无法与巴赫产生共鸣。巴赫一生非常艰辛,死亡、悲哀一直笼罩着他。而他没有过多理会,躲进象牙之塔直舒胸臆,写出一部部伟作。音乐的奉献一般是和赋格的艺术一起录制的。但这其实是两部不同的作品。我接触赋格的艺术比较早,大概了解这部作品,当然谈不上深入了解。这部作品魅力无穷,很多地方至今仍是个谜。相对来说,音乐的奉献相对要好理解一点。这部作品与巴赫的柏林之行紧密相联。只要看看资料,结合巴赫的柏林之旅,我们就能大概了解这部作品的结构。我原来比较迷赋格的艺术,现在听音乐的奉献比较多。这部作品如果刚开始听可能会觉得比较平淡,因为高潮不多,乐曲也缺乏巴赫的磅礴气势。我是从后面的卡农入门的。我最早听的是马里纳的版本,这是达维特的修订版乐谱。这部作品后半部分的卡农非常刺激的,卡农和赋格一样是复调音乐的写作技法之一,也是利用对位法的模仿技法。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卡农是复调音乐的一种,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音乐史上最有名的是巴赫贝尔的卡农,其实当时卡农是比较普遍的写作技巧之一。从这些卡农入手听音乐的奉献是很容易水到渠成的。这也是我听音乐的奉献和巴赫音乐的一点经验,仅供大家参考……..还是多听吧,边走边看,多体会人生,理解巴赫,热爱巴赫是迟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