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都能出好声 [复制链接]

查看: 39160|回复: 370
51#

VV 在 2005-11-22 12:17:43 发表的内容
没有“预读取”的CD机,解决好解码和时钟同步环节,完全可以达到非常理想的信息还原能力。
---------------------

广东到广西完全可先路过北极




没有北极还有南极,没有南极还有月亮,........
你想说明什么???无聊吗?
TOP
52#

Raxel 在 2005-11-22 14:11:41 发表的内容
vv 在 2005-11-22 14:07:06 发表的内容
同感!!我的要求更简单:早就请松香味 兄讨论下现今那个价位,那一类机子达到一定要求?可松香味 兄硬是不肯。。。。


老浦东那台电源上涂了摩丝发胶的DVD机就可以.




建议;申请专利,卖给DVD厂家,或者卖给美国、加拿大......。
发财了可别忘记大家。
TOP
53#

felixcat 在 2005-11-22 9:57:12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5-11-22 9:16:11 发表的内容
可笑,肤浅的认识.点采样是数码录音的时候发生的,不是在CD上发生的,CD是重播,而不是采样.如果你觉得点采样出不了好声,那么不论在CD或者LP上播放是相同的.现在随着数码录音的普及,你可以不用再购买任何新录音制作的专辑了.


呵呵,我越来越觉得,CD格式在成功之余却忽略了一点:没有及时地向广大用户做好科普知识宣传。

因为数码取样-还原的技术虽然100%正确,但它里面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已经超出了人们一般的直观感受。所以不管CD的反对者自己承不承认,他们自己的心里都是存在“对断续采样再还原不放心“的这种潜意识的。

由此想到人类试图发明飞机当初,在莱特兄弟之前曾经很多人试图在飞机上采用翅膀会像鸟儿那样扑动的方法,这就是一种很典型的直观模拟方法。但是事实却证明,翅膀不会动的机器却能够飞起来。

试想,在1900年,假如我们询问一个不懂得流体力学的农民,问他:假如现在有一架机器,它的翅膀不会动,并且重达几吨,但却能够飞起几万米高,信不信?我想那个农民肯定打死都不会信。

假如再问他:你敢不敢坐上去试一试?我想他就算被逼着坐上去飞一次;他下来之后,绝对不会再主动坐第二次。




贴切、精彩。
现在这帖子里CD制式被误解,而且非常离谱,深切体会到做好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性。如果说;一条直线也是由无数个“可以独立的”点组成的,大概也会被“砸砖头”。
“呵呵,我越来越觉得,CD格式在成功之余却忽略了一点:没有及时地向广大用户做好科普知识宣传。”
同感!
TOP
54#

felixcat 在 2005-11-22 11:29:32 发表的内容
VV 在 2005-11-22 10:58:01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兄您说了这么多,好象也在说CD不"容易"出好声呀!!!
另外:英国也有您说的那种预读取的CD,但并不见得比直读的好声。(我很久以前就想,JS为何不在一开始时就制订那种预读取的格式呢,。。。。想深一层,原来除去JS赚不到高价转磐费外,那样格式的DD就不叫CD机了),


预读取只是理想解码里的第一步,读取完之后,按照“预解码”方式进行解码才是关键,也是最难的一步。

实际上“预读取”这一步很容易实现,一个CD-ROM再加一块800M的内存即可。关键是后面的解码和时钟同步环节。





完全同意这个观点。没有“预读取”的CD机,解决好解码和时钟同步环节,完全可以达到非常理想的信息还原能力。
DIY的潜力也在于此,盲目的换几个发烧另件,大概“小儿科”都没学好。
TOP
55#

VV 在 2005-11-22 12:31:51 发表的内容
无聊吗?


想说明为解决好问题容易吗?(CD还原走的是一条崎岖路)


(我把正用1W数码线借换条2W多时一听,就怀疑CD数字传送可靠在。。。。什么地方。2W多的01和1W的01有什么不同)




人类发展的历史本来就是一条崎岖路。你“发烧”的过程必定也是一条崎岖路,而且崎岖的路程可能比“平均值”更长。差别也在于此。
如果不以科学的态度讨论问题,只知道提出一些自己“假设想象”的问题,讨论下去的结果是“不欢而散”,不如“好和好散”。
TOP
56#

老浦东 在 2005-11-22 13:18:38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22 12:04:03 发表的内容
完全同意这个观点。没有“预读取”的CD机,解决好解码和时钟同步环节,完全可以达到非常理想的信息还原能力。
DIY的潜力也在于此,盲目的换几个发烧另件,大概“小儿科”都没学好。



从这个帖子一开始我就觉得松香味兄想说点什么,但又不敢说出来,你说别人都是小儿科,那么松香味兄能不能拿一台以你的理念所做出来的CD机,给我们看看呢?
喝了酒以后,讲话就不会温良恭俭让,这个帖子置顶也有好长时间了,楼主想表达什么就清清楚楚地说出来吧。我的论点很清楚,CD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但硬件远远落后于软件,这一点没有必要多争论,既然松香味兄把他人都当成老农民和小儿科,那就请你抖露点东西让我们心服口服吧。


“抖露”不出东西,但是说的是客观问题。
盲目的换几个发烧另件,大概“小儿科”都没学好。这难道说错了吗?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57#

dr kuang 在 2005-11-23 13:19:02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 在 2005-11-23 1:58:57 发表的内容

所以,就算看实际情况,CD和LP在动态范围这一点上优劣立见。


单纯只比较“动态范围”这一项,CD确实有很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重播比较简单的大动态讯号时(比如说枪炮声或单一打击乐器的声音),CD的优势更加明显,最直接的例子就是TELARC的《1812》。
而且,如果CD唱片在制作时把动态范围做得很大的话,必需把电平相对调低一些,“如果是数码录音,在低电平时,声音会变得沉闷平淡”(这是雨果的录音师易有伍先生的原话)。如果不信的话,可以再用TELARC的《1812》来试试——在音乐开始时的弱奏部分,声音表现如何?如果把这一段的声压调到正常(和重播其它出名版本的这一段相同时),我想很多器材到炮声响起时会受不了,器材能播好时,人恐怕又要受不了。如果把炮声调到合适的声压,再回头听听开始时的弱奏,这一段的表现恐怕又和其它版本相去甚远了。
而且,在家居条件的背噪条件下,比如说按音乐厅的50分贝作为参考,情况有如何呢?首先我们要能听清音乐中最微弱的讯号,这时播放出来的声压是多少分贝呢,接着,再加上90dB的动态范围,这时的声压又如何?而这还要有个器材没有出现“可闻失真”的前提,档次差一些的器材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唱片公司所做的唱片,为照顾多数的消费者,除了极个别的例子外,不会用尽这90dB。
所以CD格式在技术指标上,在动态范围这一项确实有非常明显的优势(30dB以上);但在实际使用中,这个优势表现得并不明显,尤其是对于绝大部分使用中,低档次器材的消费者而言。
当然,如果用耳机的情况就会有所不同,可以明显减少环境和器材的外来影响,这时CD这方面的优势会更加明显,但唱片公司专门为耳机用户出唱片的例子并不多见,他们决定唱片的动态范围时,所考虑的是主流用户们的环境和器材水平。




家庭听音室的宁静度(采取隔音处理后),大多数白天可以达到40分贝,夜间30分贝以下(深夜可达到25分贝或更低)。人可以接受的最大声压(不产生永久性失聪)约130—133分贝之间,为了安全一般取130分贝。这也基本相当于一个百人编制的交响乐团发出的最大声压。音乐厅的宁静度一般为50分贝(听众需尽量保持安静),这时候前排听众可听感到的最大动态范围是130-(50-15)=95(dB)。
CD格式的动态范围是96分贝,完全函盖音乐厅前排听众可听感到的最大动态范围(95分贝)。就算是家庭听音室里(白天宁静度40分贝)只回放120分贝的最大声压,仍然可以获得120-(40-15)=95(dB)的动态听觉感受。(深夜可达到25分贝或更低时,只需要100分贝的“音量”同样可以获得95(dB)的动态听觉感受。)这就是为什么深夜都比较好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动态听觉感受”得到保证的同时,小“音量”下系统的“失真”也小了。
(上面是不考虑系统噪声情况下的结论)
动态范围指标不够高,肯定不能表达现场的真实“动态听觉感受”。有人认为60分贝的动态范围就够了,的确,60分贝的动态范围已经可以给人不错的“动态听觉感受”。但绝对是不够完善的。
TOP
58#

老浦东 在 2005-11-22 18:39:22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22 13:37:35 发表的内容
“抖露”不出东西,但是说的是客观问题。
盲目的换几个发烧另件,大概“小儿科”都没学好。这难道说错了吗?



松香味兄这一点倒讲得一点都不错,玩音响本来就是个很小儿科的玩意。只有发烧友这种被人视做‘傻瓜’的人才会热衷于此。在各大学已经很少有开音响专科的了,实在太低档了。
不过既然大家玩音响,最好能互相尊重。摆出一副大师的架子,说人家是这个那个,未免太自大了。也没有听说mark levinson先生在广西桂林隐居的新闻报道啊!何况即使是mark levinson也不会说玩音响的其他人是什么什么,因为卖音响就是骗傻瓜的钱。
希望松香味兄有空能经常在168多发点妙贴。开导开导其他低智商的发烧友。我在这里先谢了!




我只是在劝告那些连电路工作原理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该元件在电路中承担的“任务”是什么,就盲目更换“发烧另件”的朋友,其后果往往是“得此失彼”。失去平衡是最常见的现象。更没有“说人家是这个那个”。不要太多心了。
话可能重了些,绝无“架势临人”的意思。大概“忠言逆耳”吧。
得罪之处请包含。
TOP
59#

dr kuang 在 2005-11-22 19:12:50 发表的内容

我和专业录音师接触过,他们对于中型的管弦乐团录音,已经要进行动态压缩了,因为如果不压缩的话,在播放的时候,要么小声时会听不到,大声压时又会因器材的失真造成“吵耳”,而且民用还要在高于40分贝以上的背噪条件下来播放。



这一点完全有理由相信。作为商品,一定要考虑市场实际,我们听音乐时,也很少开到110分贝以上的声压,通常95分贝左右就是比较大声了。如果能播放到115分贝(A计权)的声压、失真又小的系统一定天价,而且很少家庭使用。所以进行适当的动态压缩,可能更适合以95分贝以下声压播放的“家庭使用”。但是不能说明大动态的格式不好。
TOP
60#

harvey 在 2005-11-19 7:12:16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兄既然提出了為拯救LP缺點的呼籲,我不妨首先響應一下,提供一些收集到的有關ELP激光模拟唱盘的資料:

激光模拟唱盘和 ELP 公司的简单历史记录

1972    •日本建立 BSR公司于英国,这是的第一家100%外资经费的声音设备制造厂外来的公司。
1975    日本BSR扩充它的产品,开始供给声音的制造厂商 ADX(美国)唱头,唱针和唱臂。
1980    日本BSR开始操纵DBX公司产品的计画,制造业和将产品分配(美国)。
1988    日本BSR改名字为CTI。
1989    日本CTI*获得美国的Finial company激光唱盘所有权利,日本*CTI开始激光唱盘的发展。
1991    第一个 LT 模型的公告。
对加拿大的国家程序馆的供给 LT-1 X
1997    ELP 将它的名字换成 WEL 公司。 WEL 建立新的公司,命名为ELP 公司。
介绍新型号。
2001    对国会的程序馆 , 华盛顿, DC供给 LT-1 XA,直流
2003    用无线的遥控和较好的声音品质,介绍新的模型。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下为什么激光模拟唱盘能持续了30多年不懈努力的原因,假如以下列的各种情况都能够完全消失 , 人们尽管花多少钱买了它,也会感到是值回所付出的每个便士的:

水平循迹角度误差horizontal tracking angle error
水平测度调整的烦恼 leveling adjustment worries
唱片内部坑纹信息拾取的失真inner groove distortion
声道平衡误差channel balance error  
立体声声道之间的串音stereo crosstalk
反侧滑补偿的需要anti-skating compensation need
声学的反馈问题acoustic feedback problems  
锁定坑纹槽问题locked groove problems  
弯曲变形的,破碎的,或偏心的唱片引至的循迹问题problems tracking warped, cracked, or eccentric records
唱头拾取到的交流声cartridge hum pickup

结果是:除去所有的上述这些唱头回放缺点的清偿,是回放出来的声音令人吃惊的透明度,和声音舞台的音乐性。

ELP激光模拟唱盘的回放所显示的:谐波失真的几乎完全消失了、非常平坦和宽阔的频率响应、完全没有谐振;特别是早期的立体的长时间回放密纹唱片,多数以微型话筒录音,因此可能会产生类跋粹地活跃生动舞台图像,尤其是产生在已经消除了立体串音而聆听的时候。早期的检讨批评了这种设计不能够循迹到较高的频率,但是 ELP 现在宣称能够循迹到25千赫(Hz)的响应,笔者曾在他的旧唱片系统使用示波器测试,结果本质上平直只能达到 15 Hz的频域响应。至少到达大家耳朵的声音,已经公认丧失了上面八度音,ELP 的频率响应比那一个有笔者曾经已经拥有的任何唱头的更清楚比较好。

激光唱盘能够回放长时间回放密纹LP唱片时,可以当做回放一片CD激光唱片一样方便。

那就是说,随时能选择一个特别的轨道回放,重复它或整个的唱片任何次数回放,可以预定回放任何次序曲目表,暂停等等任何命令。它也设有开启式的抽屉,电视的激光盘唱盘一样的触觉式开关按钮,当唱片结束的时候,它会自动地在停止,甚至在几个分钟之后自已会关闭电源。它会像CD机般显示装置轨道目录、或已经回放的时间及剩馀的时间。它的运作甚至有一些函数CD光盘驱动器没有的,如变更回放转盘的速率1转/每分。

Some Not Audible Downers 一些非可闻性镇定剂

ELP激光模拟唱盘的主要缺点,是没有那些像CD激光唱片相似的遥控功能,虽然那些像CD激光唱片相似的功能已经设置在面板上。不管它的拾读装置采取激光唱片相似的设计,但是ELP激光模拟唱盘的讯号路径仍然可以说是一个100 % 类比装置。这是由于反光来自唱片坑纹槽壁的讯号没有被数字化,因此没有 SPDIF 数传输出。

LT-1 XA型号只有12 MV 的一个唱头电平输出,因而且必须有一部前级放大器的低电平输入相配合。LT-1 LA 是笔者测试的较贵的型号,它设有一个能令线路电平输出相等的黑胶唱片RIAA等化曲线,但是它无法说明讯号贫弱的程度,以只有数十份之几伏的输入,因此必定需要系统有更大增益达成平衡正常的聆听声压。

另外一个要考虑的因数,是激光二极体不耐用性。 ELP的寿命估计在 10,000小时左右,可以说适度地长。抽换二极体的成本不太多,仅约$1500。但唯一的烦恼是在附近没办法找到供给商帮助安装它。因此如果使用者经常使用唱盘的话,只能靠指导说明书,把储预备的激光抽换组合部件,自已进行抽换。

LT激光仿真唱盘的主要功能:

容易的作预定回放程序表及操作

[upload=jpg]Upload/2005111979091688.jpg[/upload]

可以像一部CD光盘驱动器一样,为你的激光模拟唱盘作回放预定程序表。只需要把唱片放入前面载入抽屉浅盘,袖手旁观,就可以立时欣赏到回放功效。你能够随时快速的扫瞄向后或向前,从由这个轨道跳越到另一个轨道,暂停或回旋回放,所有都是藉着遥控。面板按钮方便在机旁局部控制,遥控却是为方便在坐在安乐椅上的聆听者的局部控制。面板右边的显示屏显示转盘的转速、程序规划、过去或剩馀的时间、及其它的函数;面板左边的显示屏显示唱片轮廓。

采用五个激光波束Laser Beams

二个激光波束读取立体的声音,循迹唱片的二声道左边和右边坑纹的槽肩,另一个激光波束保持着适应任何的厚度唱片上的回放头的高度和焦点,并考虑到一些翘曲情况。相当令人惊异的设想,聆听的结果更十分令人惊异!

可以像一部CD光盘驱动器一样,为你的激光模拟唱盘作回放预定程序表。只需要把唱片放入前面载入抽屉浅盘,袖手旁观,就可以立时欣赏到回放功效。你能够随时快速的扫瞄向后或向前,从由这个轨道跳越到另一个轨道,暂停或回旋回放,所有都是藉着遥控。面板按钮方便在机旁局部控制,遥控却是为方便在坐在安乐椅上的聆听者的局部控制。面板右边的显示屏显示转盘的转速、程序规划、过去或剩馀的时间、及其它的函数;面板左边的显示屏显示唱片轮廓。

线性循迹Linear Tracking

激光拾音器是线性循迹方式拾读唱片信息,拾读头总是放置在与唱片坑纹正交的位置,摹仿唱片刻割机的精确刻割唱片坑纹的情况去循迹,消除去通常传统唱臂的唱针接触错误上、唱片内部坑纹的循迹失真。

[upload=jpg]Upload/200511197101274681.jpg[/upload]

图中红色的表示激光波束laser beam,红色的圆点表示激光波束接触槽壁的面积(直径为2 µ);红色的弧形表示普通唱针的接触槽壁的情况,蓝色圆点表示唱针的接触槽壁的面积(直径为10 µ) ;单声道唱针monaural needle;槽壁肩should;坑纹宽度groove wide51-58µ;图中尺寸放大了4000倍。

这一个图举例说明LT 的极小激光波束,与标准的模拟单声道monaural唱针比较,是怎样读取唱片坑纹的墙壁上的信息。

没有声音的音染Sound Coloration

LT激光模拟唱盘只管读取刻割机所刻割在唱片上的信息。—不同于其它传统唱臂的针杆谐振,移动线圈和磁铁,惯性和质量、唱臂谐振等等,全部产生它们自己的声音音染。LT 没有增添声音音染,它的回放再现可能是最接近母主带的声音。频率响应是25 kHz 的 20 Hz。 不存在任何针速度”粗锉”或针”刮”声音。

超级的逼真度Superb Fidelity

LT能再生其它的再生器材不能够读取的录音的最隐蔽敏锐细节。这是因为激光束仅是最细小椭圆唱针约1/4的大小的面积,因此能够进入到达一个刻录刀头刻割成的唱片坑纹坑壁的微小断面之内。 一个 Shibata 形式唱针是比较好的进入小的角,但是每次回放的时候,都会造成对唱片的伤害。激光束能够读取坑纹上每一个微细信息,却没有实际的与唱片坑纹上接触。

[upload=jpg]Upload/200511197114831083.jpg[/upload]
坑纹调幅图:最上图中纵坐标表示声音的振幅,横坐标表示声音的波长,图中尺寸放大了1500倍。参考音压reference level为1 k Hz,5 cm/秒(横向) ,3,54 cm/秒 (LorR) ,振幅A=5.6 µ。

中间图中是在每分钟33.3转的LP坑纹里,1 k Hz的(内坑纹)波长=0.2 mm (200 µ) ;10 k Hz的波长是20 µ;20 k Hz的波长是10 µ;红色圆点表示激光束接触坑纹面积,椭圆黑色点表示高级立体声唱针接触坑纹面积,圆黑色点表示单声道唱针接触坑纹面积。绿色Can’t read表示不能读取到的信息。
最下图则表示声音更短波长(更高音)的情况

事实上在唱片坑纹上的激光束的区域,只是立体的针尖的第四个最好的接触区域,26倍小于一枝单针。

Final Technology 的激光LP唱盘

这已经是整整20多年前的旧文章了,现在将它翻出来的目的是:

现在仍有一间公司在生产这玩意,它提供的运作原理数据比较充足(下次贴出) ,不过售价却是吓人,一部要万多美元;

它是激光数码方式左右声道各有专职的激光头拾取信息,并且还需要增加一个激光头引导循迹,故共有三个激光头共同运作。

既然是激光数码方式拾取信息,怎样将唱片坑纹上的模拟信息拾取,是将它们变换成数码还是直接输到前级放大器,文章里没有提,且看下回分解了。




harvey前辈;有没有关于ELP方面的技术指标参数?可否介绍一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