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SACD红不起来想到的 [复制链接]

查看: 80202|回复: 807
41#

数码编辑所用的调音台的存取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要负很大责任,单纯对于数字来说,这样的改变对数据未必会失真,但在编辑时,这些过程要通过调音台的硬盘存取来完成,现在觉得数字音频文件存取,在现在的条件下,无论通过何种方式来进行,失真几乎无法避免。而数码的失真,对于人耳的听感,又比模拟系统的失真似乎更敏感。模拟系统对减少失真,主要是通过工艺提高仪器的精确度来进行;数码系统则需要改进运算方式来进行(推倒重来),希望有人能够开发出“无损存取”的调音台。
可能是出于上面的原因,现在一些非常注重音效的发烧厂家采用了些不寻常的方式来完成混音过程。比如说TELARC的AAD方式(有点搞笑的是,在AAA时代,他们是带头搞DDA的,现在DDD时代,他们又转回搞起AAD);还有数码直刻——用麦克风的摆放和输入电平来完成混音,这个更是干脆回归到早期立体声时代,这种技术用在小编制的演出时效果较好,大编制如大型管弦乐团和歌剧时就非常困难,但并非无成功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几乎已经随着从事第一代模拟立体声录音的录音师们作古了。
TOP
42#

上面的讨论如何用于解释同规格音频光碟和DAT之间的声音差别?进一步,如何解释数码录音的音频CD和LP之间的声音差别(如果认为数码录音的CD比LP声音优胜,这个问题就不必讨论)。
TOP
43#

这些“提升”只是对等响曲线的调整,可以做出比早版更“清晰开扬”的听感,在这个同时,往往就带来“密度感不足,音色单薄”的问题,不会象某些唱片的宣传时标榜的“大幅度提升信息量”。
TOP
44#

问题在于你的这个理论只是通过你对CD系统的经验得出来的,当放到其它格式的数字录音时不适用,换句话说,有符合你的条件(数字录音),但不符合你的理论(数码瓶颈)的现象存在。
这不是竞争问题,如果想证明“数码瓶颈理论”,必需可以适用于“其它格式的数字音源”,否则,你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就有问题了。
TOP
45#

松香味 在 2005-11-11 10:32:28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兄;你提的问题比较模糊,“数码录音的音频CD和LP之间的声音差别”,你的意思是不是说LP的声音是“固定不变”的一种特色?或者数码录音的音频CD的声音也有“固定不变”的一种特色?解释这两者声音差别?如果这样,就不好说了。
母带录音方式不一样,声音肯定不一样,如果用同样录音方式的母带同时制作CD和LP,后期处理不一样,声音也不一样。
如果用同样录音方式的母带,后期处理也相同的母盘,同时制作CD和LP,好的CD和LP会有几乎相同的声音。而且我认为,CD还应该胜出。
需要说明一点;所谓“好的CD和LP”,指我上一帖中提到的,已经足够重视解决了CD、LP的“瓶颈”问题的情况,不能用“价格相同”的概念理解。
关于CD、LP声音上的差别,上一帖是我的观点和解释。而且我认为CD会胜出。参加你的讨论,主要是想把你提出的主题弄明白。


确实有点含糊,因为部分内容已经在前面的贴子中讨论过,这里有点省略了。
那么这样说:光碟音频CD格式,出来的声音失真要比DAT带(非光碟CD转录)的要明显,这个现象如何用“数字瓶颈”理论来解释呢?而且,用“相同的一个解码器”,用光盘和DAT机分别作数字输出时,两者的声音差别依旧存在。
至于数码录音的LP和CD的声音差别问题,既然你“认为”这种情况下CD胜出,虽然可以举出反证,但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TOP
46#

petershao 在 2005-11-14 19:51:06 发表的内容
名琴LP 在 2005-11-14 10:34:26 发表的内容



[以目前音响的最高品味来说还是LP胜,我们是用人耳,而不是用什么东西去测量得来的。


LP人对CD人居高临下心态的真实写照。[/quote]

这么说还有很多两样都玩的就应该是“人妖”了,如果再玩SACD和DVD—A,甚至再玩家庭影院,那么有应该如何称呼?
提供几个选择方案:
怪胎
ET
异型
变种特工
生化战士
TOP
47#

enrique 在 2005-11-17 19:03:29 发表的内容
讨论出真知. 简单的说, 顶级LP系统音效和顶级CD/SACD系统音效都很好,但LP碟好声的数目远远不如CD碟好声的多. .


在我自己的经验中,不太支持这个说法。
TOP
48#

如果按照我自己的聆听经验,非常想说的一句话:现在实验室中关于CD和LP听感比较的研究全部是扯蛋!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听的,只想找人解释一下,为什么CD系统中,听人声和小提琴有“真实感”的,听管弦乐团时音场就会乱作一团(比如说卖价十多万的LINN20);听管弦乐团音场自然的,人声和弦乐就明显偏冷(比如说怀念的顶班系统)。而且最难理解的是:上面这个现象适用于任何档次的CD系统。
频宽和抽样频率完全不能用于解释上面的现象——因为CD系统可以做到上面两项要求中的一方面,但就算用到十多万的任意CD系统,都不能兼顾两方面。
按我目前知道的任何理论,都无法解释上面这个现象!无论有何种理论,我就是是无法找到一款能做到两方面都优秀的CD系统,但在万元级的LP系统,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兼顾,真是莫名其妙。
而最难解释的是,这个现象竟然会延续到DVD—A和SACD系统。
我的感觉是:现在的科技对于人的听觉研究实在太肤浅了。
TOP
49#

我不知道每个人的具体标准如何,倒是想知道如果在你试WADIA的组合上听LINN20(或者风格类似的CD系统),弦乐,人声方面你的感觉又如何?LINN20现在虽然不再是“机王”,但真要比它全面优秀的CD系统,恐怕在10W内仍然很难找得到。
我有几个朋友都正在或者曾经是用怀念的,从25到27都有,对这个牌子CD机的声音还比较熟悉。
TOP
50#

Raxel 在 2005-11-18 14:27:22 发表的内容

说LP好的时候,都是说万元的LP系统就能多么多么好,真得比的时候,就不行了.都要几W的LP系统才行了.万元的LP.转盘+唱头+唱放.能否报个具体配置出来,可以符合上面说的,做到十多WCD机都达不到的水平的.


如果我没记错,我自己从来没有说过要“几W元级的LP系统才有得比”的话,我所说的水平是“人声和弦乐听感不冷,管弦乐团音场不乱”这个标准,一套经准确调校的,入门级万元左右的君子或PRO—JEC都可以轻易做得到,但还没有机会领教过那套CD系统做得好的。而且,我很怀疑持反对意见的到底有几位DX认真比较过10W以上的CD,4W以上的解码这个档次的器材?如果有能同时做得好这两点的CD器材,那请告诉我具体配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