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深圳音乐厅及其他:致Brendel 兄 [复制链接]

查看: 5675|回复: 39
1#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40852-1.aspx

怀着浓厚兴趣读到你的转帖,也看了你用心的回复。本来想说几句,但帖子气氛不好,而且拖的太长。还是老习惯,另发这个帖子,与你沟通交流。特别想听听你在这方面的意见,包括香港音乐演奏场所的情况。
本人一直很关心音乐厅的声学情况。以前多次在不同坛子提到这方面情况,很少遇到你这样同好,尤其你这样用心的人。过去遇到的就是李商隐兄,我们在这个坛子交流过一些看法。

深圳音乐厅一直没有机会去现场听听,但一直都在关心。毕竟这是到目前为止投资最大、专门为音乐演奏而建设的场所。其他大投资的都是综合性的演奏场所,如国家大剧院、东方艺术中等。首先要声明的是,我在这里所谈的关于深圳音乐厅的内容,都是纸上的东西,只是常规的推测。有价值的还得老兄来细说了。为了节省,凡是心态不稳定的朋友,不必费心劳神在这个帖子里凑热闹了,以免帖子拖的过长。预计是,帖子到五六屏之后不再赘言。
分享 转发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2#

回复:深圳音乐厅及其他:致Brendel 兄

深圳音乐厅的设计人

从资料介绍上看,音乐厅的设计师是矶崎新,声学设计是丰田泰久,他们都是日本著名的设计师。去年丰田泰久到访中国的北京上海和深圳,主要是观摩国家大剧院,深圳音乐厅,上海大剧院等几个场所。他到访时候,正是梅塔和以色列爱乐演出的时候。还帮助上海大剧院重新设计了一个新的音罩,试图改善大剧院的音效,效果有,但不是很大。丰田泰久对上海大剧院的声学条件是充分肯定的,当然还包括了国家大剧院。

巴黎老歌剧院是个经受历史考验的成功设计。他的设计曾经说过,不能保证这个设计的声音结果如何,只能用心去设计。他的话似乎暗示,名人名家未必就不出意外。现在可以知道的是,国家大剧院其中的歌剧院的声学设计,基本属于失败的设计。这个从留声机中文版主编小谭和歌唱家王宏伟的博客文章可以印证。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3#

回复:深圳音乐厅及其他:致Brendel 兄

我不赞成用挖苦的口气去看待音乐厅的人,但也不必为了几句话就不高兴。去音乐厅的人,附庸风雅是现实,新鲜好奇也是现实。国家大剧院现在去的人,很多不是去听音乐和歌剧,他们的举止被称为“去看房子”。北京上海都如此,也不必苛求深圳的听众了。能到音乐厅总比去K厅要好一些吧。

回头说到深圳音乐厅。我同意你的很多看法,如一个厅的声效好,其中一个标准就是不同座位的声效差别不能太大。在一些过分吸音的场所中,侧座比正座好声,这是一般规律。另外,所谓“煲场所”,正如你指出的,实质是对声效的细微调整。例如东方艺术中心,多次调节了演奏台顶的反射板角度。你的转帖中,有人提到某音乐家感受到了东艺声效变化。

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转帖有一位朋友的说明。他特别强调是向不从事建族业的的同志们做几点说明,原文转帖如下:

1、本行业分工很细的,有:建筑师(负责模型艺术设计等)、结构师(从事力学构造、材料性能分析等,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艺术模型构思一般由他们转化成实际物设计)、地基工程师(看名称就知道干什么的了)、建造师(俗称“项目经理”这一批人,负责施工)、造价师(搞经济概算的)等等。。。。。。。大家共同协作完成一建筑,除了建筑师中部分人可以不懂一些计算之类的,其他人应该都会,否则拿不到执业资格的;

2、音响设计之类的设计一般由建筑师和结构师及专业音响师共同完成,前两类“师”中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的,有更细的设计分工;

3、很多“标志”性的东西设计,请大家能同情一把“师”们,因为往往他们也要背离专业服从于“政治”和“领导”,许多时候还要制约于“造价”和甲方意志。

我同意这个说明:一个设计的成败,因素很多,未必都是设计师的主观因素。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4#

回复:深圳音乐厅及其他:致Brendel 兄

有几个帖子特别关注,一个介绍知名指挥家的观点,认为深圳这个厅的声音“准确”“细腻”“真实”,好乐队好,差乐队差。一个提到说,这个音乐厅不同座位得到的声音绝对是不一样的,还能听到“只在彩排时能扑捉到细节,这是唱片里绝对听不到”。,另外,是你提到的,声音真实,但是偏干。还有就是下面这个网友提到的几点:

“深圳音乐厅的设计失败,我是行内人事(当然不是建筑行业)也比较了解,的确有建声设计上的重大缺陷,如果不是的话不会建成后5年才勉强开业~~~别的不太了解,首先最让我吃惊的是在演奏区,就是主舞台区击掌,你会听到音乐厅的顶部反射回颤动回声!这是建筑声学的大忌,我当时很诧异,问了工作人员,他说一直都无法解决~~~你说乐队在演奏听到这样的回声会怎样的反映?
深圳音乐厅的设计失败,我是行内人事(当然不是建筑行业)也比较了解,的确有建声设计上的重大缺陷,如果不是的话不会建成后5年才勉强开业~~~别的不太了解,首先最让我吃惊的是在演奏区,就是主舞台区击掌,你会听到音乐厅的顶部反射回颤动回声!这是建筑声学的大忌,我当时很诧异,问了工作人员,他说一直都无法解决~~~你说乐队在演奏听到这样的回声会怎样的反映?

“还有的是如果你去小演奏厅就更搞笑,除了一层,期余2、3层几乎看不见舞台~~~ ”

如果三者说言都属实,以我对音乐厅声效的认识,深圳音乐厅的声效是令人担忧的。简单说,吸音过头,反射不当,偏干的声音,都有这些特点。

我对音乐厅的感知认知,写过几个帖子:

国内几个主要音乐演奏场所的特点等
http://lts.bbs.net/bbs/01/20517.html?sort=1&writer=%CA%E6%B4%E6&content=%C9%EE%DB%DA%D2%F4%C0%D6%CC%FC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5#

回复:深圳音乐厅及其他:致Brendel 兄

关于深圳音乐厅,该说都说了,我们静观其变吧,看看通过调整能否达到比较好的水平。

至于香港,我未来应该都会呆在那里,目前主要演出场所是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大剧院,中环大会堂音乐厅,沙田大会堂演奏厅。后两者以及大剧院都是接近长方体设计,效果非常好,即使是在不怎么好的位置;文化中心音乐厅则是公认的不怎么样,但其视觉效果比深圳音乐厅好得多,至少后排座位不会离舞台那么远,声音效果似乎比不上深圳音乐厅,即使那里是香港管弦乐团的老巢。
TOP
6#

回复:深圳音乐厅及其他:致Brendel 兄

香港立法会已经正式通过西九龙艺术中心的提案,将会很快动工,将于2014-2015年建成,那样的话又有新的音乐厅和剧院了。

至于设计方案本人不太清楚。
TOP
7#

回复:深圳音乐厅及其他:致Brendel 兄

实在
TOP
8#

回复:深圳音乐厅及其他:致Brendel 兄

如果如舒存兄所言丰田泰久对上海大剧院评价很高,那么按此推论我实在替由他设计的深圳音乐厅的音效捏一把汗,另外BS一下丰田泰久的职业水准(或者职业操守,日本人是否不愿意让亚洲出现三得利音乐厅的对手?)

深圳音乐厅和国家大剧院都没有去过,但是上海的几个音乐厅倒是去了很多次了。我们一帮子经常跑音乐会现场的朋友基本都有一个共识,东艺大音乐厅效果最好,上海音乐厅总体效果闷混但有某些位置的音效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而上海大剧院就在水准之下了,大师级别的演出如果放在大剧院,除了痛心之外,还是很难吸引我们前往。

东方艺术中心甫建成的时候声音的确不太好,干、薄、紧、散,经过多年间无数名团的熏陶,物理微结构和乐音有了良好的磨合,现在的声音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境界。我听过唯一可以匹敌东艺的音乐厅是苏州金鸡湖边的科文中心大剧院,这座法国人设计的精致小“鸟巢”内的剧院,声音风格却有点德奥传统那般的厚重,但绝没有上海音乐厅的闷胡。相比东艺偏向于类似最新数码录音般音场庞大的冷峻风格,苏州科文大剧院的声音温暖而细致,宽厚而饱满,犹如黄金年代的模拟录音顶峰。今年小Jarvi带法兰克福广播在苏州科文大剧院上演马勒九而不是在上海音乐厅,实在是长三角附近古典乐迷的幸事。
TOP
9#

回复:深圳音乐厅及其他:致Brendel 兄

看上文得知深圳厅由日本人操刀后,即刻明白了为什么声音这么烂,我对楼上提出的“日本人是否不愿意让亚洲出现三得利音乐厅的对手?”持肯定的判断!!!!
日本仔就是不安好心,多年前在广州起了个最高的中信广场外型就是一座战时碉堡,心里说不出的气愤,后来又在上海搞个刺刀楼,真是无恶不作!!!!
TOP
10#

回复:深圳音乐厅及其他:致Brendel 兄

完全赞同scfan兄对上海几个音乐厅的看法。
看来有机会一定也要去苏州听听看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