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试述音乐的流动性(兼探讨最近的热门"伪问题") [复制链接]

查看: 5453|回复: 17
1#
最近本坛十分高深,形而上来,形而上去,精彩且热闹.我当时想插话来着,又觉得想得不够成熟,于是稍理思绪,另开一帖.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是我听过的最无趣且不当的比喻,反过来的比喻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猜测这对互相吹捧又不知所以的比喻借鉴了伟大的达芬奇捍卫绘画时说过的话:如果诗人吧绘画比作"哑巴的诗歌",画家可以说诗歌是"盲人的绘画".显然,达芬奇的话尖锐得多,也有趣得多.
不过anyway,大家都承认音乐是流动的了,说回达芬奇,这位全才可谓八宝全书缺只角,那只角就是音乐.他抱怨(也许是畏惧)音乐的"消耗性",音乐一经演奏,便不复存在;所以音乐是重复消耗的"令人生厌"的东西.据此可以认为,音乐也许是最早的FMCG(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了.
在100多年前那只著名的小狗学会听音筒之前,这种流动性从未收到挑战.演奏无法复制,不亲历现场=与音乐隔绝,此等式对于演奏者或玩票者同样成立.或许直到50多年前,这种流动性仍未收到太大挑战,历史录音更多的表达了一种保留音乐成果时的妥协.
直到录音跨过了"入耳"甚至是"悦耳"的界限,音乐开始变得凝固,版本开始堆积与积压(积压的最新成果就是大量的浪费,倾倒于鸭绿江,流入自鸣钟);部分人们同时开始抱怨演奏艺术的停滞与倒退,包括拜罗伊特与萨尔兹堡的情形.上述两件事情是否有因果关系,暂不费笔墨讨论,总之音乐好像突然不流动了.
此种凝固事态,发展到如今的现场录音要用一个"LIVE"来标示,以别于STUDIO录音,EMI甚至写过"LIVE STUDIO RECORDING"这样的标示,费了我不少思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伪标示",所有的演出都是LIVE的,所有的唱片都不是LIVE的,就是这么简单.
鄙人以为,音乐当然无改其流动本质,只是我们(特别是两岸三地的,与欧洲音乐演出脱节的,往往陷于"被动的唱片主义"的人士)被唱片遮了目,不是一张唱片,而是很多很多唱片,就像<十面埋伏>里很多很多的飞刀.
最近本坛在讨论演奏家再重复演奏古典音乐的经典作品还有无必要,演奏家的开拓性在哪里等等问题,我觉得犯了两个小小的概念错误.其一,是把"再现音乐"等同于"录制音乐";其二,把"指挥家"等同于"伟大指挥家".如果一个三流指挥混迹在某小城市,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出唱片,一辈子只演德奥传统作品,你怎样与他探讨开拓性?
肖邦说过:他从不用同样的方式演奏同一支曲子;我现在觉得这句话有点玄.即使存在,那也是物理性的,回到了"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的命题.
不录唱片就不会有压力,因为不会有痕迹,保守也好,开拓也好,他都是再现着音乐.真正压力大的是金字塔尖的人物,比如英国嬉皮士拉图爵士,当他拼命开拓时,舆论大叫离经叛道;当他回归经典时,又被斥为演绎上"没有开拓性".这是一对很大的矛盾,不到甩棒走人那天不会化解.
听了很多唱片,发现越来越多的唱片是为演奏家而录的,对于曲目的开拓性已经毫无帮助,越来越多的"生日纪念专辑"算是一个明证.所以不妨暂时抛开唱片看看音乐本身,也许她的流动性与开拓性从诞生以来就不曾泯灭.
恕我自己抽自己耳光,今晚我想听听斯克里亚宾的时候,还是蹲在唱片堆里找啊找........
分享 转发
TOP
2#

同意砍柴兄对于演奏空间的见解.
自从录音技术发达之后,“校订乐谱”的热情愈发高涨,概因所有的成果都可以记录下来,达到"文献学家给经典文本校订一两的错字"那样的效果.
TOP
3#

我没有介入也没有留意各位关于开拓性的议论,我只相信,作品留给演奏家的空间不是那么大。尤其是当有录音之后,每个作品的演绎越来越标准化,指挥有时候所做的“校订乐谱”的工作,其实对音乐的改变还不如文献学家给经典文本校订一两的错字意义那么大。
当然,我没有否定演绎的意义,可开发性等等问题的存在,相反,我也很在乎演绎……
突然间对这问题没什么兴趣,还是回到我的最简单的一个看法,就是反对版本极端化。仅此而已。看到mahler2004a兄的好文章,就顺手回几句而已。
TOP
4#

所言实在.
TOP
5#

每日在那7086的CD堆里找目标,每每找出来很难再换片子,重复再重复,抛开版本比较不谈,每一个录音都是那么的动人
TOP
6#

录音的存在,使得很多演绎都可能有横向的、纵向的比较,演绎家的每一次演绎,都要面对除观众以外的好多行家、前辈或者同辈大师。音乐于是不再那么自在,似乎有点像当代人时时生活在摄像头之下的那种感觉……
TOP
7#

其实唱片和音乐之间的联系远远没有演绎者和音乐或者演绎者和唱片之间那么紧密,演绎者是一种媒介,这种媒介每次传导的速度、质量、内涵,都有所不同,或者这次某一个方面会好一点,或许下次又是另一个方面,用流动性也好,一过性也好,正是时间这种不可逆转以及诸多偶然性给大家带来很多谈论、欣赏的乐趣,这也是众多烧友们家里碟子堆成山的原因,呵呵。
TOP
8#

感谢马勒兄的精彩!

说起流动,咬文嚼字一把,觉得重要的是“动”,而且是互动;以此为前提,“流”则应该包含交流之意了。也许这样说有些曲解了,但音乐这一需要再现的艺术形式的确需要聆听者的参与;或许这是现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胡言乱语了些许,还望同好海涵!
最后编辑太阳老头儿
TOP
9#

不赞同马勒兄的观点,试想一下如果爱迪生的留声机晚发明了几年,没有录下那句:我是布拉母斯博士,布拉母斯的作品就不是真正的音乐了吗?而这些经典不正是通过乐谱这种“完全静止”的伪音乐形态得以留存的吗!

欢迎讨论!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91851&ftdate=20060120&nTypeId=11
TOP
10#

再说下唱片评论吧。
评论本身是不可能再现音乐的,就是再现听音乐的感受也只是个人的感受,不可能达到很客观。但评论就毫无意义吗?我认为它还是有他存在的价值的。
一个人在看到或听到很美的东西、很让他深受触动的东西时,他是会有很多感受想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表达出来的,这是人的本能,是自身心理的需要。我觉得,评论只要不是伪心的(包括为了商业利益而发表一些假的言论,比如评论家收到某唱片公司的钱,就伪心的将其评价为三星带花什么的),是发自内心的感受。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即使你不懂音乐、即使你的感受和别人不一样,最起码一点就是你很真诚。

懂不懂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有乐理知识的人和没有乐理知识的人、业余人士和职业音乐家、普通音乐工作者和大师,都是有差别,懂不懂都是相对的。所以,假如你有感受的话,请尽情说吧,不要怕别人不赞同、不要怕别人嘲笑。

另外,评论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大家对没唱片、特别是没听过的唱片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可以为选择购买提供一些参考意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