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格式里的几点总结和几点容易理解错的概念 [复制链接]

21#

felixcat 在 2005-11-27 11:44:13 发表的内容
JWang 在 2005-11-27 4:26:14 发表的内容
好啊,那你讲讲你是如何调节年那真正有水平的LP。不要回避谈谈听45转的感想。



关于调整LP唱盘,我不准备重复那些古老但有效的方法。只不过我调整VTA,使用的是经过精确调整水平位置的数码相机以微距高精度拍摄,然后高倍放大,然后再通过图片准确测量角度,通常这种方法比JWang那种肉眼加小道具观测的方法要准确,并且听音感觉也证实了这一点。



首先我先接受这个方法理论上的可行性,但前题是先把数码相机的位置用最严密的测量工具(至少要比常用于测量唱头VTA的道具精密)来放准数码相机的位置——比如说绝对等高的焦点,绝对水平的云台,绝对平行于唱针纵轴的方向。我一时还想不出来,恳请楼主明示。
另外请说明是在什么LP系统上使用这个方法能得出“并且听音感觉也证实了这一点”这个结论呢?因为,在我自己的听觉能力,很难在非即时的AB对比中听出几百元的MM唱头VTA角5度之内变化对声音的影响,毕竟如此精密地调整VTA角好象要花不少时间?而不同品牌和型号的MC唱针有着不同的针尖形状,对VTA角的变化反应并不完全一致。
TOP
22#



很遗憾这么久还没有人回应关于“声道分离效果完美的耳机系统在播放分离度同样完美的CD没有音场”的问题。
关于LP和CD的分离度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
1:我们在音箱中听到的分离度和现场都已经远低于LP唱头的分离度,所以,LP唱头的分离度问题在音箱系统的重播过程中被“很大程度地掩盖了”。
而且,楼主由声道分离度简单地考虑结果为“音场改变”并得出“CD音场接近母带”这一结论有待完善。不妨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们在更换系统线材时,是否影响了声道的分离度?会改变音场吗?我用一张正版CD,刻录了另一张CD或者压缩成MP3,音场是否改变了?声道分离度呢?我自己在录音室中明确听到WAV文件转制成音频CD后音场压缩了的效果,这时的分离度总不会改变吧?
反过来,我倒是想问楼主在什么环境和系统上听“激光LP”听到了和那款唱针LP“不一样的音场”?如何不同?在什么系统上对比“CD和LP有不同的音场”,如何不同?(因为在不久前的另一个贴子中,楼主还很肯定地说过CD和LP音场比较结果相反的现象。)
2:录音公司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我的唱片在用家中得到更好的效果,这样我的唱片才卖得好。注意,它卖给消费者的可不是母带。假设唱片公司没有考虑LP的分离度问题,那么为什么又要照顾LP唱片的动态范围呢?而在制作CD时,又不尽量用完CD90dB的动态范围?
再请大家帮我找出直接用制作LP唱片的两声道工作母带来制作CD而且效果得到较多发烧友认同的例子。
3:关于楼主的一个疑问——塞尔先生和威金森先生的对话,那么大家不如都努力地去找一些音乐家在录音过程中的文献和影像资料,我找到的影象资料是DG公司替霍洛维兹录音过程的DVD,按霍老和朱里尼“当时在监控室内的位置和所用的监控设备来看,他们两人都没有坐在近场监听系统的皇帝位上”,而所找到的图片资料,暂时也没有见到有那位音乐家在听母带回放时坐在监控室皇帝位上。当然,这个肯定不是直接证据,但我觉得音乐家更关心的是否是“整体音色和平衡度是否达到了要求。”?
回到塞尔先生和威金森先生的对话,如果足够熟悉DECCA的录音的话,威金森在DECCA的唱片给人的听感是“听众席录音”,而不是“指挥席录音”,塞尔先生在唱片中(无论是CD或者LP)都听不到自己在指挥位置的音场,是否在原始母带或着工作母带中听到了就不得而知了。
TOP
23#

我的数学不太灵光,真心想知道一下:在90度夹角的坑槽内,1.5克以上针压下,唱针受到了felixcat计算出来的这个力时如何运动呢?
先说明一下在对侧没有坑纹的情况,这样我比较好理解一些。
TOP
24#

再考虑下一个环节,唱针的运动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产生电讯号?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切割磁力线可以产生电流?是否唱针所有方向的运动都可以产生电流?
TOP
25#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28 0:10:00 发表的内容
就算按照针杆偏离正常的位置的角度约0.005度左右,按照LP臂的半径以20CM计算,唱针的位移有0。0174毫米左右,看来要比JITTER严重不少^_^


假如一张LP的中心孔被打偏了1毫米,盲听你估计自己能靠耳朵听出来么:)
TOP
26#

felixcat 在 2005-11-29 17:50:33 发表的内容
cwk 在 2005-11-29 17:24:17 发表的内容

我就知道你肯定没有见过这张唱片,否则就不会有唱头向内移动速度这个谬论了。这张唱片在炮声那段坑纹呈S型,唱头在上面运动时,左右摆幅超过了1毫米!!!


那请具体解释一下你这个例子是如何和我的论点有冲突呢?

cwk 在 2005-11-29 17:24:17 发表的内容
我看这张LP的动态范围不会超过当年制定LP的标准极限70db。但就是这区区的数十db的动态范围,telarc公司收到了许多无知的投诉,说他们生产了无法播放的唱片!!!
所以说LP的动态范围是受到重播设备的限制,背景噪声之说纯粹是无稽之谈!!!


动态范围的定义本身就是最大RMS功率 - 最小RMS功率,所以LP的背噪就直接影响了它的动态范围。LP磨损了,背噪自然会增大,动态自然会减小。就算LP是全新的,制造LP的乙烯材料本身就会有摩擦噪音,因此只要用唱针播放,LP自身肯定会有一定的背噪。唱片背噪会影响动态范围这已是常识中的常识了。CD为何比LP有更大的动态范围,并不是因为CD声音比LP响,而是CD的背噪比LP小得多而已。

LP的动态范围,当然也是受重播设备的限制了。其实假如不考虑设备的话,要刻一个200分贝的动态也是举手之劳——给我一张空白光滑不带纹的黑胶片,我用小针在上面刻一个很陡峭、尖锐的,振幅达5厘米的痕迹,我想假如有唱针能够在瞬间左右震动10厘米的话,我想播出来的动态早就超过200分贝了。


cwk 在 2005-11-29 17:24:17 发表的内容

为什么人受到地心的吸力不能离开地面而神六却可以上天?
第一宇宙速度是7.8千米/秒,那唱盘的转速达到了多少后,唱头才会型成外滑力?
好了,已经说得够多了,能力有限,也不习惯辩论这种方式。


一个物体绕着某点转动的时候,才会产生离心力。问题是:在播放唱片的时候,唱头和唱针会跟着LP一起绕LP轴心转动??


贴子到这里我觉得楼主开始真正接近到LP系统最难克服的问题了:)
TOP
27#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30 22:10:45 发表的内容
呵呵,的确玩音响一定要有平和,包容的健康心态,当成“追求次好的艺术”,就不会钻牛角尖了:)


这个观点我可不完全赞同。
在一定的器材条件下,尽可能把它最佳性能发掘出来。
对于有足够经济能力的玩家,尽可能把唱片里的全部信息发掘出来。
TOP
28#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2-1 11:07:56 发表的内容

有报道分析说人耳的听觉神经可以感受到接近80KHZ的高音(也许是并不准确)所以高采样率究竟到多少值得商榷,这也只是一家机构的结论报告。勿庸置疑的是,极高频噪声整形对听感有很大影响


超高音到底在音响系统中起到什么作用,通过什么原理来起作用暂时都没有定论。
极高频噪声整形是一项最近在数码录音中研究得比较多的技术,实际应用时也确实能改善数码录音偏冷的听感,只是使用了这技术的录音室似乎都不太愿意承认他们在唱片中“外加了非音乐讯号”。
TOP
29#

这个“悬挂系统”确实是LP唱头的死穴所在了!假如把唱针作为刻针的回放,马上就可以发现刻针和唱针之间最大差别正在这里。
而且非常不幸的是,因为有了一付“悬挂”系统,在播放唱片时,唱针VTA角是在不停地变化中的,而不是保持我们预设的角度不变的;唱针的运动也不能百份百地转化成电讯号。
唱头厂会很大方地公布所用唱针,线圈的技术规格和材料,但几乎从来不公布“避震系统”的资料,只告诉用家一个“建议针压”和“适用针压范围”,具体应该用多少只靠自己调。
TOP
30#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30 20:35:39 发表的内容


而且严格意义上讲,不同压片厂压出来的碟子都应该有不同的唱针针压调整参数,所谓的“调整完毕”也只是个大概,究竟是不是适合当前播放中的片子偶私下觉得要经过边听边调才能知道。但是每听张碟就要调会累死人的。。。


应该是每一个唱头(包括同厂家同型号)都有一个自己的“最适应针压”。不同唱片之间有差别的是VTA角。
“边听边调”总要经过器材吧?如果不是用耳机来监听的话,环境和摆位也会明显影响调整结果。
而最难办的是这个调整以什么为“标准”呢?针压,抗侧滑力,和VTA角这三者的调整是LP系统调整中最难把握好的,而且不能完全依赖厂家的数据。
TOP
31#

harvey 在 2005-12-1 13:57:04 发表的内容

讨论这个问题我认为有点钻牛角尖了,事实上所有的LP中心孔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偏差,我就从来没有抱怨半句说音乐变得难听了。




我正犹豫该不该说出来呢:)
“能听出1MM偏心的差别”这个话题就别再讨论了,JWANG大侠提供的办法非常简单,说能听得出的不妨自己测试一下。
测试结果也不必公布了。
TOP
32#

Raxel 在 2005-12-2 14:15:16 发表的内容

我倒是认为这种薄的声音是因为重新制作过了.可能发行头版CD的时候,是拿了LP的混音母带做的.


这个你要问FELIXCAT大侠了,估计他会给出否定答案。
TOP
33#

唱片公司当然会一口咬定“有明显改善”,而且听感也确实有差别。
但这差别是不是一定是“正面”的(或者说更能被人接受)?就算生产出来的唱片真的“有明显改善”,谁能证明不是通过重新混音制作调整而只是通过这个技术来达到的?要证明的办法只有一个:用同一原始模拟母带分别用两种格式取样,不经过任何混音处理,再用相同的设备,空白盘直接刻录成两张音频CD来对比。
chesky公司的唱片有不少发烧友认为声音过于偏薄呢?
TOP
34#

说真的,我听过24192的原始录音和1644的对比,也同意24192的录音声音确实比1644的录音好。
对于模拟和1644格式原始录音,只是觉得再制成1644后,优点只剩下你说的小数点后三点“可能有”0.001的差别。但在实际应用中,不知道为什么就出现了听感密度不足的问题。但直接使用24192录音再制作成1644,结果又不会薄。而且很奇怪的是,1644格式用支持升频技术的播放器时,升频后听感又确实明显比1644的优秀。
这其中出了什么问题我也不清楚,是不是和使用了什么数字滤波之类的技术有关呢?
TOP
35#

felixcat 在 2005-11-30 18:08:50 发表的内容

要保证唱头、唱臂都绝对跟着唱针的位置,做到绝对完美的跟随,唯一的办法就只能把唱针严实地焊死在唱头上(但这时候这个唱头就播不出声音出来了),别无选择。


刚刚想起来,还真有一套类似你这个想法的LP系统。
高文有款带直线臂的唱盘,它的唱臂是主动内移的,唱头当然被固定在唱臂上,从设计理念看,这款唱盘的结构最接近刻盘机了。
但关于它的内移速度如何控制我还不太了解,因为每张唱片的播放时间并不相同,这个内移速度必需能被精确调整到适合每一张唱片。
那位大侠手头上有这款唱盘的资料帮忙提供一下?
TOP
36#

精度?最终还不是1644?
TOP
37#

Raxel 在 2005-12-2 13:45:21 发表的内容
1.chesky的唱片,声音偏薄,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风格.或者说是他们录音/混音师的风格.因为他们这种偏薄的味道,在他们的所有专辑是很统一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是人为的因素.


PHILLIP的2496比正价版薄;DECCA的2496传奇系列比ORIGENAL系列薄;天龙2088系列比宝丽金旧版薄;东芝2088比EMI旧版薄。
也很统一,所以我认为是普遍现象。
TOP
38#

昨天LEO和老易都提到一个问题:不同音频数字格式间的转换所带来的失真比AD,DA转换要难处理得多。
TOP
39#

为什么要乘除?
TOP
40#

Raxel 在 2005-12-2 14:06:56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2-2 14:02:11 发表的内容
为什么要乘除?


昏倒,我只是举个例子给你啊.ADC,模拟=>数码这个过程,也是经过计算的,又不是直接取值的.


那么例子不够贴切,另举一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