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入门级器材. [复制链接]

查看: 17292|回复: 44
31#

哈哈~~这种小环境有时会几恶搞!
TOP
32#

器材是入门级?
听音环境可是出得了门的!
TOP
33#

可用了,重要在去听的好了。
TOP
34#

原来这在烧友眼中是入门级别的,看来我的脸垃圾都算不上了。
TOP
35#

听音室多大?
TOP
36#

shpmajor 在 2006-2-14 14:26:43 发表的内容
听音室多大?

十六平方.四个墙角都经过处理.基本没有駐波.
TOP
37#

不上道 在 2006-2-11 1:35:16 发表的内容
两侧墙的扩散处理[upload=jpg]Upload/2006211135881795.jpg[/upload]


正点!
TOP
38#

听音室的设计及其与音响器材的搭配




环境选择原则


    这些年来,通过为发烧友及公司设计制作十多个听音室,笔者积累了一些有关听音室方面的实战经验与感受,现与大家分享之。

    选大不选小  这里的“大”、与“小”是指房间的使用面积而言。

    假如说有两个房间可供同时选择使用:一个面积是14m2;另一个面积为20m2,那就应该优先考虑选择20m2这个房间作为听音室使用。这是因为:房间越大,300Hz以下中低频段的共振频率就会更多一些,分布也就会更均匀一些,这样才能使得由一个一个共振频率所形成的房间传输响应显得要更为均匀平坦一些,同时,也能获得更好的低频延伸。

    反映在听感上的表现就是,音场阔大和开扬,空间感很好,乐器的形体感会更真实一些,声音非常松融和自然,动态与冲击力的表现会很有张力,高、低频的延伸很好,尤其是低频的表现会很有弹性。

    我记得广州有一位很资深的发烧友曾经对我说:“他的听音室只是简单地进行一些声学上的设计和处理,但其音响效果却要比那些花了很多心思与投入,进行过专门设计和处理的听音室都要好,这位发烧友的听音室面积大概在30m2左右。应该说,一般的发烧友要是能够拥有一个15~20m2左右的听音室就算是很好、很幸运了。”

    大房间与小房间的声音表现与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大房间的声音个性与魅力,小房间是很难与之媲美的。所以,各位发烧友一定要切记:遇到这们的机会时,可千万别选错了房间!

    选宽不选窄  如果说有两个房间的面积相同,但宽度不同:一个房间的宽度为2.8m;而另一个房间的宽度则是3.5m,那么就一定要选择3.5m宽的这个房间来做听音室之用。

    记得八、九年前,我所在深圳一公司的听音室面积约为21m2,长为5.8m,宽为3.6m。一位在深圳市教育局电教室工作的张老师,他的听音室面积为23m2,长为5.2,宽为4.5m。两个听音室的面积差不多,主要的区别是在房间的宽度上约差了1m。但作为听音室一旦摆上音响器材以后,房间的长度倒不会给人们留下太深的印象,然而,房间的宽度却能特别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这“1m”宽的差距给人的感觉特别的“大”。

    比较窄的那个房间的中低频驻波非常厉害,我曾经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调整都很难解决这一个问题。结果,在这个房间使用落地音箱时,感觉低频会特别“凶”,对整体音乐气氛的破坏相当严重。而在那个比较宽的房间中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由于两个听音室所使用的都是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落地音箱,所使用的CD机也是一模一样的,不同的地方只在于所使用的功放上,虽然都是使用的胆机。我曾怀疑是因为所使用的胆机不同导致了这个结果,于是,我把公司使用的那台胆机拿到张老师这里来试听——一切正常!基本上还是不存在中低频驻波的问题。这说明房间的尺寸比例,尤其是房间的“宽度”在这里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对于如何挑选房间来做听音室使用,实际上有很多科学的方法。比如:“1:1.4:2:1.9黄金尺寸比例法”;“波尔围线法”;等等,以这种方式所挑选出来的房间,其共振频率的分布就会比较均匀和合理一些,驻波的影响相对都是很小的,的确是一种既科学又实用的选房方法。如果有条件,能找到这样尺寸比例的房间当然是最好的。但问题是,一旦我们所挑选的房间尺寸比较不在“黄金尺寸比例法”或“波尔围线法”的范畴之内时,怎么办?——“选宽不选窄”就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则。


   从实际听感上来看,面积相同但比较宽的房间,其中低频驻波的影响就会比较,声音的风格特点也会比较接近大房间的效果。

   选均不选异  “均”是指房间的结构与使用的材料都比较均匀和对称,这是主要是指放置音箱的两侧墙体。“异”自是“均”的反义词了,就是指房间的结构与使用的材料不均匀和不对称。比如:放置音箱的一侧墙为整面的砖灰墙;而另外一侧墙则为一整块的大玻璃窄;或一侧墙为两个实木门;而另外的一个侧墙则为无门的过道或走廊,等等。

    放置音箱的两侧墙体的结构与使用的材料不均匀或不对称时,其吸声系数就会不同,所以,就会使得两侧对于音箱第一次反射音会有着不同的吸音与反射效果,从而会导致音场、定位的严重偏移。

    选闭不选开  “闭”是指有门有窗的、独立的封闭房间。相对“闭”而言,“开”就是指那些开放式的、共享式的、四周有走廊、过道或小厅堂式的房间。

    像现在比较通行的两房两厅或三房两厅(即客厅与餐厅)住宅中的客厅,多是属于开放式结构形式的房间。

    与音箱两侧墙体结构与材料不相同的情况一样,开放式的房间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即音场、定位容易产生严重的偏移现象;同时,由于开放式房间的结构形式,它的实际使用面积应该是与周围相通房间面积的总和,所以,这样就会使得声音的密度感与重量感降低。

    解决的办法是,把通往周围走廊、过道或小厅堂的地方用实木门或铝合金玻璃门窗隔断,使之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房间。

    选多不选少  “多”是指房间内由于日常生活上的需要而摆设的一些家具等物。如书柜、衣柜、低组合柜、旧椅等物。“少”则是相对与“多”而言,即除了四面墙壁与音响器材以外,别无它物。

    在房间没有进行专门的声学设计和处理的情况下,房间内的那些家具等物体,对声音还是能起到一定的吸音、反射与扩散作用的。这对于消除或降低驻波有正面影响。反之,四面光滑且平行的墙面,则是驻波产生的温床。

    平时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发烧友比较讲究,会把听音室整理得非常整洁,除了音响器材与沙发以外,其它的东西统统被扫地出门,以求得一个漂亮好声的听音环境。

    还有一些发烧友则相反,他们的生活方式很随意、不拘小节。听音室内物品的摆设非常零碎杂乱,东西物品随拿乱放,毫无规律秩序可言。

    但是两种房间却往往有着截然相反的声音效果。前者明显没有后者房间的声音好听和自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后者较少出现前者房间所存在的驻波问题。

    其实首理很简单。“光滑且平行的墙面是产生驻波的温床”,只要对这些光滑且平行的墙面进行处理了,驻波的影响就会消除或降低。

    有一位发烧友使用的是一台单端A类小功率胆机,推动的是一款4英寸喇叭单元的全音域音箱。我们知道,全音域音箱的低频本来就是其弱项,再加上这款全音域音箱使用的是一个4英寸的喇叭单元,可想而知,低频的延伸与量感自是很有限和稀薄了。然而,当我应约来到这位发烧友家里时,其声音却使我大吃一惊!浑浊的中低频“嗡嗡”声充满在整个房间中。

    我查看了一下房间:长约4m,宽为3m,非常小的一个房间;除了音箱、功放、CD机,以及一个单人沙发以外,别无它物。六面墙都是光秃秃的砖灰墙面。随后,我让他把那些音箱、功放、CD机、电视机,以及其它的一些无用的产品包装箱,无论大小多少,统统拿过来,堆放在音箱后墙的整个墙面上,外面找了一大块旧窗帘布给包上。再来试听,“嗡嗡”声已基本消除。

选软不选硬  “软”是指房间原始的结构材料是具有吸音性质的物质。如房间的木门、壁柜、吊柜等就是属于“软”调物质的房间。相对来说,大的落地玻璃窗、光滑且平行的墙面、铝合金玻璃门窗等就是属于反射性质的物质,所以叫做“硬”调物质的房间。

    软调物质由于具有吸音的性质,所以,对于消除或降低驻波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再配合其它的一些设计和处理,声音的表现上会比较温暖柔和、平衡自然。反之,硬调物质的房间,由于都是具有强反射性质的材料,则会加大驻波的产生的基础和能量,中高频会变得非常尖锐刺耳,高中低频的平衡性被破坏,声音会变得极不耐听。

    1999年仲夏,我去广西南宁市某四星级酒店搞音响展示会。当时我们所租用的一个约150m2左右的房间,除了地板铺的是地毯以外,四面墙包括天花板都是光滑平行的砖灰墙。等到展示用的音响器材摆设完毕,一开声,大家都傻了,高频满天飞且到处乱窜,低频浑浊糊成一团,回响声不绝于耳。

    当时我立即号召所有参展人员把已堆放到临时仓库的产品包装箱全部都拿过来,堆放到音箱两侧墙第一次反射音外,外面再用一块大白布把堆放的包装箱给包起来,以免过分影响视觉形象。把这个工作做完以后再开声,一切OK!高频合宜,低频也清晰富有质感了;不绝于耳的回响声也没有。

环境处理原则

    阴为吸收 阳为扩散  在此之前所讲述的有关房间的选择和使用上,都是一种被动选择方式。也即是在我们还没有对房间进行二次设计处理以前,根据房间自身的“原始”状况所进行的选择。而现在的“阴为吸收,阳为扩散”等,都是一种主动式设计处理方法,也即,是对房间进行的二次设计和处理。

    这里,“吸”是指一些如落地窗帘、玻璃棉、矿物棉、沙发,唱片柜、书柜、低组合柜等物。“扩”就是指二次余数扩散板。

    我们知道,驻波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没有吸声体的“平面光墙”;二是“平等地墙面”之间。所以,不管是“吸收”还是“扩散”,都是消除或降低房间驻波影响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因为吸音物质的加入,不同程度地达到改变“平面光墙”的效果;而“扩散”物质的加入,又都使得“平行墙面”变得不平行了。所以,为了使听音室的声音平衡和好听,就请一定不要“吝惜”或“保护”那些平面光滑且又平行的墙面。

    小重吸大重扩  “小”是指小房间一定要把吸音放在第一位;“大”是指大房间则要把扩散放在优先的位置。

    为什么小房间一定要把吸音放在第一位呢?这是因为房间越小,300Hz以下中低频段的共振频率分布就会更不均匀,所以,中低频驻波的影响就会更加突出和明显。而对于300Hz以下中低频段采用“扩散”的方法就明显不如用“吸收”来得有效。这一点已在本刊上一次的文章中作过介绍,这里不再做赘述。

    为什么大房间一定要把扩散放在优先的位置呢?其实是基于同样的声学道理。大房间由于300Hz以下中低频段驻波的影响会比较小,此时通过“扩散”这一有效的利器,可以让声音变得更加平衡、均匀、自然和悦耳。

    前面我提到的那个拥有30m2听音室的发烧友,虽然在他的听音室已基本上听不到有中低频驻波的影响(这是大房间的先天忧势),但还是能听到由于扩散不佳所造成的中频与中高频驻波影响这一问题。比如,在听人声时,人的齿音就会被过分突出和强调。听小提琴也能明显地感觉到比较尖利。所以说,即使大房间,也不能省略声学设计和处理,虽然它比小房间要好处理得多


阴阳平衡  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遵循着“阴阳平衡”这一法则规律来运行的。作为室内声学一部分的家用听音室也自不例外。

    阴阳平衡首先是讲:无论是“吸收”还是“扩散”,一定要大面积的使用。比如说扩散,至少应该在整个天花板上都要使用二次余数扩散板;至于吸收,至少也应该在摆放音箱的两侧墙使用一半左右的吸音物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阴阳平衡其次是说:在用足、用够量的同时,“吸收”与“扩散”之间的使用面积比例要达到一种大致的平衡关系。其实我个人认为,“阴阳平衡”也存在着两种平衡方式,一种是客观平衡方式,它是讲“小重吸大重扩”这一概念;另外一种叫主观平衡方式,它是讲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针对性地对“吸收”与“扩散”的比例来进行调整。比如说,想更多的听到音响器材本身的声音原貌,就要减少二次混响的时间,这样必须要加大“吸收”的使用比例和数量。反之,就要加大“扩散”的使用比例和数量。
[upload=jpg]Upload/20062142301037709.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2142302674272.jpg[/upload]
TOP
39#

很好!好好T
TOP
40#

听音室的设计制作/与音响器材的搭配


为什么要强吸重扩

    我们知道:在任何吸声不佳的矩形封闭房间中的任意一对平行墙面之间,都会产生驻波。也就是说,驻波的产生有两个必备的条件:一是没有吸声体的“平面光滑”;二是“平行墙面”之间。反过来讲就是:一对不平行的墙面之间是不会产生驻波的。
按理说,如果把试音室的三对平行墙面都搞成不平行的,如前低后高、前窄后宽的近似于“号筒音箱”的结构形成就应该会杜绝驻波产生的基础了。没错!但问题是,如果把房间搞成这种样子,我想,大部分的发烧友(就更不要说普通人家了)是很难接受的,因为它太不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视觉习惯,即使很多专业的录音室、消声室,也很少会采用这种结构形式。

    回到主题,为了消除或降低试音室内驻波的产生和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每一对平行的墙面上,都装上吸音与扩散的物质,而且是越多越好。

    受杭州周先生之约,我于今年四月份专程赴杭州,为他设计制作了昌业音响(杭州)试音室。下面就来详细谈一下具体的设计制作情况。

    该试音室的体积为:长度为5.34m;宽度为3.8m;高度为2.7m。这是经过专门设计的“黄金”尺寸比例,所以,有了这个良好的基础,也就为下一步的设计处理工作带来了很多方便。

    试音室设计制作的情况大致如下:除了在音箱脚架与器材柜的那个小区域内铺的是几块大理石以外,其它整个地面全部铺的都是地毯。在两侧墙第一次反射处各安装使用了四块0.6m宽×2.2m高×0.1m厚的吸音框,里面全部填充矿物棉,外面再以地毯包裹后并镶嵌到墙面上。在沙发位置后墙的两个墙角也安装了两块同样材料、0.6m宽×2.2m高×0.1m厚的吸音框。在整个音箱后墙挂了一块落地窗帘,并采用二分之一面积折叠的方式。

    这么多吸音物质的安装使用,除了对中高频以上的驻波具有吸收的作用以外,还能对中低频驻波起到一定的吸收作用;同时,在两侧墙第一次反射音处作强吸音处理,能够有效的消除或减少音箱的第一次反射音对其直达声的干扰,可以使音场定位更加精准、层次轮廓更加分明。

    在整个天花板与其它三面墙上的剩余位置全部安装使用的都是二次余数扩散板。该扩散板是以2000Hz为中心扩散频率设计制作的,有效扩散频率范围约在1000Hz~10000Hz之间。为了便于安装使用,我把它设计制作成了580mm×580mm的方形结构。这是因为,假如把听音室的天花板全部设计制作成一个“横”方向的扩散板结构形式,那么它的扩散指数只为“1”;但假如把它设计制作成一半为“横”方向的,另一半为“竖”方向的扩散板结构形式,那么它的扩散指数就变成了“2”。以此类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把扩散板设计制作成方形结构的形式,在实际使用当中,不仅便于安装调整,而且通过变换安装扩散板的方向,还可以达到增大、增强扩散板的扩散指数与均匀分布扩散频率强度和密度的作用。

为什么要用羊皮灯

    我认为:高级音响一定要触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要努力挖掘和创造高级音响生活化的温暖、祥和、舒适、亲近氛围。高级音响的价值体现主要是在声音方面,但透过这种声音,它也体现了设计者本人的文化修养、艺术品味。消费者只有在文化认同和品味相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去购买和享用它。

    遗憾的是,走遍很多音响市场的经销店,你很难看得出经营Hi-Fi音响与经营AV产品的店家之间,在装修风格与产品摆设以及经营手法上会有什么根本的不同。或者说,消费者根本就搞不清楚一套价格三万元的Hi-Fi音响器材,与三千元一套的AV家庭影院产品之间,它们如此之大的价格差距的真正原因和理由是什么。有鉴于此,我没有把该试音室设计制作成像通常的陈列室那样“灯火通明”的照明效果,其前提就是一个“观念”问题。

    高级音响器材通过它那灵动的且富有人性的声音表现,在给人们带来身心愉悦的同时,赋予人们更多的则是一种精神抚慰。基于此,我们就要抓住并把Hi-Fi音响产品的这个“附加值”给真正体现出来。而试音室是让顾客坐下来专注试听、选购音响器材的场所,基于此,就应该围绕着这个大方向,去设计创造出一个能让顾客坐下来安心的、舒心的、静心的听音响音乐的这么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同时,试音室设计制作的“生活化”,更有利于拉近商家与顾客之间的距离关系,让顾客有好像是在家中听音响音乐的感觉。所以,在对试音室进行专业设计处理,力求把声音做好、做到位的同时,试音室用于照明的灯光一定要体现出温暖、柔和、舒适、亲近的特点,自然地,羊皮灯具与麻丝灯具就显得非常得舒适。不使用其它的日光灯管或节能而使用白炽灯,主要是考虑到它的光线要更温暖一些。

    我在音箱后墙全部安装使用了落地窗帘,除了有声学处理上的校声因素外,还有一点就是让试音室“生活化”的考虑。

    其实,无论是羊皮灯也好,窗帘也罢,它只是一种工具手段。重要的是,要通过使用这种工具手段,达到突显音响文化的目的和氛围。只要懂得了这个道理,可以运用的工具手段其实是多种多样、有很大创造空间的。

为什么悦耳耐听

    包括杭州周先生在内的一些经销商都曾经先后跟我谈及过,觉得“夜莺”音箱的高频有点太亮;选配功放非常困难。但奇怪的是,与这些经销商的看法相左,我在各种网站论坛上的贴子当中会发现,那些购买使用“夜莺”音箱的发烧友几乎都是一边倒地认可赞誉它。比如有些人说:“夜莺”音箱不太适合用来欣赏古典音乐,只适合用来听流行音乐,但那些真正拥有“夜莺”音箱的网民刚马上回应说:不对!恰恰相板,“夜莺”音箱不但非常适合用来欣赏古典音乐,而且棒极了!

    在试音室落成以后,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夜莺”音箱与音乐之旅ECI-3功放拿进来进行试听评测,结果是:全频段内非常平衡饱满并富有质感和解析力;毫无任何驻波的干扰和影响;开很大声来听音乐也不会尖利刺耳;定位精准层次分明;是一种非常中性直接、自然耐听的声音。在这样的听音环境中,“夜莺”音箱与ECI-3功放的组合就好像是只有优点却找不到了缺点一样,“高频太亮”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随后,我们又试听比较了很多其它品牌型号的音箱和功放,其声音表现都好像是有连跳三级的感觉。周先生说:过去给顾客试听器材时,最头痛的一个问题就是,当器材搭配稍微不妥当,或者说试音时声音稍微开得大一点,马上就会出现高频尖利刺耳的现象。现在即使开再大声也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了;同时,连带着音响器材的声音表现都好像有升级换代的感觉。看来,这一切都得益于这个经过设计处理的试音室。

为什么以耳机为师

    根据我长年的使用经验,耳机不但是非常优秀的、高性价比的欣赏监听工具;同时,它还是一种非常优秀和廉价的“测试仪器”。对于后者,我想,真正了解的人并不多。

    多年前,当我使用森海塞尔最便宜的一款耳机,也是它的处女作产品——HD414耳机来听音乐时就发现:音箱的表现与耳机之间是有着很大距离的。无论是动态和瞬态的反应,透明度与解析力的表现,高低频的延伸与量感,尤其是低频的延伸、质感与解析力,音质的纯度和音色的准确性方面,耳机的表现真的要比音箱高好几个档次。后来,当我使用上森海塞尔比较高级的HD580耳机以后,感觉音箱与耳机之间的这种差距还要更大。
不同音响系统,其音乐诉求是共同的。由于耳机是全音域发声器件,同时,它几乎是不受任何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再加之它又远远低于音箱的总谐波失真率(≤0.1),所以,使用耳机来听音乐,可以得到非常传真又传神的声音。所以说,音响器材的音质音色如何,音响器材之间搭配的声音如何,在通过与耳机的试听比较中,也就能比较清楚的发现问题和找到答案。

    既如此,我们就可以利用耳机的这种先天优势和特点,来检测听音环境的设计处理是否合理和到位。道理很简单,因此当你使用耳机来听音乐时,是绝对不会受到房间驻波的影响的。所以,那些毫无质感与解析力可言的低频嗡嗡声、过分强调的中频齿音、以及吵闹和刺耳的高频尖叫声等等,都是由于房间的吸音与扩散性能不佳所引发的驻波现象。

    通过试听和比较,如果在自己的听音环境中所听到的声音与耳机的声音表现越接近,那就说明自己听音环境的设计处理是成功的。它在说明房间的驻波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音响器材之间的搭配是合理的,听音环境与音响器材之间的搭配也是合理的。

    例如,在我听音室中的“夜莺”音箱和我使用的AKG K240S耳机之间,我就第一次(真的是第一次)在音箱与耳机之间完全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也即:两者的声音再现几乎是完全一致的。故此,至于是选择使用耳机还是“夜莺”音箱来听音乐,那只是一个时间或形式上的问题了,因为两者的音乐魅力与感染力基本上是一致的(我在晚上11点以前基本上是使用“夜莺”音箱来听音乐;11点以后则改用耳机来听音乐)。

为什么周先生如虽说

    以下是杭州周先生专门为试音室所写的一些个人使用感受:

    以前看《音响论坛》刘汉盛总编辑写器材评论时,总是喜欢拿着江葱的《台湾红歌》来试音,于是我也去买了一张。回来打开一听,感觉不像是人家说得那么回事——人声刺耳,乐器嘈杂,代频浑浊不堪,声场定位更是无从说起。总之大失所望,甚至有点怀疑台湾同胞的欣赏水平。再去翻书发现,刘总编辑确实是说:能量充沛、动态惊人。家中这套小型组合音响播放起来恐怕是勉为其难了。于是就把这张CD唱片拿到公司搭配了几套大中型的组合音响来听,感觉上是要好一些,但总是或多或少存在上面的那些问题。

    这次公司扩大营业面积,重新设计装修了一间比较专业的试音室。未闻其声,已见其光彩照人的视觉效果了。一时间,参观者不断。皆在肯定优点的同时,对其吸声是否会过多表示了疑惑。我因重新开业事务较多,也未认真坐下来听一听新试音室的声音表现,一下子又听了这么许多众口烁金的说词,也有点将信将疑起来。不过不管怎样,还是尽快听一听再说吧!

    “五一”长假一过,找了一个空闲的时间,一个人在试音室用了如下器材:AE EV01、“夜莺”II、HARBETH SHL-5、Spendor 3/1P;音乐之旅ECI-3/4、欧博M100PLAS、艺术家6.10;美丽安200CD、Linn奇美CD机、美格SACD机等,这么多器材搬来弄去的,其劳累程度可想而知。然而,正是在这体力的消耗当中,让我充分地领略到了新的聆听空间所呈现的声音之美和所带来的欣赏乐趣,也算是劳而有获得了。
经过认真的聆听和比较,可以把新试音室的声音特性简述如下:

    一、细节丰富、层次分明,音乐表情生动有致。

    二、定位准确、结像清晰、无漂移现象。
    三、在我可闻的频段内,无驻波及谐振,尤以低频质感喜人。

    四、声音耐听,且可开大声听——重播布鲁克纳、马勒的音乐时真过瘾。

    五、能忠实反映出试听器材的原貌,便于选择自己喜爱的音响组合。

    六、因为房间尺寸的关系,空间感的表现尚不能令人满意。但通过摆位及一些辅助
调声手段,发现还是能够有效地加以改善的,这里就不一一细述了。

    又提到前面那张《台湾红歌》的CD唱片了,这次无意当中又翻出来了,在新试音室里,用奇美CD机+BCI-3功放+“夜莺”音箱的组合播放出来——腐朽化为神奇了!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的。因为此前即使贵上三倍的器材也没有这种声音效果啊!

    正是从那一天开始,我们的一位同事每天都要听这张CD唱片。据他说:下班之前要是不听几首《台湾红歌》中的歌曲,骑自行车回家都会无精打采的。

    可见好的聆听空间的重要性,也可见“叶公好龙”及“人云亦云”的不可取了。
这段文字快要写完时,又听一张已闲置很久的CD唱片——TAS(AR0003),第一首曲子听完之后,我就已决定要将这张CD唱片放在试音室CD唱片架的最前面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