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起来聊聊,关于HIFI,有没有标准化的试听方法? [复制链接]

查看: 13506|回复: 80
1#
大家在聊HIFI器材发烧的时候,往往是各说各的好,各有各的道。但有一点疏忽了,名牌产品的知名度是众所皆知的公共舆论现象,而对于各种名牌产品的试听方法,或者称之为“主观音质评价”,在许多烧友之间,还没有成为一种“公共模式”的示范活动或认知案例。
建议大家有机会多聊聊,或者举办公开的试听活动,将各种合理的手段进行举例说明,以此来完善对于HIFI器材的试听标准与方法。
比如,我们是否可以举出一些在音质评价上有共识的名牌产品或搭配模式?
器材的单元分配如下:
1,节目源:CD唱片、LP唱片、或数码文件格式(APE,FLAC等),包括知名度高的曲目类型与唱片标码。
2,声源:CD碟机、LP唱机(包括唱放),名牌转盘等。
3,解码器DAC:
4,前级放大级:
5,后级功放:或合并式功放
6,音箱或耳机单元:全频喇叭,同轴喇叭,二分频书架型单元,三分频落地箱单元,阵列式单元,超高音附加单元等。
7,电源单元:包括电源处理器材等
8,线材配件:及垫材等配件。
9,室内声学工艺:包括障板、吸音或反射用途的工艺材质等。
10,知名品牌:包括旗舰、纪念版、签名版等系列。

上述例举的品牌产品,目的是为了搭建一个比较标准化的器材组合,从而在试听活动中不断积累各种成熟的模式经验,让大家分享。
接下来,则是试听的手段与操作程序。
首先,我们要在各种技术指标与听感上建立一些有规律的知识与经验上的“关联度”。其次,通过实验的方式去验证或测量。
举例:对于HIFI器材的常用指标,有频响(高中低分段考核)、信噪比、动态范围、声道隔离度、失真度等五大常规指标。涉及到的听感经验,则有音染、噪声与杂波干扰、驱动力、解析力、泛音细节、声场定位、堂音及毛刺、齿音等等听感现象。
关于主观音质评价的方法,除了国家标准的参考之外,更多的来自于大家的听感经验。
另外,国外知名品牌“西装式”的成套组合,则是一种经典的配置方法,可以被理解为由产品设计师认同的HIFI器材组合具备独立性的成功类型。
个人建议,这类名牌产品系列的“西装式”的组合类型,可以作为一种标准化的听感参考模式,值得举例证明。
下面请诸位共同参与并例举。。。。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4/20 14:12:10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沙发!
淘宝网店:http://shop71227468.taobao.com/

发烧同好交流群号:211352456
TOP
3#

呵呵,关键是有没有标准化的耳朵呢。
您的时间在那里,您的成功就在那里!
TOP
4#

另外,要补充的是,为什么,我们对于高清视频产品的评价,往往很少有模糊不清的认知与感受。而对于HIFI高保真音频产品的比较,却多有争吵不休的听感评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失共识度鲜明的参考方式。或者说,还缺少一种有借鉴性的评估手段。
因此,个人以为,视频与音频之间建立一种对比性的评价言语,也是一种可行的解说方法。
举例,有的烧友喜欢用人声唱片来测试音响器材的“底色”,就好比是用一种标准白的尺度来衡量视频产品的白平衡程度。两者有共同一致的理解思路。
TOP
5#

回复 3# eric 的帖子

个人不相信,像铁饭、名琴LP的耳朵,与老浦东、松香味之间有多大的差异性。
相反,这些人之间的共识,在耳力方面比较心理上的程度,肯定是共性大于差别的。但是,在知识结构上的差别,才是差异性成为冲突的唯一理由。
TOP
6#

声音非实体表现,众说不一.
淘宝网店:http://shop71227468.taobao.com/

发烧同好交流群号:211352456
TOP
7#

原帖由 远去的村庄 于 2011-4-18 13:46:00 发表
声音非实体表现,众说不一.

如果指标是实体表现的话,那么,建立指标与声音(听感)之间的关联性,应该也是一种“实体表现”的参考尺度,这就是解决“众说不一”的方法吧。
TOP
8#

原帖由 joy8888 于 2011-4-18 13:39:00 发表
另外,要补充的是,为什么,我们对于高清视频产品的评价,往往很少有模糊不清的认知与感受。而对于HIFI高保真音频产品的比较,却多有争吵不休的听感评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失共识度鲜明的参考方式。或者说,还缺少一种有借鉴性的评估手段。
因此,个人以为,视频与音频之间建立一种对比性的评价言语,也是一种可行的解说方法。
举例,

视频与音频不同,一个可以定格,一个稍瞬即逝.
TOP
9#

原帖由 joy8888 于 2011-4-18 13:39:00 发表
另外,要补充的是,为什么,我们对于高清视频产品的评价,往往很少有模糊不清的认知与感受。而对于HIFI高保真音频产品的比较,却多有争吵不休的听感评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失共识度鲜明的参考方式。或者说,还缺少一种有借鉴性的评估手段。
因此,个人以为,视频与音频之间建立一种对比性的评价言语,也是一种可行的解说方法。
举例,


眼睛和耳朵一样吗?
TOP
10#

耳朵差异性远没有个人认识喜好大,从视觉上说,有人觉得周讯漂亮,有人喜欢徐静蕾,还有人追逐芙蓉。听觉同理。

声音如果一定要分个高下,那就是音频指标了。
男人要多听音乐,才不会胡思乱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