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巴赫《音乐的奉献》 [复制链接]

1#


在巴赫晚年,《音乐的奉献》这部作品其实是跟不上潮流的,巴赫当时已经落伍了,他一心一意躲到他的象牙之塔里,构筑他内心的伟大作品。这是他去世前几年的作品,像《赋格的艺术》一样,是他晚年复调艺术的集大成者。这部作品在今天已经成为巴赫的经典作品。谈到这部作品,要从当年巴赫去柏林探望他儿子谈起。正巧曾经委托写作《哥德堡变奏曲》的凯萨琳伯爵也在柏林,他热心地向普鲁士王腓德烈大帝提起巴赫,并极力安排国王和巴赫见面。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9-03-04 16:00:25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3/19 11:04:50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

沙发 好文章
多说无益
不辩自明
TOP
3#

板凳。。。
CLK发烧信号线!
淘宝: http://shop35466467.taobao.com
TOP
4#

大家可能看过这幅油画。画面描绘的是一个历史性的场面,在波茨坦宫廷圣苏西宫的一个夜晚,有J.S.巴赫出席的宫廷音乐会上,弗雷德里希二世在以匡茨(J.J.QUANTZ),本达兄弟(F.BENDAR.BENDA),格劳恩兄弟(J.GRAUNG.GRAUN),巴赫的次子CPE.巴赫为首的宫廷乐队伴奏下演奏长笛的场面。虽然无法考证画面内容的真实性了,但是根据当地的报纸和CPE.巴赫留下的传记《故人传略》的记载巴赫确实在17475月间访问了波茨坦宫廷(圣苏西宫,AUS SANSSOUCI),并且在访问后完成了那部经典名作《音乐的奉献(MUSIKALISCHES OPFER) BWV1079




0.jpg (, 下载次数:470)

jpg(2009/3/4 16:03:23 上传)

0.jpg

1.jpg (, 下载次数:474)

jpg(2009/3/4 16:08:01 上传)

1.jpg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9-03-04 16:08:00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

巴赫就是在此演奏《音乐的奉献》的原始版本的。18世纪德意志王宫和园林。位于德国波茨坦市北郊,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模仿法国凡尔赛宫所建。宫名取自法文的“无忧”或“莫愁”。整个王宫及园林面积为90公顷 ,因建于一个沙丘上,故又称“沙丘上的宫殿”。宫殿正殿中部为半圆球形顶,两翼为长条锥脊建筑。殿正中为圆厅。瑰丽的首相厅,天花板上装潢富有想象力,四壁镶金,光彩夺目。室内多用壁画和明镜装饰,辉煌璀璨。宫殿前有平行的弓形6级台阶 ,两侧和周围由翠绿丛林烘托 。宫殿前有喷泉,正对着大殿门廊。此喷泉采用圆形花瓣石雕,四周有“火”、“水”、“土” 、“气”4个圆形花坛陪衬 ,花坛内塑有神像,尤以维纳斯像和水星神像造型精美,形象生动。据说整个宫内有1000多座以希腊神话人物为题材的石刻雕像。宫殿东侧还有珍藏124 幅名画的画廊 ,这些绘画多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荷兰画家的名作。画廊宽敞明亮,每逢佳节,这里都举办音乐会。花园内有一座六角凉亭,采用中国传统的碧绿筒瓦 、金黄色柱 、伞状盖顶 、落地圆柱结构 ,被称为“中国茶亭”。亭内桌椅完全仿造东方式样制造,亭前矗立着中国式香鼎。无忧宫是18世纪德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全部建筑工程前后延续时间达50年之久。虽经战争,但未遭受炮火轰击,至今仍保存完好。
0.jpg (, 下载次数:445)

jpg(2009/3/4 16:15:40 上传)

0.jpg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9-03-04 16:15:40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6#

《音乐的奉献》部分手稿:
0.jpg (, 下载次数:435)

jpg(2009/3/4 16:27:06 上传)

0.jpg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

学习中
TOP
8#

这是本人最喜欢的一个音乐的奉献。
arcana-bachl.jpg (, 下载次数:414)

jpg(2009/3/4 16:42:13 上传)

arcana-bachl.jpg

全民装浴霸!
TOP
9#

1747年5月7日,巴赫抵达柏林。腓特烈二世早就听说巴赫是演奏键盘乐器的强人,就请他即席演奏。巴赫当即演奏了一首赋格曲,他非凡的才华使在场的人赞不绝口。最后,巴赫请国王给出一个主题,由他来即兴发展成一部多声部的赋格。国王的音乐水平实在太菜,主题给出来了,就发展成有六个声部的赋格曲。这次柏林之行使巴赫非常高兴。巴赫欣喜地回到莱比锡,他把腓特烈大帝的音乐主题加工成一套多声部作品,其中的一部四乐章奏鸣曲特为腓特烈大帝写进了长笛声部。巴赫又写了一封措辞极为卑躬的书信,与乐谱一起呈献给国王。巴赫把乐曲集题名为《音乐的奉献》。《音乐的奉献》就是这样诞生的。巴赫死后,他的作品很快被人遗忘,主要是因为他的音乐过于博大精深一时难于被人们理解。
0.jpg (, 下载次数:405)

jpg(2009/3/4 16:42:39 上传)

0.jpg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

这部作品初稿时的结构:
1. Ricercar a 3 Voci(3声部利切卡莱)  
  2. Canon perpetuus super thema regium(3声部无限卡农)  
  3. Canones diversi: a. Canon a 2(2声部逆行卡农)  
  4. Canones diversi: b. Canon a 2(2声部小提琴同度卡农)  
  5. Canones diversi: c. Canon a 2, per motum contrarium(2声部反行卡农)  
  6. Canones diversi: d. Canon a 2, per augmentationem, contrario  
motu(2声部扩大反行卡农)  
  7. Canones diversi: e. Canon a 2, per tonos(2声部螺旋卡农)  
  8. Fuga canonica in epidiapente(增5度卡农风格赋格)  
  9. Ricercar a 6(6声部利切卡莱)  
  10. Canon a 2, quaerendo invenietis(2声部卡农)莱)  
  11. Canon a 4(4声部卡农)  
  12. Son sopr'il soggetto reale, trio: I. Largo(三重奏鸣曲, I.广板)  
  13. Son sopr'il soggetto reale, trio: II. Allegro(三重奏鸣曲, II.快板)  
  14. Son sopr'il soggetto reale, trio: III. Andante(三重奏鸣曲, III.行板)  
  15. Son sopr'il soggetto reale, trio: IV. Allegro(三重奏鸣曲, IV. 快板)  
  16. Canon perpetuus, contrario motu(无限卡农)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

(有耐心的朋友可以看看)
事实上后来的许多音乐理论家对上述编排顺序不断地提出了疑问,认为这样的编排未必符合巴赫的本意。至于初版时由于巴赫仓促制版,在页面编排上的问题最终造成了曲目顺序混乱的主要原因。后来在一位叫H.T.达维德(H.T.DAVID,1902-67)的音乐史家的倡议下出现了一个新的曲目顺序编排。这就是所谓[H.T.达维德版本]。如果对照上记初版的编排,  
此版本的编排顺序为:
  利切卡莱(对弗雷德里希二世主题的3声部赋格)→初版的1  
  ↓  
  卡农(对主题的定旋律卡农) →初版的2,4,5,6,7  
  ↓  
  三重奏鸣曲(对主题的定旋律赋格,赋格主题的再赋格) →初版的12,13,14,15  
  ↓  
  卡农(对主题展开的卡农) →初版的3,8,10,11,16  
  ↓  
  利切卡莱(对主题的6声部赋格)→初版的9  

  从这个编排,可以清晰地看出以三重奏鸣曲为中心,分别向两端卡农,利切卡莱扩散而去的对称结构,事实上巴赫的许多作品中都能够看到这样的构成。或许符合巴赫的本意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

曲中的两首利切卡莱就是为弗雷德里希二世所直接要求的曲子。现在看来3声部利切卡莱就是巴赫在弗雷德里希二世面前成功演奏的那首3声部赋格变奏了。而6声部利切卡莱就是巴赫当时没法当场献技的那首6声部赋格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3#

下班,哈哈。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4#

这种帖子没人顶?
全民装浴霸!
TOP
15#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9-3-4 16:13:00 发表
巴赫就是在此演奏《音乐的奉献》的原始版本的。18世纪德意志王宫和园林。位于德国波茨坦市北郊,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模仿法国凡尔赛宫所建。宫名取自法文的“无忧”或“莫愁”。

距离俺上回站在此SANS SOUCI前留影差不多10年了。。。可恨那个老外居然没给俺按快门,当时没数码相机无法查看拍摄效果啊。。。更可惜的是,那时候俺还不听巴赫。。。
最后编辑scfan 最后编辑于 2009-03-05 10:08:24
TOP
16#

又看到S兄的大作。
TOP
17#

shinelb 兄的好帖是一定要顶的!

TOP
18#

可能很多朋友看到我天天谈巴赫,都觉得我这个人太烦和古板了。其实我也清楚这个现实,有时就和上海的几位网友和柳叶刀兄谈谈巴赫。就像巴赫曾经被历史遗忘一样,巴赫注定不会有太多知音的。在我听音乐的20多年中,我的最大收获就是认识到巴赫的伟大,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感同身受,此生与巴赫是不离不弃的了。一方面,巴赫的作品代表了最高水平的写作技术,另一方面,巴赫具有欢广深沉的情感,悲天悯人,勇于下地狱的豪迈气概。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巴赫的作品,比如马太,让我们知道人生是怎样的?如果我们不能感受到巴赫的美感,错不在巴赫,那时因为缺少沧海桑田的经历,根本无法与巴赫产生共鸣。巴赫一生非常艰辛,死亡、悲哀一直笼罩着他。而他没有过多理会,躲进象牙之塔直舒胸臆,写出一部部伟作。音乐的奉献一般是和赋格的艺术一起录制的。但这其实是两部不同的作品。我接触赋格的艺术比较早,大概了解这部作品,当然谈不上深入了解。这部作品魅力无穷,很多地方至今仍是个谜。相对来说,音乐的奉献相对要好理解一点。这部作品与巴赫的柏林之行紧密相联。只要看看资料,结合巴赫的柏林之旅,我们就能大概了解这部作品的结构。我原来比较迷赋格的艺术,现在听音乐的奉献比较多。这部作品如果刚开始听可能会觉得比较平淡,因为高潮不多,乐曲也缺乏巴赫的磅礴气势。我是从后面的卡农入门的。我最早听的是马里纳的版本,这是达维特的修订版乐谱。这部作品后半部分的卡农非常刺激的,卡农和赋格一样是复调音乐的写作技法之一,也是利用对位法的模仿技法。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卡农是复调音乐的一种,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音乐史上最有名的是巴赫贝尔的卡农,其实当时卡农是比较普遍的写作技巧之一。从这些卡农入手听音乐的奉献是很容易水到渠成的。这也是我听音乐的奉献和巴赫音乐的一点经验,仅供大家参考……..还是多听吧,边走边看,多体会人生,理解巴赫,热爱巴赫是迟早的事情。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9#

回复 18# shinelb 的帖子

就冲这一段感言,再顶一下。
SEON的这枚也是极中意的一版。
s1504142.jpg (, 下载次数:174)

jpg(2009/3/5 16:03:59 上传)

s1504142.jpg

最后编辑hofmann 最后编辑于 2009-03-05 16:03:58
全民装浴霸!
TOP
20#

和我一样,shinelb 兄是骨子里爱巴赫!
再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