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n 在 2005-11-4 14:18:47 发表的内容 Raxel 该贴在 2005-11-1 0:05:32 2005-11-1 0:05:32 被 Raxel 修改过
还是后期混编造成的主观听感差异!但是否SACD版本就更接近于正确?我看未必!这还要看重播系统的能力。 32/192?几乎可以肯定是相关编辑软件的功劳。也就是说,若所须处理的母带是数字格式的PCM,那么在混编时通常会将原来的48KHz/96KHz 16Bit/24Bit插值为192KHz 32Bit进行相关编辑工作;好处在于噪音整形以及动态限幅器使用时,相关实施者可以通过大屏幕看得更多的、细微的图形细节!!! 从32/192再至DSD?那载体一定的硬盘或DVD - RAM了!直接经数字卡输出至DSD D/D转换器?不大可能!因为SDIF2传输的上限应为20Bit精度。因此可判定处理时使用软件升频为32/192,但输出时仍使用符合传输规定的24/96(可通过外加word clock以及单独L\R来适当超越精度限制)至DSD作编码、译码。使之成为可能,而两品牌音效方面的差异,我个人认为还是来自对这一崭新形式的熟练程度上的区别! |
究竟现在的意见分歧在哪里?"但是否SACD版本就更接近于正确",你这个问题,今天,明天,一个月,如果是谈主观感受,是讨论不出结果的.至于32/192.那是Sadie工作台,DXD出来等同于32/192解析度,你可以自己上网查资料,不是什么插值不插值的.就说你的PCM处理,如果只能24/96, 那么DVD-A上面的24/192插值插出来的?你到底说的是你家用电脑,还是人家音乐室专业设备?
这并不是什么讨巧的方法,相反这就是民用级别芯片在当时未成熟的一种尴尬!名厂还是要注重名声的;既然大家都力推SACD将取代CD(出于远景盈利的目的考虑),那么与其把宝押在当时仍未完善(现在也一样)的DSD处理芯片上,还不如运用自己本身已精研许久的PCM形式作模拟输出前的处理;尽管类型不尽相同,但其格式依然还是数字形式的。 而您所提及的EMM Labs也同样不是出于解决高频偏歪才坚持使用完全DSD处理的!而是因为要誓死捍卫SACD的声誉,再说还有Meitner这样的超级高手想出了一套独特的传输与处理方式——芯片同样使用BB公司的DSD1700!但通过一特殊的接受回路能将从EMM Opti-Link(ST)预升频的5.6Mhz的DSD信号变换成该芯片可处理的2.8MHz,而在这一解调过程中就嵌入了一独特的过滤器电路将D/A变换时所产生的衍生频域(集中在超高域)进行有效的、可控制的滚降处理……
|
讨巧指的是,能够在用比较简单的方法, 在损失极小的情况下,达到很高成本能够获得的效果.事实是金嗓子,Esoteric在这方面做不到EMM Labs的水平.至于Meinter想出什么方法,本来sony DSD用的ADC就是他搞的,DAC怎么可能搞不好.而且你把我的意思也说反了.Meinter用DSD信号直接解码,仍然可以解决高频噪音的问题.而不是因为要解决高频噪音的问题,所以使用DSD全线路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