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见证录制广州交响乐团一场音乐会的非常发烧之旅 [复制链接]

1#
上周六受广州交响乐团录音师邓弈坚师傅的邀请,HIFI168三大版主阿斌,邝医生,KEN版以及富盛峰哥,柏韵音响的罗总,资深黑胶玩家“我爱LP"一行人到星海交响乐厅聆听叶詠诗(香港小交响乐指挥)指挥广州交响乐团的一场音乐会,我们从上午聆听现场的彩排到晚上在监听录音室听现场实况录音并在演出后立即听了新鲜滚热辣的录音回播片段,见证了一场高水平音乐会的录音过程,确实是非常发烧之旅。
最后编辑shotchen 最后编辑于 2013-01-25 18:06:50
本主题由 版主 Willson 于 2013/3/12 10:26:0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1# shotchen 的帖子

你就好啦~~
今天我,寒夜里看雪飘过!!
TOP
3#

早上8点45分,我们戴上演出人员通行证在坚叔的带领下,从侧门进入星海交响乐厅,叶詠师指挥已经在指挥台旁和乐手交谈,九点刚过,乐队几开始排练了。先是完整地演奏一次《奥赛罗》序曲,然后叶指挥针对性地就乐手表演上的问题作出指导。反复演奏一两次。我们根据坚叔的指导安排,坐在A区第7排,第8排18,19号左右的“皇帝位”。这个位置在正常的演出中是特等票的坐位。整个交响乐厅就我们和几个工作人员包场了。真是享受“中央领导”的待遇!原来坚叔的安排是有意的,为的是让我们能全面正确地聆听现场的最佳效果,这样能更好地和晚上的实况和录音作对比。
最后编辑shotchen 最后编辑于 2013-01-25 17:54:14
TOP
4#

由于事前坚叔强调不能拍照,不能影响叶詠诗指挥的排练工作。所以我们都没有拍照。排练过程中可能是星海音乐厅的某位工作人员没有关手机,响了一次,叶指挥回过头来用责备的目光非常严厉地扫向手机响起之处。这目光使我感受到叶指挥的威严,原来对她那种浪漫女指挥的评价印象一扫而空。
最后编辑shotchen 最后编辑于 2013-01-25 17:58:45
TOP
5#

转贴关于叶詠诗指挥的介绍,原来她是广州出生的啊。以下内容转自星海音乐厅官方网站:http://www.concerthall.com.cn/page.php?id=5747
       生于广州、香港长大的著名指挥家叶詠诗,是亚洲乐团备受尊崇的指挥家,也是广州乐迷熟悉的老朋友。她是广州交响乐团的首任音乐总监(1997-2003),是促使“广交”迅速崛起、跻身名团之列的灵魂人物。1997年她就引进了“演出音乐季”的机制,这标志着广交从此走上职业化、国际化的道路,“广交乐季”也成为本地最重要的常规演出之一。
叶詠诗现任香港小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她和乐团致力于拉近古典音乐与普罗大众间的距离,举办的音乐会充满创意,叶詠诗亲切的形象也深得市民喜爱,大大拓展了古典乐观众的层面。
叶詠诗经常获邀带领乐团远赴世界各地演出,她自己亦常获邀担任世界各地乐团的客席指挥。从广交光荣卸任后的她,也依然与之保持高度密切的合作,依然是星海舞台上一颗常年闪耀的明星,为乐迷献上了无数令人难忘的作品。
叶詠诗的指挥偏属浪漫一方,清澈澄明,表现力强,深受中国听众、特别是南部地区听众的好评。
TOP
6#

    2013年第一件觉得遗憾的事,就是错过了这次难得的

网友聚会,更辜负了坚叔的一番好意。。。
TOP
7#

担凳仔,听古仔。
TOP
8#

一曲《奥赛罗》排练完后,舞台上来了一位穿便服的姑娘。学生模样,我看过演出的曲目单,知道会演出德沃夏克的小提琴协奏曲,估计她就是那位年青的小提琴手张金茹。张金茹一站在指挥旁边就显得比较自信,调整了一下琴音和指挥点了下头开始了和乐队的合奏。一开始时,小提琴的声音有些紧,没放开。随着音乐的展开张金茹的演奏渐入佳境。可能是她把琴不算名贵,声音和以前听奥依斯特拉赫,米尔斯坦,谢林,格吕米欧等大师使用的名琴有一段的距离,声音的穿透性,高音的泛音也没那么强,但她的演绎有大家风范。我觉得不看人,只听声音,有大师的影子。但邝版就认为与大师还有不少的距离,但只要她这么坚持练下去,不要被过度商业炒作,必然是新一代的大师。
最后编辑shotchen 最后编辑于 2013-01-25 19:43:27
TOP
9#

中场休息时,坚叔拿了演出的节目单和介绍给我们,看了一下,没想到这位张金茹姑娘今年才17岁,2011年就获得了金钟奖小提琴第一名。当年她才15岁,刚有资格参加金钟奖比赛,当年小提琴比赛不分组,她是和全部成年参赛选手一起比赛,杀出重围,勇夺第一名的。
TOP
10#

转贴星海音乐厅网上对张金茹的介绍:
小提琴:张金茹
Zhang Jinru, Violin

小提琴美少女张金茹,是第16届罗马尼亚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少年组第一名和第8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比赛金奖得主。
在2011年的金钟奖小提琴比赛时,年仅15岁的她,刚好迈进参赛门槛(15-35岁),是所有选手中最小的一个。这届金钟奖头一次不分少年组和青年组,因此她和成年选手同台竞技,在这种重量级的大赛中以最小年龄夺魁,十分引人瞩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决赛一轮,选手须与乐队合作完成一首协奏曲,合排时间极为有限,需要选手有长期丰富的经验,这对于中国琴童来说难度很大,因为他们往往习惯于单独练琴,独奏技术响当当,一旦与乐队合作就容易栽跟头。但恰恰就在这一轮,看似稚嫩的张金茹,却如同爆发了小宇宙一般,与乐队默契合作,锁定了最高分。
“气势磅礴,有大将之风”是评委对张金茹在金钟奖决赛时演奏的评语。
TOP
11#

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对张金茹的表现大加赞赏。我希望她长大后能成为中国的米尔斯坦,能更多地从事小提琴的教学研究而非专注于演出。大家都担心若她被某唱片公司高层看中,签约为选为旗下艺人,每年出唱片,四处表演,不知会否变成另一个XX。不过辛苦练琴十多年,有大唱片公司看中,愿意为她出唱片,这又是无数练琴人所祈望的,其父母,她自己又能否拒绝这样的诱惑呢?毕竟物质的诱惑太吸引了,辛苦的练琴付出又有谁不希望得到回报呢?
    她的将来如何,真的不知道。衷心希望她的事业能更上一层楼,至少达到国际大师水平。我自己希望:最好超越帕尔曼。
最后编辑shotchen 最后编辑于 2013-01-25 19:02:03
TOP
12#

很佩服Shotchen兄的记忆力,就如回到现场一样。顶一下,稍后我也上我一些体会。
了解最新的音响唱片资讯请关注www.hifi168.com
TOP
13#

这是我之前去广交排练厅拍摄的一些情况,大家可以看这个帖子。今次参观的图片就要有劳同去的网友们上图了。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09110.aspx
最后编辑Willson 最后编辑于 2013-01-25 19:56:57
了解最新的音响唱片资讯请关注www.hifi168.com
TOP
14#

其实在这里透露些秘密,有事没去的烧友真的走宝了,张金茹在排练时可能没有任何压力,从我们几位烧友的听感来说,晚上正式演出时发挥没有排练时好。特别是排练后期和叶指挥交换意见反复演奏的那几个片段,早上拉得真好。坚叔从她拉琴的“驾势”判断:这女孩身上有股韧劲,她的水平应当会更上一层楼,如果锻炼得好,会有质的飞跃。
TOP
15#

听现场最明显的是声音自然,宽松,没有压迫感,声音密度高,层次分明,没有所谓听音响强调的音场。
晚上8点钟我们进入了广州交响乐团的监听录音室。同行的多了资深动手派发烧友阿杰。监听室的现场有一大屏幕,可惜当天因线路维修原因不能监看现场情况。音乐会一开始,我深深体会到即使是监听的现场实况与现场的差别太大了。无论多好的录音器材通过器材出来的声音都没办法和现场相比。毕竟经过各种器材出来的是压缩的声音。现场的实况有些听LP的感觉(正确是听LP的声音接近监听录音室实况的声音,邝版话是开盘母带的感觉。由于本人缺乏听母盘的经历,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不知如何形容了)。最大的分别是当小提琴协奏曲演出时,张金茹的琴声比现场的大声很多,和LP唱片里的声音很相似。原因是排练场现场没有摆麦克风拾音。我们虽然上午坐在皇帝位,毕竟琴离我们距离很远,上午排练时,张金茹的身体随音乐的演奏有一定的摆动,琴面有时向指挥的方向,有时正对观众台,琴声也有明显的强弱变化。更何况她的那把琴不是意大利名琴。上午一位在台下负责监听的工作人员就曾向叶詠诗指挥建议:演出时张金茹应走前些,靠近一些观众席。
最后编辑shotchen 最后编辑于 2013-01-25 20:24:46
TOP
16#

上半场结束后有一段休息的时间,坚叔马上倒回一小段录音给我们听。原始的录音直白,干净,没有味道,象白开水似的。说实话,那种声音不会吸引多少“发烧友”。坚叔见状马上说想不想听一下变化?说完,他在面前的器材上按了几个键,再重放了刚才的一段录音。哗,小提琴声圆滑了,泛音丰富了些。我看到机器显示屏上出现了某世界著名音乐厅的英文,估计是使用调音台设置了该音乐厅的音响效果。录音师几下动作,设置了某种音乐厅效果出来的音乐就改变了不少。由此可见,平常我们觉得好听的唱片很可能与原始的录音是大相径庭,录音作品经录音师调整后(俗称加了“味精”后)就象你和老婆去照婚纱照,经化妆师化妆后,有的妆你老婆变得典雅了,有的变得成熟了,有的变妖艳,甚至可能咋一眼看都认不出了。音响的录音师完全是对音乐作品的深度加工,再创作。好的录音师对音乐录音是锦上添花,象伟大录音师韦坚信,创立了“迪卡树”的录音方式,也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录音风格。而差的录音师可能毁了一场精彩的演出,降低了乐队在唱片听众中的水平,甚至影响了乐队、乐手的声誉。
最后编辑shotchen 最后编辑于 2013-01-25 20:55:25
TOP
17#

晚上十点多,音乐会散场了,坚叔去音乐厅收录音的麦克风。他临出门时我问过他,当晚录该场演出使用了8支麦克风拾音,其中单独一只是录张金茹的小提琴。坚叔早上约六点起床,七点多来到星海音乐厅设置录音的麦克风,一早忙到晚。我们看到的是录音的一个片段,对录音工程师来说,重要的后期工作才刚刚开始。临走时,坚叔送我们每人一张广州交响乐团演奏的马勒C小调第二交相曲(复活)的现场CD。我看到后面写着录音师:杨震,蔡亚敏,后期制作:邓弈坚 翁业增。可惜字太小,我看不清叫女儿认真看才看出。唉,怎么这么不重视录音师们的工作呢。
TOP
18#

近日买了套张惠妹的双HQCD精选碟,碟中小册子中对每首歌的作词、作曲、甚至和声创作者,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甚至和声的人的名字都列了出来,清清楚楚。可见台湾对知识产权,音乐唱片整体创作人员的尊重。希望我们今后的唱片制作过程中亦能向台湾同胞学习一下。遵照台前幕后参与创作的工作人员付出的劳动和应有的署名权。让我们共同向付出辛勤劳动的唱片录音师敬礼,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手头上的好唱片。
   感谢坚叔给机会我们体现现场,体会监听录音和现场的对比和录音的变化。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希望坚叔等音响录音工程们能制作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会现场录音,让更多没到现场的音乐爱好者聆听音乐的美,分享现场的旋律魅力,感受现场的热烈气氛。
TOP
19#

TOP
20#

一次非常有益的活动!
听过现场和录音的对比,我觉得在音响系统上要还原现场的声音是绝不可能的,而且以现场的声音作为调整系统的方向也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我们尽最大努力的也就是能够听到录音师们想给你听到的声音罢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