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两篇有趣的80年代的唱片制式评论 [复制链接]

查看: 7039|回复: 26
1#
首先声明,这个帖子里我仅仅转摘原作者的观点,若有不同意见请勿和我辩论。

近日偶尔看了两篇上世纪80年代的唱片制式评论文章,felixcat深感:现在我们在享受最新数码技术给我们带来无比超然感受的时候,却未必知晓:原来早在十几、二十多年前,早已有评论者预见了我们今天的景象,并且他们的预言在今后也将不断被证实。

这两篇文章均出自《Stereophile》杂志,分别是1986年9月号和1983年12月号。我们可以在网上浏览电子版。

1986年9月号:Give CD a Chance(给CD一个机会),作者:J. Gordon Holt。
链接:http://stereophile.com/asweseeit/899/

1983年3月号:CD: A Lie Repeated Often Enough Becomes Truth(CD: 谎言重复一万遍便成真理),作者:Doug Sax和Larry Archibald。
链接:http://www.stereophile.com//asweseeit/194/index.html

从两篇文章的题目,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两者的观点是针对的:一个支持CD,一个反CD。这个论坛的朋友,从之前的一些帖子或许知道:实际上Doug Sax在那个时候是最铁杆的LP或者说模拟制式支持者;但从Doug Sax这篇文章里我们还发现:写了上述反对Doug Sax观点的J. Gordon Holt,当初也是十分喜欢Sheffield Lab品牌录音的。

(未完待续)
分享 转发
TOP
2#

顶上去!
TOP
3#

支持好贴,值得学习!
TOP
4#

CD在技术并不成熟的情况下就推向市场是一个无可挽回的致命错误,这可能是商业利益使然,但无数音乐爱好者身受其害.现在我们好象也没什么好办法了,这个成了历史遗留问题.
TOP
5#

felixcat 在 2005-12-27 20:25:52 发表的内容
先看看《Give CD a Chance》一文,对于大方向来讲,Holt有何高瞻远瞩的观点呢?

3. 为何有人不接受CD唱片,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觉得数码技术是“不讲道理的”。由于原文是英文,所以作者在英文中表达的意见翻译成中文显得古怪,这里我按照个人的理解转译一下:为何有人不接受CD,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个人知识背景不同,按照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他们很难想象、理解到:为何离散的取样数据可以在除去量化误差之外,100%还原出跟原来一模一样的连续的模拟信号;


(未完待续)


felixcat 在 2005-12-27 20:50:08 发表的内容
文章开头首先就以严谨的理论结果否定了“CD格式理论不完美”的无理指控。接着文章以大部分篇幅介绍了,那个时候制约CD格式威力施展的因素,绝不是因为格式的理论上的问题,而是:实现这个理论的对应的硬件,设计制造有一定难度。文章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几种硬件的难点。

以上这些我们或许已经听说过,但是文章开头中所揭露的一个谎言:

“Some writers have argued that, as a 20kHz sinewave will only be sampled about twice per cycle, it will not be reconstructed accurately”(20k频率的正弦波在44.1k的采样率下一个周期只有两个样本,所以CD格式不能完整重现20k的正弦波)——大家可见早在1986年就有评论者揭露了这个谎言,但可悲的是直到今年2005年,国内和国外的论坛都有:我看到有不少人继续使用这个谎言来试图贬低CD格式的能力。不知这个幼稚的谎言还能流传多久?


抽样定理中有一个核心内容,那就是理想低通滤波器(注意:不是指理想元器件)。但现实中理想低通滤波器并不存在,只能是接近而已。所以经过抽样后的模拟信号再度恢复时是不可能100%复原的。

下面是一道小学的数学题,按小学的知识,答案4正确是无疑的。但我们知道这种正确也是建立在理想的模型上。如果让木工来做这件事,他只能锯出60块。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别。
[upload=jpg]Upload/20069249473944408.jpg[/upload]
TOP
6#

很多烧友看不懂英语的。那位dx给翻译出来?尤其是数模转换的艺术和禅宗这篇文章?
TOP
7#

值得学习!!
TOP
8#

开心果 在 2006-9-24 9:48:22 发表的内容
抽样定理中有一个核心内容,那就是理想低通滤波器(注意:不是指理想元器件)。但现实中理想低通滤波器并不存在,只能是接近而已。所以经过抽样后的模拟信号再度恢复时是不可能100%复原的。

下面是一道小学的数学题,按小学的知识,答案4正确是无疑的。但我们知道这种正确也是建立在理想的模型上。如果让木工来做这件事,他只能锯出60块。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别。
[upload=jpg]Upload/20069249473944408.jpg[/upload]


假如说现实中100%复原的话,那就不用说滤波器是否是理想了,现实中取样里的量化,理论上就会产生量化误差了。一项理论在现实中应用中的发展趋势,便是现实中的工艺、技术不断向理论理想值靠拢。滤波器的设计是一门系统的、专门的科学。尽管绝对理想的滤波器不存在,但是没有人可以断言:某种滤波器至多就能接近理想值到某种程度——因为技术不断发展,现实的情况将会越来越接近理想(尽管它不能100%达到理想)。

另外上面锯木头的题目,理论上能锯出120块很显然。但是请问开心果兄,为何现实中木工能锯出来的块数恰好是60块呢?为何他锯不出120块呢?假如说人工操作有误差的话,那有没有可能锯出119块,或者118块,或者62块,或者58块等等呢(也就是,可不可以不是您说的60块)?假如用机床来锯的话,能否锯出120块呢?
TOP
9#

speed8888 在 2006-9-24 13:41:18 发表的内容
CD在技术并不成熟的情况下就推向市场是一个无可挽回的致命错误,这可能是商业利益使然,但无数音乐爱好者身受其害.现在我们好象也没什么好办法了,这个成了历史遗留问题.


我觉得我样说不很妥当,世界上没有永远领先的技术的。CD到现在为止,还是最多人欣赏音乐的软件首选。几十年来技术上的进步使CD播放的音乐越来越好。即使是更先进的技术格式,也必须把兼容CD作为首要条件,不然就没法得到市场的点头。
TOP
10#

felixcat 在 2006-9-25 9:35:03 发表的内容
假如说现实中100%复原的话,那就不用说滤波器是否是理想了,现实中取样里的量化,理论上就会产生量化误差了。一项理论在现实中应用中的发展趋势,便是现实中的工艺、技术不断向理论理想值靠拢。滤波器的设计是一门系统的、专门的科学。尽管绝对理想的滤波器不存在,但是没有人可以断言:某种滤波器至多就能接近理想值到某种程度——因为技术不断发展,现实的情况将会越来越接近理想(尽管它不能100%达到理想)。

另外上面锯木头的题目,理论上能锯出120块很显然。但是请问开心果兄,为何现实中木工能锯出来的块数恰好是60块呢?为何他锯不出120块呢?假如说人工操作有误差的话,那有没有可能锯出119块,或者118块,或者62块,或者58块等等呢(也就是,可不可以不是您说的60块)?假如用机床来锯的话,能否锯出120块呢?


可是抽样定理中并不包含量化误差,或者说量化误差是另一个范畴的问题了,不应该把它扯进来。换句话说就是信号进入滤波器之前都是理想的信号。在这样的条件下,实际的滤波器越接近理想滤波器,那么恢复的信号就越接近原信号。

锯木头的题目不是一个很好的比喻,我们还可以这样来理解:120块这个答案是假设锯片厚度为零,且运动轨迹也在100%准确的理想条件下的结果。但现实里的锯片是有一定的厚度的,就算运动轨迹是100%准确。那么就不可能锯出120块体积都够1升的木块了。

按我的木工水平,我只能锯出60块体积都够1升的方块。
最后编辑开心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