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SACD红不起来想到的 [复制链接]

查看: 80421|回复: 807
51#

JWang 在 2005-11-3 14:17:38 发表的内容
To Raxel

套用我的名言首先的充分理解了,深刻学习好了才能套用。

没玩过多声道SACD也可以体会到SACD的音质,而没玩过LP的发烧友,他们就不了解当今行的通的,参考级的音源。在音响的角度来讲,不是残疾的是什么?前者和后者有本质性的区别。


的确是要理解一下啊,就像有人喜欢不停地说"荒唐",结果却说不清楚究竟什么荒唐了.把没有玩过LP的hifi玩家说是残疾.还真是没看出,和上面没玩过SACD多声道的比喻究竟有多少差别.
TOP
52#

scfan 在 2005-11-3 15:14:01 发表的内容
R兄似乎比较认同RCA出品的SACD,我手头正好有张哈农库特的WP布9现场SACD版本(CD讲解+SACD演出,DSD录制),还有一张DG的普通版数码录音的朱利尼WP布九现场CD,昨晚听下来的感觉是CD听上去像想象中动态巨大音场高宽深的SACD,SACD听上去却像想象中动态小音场矮窄浅的CD,铜管的表现让同一支WP听上去简直就是两个层次的乐队,莫非是两位指挥水平有如此巨大差别?


如果你和我讨论Jazz, 经典摇滚, 人声,我会对版本比较清楚.古典的话,偶尔听听.
TOP
53#

名琴LP 在 2005-11-4 17:23:29 发表的内容
这些LP与SACD系统都是同一档次的东西。
报价都是一样的,最好比较了。


"最好比较了",是指就是比较了这套,还是没有比较?
TOP
54#

Dr kuang 在 2005-11-4 0:46:38 发表的内容
关于生产成本,大约可以知道的是,目前国内的绝大部分唱片公司都没有自己的唱片生产线,而是由一些专门的光碟生产厂家压片,一般的价格是2元/张,如果对压片质量要求高,比如说一个母盘只压两,三千只或更少,单只的成本就会高一些;如果压片量大,超过5K以上也不重新制作母盘的,单价还可以降低(当然,这是以牺牲音质来达到的)。
还有的成本就是包装材料和设计的费用了,这方面不同的唱片之间出入会比较大,但如果是几千张以上,单只成本通常在10元之内。
剩下的成本就是版权,报酬,录音设备的损耗,广告,公司日常开销,这方面出入非常大,不好统计——比如说不同的音乐家间的价码出入非常大;有些出版唱片量少的公司没有自己的录音室,租借或干脆委托其它录音室。
最直接的说法是:国内卖四,五十元/张的唱片,大部分发行量在5K以上就可以赢利。


但如果是SACD,sony要另外收专利费,如果带多声道音轨的,sony还有收双重专利费.加上制作,压片成本的提高.估计以SACD的成本计算,发行5K片要有赢利,你估计SACD单片的零售价大约会是多少?
TOP
55#

这个说明音乐公司,制作人对多声道回放还在摸索,试验阶段.确实有让听音者置身于乐队中间的多声道软件,但我也听到过不少能够正常展现音场,后边只是提供环境声响的多声道.

双声道到多声道,不论录音,混音,对那些大师也是门新课题.DMP的TJ不是说用了4,5年才算掌握了一些.
TOP
56#

开心果 在 2005-11-4 0:09:51 发表的内容
我不是业内人士,具体情况不太清楚,商业秘密人家不会说的。我们这里有一家专门卖正版软件的店铺,生意能维持下来。


生意能维持下来,和工作室制作,生产线压片,完全是两回事情吧.雨林的CD, 40多元一张,能发行多少?如果变成SACD,每片100元或者更高,你说发行量会变成多少?

既然LP好,为什么雨林也只能选1,2张压LP?不是每个专辑发行LP,为什么?可以回答我吗?
TOP
57#

menn 在 2005-11-4 13:23:28 发表的内容
Raxel  发表于 2005-10-31 23:26:37 2005-10-31 23:26:37
    同理,如果您听到1,2张SACD比较好声,您就此认定SACD是好的技术,您同同意吗?
    Norah Jones的SACD双声道是用CD的PCM制作的?格式都不一样!如何制作呀?是否应该是由PCM格式的母带经PCM - DSD的D/D转换制作的?是您的笔误而已吧!Jennifer Warnes的The Well(Cisco Music: SCD2034)的SACD与Norah Jones的这张属同一类型的制作;感觉与相同版本的CD无异,且质感方面感觉还有所不及。


其实现在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技术越来越进步,但有个别人觉得声音反而差了.你觉得不论是DVD-A还是SACD,随着信息量的提高,在其他条件(录音,混音)相等的情况下,是否有助于音质的提高?

Norah Jones的情况和The Well不同.Norah Jones的双声道用的是16/44.1的数码工作母带做的.是已经给CD制作完成后的混音母带,直接去转DSD制作SACD了.用PCM录音制作的SACD很多.但用16/44.1做成SACD的就屈指可数.The Well SACD的声音好过普通CD版本.至于质感方面的落后,我没有这个体会.

经典摇滚专辑
Eagle - Hotel California原来最佳版本是DCC的24K金碟.73年的录音,你可以任意去找不论你什么头版,二版CD,看看有无胜过DCC 97年发行的版本.但是DCC的金碟版本又输给了2001年发行的DVD-A版本(双声道).

Muddy Waters- Folk Singer,经典blues专辑,随便你头版,二版CD去找,能否找到胜过1998年发行的DAD版本?

Patricia Barber - Modern Cool.随便你头版,24K金碟,HDCD去找,请找出一个比MF SACD版本更好的CD版本?



    能明确指出您所谓的“原始母带”之格式?模拟抑或数字?不过按您延续下去的话题看,此处的原始母带指的是模拟形式的,如开盘磁带。
    而您所指“可以获得非常非常接近原始母带的音质”,从实际意义上讲——仅仅是非常、非常接近该原始母带当时所能提供的状态!那么相较于母带之初始状态呢?这也就是个保固、存放状态的的问题了!能否达到您所谓“不仅仅是LP的音质”,那就要看负责制作这A/D转换以及后期混编者的审美情操了!
    相反,若此为数字格式的原始母带,那么在PCM - DSD的D/D过程中,就存在着迄今为止都无法克服的质感丧失的问题了。如何予以克服,这也就是现在SACD难以普及的关键所在!正如重复着20多年前的历史——如何解决模拟转数字时所损失的声音质感与密度;惊人的相似!


我向来都是强调母带折旧的重要性,如果你读过以前我关于LP和CD争论的帖子.但这有个度的问题.是否母带的折旧可以忽视所有其他制作环节上的重要性.是否混音能够起到的作用相对于母带折旧是不值一提的?

而且你也忽视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细节.许多老专辑,40,50,60,70等年代的专辑,在发行CD的时候,并不是总是找出原始母带重新制作的,许多拿了当时制作LP的工作母带,或者备份母带就制作了.而不少专辑在发行再版CD,或者SACD时,反而是找出了原始双声道母带,或者多轨母带重新制作的.比较好的例子就是Rolling Stones, 60年代的20多张专辑再版.所以你强调的头版CD就是好,早发行的版本就是好,本身就是不严谨的.

母带折旧的重要性,我不重复,实际制作的人为的重要性同样重要,天碟榜上的不全是头版发行的版本,DCC, MF的都不是头版制作,说明了什么?所以下结论不要走极端.

至PCM和DSD的质感问题,我持保留态度,因为我没有你这样的体会.我SACD也听了几百张,制作,音质不好的SACD也不少,但如果下个通篇的结论,SACD的质感比CD差,我得不出这样的结论.
TOP
58#

开心果 在 2005-11-3 23:33:34 发表的内容
盗版问题值得商讨,盗版似乎和大众的关系更密切些,虽然烧友也是大众中的一员。但是烧友有其特殊性,他们对软、应件的要求更高,投资比大众更舍得,也就是说他们能承受SACD的正版价,况且他们(部分吧)早就希望新的格式来替代CD。在这种情况下红不起来有点说不过去(指国内的情况)。


你太高估中国市场发烧圈的正版软件消费能力了.方便的话,请E版,或者柏菲,雨林来透露一下平时发行的专辑的发行量吧.更不要说古典专辑的销售数量了.如果一张专辑只能发个几千张,估计这个连引进一条生产线的开销都不够,更不要说配备其他相关设备了.其实如果真正对目前SACD市场情况了解透彻的话,4个字就足以说清楚问题的真正原因了.
最后编辑Raxel
TOP
59#

开心果 在 2005-11-4 0:27:22 发表的内容
表面上看,店铺生意与工作室制作,生产线压片,完全是两回事情,但它们的利益是紧密相连的吧。
雨林过去不出LP ,现在试探性的出些LP,说明什么?


1,那个店铺说不定主要是靠周杰伦,S.H.E.的专辑维持的吧.反正上海的九龙专门卖发烧软件的是没混下去.全国发烧软件卖的好,可能也就李源,南方等几家不超过一个手吧.
2.雨果也发行过SACD啊.偶尔发一张,我不知道说明了什么,还是你直接告诉我吧.
TOP
60#

名琴LP 在 2005-11-4 17:09:36 发表的内容
菜单如下:
唱盘:VPI HR—X
唱头:ZYX冷冻唱头 (唱盘+唱头12.6万元)
唱放:ASR顶级唱放(6万元左右)


EMM Labs的CDSD+DAC6也只有18万定价,实际购买还能便宜不少?你们比较的是这套SACD系统吗?否则好像缺乏信服力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