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调重弹:怎样全面理解音乐性? [复制链接]

查看: 4670|回复: 20
1#
音乐性为何物:

我个人的理解是:正确(甚至是准确)重播软件(CD或LP)的录音原貌。

注意:是录音的原貌,而不是乐器或人声的原貌,因为我们听的是录音,是在特定的录音场所、特定的录音器材、特定的录音人员“制造”出来的声音(无限接近而不是完全等同于现场)。而现实中真实的乐器、人声在不同的场地、不同的状态(每个人的演唱水平和演奏水平随心理因素变化极大)都有很大的差异,无从比较。就是说,若以现场为准,为哪一个现场和哪一次现场为准呢?


说了这么多,不还是说的HIFI性吗?非也!

大家想一想,《江河水》表达的是什么感情?是一种悲、愤、怒、抗争又带点无柰,同时又带着一种渺茫的希望。闵大师的演绎可说是淋漓尽致的境界。这样一个录音,你应该把它重播到怎样算有音乐性?不用我讲,大家也知道了:该硬则硬,该软则软,激情时电光火石,悲痛时让人潸然泪下,抗争时剧力万钧,倾诉时细若丝语……

其中境界,若用耐听、好听来形容,岂不是不知感情为何物也?

一把二胡,已是如此之高的境界,交响乐作品更是作者历尽人间冷暖,尝尽世间酸甜苦辣的心血结晶,所以,正确表达出作者(或演奏家)内心的喜怒哀乐才是音乐性的完整体现。


再打个比方,各地的民间戏曲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如果系统将京剧录音重播出越剧的甜美或越剧重播到铿锵激昂大家认为如何?

也就是说,为了达到自己希望的想象中的效果而背离了录音的原貌是不可取的。


我认为,音乐也不全部是美的(或者说并不只有美的才算是音乐),也有苦闷的,也有挣扎彷徨的,有摧人奋进的,甚至也有无聊庸俗的……


怎样全面理解音乐性,也反映了一个人的视野和胸襟。
分享 转发
TOP
2#

不但准确,而且传神。
不知我理解的对不对。

这也是我的追求。
TOP
3#

设定一个参考点,比如把某一套系统当做一个参考,在这一套系统上播放一些录音,一般都能够听出不同录音的特点和风格趋向。对不同的器材也是如此。在同一套系统当中,分别更换不同的某一件器材,然后播放同一录音,也可以听出这个器材的声音走向,它的风格和素质。
关键是这个参考点是什么风格趋向和素质的问题。如果这个参考点的声音本来就比较厚暖,由它做参考,厚暖的将更加厚暖;或者这个参考点本来声音就单薄,那么单薄声音的器材被它参考后将显得更加单薄。
所以能够做参考的器材或者系统,包括房间,声音表现应该是非常平衡和真实的风格,如果做参考的器材它本身的声音风格就是特别厚或者薄的,那么被它们参考的器材的声音就不会准确评价了。遗憾的是,好些被认为是所谓监听级的器材的声音表现真的并不平衡和真实。一些声音表现很厚暖的器材,往往给人好听耐听的感觉,往往就被评价成好甚至是优秀,这其实是天大的误会。当然这不是说声音表现单薄就是中性平衡了,注意听听生活当中大家熟悉的人声,表现出的厚薄度到底是怎样的情况,不要被人耳的错误感觉所迷惑。因为人们本质是喜欢听好听的温暖厚实的声音风格的,所以往往会得出错误的判断,一些所谓的进口高档器材也是如此。
TOP
4#

不但准确,而且传神。
不知我理解的对不对。

这也是我的追求。
TOP
5#

安德森 在 2005-11-29 1:58:07 发表的内容
音乐性为何物:

我个人的理解是:正确(甚至是准确)重播软件(CD或LP)的录音原貌。

注意:是录音的原貌,而不是乐器或人声的原貌,因为我们听的是录音,是在特定的录音场所、特定的录音器材、特定的录音人员“制造”出来的声音(无限接近而不是完全等同于现场)。而现实中真实的乐器、人声在不同的场地、不同的状态(每个人的演唱水平和演奏水平随心理因素变化极大)都有很大的差异,无从比较。就是说,若以现场为准,为哪一个现场和哪一次现场为准呢?


说了这么多,不还是说的HIFI性吗?非也!

大家想一想,《江河水》表达的是什么感情?是一种悲、愤、怒、抗争又带点无柰,同时又带着一种渺茫的希望。闵大师的演绎可说是淋漓尽致的境界。这样一个录音,你应该把它重播到怎样算有音乐性?不用我讲,大家也知道了:该硬则硬,该软则软,激情时电光火石,悲痛时让人潸然泪下,抗争时剧力万钧,倾诉时细若丝语……

其中境界,若用耐听、好听来形容,岂不是不知感情为何物也?

一把二胡,已是如此之高的境界,交响乐作品更是作者历尽人间冷暖,尝尽世间酸甜苦辣的心血结晶,所以,正确表达出作者(或演奏家)内心的喜怒哀乐才是音乐性的完整体现。


再打个比方,各地的民间戏曲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如果系统将京剧录音重播出越剧的甜美或越剧重播到铿锵激昂大家认为如何?

也就是说,为了达到自己希望的想象中的效果而背离了录音的原貌是不可取的。


我认为,音乐也不全部是美的(或者说并不只有美的才算是音乐),也有苦闷的,也有挣扎彷徨的,有摧人奋进的,甚至也有无聊庸俗的……


怎样全面理解音乐性,也反映了一个人的视野和胸襟。

强烈赞同,这是真正懂得音乐的人才能说出的见解!
TOP
6#

本身每个人对音乐的喜好和理解就不同, 我也认为自己听着喜欢和舒服就行了. 听音乐的目的应该是享受吧. 即使有能把声音真实还原的设备, 不是还要挑自己喜欢的听?
TOP
7#

  呵呵 最近大家都好象喜欢大篇幅 下结论的 。
  根本不同意楼主看法 ,所谓正确(甚至是准确)重播软件(CD或LP)的录音原貌   我觉得是指监听器材的监听性  楼主搞些录音室器材听听得了 呵呵
   人是感性动物 十人十异 就不要那自己设定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了  视野和胸襟 这个论题大了 。
  还是自己玩的开心就行 不过不要以为这就是别人也以为的开心
TOP
8#

唉,我只求听得舒服就好了,不追求很高级的器材,享受那种乐在其中的感觉就行......这样就是我心目中的音乐性了!
TOP
9#

什么叫“该硬则硬,该软则软”你说硬就就硬了吗?
再说这样又如何表现“软中带硬,硬中带软”呢?
鲁迅先生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正确表达出作者(或演奏家)内心的喜怒哀乐才是音乐性的完整体现”好象还没有那位指挥大师敢放言自己完全能作到这点吧!至多还是他们自己对于作品的解读。


“如果系统将京剧录音重播出越剧的甜美重播到铿锵激昂大家认为如何”那如果一套系统把越剧的甜美重播到铿锵激昂大家同样不也会认可吧!请注意“耐听”跟“腻味”是两码事!“耐听”更多是指可以听得下去,能够长时间的听”一套系统如果连耐听都做不到起码我是不会选择的。

如果照楼主理解音乐性的观点去选购汽车大概只要是加速快,刹车猛就是好车了吧,其它什么路感、操纵性能、风躁甚至于漏不漏水都是可以忽略不计了!我想这可能才是真正的“不全面”
当然对于艺术范畴东西的理解本身就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是对于常州几位大侠最近的言论在下的景仰之心,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又有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TOP
10#

呵呵 挪威森林说的好  
哎   每人的想法真是不同  所以真的不要随便以自己标准去下所谓定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