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室就是高级的音响器材
最近翻阅了一下十多年前的中文版美国发烧天书“Stereophile”杂志,发现1992年在台湾举办的“Hi-Fi、Hi-End音响大展”上,很多用于音响器材展示的房间内都能看到二次余数扩散板的踪迹。
自台湾《音响论坛》杂志总编辑刘汉盛先生在1993年第三期《论坛》上发表《自己创造一个理想的聆听室》一文后,台湾更是掀起了一股制造与销售、购买与使用二次余数扩散板以设计处理听音室的热潮,这成为了许多发烧友音响玩味与交流的重要内容。直到今天,二次余数扩散板的产品广告从未在《音响论坛》杂志上间断过。
再来看看我们这里对于听音环境认识与处理的现况,我个人认为:我们对于音响器材及其搭配方面的认识与驾驭的能力是“与时俱进”的,然而,对于室内声学的认识和理解方面(也就不要谈具体的实施应用了),却还大都停留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水平。为什么?主要还是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有关听音室声学的观念与概念。
我个人平时非常注重和强调“观念与概念”这个问题,因为道理很简单:你连该不该去做某件事情都还没有彻底搞清楚的前提下,那怎么有可能会把这件事情给做好、做到位呢?
一流的指挥和乐队只能借助于一流的演出场所,才能达到一流的演出效果。两者缺一不可。同样,一流的音响器材与搭配,也只能借助于一流的听音环境,才能会有一流的音响效果。两者也是缺一不可。这就是一个“观念”问题。
基于此,听音环境与音响器材之间也讲求“搭配”;或者说,听音室其实就是“高级”的音响器材,对于听音环境的投入和投资,实际上就是对音响器材的投入,自然,回报也是很大的。反之,在一个没有经过声学设计和处理的听音环境中,一流的音响器材与搭配,充其量也只能发出二流的音响效果。很可能,音响器材的真正潜质在还没有完全被发挥出来之前,我们已经把它给淘汰掉了。这也是一个“观念”问题。
只要先树立起了这个“观念”,具体怎样实施那就是一个“概念”问题了,前面的“环境处理原则”对此已讲得很清楚了。
段先生去我的听音室听过音响音乐以后,他当即也下了一个决定:马上就要购买“夜莺”音箱到位后,他发现:一流的音响器材与搭配并不能保证会发出一流的音响效果。随后他也决定要对他的听音室做一番设计和处理。
郑女士去我的听音室听过音响音乐以后,她非常爽快地就决定购买ECI-3功放与“夜莺”音箱。至于听音室设计处理一事,她曾先后反复过数次。但终究忍受不了“一流音响器材二流音响效果”这样的一个事实,最后也对她的听音室进行了专业的、又是非常女性化的设计和处理。
从这些事例当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一个经过声学设计和处理的听音环境中,是好的音响器材,其表现将会变得更加优秀——这也是“夜莺”音箱为什么会受到我周边同事好友如此喜爱的原因所在。同样,发烧友只要是在一个经过声学设计和处理的环境中听过音响音乐以后,或许今后再也不会对听音环境的设计和处理不屑一顾了——否则,一流的音响器材与搭配最多只能发出二流的音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