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SACD红不起来想到的 [复制链接]

查看: 80449|回复: 807
61#

menn 在 2005-11-4 14:18:47 发表的内容
Raxel  该贴在 2005-11-1 0:05:32 2005-11-1 0:05:32 被 Raxel 修改过

    还是后期混编造成的主观听感差异!但是否SACD版本就更接近于正确?我看未必!这还要看重播系统的能力。
    32/192?几乎可以肯定是相关编辑软件的功劳。也就是说,若所须处理的母带是数字格式的PCM,那么在混编时通常会将原来的48KHz/96KHz 16Bit/24Bit插值为192KHz 32Bit进行相关编辑工作;好处在于噪音整形以及动态限幅器使用时,相关实施者可以通过大屏幕看得更多的、细微的图形细节!!!
    从32/192再至DSD?那载体一定的硬盘或DVD - RAM了!直接经数字卡输出至DSD D/D转换器?不大可能!因为SDIF2传输的上限应为20Bit精度。因此可判定处理时使用软件升频为32/192,但输出时仍使用符合传输规定的24/96(可通过外加word clock以及单独L\R来适当超越精度限制)至DSD作编码、译码。使之成为可能,而两品牌音效方面的差异,我个人认为还是来自对这一崭新形式的熟练程度上的区别!


究竟现在的意见分歧在哪里?"但是否SACD版本就更接近于正确",你这个问题,今天,明天,一个月,如果是谈主观感受,是讨论不出结果的.至于32/192.那是Sadie工作台,DXD出来等同于32/192解析度,你可以自己上网查资料,不是什么插值不插值的.就说你的PCM处理,如果只能24/96, 那么DVD-A上面的24/192插值插出来的?你到底说的是你家用电脑,还是人家音乐室专业设备?



   这并不是什么讨巧的方法,相反这就是民用级别芯片在当时未成熟的一种尴尬!名厂还是要注重名声的;既然大家都力推SACD将取代CD(出于远景盈利的目的考虑),那么与其把宝押在当时仍未完善(现在也一样)的DSD处理芯片上,还不如运用自己本身已精研许久的PCM形式作模拟输出前的处理;尽管类型不尽相同,但其格式依然还是数字形式的。
    而您所提及的EMM Labs也同样不是出于解决高频偏歪才坚持使用完全DSD处理的!而是因为要誓死捍卫SACD的声誉,再说还有Meitner这样的超级高手想出了一套独特的传输与处理方式——芯片同样使用BB公司的DSD1700!但通过一特殊的接受回路能将从EMM Opti-Link(ST)预升频的5.6Mhz的DSD信号变换成该芯片可处理的2.8MHz,而在这一解调过程中就嵌入了一独特的过滤器电路将D/A变换时所产生的衍生频域(集中在超高域)进行有效的、可控制的滚降处理……


讨巧指的是,能够在用比较简单的方法, 在损失极小的情况下,达到很高成本能够获得的效果.事实是金嗓子,Esoteric在这方面做不到EMM Labs的水平.至于Meinter想出什么方法,本来sony DSD用的ADC就是他搞的,DAC怎么可能搞不好.而且你把我的意思也说反了.Meinter用DSD信号直接解码,仍然可以解决高频噪音的问题.而不是因为要解决高频噪音的问题,所以使用DSD全线路解码.
最后编辑Raxel
TOP
62#

JWang 在 2005-11-4 10:36:44 发表的内容
先来回答这个主题。首先如果你是一般的消费者,你在中低档的机器是听不出SACD比CD音质好的。就是听得出有一些改进,但是不是值得多花几块钱来买SACD。十个一般的消费者大概十个认为是不值得的。就是听得出,他们也根本就不在乎这种细微的改进。CD替代LP是一个革命性的,CD体积小,超声小,无损伤。CD的那种不自然的明亮感被认是音质上的改善。然后,从生产CD的公司来讲,战略明确。不象SACD和DVD-A的战争到目前还没结束。DVD替代录像带也是差不多的。DVD代替VHS是一个革命性的转折。在今后,Blue-ray或HD-DVD对于DVD来讲,也是一个革命性的转折。本人看惯HDTV了,没法看一般的电视,看DVD都没法接受其图象质量。特别是大屏幕电视机越来越普及的前提下。

关于SACD这个观点不是我发明的,这是很多市场分析专家的观点。我是认为他们讲的有道理。



多声道对双声道是个革命性的转折.只是现在唱片公司,和用户都还没在这方面准备好.

Blu-ray和HDVD的战争也没结束,也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同时在易用性方面也没有革命性变化.就像在普通设备上无法区别SACD和CD差别.在普通电视上也无法区别高清晰和DVD的差别.而要求欧美千家万户把普通电视换成HDTV,没有个5-10年是不会完成替换的.

上面的分析明显在分析SACD/CD,和Blu-ray,HDVD/DVD的时候,采用了不同的思维和标准.
TOP
63#

关于信息量的问题,DAD可以提供24/96回放,DVD-A可以提供24/192双声道回放,24/96多声道回放.而SACD也可以用倍频于DSD以上的DXD录制.
TOP
64#

dr kuang 在 2005-11-4 18:22:38 发表的内容
革命性的音频CD读取系统,可成功克服音频光碟读取误差,把数字讯号“无损”地输送到解码部分,这才是现在市场上最需要的。


这个我有些不同意见.就读取数据的准确性而言,目前的转盘是没有问题的.可以做个试验,用有数码输入的声卡.例如创新的数字声卡,接你CD机的数字输出,放一首歌录下来,然后用EAC在电脑光驱抓轨,比较两个文件,看看有什么差别.一般在正版盘,是没差别的.Jitter是个主要问题.但这个是否"无损"的范畴.可能各人理解不同吧.
TOP
65#

dr kuang 在 2005-11-4 19:20:03 发表的内容
如果CD机没有出错,那么同一原始数据,在不同地方压片有不同声音就肯定是唱片有某个地方出错了,假如上面的推论成立,我们买回来的已经是“存在误差”的数据了,CD机越高档,这些误差就越明显(光盘原始错误占误差的比例越高),“光盘模式才是数字录音的瓶颈”就应该成立了。
而且,如果连普通格式CD都打折扣,有什么理由要我相信它们还能这么好心给我们更高格式的?
其实问题在于,按光盘的生产模式,这种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数字系统的误差,会“随机”地落在任意时刻和频段。


就像你说的模具会有磨损.而且两张CD是否不同,可以用EAC抓轨比较一下就知道了.音乐室可以直接提供源文件让用户下载,保证无损,而且不需要压片,成本低,但唱片公司愿意吗?

就是因为数码的低误差,所以大音乐公司需要考虑许多几十年前不需要忧虑的问题.例如LP,他永远不用担心用户可能获得和母带完全一模一样的拷贝.但数码时代.就需要加密,watermark等来保护他自己的权益.数码时代和模拟时代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现在用户可以获得工作室般的音质已经有了技术可能,但现代市场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CD就本身而言,的确有这种或者那种缺陷,这是由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对数码的认识决定的.如果现在换成改变光盘保存形式,提供硬盘般的CRC纠错吗,但jitter问题仍然存在.
最后编辑Raxel
TOP
66#

menn 在 2005-11-4 14:54:34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5-11-4 14:26:34 发表的内容

    究竟现在的意见分歧在哪里?"但是否SACD版本就更接近于正确",你这个问题,今天,明天,一个月,如果是谈主观感受,是讨论不出结果的.至于32/192.那是Sadie工作台,DXD出来等同于32/192解析度,你可以自己上网查资料,不是什么插值不插值的.就说你的PCM处理,如果只能24/96, 那么DVD-A上面的24/192插值插出来的?你到底说的是你家用电脑,还是人家音乐室专业设备?

    讨巧指的是,能够在用比较简单的方法, 在损失极小的情况下,达到很高成本能够获得的效果.事实是金嗓子,Esoteric在这方面做不到EMM Labs的水平.至于Meinter想出什么方法,本来sony DSD用的ADC就是他搞的,DAC怎么可能搞不好.


    别的先不讨论,但您不知道混编用的数字台是运行图形化软件的吗?


你想说什么?因为是用图形化介面的,所以现在PCM只能编录最高到24/96?这个我的确不清楚.我知道是用图形化介面,但我没听说过因为图形化操作介面造成只能到24/96,能否解释一下?
TOP
67#

dr kuang 在 2005-11-4 18:53:19 发表的内容
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DAT母带机出来的声音要比CD机的“真实感”强很多?
上面所提到的方式,真的没有差别吗?那么EAC抓轨的速度怎么解释?EAC为什么要使用和CD机不同的读取数据的模式?为什么使用同一制作的母带,相同公司在不同地方压片会有声音上的差别?(比如说德国版和法国版)


我上面说的是,给你一张制作完成的正版CD,目前比较好的转盘,1,2W以上的机子,读取上面数据的正确性基本可以放心的.因为有人做过测试.

当然如果你扩展为从录音室的工作台里面的数据,到用户送到DAC解码器前这个链路的问题,我是同意你的观点的.但我们只能控制回放这段.而在制作这段就是唱片公司的问题了.但关键问题是,唱片是否希望,愿意让你获得和工作室一模一样的源文件的音质?
TOP
68#

最后编辑Raxel
TOP
69#

SACD具体的保存文件格式不清楚,但DVD-A和DVD-Video有纠错码的.(如果不对,请指正).

那么你上面说的CD的问题,在DVD-A上面还存在吗?
TOP
70#

松香味 在 2005-11-6 0:52:58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0-31 23:32:33 发表的内容
现在从所得到的消息,以前推出的SACD并没有真正使用上DSD技术。SONY和PHILLIP撒了个弥天大谎,在它们的宣传中,刻意地把它们的SACD和DSD混为一谈,SACD所标称的技术指标,其实是DSD技术的指标,而从未有任何一张SACD唱片达到了由EMM LAB公司开发的DSD技术的指标。一些SACD和原有CD版本听感上的提升是来源于重新制作时,制作者对原有唱片重新混音;而有些听感上没有提升的,是制作者只是使用了SACD的设备把原母带直接转换成SACD格式。



不会搞错吧?不过我接受这样的说法.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86704&ftdate=20051103&nTypeId=10&page=4
最后编辑Raxe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