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SACD红不起来想到的 [复制链接]

查看: 80295|回复: 807
51#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18 18:09:20 发表的内容
[quote]Raxel 在 2005-11-18 14:27:22 发表的内容

按照LINN的说法,它家的LINN12  LP唱盘轻松干掉CD12,这次168聚会就搞台LINN 12的转盘,看能不能胜过EMM LABS的西装!


这个在以前就说过了:LINN在LINN20刚推出时,就号称“优于任何LP系统”,并在欧洲做了次LINN20和LINN12的盲听对比,目的在于推销LINN20,结果,盲听比较的结果是7成人认为LINN12 LP系统更“好声”。
国内第一台LINN20就是拿到我的一个朋友家试听的(他家的器材在网站上介绍过:LINN12  25周年,BOULDER,PASS  ALPHA,AVOLON),准备卖给他,当时说明“如果好声过LINN12就买这台CD”和LP系统比较后,代理把CD机抬走了。
TOP
52#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18 19:20:25 发表的内容
看来几个版主,从KUANG版到E版,再到周道大哥,一致坚决蔑视WADIA^_^
KUANG版你那几个玩WAIDA 朋友都认为其声音冷,没有感情么?


首先声明:我从没有“藐视”WAIDA,只是认为它不够全面。反过来说:不知道有哪编杂志文章称赞过它“中频密度优秀”,又或者赞它“声音温暖”?
朋友中有玩WAIDA 声音好的,一个用来搭配麦景图和西湖,而且还用上了卡达士的线材。另一个用来搭配GUAD和SP100。麦景图的代理自己说:“麦景图搭西湖,中低频会比较臃肿,欠缺通透。”而GUAD和SP100的声音,大家也应该心里有数。我想,从这两个实践例子,可能无需再讨论WADIA的声音风格了吧?
TOP
53#

kentryfo 在 2005-11-19 20:04:28 发表的内容
大家有考虑过吗?:对于声音来说,就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而言,对于信号误差的控制,模拟要比数码来得容易?!


这个说法可能很难得到认同,比如说在数字式移动电话系统和模拟移动电话系统的比较?因为模拟系统传播的讯号频带一定要比数码系统宽。
或者可否这样表达:对于声音来说,模拟讯号对误差的“耐受力”比数码系统强?
又或者可否这样说:对于人的听觉系统,对模拟讯号的误差不如对数码系统的误差敏感?
TOP
54#

felixcat 在 2005-11-18 10:00:47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18 9:43:15 发表的内容
D版的说法,没有经历,不敢苟同。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17 20:44:41 发表的内容,倒是有同感。制作精良的CD、包括CD机, 听上去丝毫没觉得有“偏冷”的问题。


我也没经历过啊。我昨晚拿出数张LP和CD来听,试图说服自己一定要听出邝版所描述的感觉。结果不管怎么听,怎么留意,还是觉得LP和CD音场、音色都同样逼真啊,真的没法子听出谁有“冷”和“乱”的感觉。我想这会不会是因为我去过的音乐厅的音色都比较冷并且音场都是比较乱的呢?


很遗憾当时没留意FELIXCAT兄的回贴。

如果F兄的CD系统能做到“音色和LP系统一样,听管弦乐团音场不乱”,请公布一下所用CD和配合的系统,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只要不是太偏门的器材,我在国内应该可以找得到,重复实验也应可以得出相同效果?如果确实能做得到,这款器材应该就是普及级民用的“终极CD机”了,必定第一时间购买——因为我由2,3W元的解码一直试到6W的解码,居然始终无法找到能做到两全的,就简单地以为CD系统有这个通病。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F兄的LP器材在国内价格总值要1W多,完全合符测试要求的档次。
TOP
55#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20 13:14:42 发表的内容

这就是我中意WADIA的原因,大型管弦乐团的强奏时有很好的声场及能量分布稳定度^_^


它的这个优点我也非常喜欢。
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试用它来播EMI的拉宾套装,其中的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又或者大卫的《苏格兰幻想曲》。除非是后面搭配了中低频膨胀的系统,否则,出来的小提琴刺耳的高音恐怕不是很多人能接受得了。而这样看似“互补”搭配的系统,在播放低频量感较重的唱片——比如说DECCA布列顿的《简单交响曲》时,低频分析力不足的缺点又会暴露出来。
在10W元级的CD系统,我暂时还没有发现“音色”和“音场”都能兼顾的。我怀疑:是不是CD格式把“信息”平均分配到20~2万这么宽的频段,而在人耳敏感的中频段信息量相对不足,所以做成较严格符合技术规格要求的CD机会存在“中频密度不足”的缺点。而有的CD机,为了迎合人耳的听觉特性,为了突出中频段,刻意削减了高低两端的信息量,结果“中频密度”是有了,但因削减了两端,包括部分高次谐波和微弱环境超低频背噪,而这些正好是再现音场,层次等的细节的关键。
TOP
56#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21 0:10:37 发表的内容


KUANG版有机会去听听德国AUDIO NET的DVD-AUDIO机^_^


实在太少人买高档的纯DVD—A的机了,国内的代理通常要有人下了定金才进货。不容易有机会试听,要借出来和其它机比试就更难了。而且就算找到了机,暂时可找得到供SACD和DVD—A比较的,合适的唱片只有一张麦景图试音碟。
TOP
57#

felixcat 在 2005-11-20 8:06:05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20 3:23:41 发表的内容
很遗憾当时没留意FELIXCAT兄的回贴。

如果F兄的CD系统能做到“音色和LP系统一样,听管弦乐团音场不乱”,请公布一下所用CD和配合的系统,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只要不是太偏门的器材,我在国内应该可以找得到,重复实验也应可以得出相同效果?如果确实能做得到,这款器材应该就是普及级民用的“终极CD机”了,必定第一时间购买——因为我由2,3W元的解码一直试到6W的解码,居然始终无法找到能做到两全的,就简单地以为CD系统有这个通病。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F兄的LP器材在国内价格总值要1W多,完全合符测试要求的档次。


很简单的一个组合:Sony 5ES+Luxman 505S+Jamo Concert 11。

我不是说我的组合是这个价位最完美最终极的,比它更好的选择肯定还有很多很多。只是拿它来和我听现场的感觉来比,我觉得它能让我有如在现场的感觉,符合我的口味。


喔,知道了。
不如你自己试试这样听:用一张你曾介绍过的那张EMI天使版CD——布尔格隆德指挥的《列宁格勒》来测试,在第一乐章序奏时,我可以肯定这张唱片有着宽广的音场和良好的分隔度,每组乐器有良好的定位和空间感;当插段到高潮时,这样的音场,分隔度,定位和空间感仍能维持吗?千万不要说:在现场听大型管弦乐团的强奏时也会出现这样“乱成一团”的现象!
先声明我不敢说我自己一定没说错,但这套组合,恐怕无论配合何种高档声源(包括LP,CD,SACD),在重播任何大动态管弦乐录音时根本不可能达到保持“宽广的音场和良好的分隔度,每组乐器有良好的定位和空间感”这个标准。我甚至武断地认为这套组合在重播唱片时瓶颈更多是在于器材而不是声源的不同了。而且我敢肯定,如果你换一台功放(比如说麦景图6850),效果提升绝对会比把荷兰版EMI换成德国天使版EMI大得多。
TOP
58#

felixcat 在 2005-11-20 23:15:40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20 13:09:55 发表的内容
喔,知道了。
不如你自己试试这样听:用一张你曾介绍过的那张EMI天使版CD——布尔格隆德指挥的《列宁格勒》来测试,在第一乐章序奏时,我可以肯定这张唱片有着宽广的音场和良好的分隔度,每组乐器有良好的定位和空间感;当插段到高潮时,这样的音场,分隔度,定位和空间感仍能维持吗?千万不要说:在现场听大型管弦乐团的强奏时也会出现这样“乱成一团”的现象!
先声明我不敢说我自己一定没说错,但这套组合,恐怕无论配合何种高档声源(包括LP,CD,SACD),在重播任何大动态管弦乐录音时根本不可能达到保持“宽广的音场和良好的分隔度,每组乐器有良好的定位和空间感”这个标准。我甚至武断地认为这套组合在重播唱片时瓶颈更多是在于器材而不是声源的不同了。而且我敢肯定,如果你换一台功放(比如说麦景图6850),效果提升绝对会比把荷兰版EMI换成德国天使版EMI大得多。


多谢邝版意见。听过了,全部要素仍然能够维持。

当然高档一些的器材肯定会能做得更好,不然的话谁愿意掏钱买呢? :)


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只有一种可能性了——你的系统在任何时候听管弦团的录音都没做到“宽广的音场和良好的分隔度,每组乐器有良好的定位和空间感”。因为曾经在总价值数十万元的系统上试过这张CD,结果没能做到这一点。
TOP
59#

按你的要求,如果有机会,听听用顶级直线臂的LP系统,比如说CLEARAUDIO,Goldmund的重盘加直线唱臂组合,我想你会找到自己想要的声音。
我认识一个超级LP发烧友,他对重播的要求和你所说的一种非常接近。他自己介绍器材为高文LP唱盘直线臂,加全套STUDER,问他为什么这样配,他这样说:因为刻盘机是直线循迹的,要最接近母盘,就应该用直线唱臂;因为60年代大公司的录音室基本都用STUDER,要最接近录音母带的效果,所以用STUDER。一张好唱片放到转盘上,唱针放下,接着就应该听到50Hz的低频背噪,然后在音乐开始前,一些唱片上你可以听到录音师推动控制杆的细微声音,接着音乐开始,仿佛乐团就在你面前开始演奏,而你就站在指挥的位置上,中途,你还可以听到乐队中翻谱的声音,提琴手碰到了别的什么东西(当时他描述的是DECCA安塞美指挥的《鹅妈妈组曲》)。
这种以“百分百发掘唱片中全部信息”的音响理念,可能会比较符合你的风格。
TOP
60#

felixcat 在 2005-11-20 3:46:17 发表的内容

所以说不要误以为CD在任何CD机上播声音都大致一个模样,要设计和制造真正能发挥出CD威力的唱机,难度极大,它所花费的成本和人力物力,不是那些Hi-End级别的LP唱机所能比拟的。


这点绝对赞同。
初步想到的就有下面这些方面:
1:和顶级的LP转盘一样要有严格的避震,这个可以借鉴顶级的LP系统,“硬”式避振可以借鉴CLEARAUDIO最新的旗舰LP转盘系统,还有些非常合理(但昂贵)的“软式”的LP转盘悬浮避振系统,比如说液浮和气浮。
2:一台到达或者接近现在的原子钟水平的精准时钟,这项做价非常可观,必需在技术上有所突破。
3:严格处理的无干扰电源以保证时钟的准确和机芯马达的绝对平稳运转。分体式设计,电池供电应该可以达到要求了。
4:精度和灵敏度远超过现在顶级LP系统使用的气浮直线唱臂的机芯——因为光头比唱臂轻得多,CD的光头部分这点现在应该已经做得不错了,比如说CDM—PRO就用了磁浮技术,效果也很出色。
5:一套瞬时转速接近“绝对稳定”的驱动系统以达到“绝对稳定的数据流”。要用机械系统做到“绝对稳定的数据流”近乎不可能,“预读”的方式是一个有潜力的解决办法,也已经有厂家开始常识了。
6:对外界环境干扰的有效控制,这点目前已经基本解决了。
7:精准的解码芯片,这方面现在做得已经足够好了,当然还可以提高的。
8:性能优异的模拟放大部分,这部分更加是已成熟技术了。
但即使做到了上面这些,能解决的还只是“唱片重播”这一环,还有“唱片制作”这个环节呢?这部分要解决,看来至少必需要跳过“压片厂”这一步,象雨果准备做的那样,直接刻出“母盘级”唱片供应市场。寄希望于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唱片公司会为满足部分高端消费者要求,以双方可接受的价格出售“母盘级刻录版”唱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