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都能出好声 [复制链接]

查看: 39040|回复: 370
21#

speed8888 在 2005-11-12 18:51:12 发表的内容
绝大多数人不选择LP的原因不是因为LP声音不如CD,而是其它一些因素,比如片源,价格,噪声,麻烦等等,就好象多数人宁愿在家看影碟也不去电影院一样




说得有一定道理,那么,你是否想过如何去解决或者减少LP某些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其性能呢?请谈谈有何高见或者高招。[upload=jpg]Upload/2005111221475527127.jpg[/upload]
TOP
22#

Dr kuang 在 2005-11-13 1:02:02 发表的内容
决定CD音质的,首先是CD唱片的制作,除了个别发烧厂牌,大唱公司的CD唱片压片质量下降已经是共识,技术越来越先进和普及,质量越来越差,要改善CD系统的声音,这个问题一定要改善。
第二个是CD唱盘读取讯号的准确性问题,这个非常关键,有人提出误差率很低,可以忽略,但试过替分体CD系统升级转盘的发烧友恐怕很难接受这个说法。听过DAT母带和CD差别的发烧友更无法接受。大家有没有发现,二手市场上90年代的中高档CD机种,机芯都做得很发烧?几年前,高品质的CD机芯唾手可得,大约万元级的CD机就可以用到如CDM—PRO这类顶级量产机芯了;到现在,CDM—PRO机芯停产,如果要找到一台使用这款机芯的CD机,花费就要好几倍。
有个关于CD的怪现象,普及型的CDP机芯越来越差,芯片技术倒是越来越先进,升频芯片96Hz的还没风行,192,就迅速进入主流市场,高端市场几年前就有768Hz的产品了。有幸在一台支持768Hz的解码器(BOULDER)上比较44.1Hz和升频后的效果,提升非常明显。
至于芯片解码之后的放大部分,这个就是已经成熟的技术了,和唱头放大一样,可提升的空间非常有限了。
就以上现象,要想CD出好声,我们“现在能做的”是首先要及早收藏哪些压片质量好的CD唱片(像FELIXCAT大侠做的那样);第二样是找一台机芯部分制作精良的CD唱盘,并备好用以跟换维修的零件和机芯;至于解码部份,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完善的产品,又或者今天只用在高端市场的产品进入中,低档市场的。






Dr kuang 提出的问题,抓住了问题关键要害。也正是我希望提出来讨论的问题。
首先是CD唱片的制作,它太商业化了,经济利益的驱动,促使盗版CD唱片满天飞,正版CD唱片压片质量明显下降,作为信号源头载体,CD唱片压片造成的信息损失是播放过程中无法补救的。加大盗版CD唱片打击力度,保护出版商利益,也许有一定的作用,但最终还是要让出版商明确;CD唱片压片质量明显下降伤害了消费者,同时还伤害出版商自己的利益。
“CD唱盘读取讯号的准确性问题,这个非常关键”,我完全同意。如果读取讯号过程中丢失了信息,这也是接下来的“解码”过程中无法补救的。有人提出误差率很低,可以忽略,我认为指的是目前技术可以达到的水平。但是,目前市场和普及的情况不是这样,顶级量产机芯逐渐停产,普及型的CD机芯越来越差,很多发烧友认为CD不好声,我认为CD唱盘读取讯号的准确性问题就是重要原因之一。不可否认升频技术对CD制式(不论CD、HDCD、XRCD)的不足起到了补救的作用,但是如果CD唱盘读取讯号的准确性出了问题,以下的努力其意义就很有限了。CD机芯档次之分,就如同LP唱头档次之分同理,低档的唱头或者低档的CD机芯,永远无法与高档唱头或者高档CD机芯相比,或者说低档的唱头或者低档的CD机芯声音再好也有限。
再就是我上面提到的CD电路“瓶颈”问题,由于非线性元件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的影响非同小可,已经得到了部分专业人士的认同和重视。而且有了一些解决或补救的措施,如我提到的;1,D/A转换前采用"0"和"1"的数字方式工作,最大限度的消除了非线性元件的损失、变形或失真的影响。 2,D/A转换采用多枚(D/A)IC并联的方式(或者在IC内部就采用了并联结构工艺),也有效减少非线性元件的损失、变形或失真。 3,再就是采用高精度工艺减小(D/A)IC集成度(减少D/A转换电路串联级数,同时又能达到目标水平),从而减少非线性元件数量。等等......。但是目前市场和普及的情况也不是这样,采用多枚(D/A)IC并联工作方式的CD机,生产量非常少,以至部分发烧友还不了解多枚(D/A)IC并联工作方式的好处。
科技不断进步,问题会不断解决,CD能否出好声?制式不是主要问题,正如felixcat兄说的;
“有的CD播放时听感为何不佳,原因主要有二:一是CD制作时马虎不用心;二是器材的因素,要100%发挥CD制式的威力,使得硬件实际表现达到和理论值相当的水平,这相当不容易,对于硬件器材的设计要求很高,成本也很高很高。所以我前面说:
对于音响器材的设计师,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两样缺一不可。 ”
我相信,聪明的厂家一定会重视上面讨论的问题,“洗脑革面”地改进产品,完善数码音源指日可待。

[upload=jpg]Upload/2005111314294034436.jpg[/upload]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23#

speed8888 在 2005-11-12 23:03:42 发表的内容
LP的弱点也是很难解决的,所以复古LP好象也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现在数字技术这么先进,应该有一种比CD更好的读取音乐数码信息的方法,比如从硬盘读取信息,而不用转盘和激光头,MP3就是移动硬盘, 起码这样可能就没有震动的问题了,那些天价转盘做的和磨盘一样就是为了解决震动问题,如果再能提高采样率,数码音源也许可以基本接近模拟,又没有模拟音源的缺点




LP的弱点的确是很难解决,但是我想还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去减少它的弱点的。比如气垫转盘、直线寻迹、气囊避振甚至光电寻迹读盘,都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去减少它的弱点的办法。有没有人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能不能谈谈感受呢?
[upload=jpg]Upload/2005111317481448942.jpg[/upload]
TOP
24#

enrique 在 2005-11-13 20:28:59 发表的内容
320Kbps 的mp3 的确比多数LP 都保真





mp3 的确很流行,制定mp3高压缩比制式,主要是携带方便,要说320Kbps 的mp3 的确比多数LP 都保真,有什么理论上的根据吗?我儿子就玩mp3 ,他也说声音不错,而且非常有兴趣的把mp3机信号输出到我的系统去听,结果,无语。
TOP
25#

关于CD制式,2005.11《高保真音响》P21上有音乐传真老板安东尼先生这样一段话;其CD重播的声音缺乏信息量,责任并不在CD格式本身,CD碟上刻录的信号并不比录音母带少,原因就是播放设备没有完全将CD碟中的信号提取出来。如果将这个问题解决了,SACD、DVD-A的意义就不大了。
我也认为;如何将CD制式的威力发挥出来,才是最重要的。例如机芯加工精度及配套司服电路系统、光头光电转换效率及精度、数字信号传输损失、数字滤波损失、D/A转换损失、模拟滤波损失等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提高和完善。本帖的目的也在于此。
TOP
26#

VV 在 2005-11-13 18:31:20 发表的内容

--------------------------可惜,
聪明的厂家不会去充当救世主(至少现在还没有)!!!





你就那么肯定吗?你怎么就不看看lybxr兄;“......一般的厂家不会考虑缓存和JITTER上的改进,,不是没有资金,只是因为眼光.我要是有钱我就召集人才做这个事,这是音响史上的里程碑.”
我想,这就是发烧精神。
TOP
27#

enrique 在 2005-11-14 13:18:34 发表的内容
网络化时代的付费音乐并非就一定没有前途。相反,付费音乐可以减少中间渠道,把原来被经纪人赚到的暴利直接付给音乐创作,制作者。这样的新的模式其实是有前途的。国外的付费音乐发展的就相当有潜力。




你说的也是,不过我觉得如何能够玩好自己手上的LP、CD、或者SACD更有意义。其实通过讨论交流,对玩好自己手上的LP、CD、或者SACD很有帮助。特别是有一定DIY能力的发烧友,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有会很重要的提示作用。
TOP
28#

dr kuang 在 2005-11-14 16:21:04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14 1:32:35 发表的内容
关于CD制式,2005.11《高保真音响》P21上有音乐传真老板安东尼先生这样一段话;其CD重播的声音缺乏信息量,责任并不在CD格式本身,CD碟上刻录的信号并不比录音母带少,原因就是播放设备没有完全将CD碟中的信号提取出来。如果将这个问题解决了,SACD、DVD-A的意义就不大了。


如果他把这句改成“制造工艺完美无缺的CD碟”就比较合理。
先不提原始的数字文件在储存,编辑,混音过程中的失真问题,就看看目前制作好的WAV音频数据文件是如何制作成CD的过程,就知道CD制式的问题了。
先要把WAV文件转录成CD文件格式的刻录母盘,这个格式的转换有无失真因无法独立对比,暂时还不能完全确定,但在录音室对比过,刻录出来的母盘和WAV文件间差别很容易听得出来,如果原来是高于CD格式的就更明显一些。当然,使用高质量的特别设计的刻录盘和刻录机,使用高质量的电源和讯号传输线材,可以有效地减少部分失真,但暂时还没谁能做到听感无差别的转录。
刻录好的母盘送到压片厂,要经过两次以上转录才制成压片母盘,这两次转录中又会有比较明显的失真。这里失真的程度就和各个厂家的工艺和所用原材料密切相关。
可以肯定的是:根本没有可能有“刻录的讯号和录音母带一样的CD唱片”。当然,如果象雨果准备发行的LPCD 45那样,直接刻录出CD唱片来销售,就可以消除了压片造成的失真。但这样也只是和“刻录母盘讯号一样的CD唱片”。







dr kuang 兄看来是经常接触CD碟片生产发行的人士,关系也比较密切,有机会到录音室对比刻录出来的母盘和WAV文件间差别,非常羡慕阿。
说到CD碟片的生产过程造成的损失,我完全同意你的分析和观点。如何改进生产过程及其工艺,提高CD碟片的质量,看来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根本没有可能有“刻录的讯号和录音母带一样的CD唱片”。当然,如果象雨果准备发行的LPCD 45那样,直接刻录出CD唱片来销售,就可以消除了压片造成的失真。但这样也只是和“刻录母盘讯号一样的CD唱片”。”
雨果准备发行的LPCD 45,什么时间可以面市?很感兴趣。
话说回来,有什么类型的音乐信号载体产品是不需要“生产过程”的呢?LP、磁带不都一样吗?我们希望厂家认真研究“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解决吗?象雨果公司那样的精神和方向,应该是正确的,希望有满意的结果。
TOP
29#

lybxr 在 2005-11-14 12:19:50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14 0:07:15 发表的内容
lybxr 在 2005-11-13 18:27:24 发表的内容

一般的厂家不会考虑缓存和JITTER上的改进,,不是没有资金,只是因为眼光.我要是有钱我就召集人才做这个事,这是音响史上的里程碑.


确实是里程碑,而且很简单就可以做到了,把市面发行的CD全部改成WAV格式,再把民用的CD机改成WAV格式,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得到非常接近原始数字录音水平的声音文件了。


这就是我为什么几个月前的预言里说,以后发烧系统不会出现光盘了,将被硬盘播放器代替.完全解决了缓存和前一个JITTER的问题,但还有后一个JITTER有待解决.

(这里透露一个小秘密.微软公司的老板比尔盖次也是这里的常客,在看了我的预言后深受启发,月前也发表预言说DVD是最后一种以实物作载体的信息媒体,以后将直接用数字传输交流.)




如果成立,如何进行商业化操作?操作机制完善吗?........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乐团或经纪人得不到应有的收入,就算能够启动运行,其质量就无法保证了。
TOP
30#

VV 在 2005-11-14 23:08:35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14 18:48:33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14 17:49:36 发表的内容
现在的市场状况,要大公司提高生产质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它们更关注的是压碟的成本,质量不要继续下降就很不错了。而对于绝大部分消费者,对音质的要求并不高,他们更关心的是内容和价格。
象雨果这样的生产方式只适用发烧小厂,但这些小厂又签不到“重量级”的音乐家。数码科技高速发展,发烧友却要找多年前的数码产品——旧版CD,这才是目前CD工业的悲哀之处。


我原本没有注意大公司CD碟片质量下降的问题,经过对比,的确是那么回事。好阿!象雨果这样的发烧小厂机会来了。
不过今后买碟可要认真了。

=====================

近年所谓
发烧XX厂也不少,入到唱片店可谓林罗满目。可惜。。。。。听着听着连发烧朋迷茫了-------------发烧在什么方面






发烧在什么方面?
丰满、厚实、和谐、自然的声音,除了需要平衡,还需要有丰富的音乐信息量。 这是一种"境界",是HIFI追求的至高无上的"境界"。
建议固定到一家唱片店购买。因为唱片店里试听的系统多数不如发烧友家里的,或者与自己的系统有不同的特点。用心分析了解店里试听系统不同的特点,听“熟悉”了,可以使“试听”更有参考作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