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jpg]Upload/200651323131597629.jpg[/upload]
李云迪是靠肖邦钢琴大赛金奖一举成名的。人们谈起他往往要和chopin联系起来,但我觉得他演奏的liszt 更是出类拔萃,好得不得了。看过李云迪2004年5月31日在德国的一场音乐会DVD,开始是四首chopin 的诙谑曲,感觉一般,特点就是比其他演奏家演奏的要响,轰鸣声成为了“亮点”,但是我不喜欢。接下来是liszt的钢琴奏鸣曲,幻觉出现了,瘦弱的中国小伙子变成强大的演奏“机器”,这个词经常被用到horowitz身上。说实话,这版演奏和rca霍罗维茨1978年的录音象极了,但结构感觉更紧凑。先前还稀稀拉拉的掌声在该曲目结束时再也不拉稀了,观众毫不吝啬的报以最热烈的掌声,同样也是轰鸣声但是这不是台上施坦威发出的,而是德国人的手拍出来的,有些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甚至和小孩子一样边拍手掌遍在椅子上一蹦一跳,屁颠屁颠的。
然后,李云迪仿佛被观众热情所感染,安可曲精彩绝伦。1、太阳花(中国曲目)2、肖邦夜曲 3、李斯特改编曲"Rigoletto"de Verdi Concert Paraphrase。 特别是最后一个安可曲,闭上眼睛,我仿佛觉得最伟大的arrau在台上演奏这首曲子。(有机会各位朋友可以验证下,找arrau在philips的该曲目录音,arrau录的是全曲,李云迪的安可是第一段,神似。)
傅聪说“李云迪和朗朗没得比,朗朗全身上下都是音乐,意思是李云迪不如朗朗,差好多个档次”。我深不以为然,大家可以拭目以待,看20年后,李云迪是否会成为arrau一样的超一流大师。古典音乐的精神就是经典音乐,所谓经典音乐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就需要能够潜下心来,下大力气、大功夫不断磨练自己,所谓十年磨一剑。伟大的阿劳正是在进入70年代以后才真正意义上登峰造极。这之前,他是没法和horowitz以及richter做等量观的,arrau自己也曾说过自己是属于那种开窍的比较晚的类型,幸好他寿命比较长,我还是更喜欢千锤百炼的东西,就好象中国的诗一样,我更喜欢“僧敲(推)月下门”之类的、反复推敲、苦心经营出来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