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格式里的几点总结和几点容易理解错的概念 [复制链接]

查看: 72495|回复: 613
31#

cwk 在 2005-11-29 17:36:00 发表的内容

能够拿出2、3百美元的人满街都是,但能够在LP上播放1812的能有多少???
追求首版CD和LP的或多或少地同样也存在这个心态。

哈哈,这话说的挺深刻,不知道兄弟是否属于这一类?
TOP
32#

cwk 在 2005-11-29 16:16:21 发表的内容
[quote]felixcat 在 2005-11-29 2:35:14 发表的内容
对于这位朋友前面那些与讨论话题无关、或者对动态范围这类基本概念的定义都没了解好就乱说的话,这里不予理睬。
[quote]

哈哈,看漏了这一点。
我敢保证:在这一刻之前你手上绝对没有TELARC的1812这张LP,也肯定你在此之前重来没有在LP唱盘上听过那16响炮声。

朋友,我确实没有听过你说的这张LP.
请教一下,这张唱片的动态究竟是多少,我问的不是那炮声的最大声压是多少db.
另外,提个建议,希望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有不同看法,最好把原因说清楚,这样最有说服力.
都是为了音乐与音响这个共同的爱好到这里来的,没有必要分什么派别...
TOP
33#

Raxel 在 2005-11-29 16:54:58 发表的内容
Telarc的1812是属于挑战,试验性质的一张LP.不论对刻制,回放都是一种挑战极限的试验.据说是唯一没有压缩,或者压缩最小的1812LP.但不是任何一台LP都能播放好这张LP的.对唱头和用家的调试水平都是一种考验.但拿Telarc 1812的CD,随便200,300美元一台的低档CD都能够成功播放炮声.所以我觉得LP和CD比单纯的动态,没什么意义.

同意这个观点.
不过,很有兴趣看看LP在动态上能达到的境界会是怎样的.
TOP
34#

松香味 在 2005-11-29 17:47:27 发表的内容

既然感觉“不欢”为何不加“而散”?
讨论问题的态度应该尊重客观。
还有一个需要接受的事实就是;现在正确的东西,说不定以后什么时候需要修正或者完善。
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提出不同意见也有利于讨论开展;否定别人的观点应该说明根据;观点不同可以保留。“争吵”应该把握分寸,感觉“不欢”何必继续。
希望大家都来关心168,更希望大家能通过168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友情,而且得到快乐。

支持!
TOP
35#

cwk 在 2005-11-29 17:24:17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 在 2005-11-29 16:42:35 发表的内容
对,我没有听过这张唱片。所以能否请你帮忙用你的设备,实测一下动态范围?我相信母带上的动态应该超过100分贝的,所以请注意唱针的安全。另外请顺便测一下有炮声那一瞬间,声道分离度有多少分贝?——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就知道你肯定没有见过这张唱片,否则就不会有唱头向内移动速度这个谬论了。这张唱片在炮声那段坑纹呈S型,唱头在上面运动时,左右摆幅超过了1毫米!!!
请放心,说播放这张唱盘会飞针其实是一种谬论,许多人只是道听途说!!!我曾在多个唱盘上播放过这张唱片,没有调整好之前最多只是挑线,但绝对没有试过飞针!!!
我看这张LP的动态范围不会超过当年制定LP的标准极限70db。但就是这区区的数十db的动态范围,telarc公司收到了许多无知的投诉,说他们生产了无法播放的唱片!!!
所以说LP的动态范围是受到重播设备的限制,背景噪声之说纯粹是无稽之谈!!!


felixcat 在 2005-11-29 16:44:21 发表的内容
cwk 在 2005-11-29 16:28:30 发表的内容
我丝毫没有挑字眼的意思,在高等数学方面也肯定不如你这位高才生,但我却知道这个侧滑力或多或少地和刚刚发射成功的神州六号扯上一点关系,你这么聪明,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了。


请明示。


为什么人受到地心的吸力不能离开地面而神六却可以上天?
第一宇宙速度是7.8千米/秒,那唱盘的转速达到了多少后,唱头才会型成外滑力?
好了,已经说得够多了,能力有限,也不习惯辩论这种方式。

谢谢这个回贴,语气和缓些就更好了!
TOP
36#

petershao 在 2005-11-30 9:02:47 发表的内容
三星带花 在 2005-11-28 16:38:31 发表的内容
真是秀才遇着兵了,呵呵。。。
好的贴子总要有些反驳者才能引起大众注意力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他们也促进了这个贴子的推广作用,让更多的人知道LP与CD的工作原理,和谁优谁劣。就像一部电影里总要有那么几个奸角才好看。


讲得不错。对某些人在网上的人品也有所了解,真想知道这些人在现实社会中是否也是这样盛气凌人的?

哈哈,说点与本贴无关的话题,有些朋友的回贴风格也许是在国外生活的时间太长的原因,霸气有余!并没有收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相反,贴主,估计也在国外,从发言的风格上看还没有霸道的习气,值得称赞!
另外,从他的发贴中也可以看出严谨理性的风格,若有不同观点的朋友也能以这种方式来讨论,我们看贴就是一种享受了!
TOP
37#

cwk 在 2005-11-30 17:25:21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30 10:53:25 发表的内容
贴子到这里我觉得楼主开始真正接近到LP系统最难克服的问题了:)


那我岂不是功不可没?


yyy9 在 2005-11-29 17:57:23 发表的内容
cwk 在 2005-11-29 17:36:00 发表的内容

能够拿出2、3百美元的人满街都是,但能够在LP上播放1812的能有多少???
追求首版CD和LP的或多或少地同样也存在这个心态。

哈哈,这话说的挺深刻,不知道兄弟是否属于这一类?



不论承认与否,这个潜意识都会存在。
就拿felixcat来说,辛辛苦苦花费了心血找到了许多首版的CD,本来可以得到一番满足,但在珍贵程度和暴炒的价格上始终不及那些品相比他差的首版LP,肯定会觉得不平衡,于是乎唯有拿出卫士道的精神来痛陈LP的诸多缺点来发泄不满,但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开了两个玩笑,请felixcat不必介意,哈哈。

嘿嘿,兄弟除了说话比较冲!
在发言上还是很有见的的.
欢迎贴主与其他有见识的大侠语气和缓地讨论.
另外,若别人说的东西都没有搞明白的就别乱指责了,看着实在不爽!...
还有,这里确实有兄弟开玩笑说的那种人,但不是贴主,人都有弱点,自己喜欢的就觉得比别人喜欢的好,可以理解...
TOP
38#

现在的发言越来越好看了,顶!
没有认真思考的千万别出来捣乱!
请原谅,我是高兴的实在忍耐不住了,鼓掌!
TOP
39#

felixcat 在 2005-12-1 9:36:15 发表的内容
好,接下来讨论这个话题:

采样率。

1. 现时有不少录音采用类如192kHz的采样率,有没有必要?

2. 有的唱片公司在再版模拟录音的时候,先用比如说192kHz以上的高采样率采样,然后在转换成CD的44.1kHz格式,这是否有必要?

这两个话题涉及的方面太多,非felixcat所能掌握,因此我只能通过阅读其他专业界人士的介绍、报告来获取相关知识。这里,我采用的是Lavry公司的工程师Dan Lavry的这份报告,全文链接如下:

http://lavryengineering.com/forum_images/Sampling_Theory.pdf

====================================
阅读该pdf文档文章需要pdf文档阅读器,Acrobat Reader是一个很好的阅读软件,可以免费使用,这是下载的链接:

http://www.adobe.com/products/acrobat/readstep2.html
======================================

首先介绍一下Lavry Engineering公司。这是一家专门设计制造不A/D、D/A的公司,用户对象主要是专业录音室和唱片公司,著名的EMI Abbey Road录音室、 Bernie Grundman Mastering、20世纪福克斯电影、Capitol唱片、华纳唱片等厂商都在使用甚至是全线使用Lavry公司设计的编码器和解码器,因此Dan Lavry在这个领域的造诣应该是深厚的,因此我这里采用他的报告。

这是一份长达27页的报告,可惜是全英文的,对英文不熟悉的朋友或许有阅读上的不便。所以我这里把这份报告里面的一些观点转述如下。所有的观点均来自Dan Lavry,并非felixcat所写。

1. 现时有不少录音采用类如192kHz的采样率,有没有必要?

经实验证明,所有人类的乐器能够产生的声波频率最高为40kHz。绝大部分麦克风所能记录到的声波频率不会离20kHz太远,人类听觉最厉害只能感受到略高于20kHz频率的声波(felixcat补充:据了解,低于15kHz的频率声波,人耳的鼓膜可以感受;15kHz - 20kHz的声波,靠人的颅骨来感应并传给大脑产生听觉——高于20kHz,我不知道了),所以没人能够感受到40kHz的乐器声波。因此,88.2kHz或者96kHz的采样率,足够了。更高的采样率,没必要。

(未完待续)


非常感兴趣,继续!
TOP
40#

cwk 在 2005-12-1 17:32:41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2-1 11:05:09 发表的内容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30 22:10:45 发表的内容
呵呵,的确玩音响一定要有平和,包容的健康心态,当成“追求次好的艺术”,就不会钻牛角尖了:)


这个观点我可不完全赞同。
在一定的器材条件下,尽可能把它最佳性能发掘出来。
对于有足够经济能力的玩家,尽可能把唱片里的全部信息发掘出来。


在能力范围内肯定需要锲而不舍,这才符合发烧的精神。
但超出能力范围以外,我觉得还是应该妥协。
就算是HI END器材,同样也会存在着妥协的地方,只不过相比于同类型普通器材来说,妥协的范围小很多罢了。

嘿黑,有时候,即使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有不妥协的追求,也不得不妥协!
对应hi-end级别的器材,又有多少耳朵是hi-end级别的?
这是发烧友最大的痛,也是很多普通朋友对发烧不屑一顾的原因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