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并非完全原创】巴赫是个永远的话题! [复制链接]

查看: 12153|回复: 63
1#
阿兰管风琴。阿兰是法国女管风琴家,父亲是作曲家,哥哥杰恩是风琴家兼作曲家,中学时就衷情于管风琴演奏.进巴黎音乐学院后拜科莎德为师,1950年又进林普雷班级,同年参加日内瓦国际比赛获风琴奖,翌年在巴赫音乐节上获巴赫诠释奖,这以后,阿兰担任巴黎圣马利教堂管风琴师.其演奏流畅,明快,优美,她是演绎巴赫作品的专家,Teldec公司录有着名的全集,她与瓦尔哈、卡尔·李希特等男性演奏家比,更注重细部的线条与层次。

[upload=jpg]Upload/200721815583616002.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分享 转发
TOP
2#

莫罗尼大键琴版巴赫《平均律》:莫罗尼是法国大键琴高手,演绎巴赫的著名专家。他的巴赫《赋格的艺术》曾获1986年留声机大奖。

[upload=jpg]Upload/20072181691699321.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3#

巴赫在莱比锡:在音乐机构方面,莱比锡不仅有一个高等音乐学府、一个歌剧院和一个国际著名的音乐厅,还有托马斯合唱团,它以特殊的方式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联系在一起。巴赫到莱比锡的时候,正是他将传统的东西国际化,又不断创新的阶段。所以他对于莱比锡来说,好比一个陌生的天外来客,他带来了新生事务并唤起莱比锡人对此的追求。从1723年至1750年,他创作了大量极为出色的圣咏音乐,包括经文歌、清唱剧、受难曲、神剧等,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作品是伟大的《B小调弥撒曲》。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巴赫致力于探索音乐最深处的奥秘,在《音乐的奉献》(1747)和《赋格的艺术》(1748—1750)这两部浩大渊深的作品中,他详尽地探究了对位与赋格思想的全部领域。

[upload=jpg]Upload/200721816545846694.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4#

[upload=jpg]Upload/20072182141168761.jpg[/upload]
BWV988
TOP
5#

卡尔.李希特当然是当之无愧的首选,在古乐版本里听过库一肯、哈农库特、加丁纳、哈雷维格、里夫金等,其中最喜欢库一肯(DHM))和哈雷维格,感觉太美了,不知库一肯在DHM录过多少康塔塔?
TOP
6#

巴赫《管风琴小曲集》:巴赫的《管风琴小曲集》是风琴圣咏曲中的重要作品,这部曲集编定于1717年,其中的作品大约作于1708—1717 年,魏玛时期。巴赫在亲笔谱开头,有这样的文字:“风琴小曲集,这是给以初学的风琴家,以各种各样方式发展圣咏曲的指引。由于收入此集的圣咏曲是以助奏方式处理脚键盘,所以也是学习和熟练脚键盘技法的指导手册。愿高高在上的神以其神光,助可怜的人依此能有所帮助。”这部曲集,巴赫原计划要作曲160首,实际完成的只有45首(BWV599—643)。这些圣咏曲按教堂行事历次序记录:待临节4首,圣诞节8首,为季节迁移而作的3首,救世主显节2首,蒙难节7首,复活节6首,圣灵降灵节1首,然后是一般性的圣咏曲。按巴赫研究专家施魏策尔(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的说法,这部《管风琴小曲集》是巴赫的“独有形式,因为它不同于以前的圣咏前奏曲的任何形态,巴赫以4分音符为基本时值,自由构想,副声部不以定旋律为模型,是自由、如歌的发展。”施魏策尔认为,此曲集是“整个音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副声部的特殊动机是“从圣咏歌词内容中诞生,又含丰富的诗意”,“把定旋律处理成了诗一般的清晰。”

[upload=jpg]Upload/200721816201296203.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7#

佩拉西亚巴赫《英国组曲》:钢琴家佩莱西亚Murray Perahia对于钢琴有着纯真而又神秘的理解,他的每一个音符如此温暖,每一乐句洋溢着无穷诗意,都是深情流露。再难弹的乐章,佩莱西亚弹来像是诉说心情故事般地自然轻松;再炫技的技巧,佩莱西亚弹来都像是每日练习般地平实内敛,令人不敢置信他曾因手伤而退隐过,浴火凤凰的成就令人们津津乐道。被赞为“当代钢琴美声”之冠的佩莱西亚,录制了他的第一套巴赫钢琴作品集《英国组曲》。在这两张各收录三首的《英国组曲》录音中,充份体现了巴赫复音舞曲之美,在巴洛克近乎洁癖的音乐性格中加入了二十世纪末华丽、复杂的精神建构,整体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份深入尘世而毫不娇作的音乐直言。这里面没有那种刻意雕琢和小心翼翼,却是尽情的挥洒和对于对位色彩的大胆高歌。如果说在古尔德的手中,体现了巴赫机械式和毫不退让的复音性格,那么在佩莱西亚的手中,则是一份充满有机变化的对位巴赫,他不规则的音乐线条和即兴色彩浓厚的节奏,都展现出一位成熟大师不受传统约束,深入了解巴赫音乐风格后的成熟。可以想见的,这不是媚俗讨好的巴赫,却是能在一听再听之后,让人心情沉淀的巴赫。

[upload=jpg]Upload/2007218173416484.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8#

巴赫的《尊主颂》(Magnificat in D,BWV243)是巴赫的后期作品,在巴赫所创作的少数以拉丁文为词的乐曲中,这首《尊主颂》和《B小调弥撒》一样伟大,直到今日仍被视为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作品。《尊主颂》是巴赫1723年在莱比锡为圣诞节前后所举行的晚祷会所写(在晚祷会时,演唱完《尊主颂》,牧师进行讲道。)《尊主颂》是巴赫以《圣经》之《路加福音》第一章46-55节拉丁文为词而谱写的,这段《圣经》记载着耶稣的母亲玛丽亚在生耶稣以前,听见天使向她说她将被圣灵感孕,生一子,可以给他起名叫“耶稣”后,就唱起了这首歌。歌的首句是:“我的心尊主为大”,拉丁原文为Magnificat(意为尊主),因而就将此首歌称之为《尊主颂》。巴赫共写了两首《尊主颂》,一首为高音独唱,现以遗失。1855年编辑巴赫作品全集时,就没有找到此首;另一首,现存两个原稿,早期的原稿是E大调,后来巴赫又写了一个D大调的,今日所出版、演唱的,多为D大调稿本,手稿上标有1730年抄写。全曲共分12段,但在巴赫的原稿上,第二段、第五段、第七段及第九段的后面各都插入了一首《众赞歌》。现行的乐谱、演唱会、录音带、唱片及CD版本上都没有这几首《众赞歌》。现行的乐谱、演唱会、录音带、唱片及CD版本上都没有这几首《众赞歌》。据考证这些《众赞歌》是在莱比锡大教堂每次晚祷时都要咏唱的,而且也不由担任演唱《尊主颂》的圣诗班的歌手们演唱,而是另一个小型圣诗班,用另一架小型风琴伴奏咏唱的。当时教堂安排在晚祷时唱《尊主颂》的时间并不长,不得超过半小时,因此巴赫谱写此曲演唱的时间,也不超过半小时,但这仍然是一首极美而快乐的乐曲。

[upload=jpg]Upload/200721817135139356.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9#

有空就增加一些文字。
TOP
10#

都是hm出的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