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新机
所谓古董,好听一点便叫做名器,指的主要是:以Marantz,Mcintosh为代表的美国五十至六十年代名牌的胆机。以Quad为代表的英国胆机。七十年代以来,Mark Levinson为代表的美国车房精品式晶体机;以3/5A为代表的英国BBC监听喇叭。
当然,其他可算古董名器的,如早期的屏风喇叭、精品LP唱盘、唱臂等等,也为数不少,但终究得不到普通公认。
这些古董为什么成为话题?初哥往往迷惑不解。因为在音响圈以外,人们早已习惯地认为,“科技一天天进步”,永远是新的胜过旧的,毋庸质疑。试想,如果你有位邻居,放着二十九寸画王彩电不用,专找十二寸黑白电视来看;或放着煤气灶不用,偏要烧柴煮饭,此人是不是应该送去看医生?
高级器材是一个仅有的例外。
请注意,并不是世界一反常态,由喜新厌旧变为越老越好,任什么旧音响器材都成了宝。
不是这样。
这几十年来,音响产品生产了何止万千,能成为古旧名器的,只有那么几种。
那些老玩家搜集和议论品评的,也正是这些。
细想一下,它们之所以能成为名器,共同的原因是:
设计者眼光独到和品味高雅,影响了一个时代的风气,令人回味仰慕;制作精良,不惜工本,体现了当年最高的工艺水平,五十年不变,可靠耐用,是一件传世之物。生产量适中,版本众多,成色不一,有考据价值。
再加上一些天时地利的运气,这些古董获得公认之后,拥有者除了仍然可以用它们听音乐之外,额外地还得到收藏名人字画、古玩般的乐趣,提高自家品味声望,甚至还可以用来保值,名器的地位焉有不高之理?
名器稀少,拥有者非富即贵,普通初哥少有机会听到。许多人私下总有疑问,名器真的那么伟大吗?设若如此,那么音响器材之设计和制造岂不是没有进步可言?
对于第一个疑问,如果指的是名器的声音水准,以我听过的一些为例(如Marantz 2、7、8B、Mark Levinson ML-1、ML-2等)真是非常出色,调理正常时与当今名机基本上在同一水准,而且额外有一些优点,就是一般都更潇洒玲珑,声音富有音乐感,弹性好。也许是数十年在高手手里磨炼,煲到妙境吧。要指出,在噪音和动态方面,也许有些小毛病,如果你是识玩古董的,自应有这个胸怀容忍。
那么,音响设计果真没有进步?
如果你对艺术发展史有了解,这个问题便不难解释了。想想看,罗丹之后,谁还能在写实主意的雕塑方面有作为?毕加索之后,还能有毕加索第二吗?
如果承认音响设计的极致,是一种音响美学指引下的艺术境界,那么必须意识到,这个境界(对胆机而言在六十年代,对晶体机而言在七十年代,对书架音箱而言在七十年代)确已被那几位大师达到了和实现了。
那是一个艺术与技术和谐、感觉与理念平衡的境界,精深微妙,只可意会,只有靠悟性才能达到。
在这个黄金时代之后,有的只是商业上的巧妙包装和推广普及了。
即使Mark本人也未能再创更高境界,遑论其他。
今天,想要再突破古旧名器的成就,只有极少数悟性极高、淡泊名利、坚忍自信的厂牌才有希望做到。它们将是十年、二十年后大家追寻的对象。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呢?且看历史吧。
最后,在结束这个话题时,我还要给工薪发烧友再一次建议;收藏一对状态优良的3/5A吧,这就是人人都买得起的名器。
--------老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