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都能出好声 [复制链接]

查看: 39175|回复: 370
61#

松香味 在 2005-11-23 15:39:55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23 13:19:02 发表的内容
[quote]felixcat 在 2005-11-23 1:58:57 发表的内容

所以,就算看实际情况,CD和LP在动态范围这一点上优劣立见。


单纯只比较“动态范围”这一项,CD确实有很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重播比较简单的大动态讯号时(比如说枪炮声或单一打击乐器的声音),CD的优势更加明显,最直接的例子就是TELARC的《1812》。
而且,如果CD唱片在制作时把动态范围做得很大的话,必需把电平相对调低一些,“如果是数码录音,在低电平时,声音会变得沉闷平淡”(这是雨果的录音师易有伍先生的原话)。如果不信的话,可以再用TELARC的《1812》来试试——在音乐开始时的弱奏部分,声音表现如何?如果把这一段的声压调到正常(和重播其它出名版本的这一段相同时),我想很多器材到炮声响起时会受不了,器材能播好时,人恐怕又要受不了。如果把炮声调到合适的声压,再回头听听开始时的弱奏,这一段的表现恐怕又和其它版本相去甚远了。
而且,在家居条件的背噪条件下,比如说按音乐厅的50分贝作为参考,情况有如何呢?首先我们要能听清音乐中最微弱的讯号,这时播放出来的声压是多少分贝呢,接着,再加上90dB的动态范围,这时的声压又如何?而这还要有个器材没有出现“可闻失真”的前提,档次差一些的器材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唱片公司所做的唱片,为照顾多数的消费者,除了极个别的例子外,不会用尽这90dB。
所以CD格式在技术指标上,在动态范围这一项确实有非常明显的优势(30dB以上);但在实际使用中,这个优势表现得并不明显,尤其是对于绝大部分使用中,低档次器材的消费者而言。
当然,如果用耳机的情况就会有所不同,可以明显减少环境和器材的外来影响,这时CD这方面的优势会更加明显,但唱片公司专门为耳机用户出唱片的例子并不多见,他们决定唱片的动态范围时,所考虑的是主流用户们的环境和器材水平。




家庭听音室的宁静度(采取隔音处理后),大多数白天可以达到40分贝,夜间30分贝以下(深夜可达到25分贝或更低)。人可以接受的最大声压(不产生永久性失聪)约130—133分贝之间,为了安全一般取130分贝。这也基本相当于一个百人编制的交响乐团发出的最大声压。音乐厅的宁静度一般为50分贝(听众需尽量保持安静),这时候前排听众可听感到的最大动态范围是130-(50-15)=95(dB)。
CD格式的动态范围是96分贝,完全函盖音乐厅前排听众可听感到的最大动态范围(95分贝)。就算是家庭听音室里(白天宁静度40分贝)只回放120分贝的最大声压,仍然可以获得120-(40-15)=95(dB)的动态听觉感受。(深夜可达到25分贝或更低时,只需要100分贝的“音量”同样可以获得95(dB)的动态听觉感受。)这就是为什么深夜都比较好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动态听觉感受”得到保证的同时,小“音量”下系统的“失真”也小了。
(上面是不考虑系统噪声情况下的结论)
动态范围指标不够高,肯定不能表达现场的真实“动态听觉感受”。有人认为60分贝的动态范围就够了,的确,60分贝的动态范围已经可以给人不错的“动态听觉感受”。但绝对是不够完善的。[/quote
补充一点;上面计算式中的“15”例如“.......这时候前排听众可听感到的最大动态范围是;
130-(50-15)=95(dB)。”
是根据声音掩盖效应结论;频率相同(或者相近)时,当一个声音比其他声音大(强)15分贝或15分贝以上时,其他的声音被“掩盖”。不同频率或者频率相差越大时,掩盖效应相应减弱(即可以听到相对更细小的声音)。
取15分贝,是因为它是一个公认的典型值。指;比背景噪声小15分贝的细微声音,是我们能够听到的最小声音。(实际上与背景噪声频率不同时,我们还能听到更小的声音。)
TOP
62#

Raxel 在 2005-11-24 13:51:29 发表的内容
LP以及播放设备的底噪音和马路上的背景噪音是两回事情.分贝只代表响度,或者强度.如果繁忙马路的十字路口,环境噪音是70-80分贝,而你声边,或者旁边的人低于70分贝的声音说话,你仍然可以听清楚.这是因为,人耳分辨声音的能力不仅仅与强度相关,还和频率等有关.



分贝(dB)还可以表示“电”信号的强弱、放大率等。
最大背噪=可听到的最小声压+15分贝        即;
可听到的最小声压=背噪-15分贝(你说话的声音必须等于或者大于这个声压,否则就听不到了。当然,还和频率有关,)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63#

dr kuang 在 2005-11-24 1:31:21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23 15:39:55 发表的内容



家庭听音室的宁静度(采取隔音处理后),大多数白天可以达到40分贝,夜间30分贝以下(深夜可达到25分贝或更低)。人可以接受的最大声压(不产生永久性失聪)约130—133分贝之间,为了安全一般取130分贝。这也基本相当于一个百人编制的交响乐团发出的最大声压。音乐厅的宁静度一般为50分贝(听众需尽量保持安静),这时候前排听众可听感到的最大动态范围是130-(50-15)=95(dB)。
CD格式的动态范围是96分贝,完全函盖音乐厅前排听众可听感到的最大动态范围(95分贝)。就算是家庭听音室里(白天宁静度40分贝)只回放120分贝的最大声压,仍然可以获得120-(40-15)=95(dB)的动态听觉感受。(深夜可达到25分贝或更低时,只需要100分贝的“音量”同样可以获得95(dB)的动态听觉感受。)这就是为什么深夜都比较好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动态听觉感受”得到保证的同时,小“音量”下系统的“失真”也小了。
(上面是不考虑系统噪声情况下的结论)
动态范围指标不够高,肯定不能表达现场的真实“动态听觉感受”。有人认为60分贝的动态范围就够了,的确,60分贝的动态范围已经可以给人不错的“动态听觉感受”。但绝对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是这样,那么请解释一下以下几个现象:
1:我在广州市一个交通繁忙的街头,市环保局设立的一个噪声检测仪上,在下午4点钟,显示最低背噪为43分贝。
2:前段时间,《南方都市报》报道,某住户向环抱局投诉晚上受到噪音干扰,无法入睡,环保局晚上上门仪器实测背噪为25dB。
3:在广州市郊,远离交通干线,经专业隔音处理的录音室,多次实测背噪为40dB左右,而我在这个录音室可以听到自己的正常呼吸声;现在是深夜,我的住所离交通干线约1公里,听不到汽车经过的声音,但也听不到自己的正常呼吸声。
4:清楚地听到地铁从底下经过时的背噪应该大约是多少分贝?清楚地听到货车在室外发动时的背噪大约是多少分贝?
如果自己所用的试听器材达到足够水平,我想应该明白第四个问题在说什么:)



上面的问题没有到现场,只能给出如下解释或者回答;
1.国家标准(GB  3096-93)城市中的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昼间:70dB;夜间:55dB。只要达到或者低于这个标准的,就符合国家的环境噪声标准了。交通繁忙的街头,白天“最低背噪为43分贝”的可能性是有的。因为采用的是A计权平均数值显示。车辆通过时最大可达到70以上。流动的“噪声源”对某一点的影响是“瞬间”的,A计权平均后就不大了。不过通常在45dB以上。
2.“前段时间,《南方都市报》报道,某住户向环抱局投诉晚上受到噪音干扰,无法入睡,环保局晚上上门仪器实测背噪为25dB。”答案;“环保局晚上上门仪器实测背噪”使用的仪器,可以丢到黄浦江里去了,不然就该把操作人员丢到黄浦江里去。
3.“现在是深夜,我的住所离交通干线约1公里,听不到汽车经过的声音,但也听不到自己的正常呼吸声。”我认为是;能听到,只是不清晰,感觉也不一样。因为隔音处理和吸音处理没有做好,或者吸音系数不一样的原因。另外可以测量一下,实测背噪会不会比较高。
4.“清楚地听到地铁从底下经过时的背噪应该大约是多少分贝?清楚地听到货车在室外发动时的背噪大约是多少分贝?”
回答;背噪最多可以大于可听到的声音15分贝左右。(最大背噪=可听到的最小声压+15分贝)。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64#

Dr kuang 在 2005-11-25 0:46:18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5-11-24 13:51:29 发表的内容
LP以及播放设备的底噪音和马路上的背景噪音是两回事情.分贝只代表响度,或者强度.如果繁忙马路的十字路口,环境噪音是70-80分贝,而你声边,或者旁边的人低于70分贝的声音说话,你仍然可以听清楚.这是因为,人耳分辨声音的能力不仅仅与强度相关,还和频率等有关.



那么音响器材的底噪主要集中在那个频段呢?LP唱片的背噪呢?所以我们在一定的背噪下仍可听到一些不在该背噪频段的微弱讯号。

另外,测量结果之间的误差,其实还是和频率有关的,那个在25分贝下被吵醒的环境,环保局的解释是背噪是30Hz附近的频段,环保局检测噪音的设备只能测中频这一段。
而在专业录音室中检测的,则包括了超出人耳敏感范围的超低频段,如果按录音室的要求检测,除非是搞个“悬浮式”的听音室,否则在城市里根本不可能达到50分贝以下的背噪环境。
我听不到自己的呼吸声是因为电脑的风扇声在干扰,其实和讨论内容无关:)
而我所说的地铁声(其实不少在KINGSWAY HALL的录音中是可以听到的),和室外汽车声(《黑教堂》),都是较低频段的微弱讯号,而且已经和LP唱片的50Hz背噪是很接近的频段了,但在优秀的LP系统上仍然能听得到。而在常用的中低档器材上放讯噪比更优秀的CD,还经常有听不到的(当然在这样的系统上播LP同样也听不到),这个现象肯定不是CD唱片本身造成的,要么是听音环境背噪的干扰,要么是器材的质素太差,还没达到LP唱片的技术指标。如果真想从听感上比较不同制式的唱片,还是要在达到一定水平的器材和环境进行,否则试听结果将很难说明问题。




音响器材的底噪主要集中在那个频段呢?LP唱片的背噪呢?
我的了解,音响器材的底噪主要是白色噪声、粉红噪声等,他们的频段是一个“广谱频率”。不同的器材其“广谱频率”不完全相同。我们在一定的背噪下仍可听到一些“微弱讯号”遵守“掩盖效应”规律。
“另外,测量结果之间的误差,其实还是和频率有关的,那个在25分贝下被吵醒的环境,环保局的解释是背噪是30Hz附近的频段,环保局检测噪音的设备只能测中频这一段。”我认为是“狡辩”。
能够影响人正常睡眠的声音或者振动至少是45分贝以上(对神经衰弱者)。对于120Hz以下的“振动”有专门的振动检测仪器可以测量,广州环保局不可能没有。普通的噪声监测仪可以包涵30Hz到15000Hz左右的频率范围(两端-3dB)。“给出”25分贝的结果总是不科学的。特别是没有隔音处理的居室,30Hz(30Hz左右的地铁振动)以外的其他频率背噪能达到25dB吗?建议;继续投诉。
“在优秀的LP系统上仍然能听得到。而在常用的中低档器材上放讯噪比更优秀的CD,还经常有听不到的”的现象,与“动态压缩”有关。“动态压缩”大的比较容易听到;“动态压缩”小的,要比较大的音量下才能听到。当然还和器材水平有关。
TOP
65#

松香味 在 2005-11-23 20:37:02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22 19:12:50 发表的内容

我和专业录音师接触过,他们对于中型的管弦乐团录音,已经要进行动态压缩了,因为如果不压缩的话,在播放的时候,要么小声时会听不到,大声压时又会因器材的失真造成“吵耳”,而且民用还要在高于40分贝以上的背噪条件下来播放。



这一点完全有理由相信。作为商品,一定要考虑市场实际,我们听音乐时,也很少开到110分贝以上的声压,通常95分贝左右就是比较大声了。如果能播放到115分贝(A计权)的声压、失真又小的系统一定天价,而且很少家庭使用。所以进行适当的动态压缩,可能更适合以95分贝以下声压播放的“家庭使用”。但是不能说明大动态的格式不好。






VV兄的问题;
松香味兄
题外话:
您喜欢(平常用)什么扬声器欣赏音乐呢??



我平常用(暂定型号)SPB-201.5SEK书架箱,最大输出声压为:110dB,频率范围:47Hz—35KHz(+2-3dB),输入阻抗:8欧姆。(带式高音)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66#

VV 在 2005-11-27 11:04:31 发表的内容
如优越性音质无关,说来无用,有关的话,我听不出等级上差别。
所以-----“理论”有适用性吗??“理论”符人类听音心理学吗?!




理论—来源于自然科学的实践、试验研究;反过来又指导科学的实践、试验研究;科学的实践、试验研究反过来又可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并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以至升华为更高层次的理论,且可以指导人类进行一些“尚未接触领域”的试验研究。既然是理论,就是经过反复试验论证的。它具有科学的“对比性”、精确的可重复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人类听音心理学”是另外一个概念;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文化生活环境影响,都会产生“听音心理学”上对声音感受的差异,不同的人对某种声音的感受不一样是正常的现象。不能说你的“感受”是正确的,他的“感受”是不正确的。
如果一定要比较谁“相对”正确,只有用一些“理论参数”来对比了。比如说,一个人认为某声音高频延伸非常好;另一个人认为这声音高频延伸不好。
再比如有人认为某声音的动态很好;另一个人认为这声音的动态比另一个声音的动态差。
等等等等........
那测量一下不就知道了。
注意;这只是“如果一定要比较谁“相对”正确”的办法,频率的延伸情况、动态范围的大小可以测量判断,“感受”这东西是不能测量的。所以还是不能“判断”谁的“感受”正确,谁的“感受”不正确。

LP、CD都能有好声是我的“经验”,他们好声的风格不一样,如我前面说过;LP如同“水彩国画”,CD如同“油画”或照片。这就是标题要引出的结论。而标题更重要的“内涵”是讨论如何去玩好他们。

所以,你认为什么好就选择怎么。然后把它发挥好,从中取乐这就够了。
至于如何去玩好他们?欢迎参加讨论。不愿意参加讨论也没人强迫。交流经验,提高各方面水平,玩好手上的系统,丰富生活,让168上每个朋友都“快乐每一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TOP
67#

VV 在 2005-11-26 18:10:52 发表的内容
如果帖主这样主观推测别人--------------CD通常都比较“随便”用以附带。我有什么好说呢,为什么不接受别人建议好好调LP呢???
我曾为CD系统花过不少气力,单试线材一项多次多条,最豪华时为它插上过7W(两电源一数码),您大可识为是不会玩。。。。。。。。

1,退一步来说,真的按您。。。。所说。CD这等高规格的DD应“随便”也胜LP,何来(这种情况下CD多数不如LP)呢???
2,大多数使用中小型音箱的发烧友,要接近现场的音量听音乐,最好听小品一类了。




我说的是通常情况而不是绝对情况。我接触的LP发烧友他们的CD都相对LP低档,其器材也是以LP为“中心”搭配,比如选用“胆”功率放大器等,无法发挥动态优势。按你所说,你大概是例外了,可否告诉用何CD机器。
“大多数使用中小型音箱的发烧友,要接近现场的音量听音乐,最好听小品一类了。”这话说的很有道理,同意。但是以我的系统用最大音量110分贝播放交响乐等,微弱信号同样一一再现而且得到更加接近现场的动态听觉感受。到我这里听过的朋友,大概都改变了书架箱不能表达动态和播放交响乐的观点。其实100分贝的音量完全可以播好大多数音乐的内容。在这个音量下,LP要加上防震动保护罩才能保证不受到声压的影响。

LP、CD都能有好声是我的“经验”,他们好声的风格不一样,LP如同“水彩国画”,CD如同“油画”或照片。这就是标题要引出的结论。而标题更重要的“内涵”是讨论如何去玩好他们。
TOP
68#

VV 在 2005-11-26 8:45:41 发表的内容
我平常用(暂定型号)SPB-201.5SEK书架箱,最大输出声压为:110dB,频率范围:47Hz—35KHz(+2-3dB),输入阻抗:8欧姆。(带式高音)
------------------
不熟这扬声器,不过,我也用过书架箱,灵敏度89dB,最大输入120W。我感到用上比较高规格CD音源,压缩还是无法避勉。




这种现象与功率放大器的阻尼系数偏小、功率偏小;或者是音箱输入阻抗小(如4或6欧姆以下)有关。主要表现是;无法跟随音乐的动态变化,无法控制音箱而引起更多的附加失真如低频浑浊、动态压缩等。
TOP
69#

vv 在 2005-11-26 20:26:24 发表的内容
1,从置顶帖看出,“理论”上CD格式有无比优越,为何现实上未能一面倒压倒性优势胜出呢??“理论”有适用性吗??“理论”符人类听音心理学吗?
2,我的观点是,CD不容易出好声,----------------------意意思很清楚----------很有难度,特别在听感上“连贯”和“实体感”CD难以便接近。
3,帖主一直在说明CD可出好声,如能转向如何去玩好出好声,大家有福了!






LP、CD都能有好声是我的“经验”,他们好声的风格不一样,LP如同“水彩国画”,CD如同“油画”或照片。这就是标题要引出的结论。而标题更重要的“内涵”是讨论如何去玩好他们。  

你认为什么好就选择怎么。
至于“转向如何去玩好出好声”需要大家参与。玩LP的说说如何去玩好LP,我一定参与;玩CD的谈谈如何去玩好CD,我一定关注,也会发表意见。
气氛是靠大家营造的。
建议你先谈谈如何去玩好LP,如何?
TOP
70#

VV 在 2005-11-26 15:06:54 发表的内容
我所听过组合不算少,还未碰上没压缩的,奇怪,特别在听两栖系统时,缩手缩脚的还是CD音源。参数低得可怜的LP表现却神勇。




那我和你得到的“经验”正好相反。
LP的“动态压缩”比较大,以小音量听相对比较容易听到微弱信号,也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听觉感受。
CD的“动态压缩”比较小,以小音量听相对比较容易“漏掉”微弱信号,但是如果以接近现场的音量听,微弱信号同样一一再现而且得到更加接近现场的听觉感受。
玩LP的,对CD就不太重视,拥有的CD通常都比较“随便”用以附带。这种情况下CD多数不如LP。“你的时间在那里,你的成功就在那里”已经说明了这是必然结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