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期待您的意见:邓伟标创作的NEW AGE粤曲-《新世纪粤曲》。 [复制链接]

1#
NEW AGE音乐一直基本是外国人的专长,但邓伟标先生的加入,正不断改变着这一观点,他在雨林出的《空》、《千江汇流》、《古城今昔》、《红楼十二钗》等等让我们看到我们民族音乐被赋予了新生命!
西洋歌剧一直非常受欢迎,我们的京剧、粤剧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歌剧,但却每况日下,为了这些民族文化遗产,我相信匹夫有责!
邓伟标先生最近率先做了勇敢的尝试,将传统的粤剧配乐改为NEW AGE音乐,我相信这在商业方面不一定有好的收获,但在民族文化方面的贡献是一定有目共睹的。
请大家一起来支持我们民族的音乐,以下邓伟标先生的个人网站提供《新世纪粤曲》的试听,请大家试听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http://www.danielmusic.cn/news/dispnews.asp?newsid=131
最后编辑eric
分享 转发
TOP
2#

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毕竟看粤剧的观众越来越少,地方小剧种普遍不景气,邓伟标先生做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通过这种新形式来推广和拯救粤剧,实属用心良苦,难能可贵!
试听之后,感觉人声相当甜润,感情真挚,舒服就是。
总体印象:配乐方面象NEW AGE风格;对听不懂粤语的朋友,人声部分可以作为“原生态”类别来欣赏吧!
TOP
3#

试听片断-帝女花:香夭
TOP
4#

广州有卖了没有?
TOP
5#

邓伟标每隔三个月出一部好作品,难得
TOP
6#


皱眉ing

说个心里话,E兄你接受吗?
TOP
7#

还是任白的经典
TOP
8#

听不懂唱词
音乐气势不凡
TOP
9#

我知道的几位到国外混的艺人,都感觉跟西方水平差距很大,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艺人们,如果不是生活所迫,最好对自己的作品多点推敲,实在不行翻盘重来。要不然永远没出息。
TOP
10#

说明一下,我仅仅是就这段音乐而言,不及其他。
我对作者关心民族音乐元素感到欣慰。
我的个人看法也未必正确。
最后编辑上山砍柴
TOP
11#

顺便一说,前天我在唱片店里试听流行音乐唱片,想找点好的作品,但是试过几张后大失所望。
当然,我试的范围还不广。实在不好意思再试了。
一张都没买。
TOP
12#

“知难而上。如果不上,就没有赢的机会。”

说得很好!
TOP
13#

不喜欢粤剧的估计还是不爱听
喜欢粤剧的本来就不多,可能会被这张唱片吓跑.
TOP
14#

你觉得它变了味,我觉得它还不够,呵呵。作为粤剧,可能是不那么正宗了,作为新音乐,又缺少足够的时尚元素。
我还是希望作者步伐再大一点,甚至调整唱腔。
TOP
15#

死神 在 2006-8-15 20:10:48 发表的内容
粤曲要唱得好,必须要有功底,不是随随便便叫几个2、3线如唱卡拉OK那样就可以的了! 试听后,顿觉可惜!

我听这些人拖长声音唱,觉得像要吊颈一样,很难受! 与以前买的 罗家宝、李碧莹、任白…… 老官的没得比!
(其实那时候的粤剧录音平衡度非常好、定位清晰,一点不比今日的录音差)

失望~~~ 粤剧要贴近平民,不能走这条路,而要走流行平喉化! 多唱点《平湖秋月》之类吧!


演唱女声的琼霞是红线女的入室弟子,国家一级演员,是红腔的代表之一。
TOP
16#

我觉得这个作品不好。
理由:传统的音乐元素与新音乐元素的没有任何和谐可言,基本上就是简单的粤剧唱腔加一点鼓点等东西。
NEW AGE应该是很时尚的东西,这在本段音乐中,只有少数东西是时尚的。主题是典型的粤剧。这不是NEW AGE。NEW AGE不是粤剧加节奏。那些包含民族音乐元素的NEW AGE,都有很强的创作性。这段音乐,只有两种决然不同的东西的强行相加,一点也不和谐。那种落差很大的和谐也不是这个样子,而是很耐人寻味的,貌似古朴,但其实是很时尚的东西。本段音乐不是。

我想,居然作者愿意拿它出来征求意见,那么我就不客气了。言词之间也不太讲究。冒犯之处请谅解。
TOP
17#

改革,面对的矛盾是很多的。音乐元素的取舍与创新,音乐趣味的选择,说实话,是一种更艰难的创造,绝非两种中西的简单累加凑和。
《阿姐鼓》是一个成功的使用民族素材的音乐创造,但是之后的那些,则几乎沦为陈词滥调,而到了《波罗密多》,几乎是不知所云了,轻音乐不像轻音乐,严肃创作也不像严肃创作。
TOP
18#

我不是广东人,听不懂粤语,对粤剧也仅仅是知道红线女和她的女儿红虹。

看了这个帖子标题忍不住进来看看
从我知道的湖南花鼓戏说起吧,从李谷一开始,到张也、黄虹、甘萍、湘女再到现在的王丽达、雷佳、陈莉莉,他们都从湖南的花鼓戏剧院投奔到了北京,大多都在金铁林的门下,而且都从没名气的戏曲演员变成了歌唱家和当红歌星,现在的花鼓戏除了一些60岁以上的老头老太太似乎已经无人提起了,若干年前李谷一回来振兴花鼓戏无疾而终后,再也没有湖南的本土音乐家提过要振兴家乡的戏曲了。中国戏曲悲哀的命运可见一斑了。

这张唱片的问世可以说是广东的幸运,也是广东粤剧的幸运。因为很少有音乐家会为自己的家乡来做这种费力而且很不容易讨好的事情了。邓伟标这张充满实验精神的新世纪粤曲先不说成功与否,至少是目前戏曲改革中最大胆的一次尝试。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勇气和能力!

听了帖子里的试听曲目,又在百度搜索中找到了传统的任白的版本,对比听了,说说一个对戏曲兴趣不大的人的感受吧。

1.    伴奏音乐
新版的伴奏采用电子音乐和西洋乐器为主传统乐器为辅的演奏形式。
老版的伴奏全部都是粤剧传统几大件乐器演奏。
我觉得戏曲音乐改革是必要的,因为戏曲的传统几大件本身的表现力就没有电子音乐丰富,戏曲原有乐队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改革戏曲音乐就成了当务之急。戏曲是特定的情节和音乐共同来完成的表演形式。而新世纪音乐最大的魅力就是能渲染出一种场景和气氛,给聆听者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无须舞台就能让听众在聆听中得到比舞台欣赏更美的艺术享受,我想这是传统几大件乐器伴奏达不到的效果。听到那种传统的叮叮当当的伴奏我除了想到那些很旧的舞台,很古老的永远不变的扮相,很拖沓的剧情,再想不出别的。新版的伴奏很吸引人,一开始的引子就感觉把人带到了一个远古的时代,感受着一段才子佳人浪漫的爱情故事。(粤语我听不懂,这个故事我也没看过。完全是音乐给我的想象)最重要的,这样的音乐给我的想象不再是那种象戴着个千篇一律的面具似的戏妆形象,而是个性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感觉,他们不是站在舞台表演的人,而是音乐把我们带到了人物的身边。哈,在写这帖子的时候我已经记不清我反复听了多少遍试听曲子了。居然没觉得厌烦,这让我自己都很吃惊。

2.    唱腔设计
事物发展的规律表明,不变是暂时的,变是永恒的。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创造了享誉海内外的“红派”艺术。
这张唱片的唱腔明显的感觉和传统的唱腔有不同了。融合了一些西洋发声技巧,是个不错的尝试,只是个人觉得唱腔的设计还不够炉火纯青,相对来说,老版本的艺术家的唱腔更加细腻动人,声线更加自然柔和,有着更为丰富的表现力。

这张唱片的内容似乎都还是传统曲目,个人认为可以在内容方面也做一些大胆的创新,现代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仅仅几个古老的故事是远远满足不了现在的年轻人的。要是有贴近现代生活的内容感觉会有更多的听众群体。

中国古老传统的戏曲,在表现形式和内容方面很难得到现代人的认同,不适应这个时代的审美标准,这已经成为事实,戏曲改革要从这样的困境中走出来,实在是需要一些象邓伟标这样的音乐人。

不管怎么说,我们都应该支持这样的改革者。
最后编辑冰点
TOP
19#

改革要支持,但是我觉得这“改革”还不够。
作者可以将传统的曲目改编成一部新作品,这不影响原作品的存在。既然要搞NEW AGE,那么,NEW AGE首先是非常时尚的东西,是否属于NEW AGE,要看它是否属于这个时代,是不是具备了时尚音乐的特征。显然,乐队构成的小改动和一点节奏鼓,不足于说明这音乐就是时尚的。其实还是很典型的粤剧。创作成份不够。
以前中央台也推出过很多“新民歌”,大体也有这样一种通病,缺少足够的推敲创作。这样的改革太容易了!!!只要想到,加上一点简单的专业技术就可以做到,这样的改革是没有意义的。
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改革是没有价值的。
总之,我觉得作者的步伐应该更大些,再大些。如果自己目前还不能把握好,如果出于严谨考虑,可以暂缓“改革”。
TOP
20#

我在读高中时候曾写过一些关于地方戏剧改革的文字,当然也包括剧本等多方面,可能有万余字的笔记。一直没有时间仔细整理,因此也没有下文。十多快二十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已经没有这种热情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