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SACD红不起来想到的 [复制链接]

查看: 80198|回复: 807
31#

就是因为听过有低格式的数字录音,转制成SACD后声音改善了,想不明白其中道理才有此一问。
不过现在EMM LAM自己出了台SACD机,好象就有把CD转DSD后再解码的功能,找个机会亲自试试它,就可以知道到底DSD技术的原因,还是重新混音的原因。
TOP
32#

重起 在 2005-11-7 15:54:20 发表的内容

DVD-A vs CD,高解析度令听感有合理的提高吗?
SACD vs DVD-A,DSD和PCM录音/重播到底哪个更优?


第一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原始记录的音频数字格式要高于16BIT44.1Hz。但市场上可供应的品种比SACD还要少得多。
第二个问题,目前因为还没有DSD的数字调音台,SACD绝大部分都是经过PCM录音处理后再转成DSD,无法合理比较。
而且,用什么设备和唱片来做这三者比较才最合理呢?
TOP
33#

欧美和日本的情况不清楚,国内和港台就真“私藏母带”的事——唱片公司把原始的模拟或DAT母带存进电脑硬盘,再刻了光盘WAV文件后,为了节省成本就不再保存原始母带,我就知道有从事录音的把这些DD私藏了的。有段时间很多录音室淘汰数码或模拟母带机,他们又低价买回家“自己没事儿享受着极品音效而偷着乐”。想起来就恨得牙痒痒的。
TOP
34#

Raxel 在 2005-11-7 16:17:45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7 16:06:42 发表的内容
从现在的音频CD重播设备,根本不可能完全得到准确的(或者说人耳听感无差别的更合理)音频信息。
如果不相信的朋友,不妨试试有没有办法“翻版”出一段盲听和原版CD无差别的音乐来?不一定复制成CD音频光碟,开盘模拟母带,DAT母带,WAV文件,什么都可以。


所以,现在的技术需要从模拟向数码进步,模拟技术从根本上是无法实现不失真复制的,而数码技术提供了这种可能.CD作为第一个数码产品或许没有实现,但这个发展方向肯定是对的.而且这个CD复制的问题,不是数码本身的错,而是CD-DA的问题.


赞同!
我一直就这个观点,就是CD音频光碟这一形式的错。
第一个错误是:早在SACD和DVD—A之前,PCM数字录音早已开发了24bit192Hz甚至更高采样的技术,但限制于第一代CD红皮书制定的过时落后格式,我们却无法得到更优质的数据声源。
第二个错误是:光碟记录音频CD的方式,使我们不可能得到正确的音频数字。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电话线接收到数字正确的EMAIL,但即使用几万元的转盘,上万元的数据线,居然无法把音频数据正确无误地传输到解码部分!这实在是最不合理的数字技术了。
TOP
35#

Raxel 在 2005-11-8 0:01:50 发表的内容

LP的历史财富不能否定,那些大师的经典作品也是模拟技术的受害者,随着模拟母带/LP的折旧,历史财富渐渐远去..头版LP越来越珍贵.也渐渐失去了原来的职能用来被欣赏.


对于模拟系统,同一唱片公司,不到十年前制作的LP唱片,到现在重制就已经大打折扣,可见模拟母带的折旧有多么快,最要命的是,我想听的基本都是模拟时代的录音。如果现在再不收藏,以后就更难了。
至于数码产品,之前出了CD,现在又有SACD,可能不久又有其它什么D,理论上只会越来越好,所以不用着急。
TOP
36#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8 12:11:27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7 23:56:20 发表的内容
欧美和日本的情况不清楚,国内和港台就真“私藏母带”的事——唱片公司把原始的模拟或DAT母带存进电脑硬盘,再刻了光盘WAV文件后,为了节省成本就不再保存原始母带,我就知道有从事录音的把这些DD私藏了的。有段时间很多录音室淘汰数码或模拟母带机,他们又低价买回家“自己没事儿享受着极品音效而偷着乐”。想起来就恨得牙痒痒的。


难怪有一帮人手中上千母带,原来是不法手段得来的!国外也有利用职务之便COPY工作母带的。。。

再透露一个秘技,只告诉你,不得外传:
CDR的寿命太短为此——
到二手市场找一部HIFI级,带digital out的录像机(DX们推荐SONY),可以代替CDR。不少当年的专业数码录音,就是用这个来当开盘机用的。录像磁带这么宽,怎么看都很发烧。
花多点钱,可以买到卡式DAT机(DX们还是推荐SONY),但DAT卡带既难找又贵。
要不,你的电路技术比较好,就试试自己动手,找台DV,看看能不能摩改一下当DAT用,这家伙可是1394接口,很有发烧潜力,DV磁带倒是价格合理又容易找。
搞好之后,就挖空心思,不择手段找原始数字文件吧,哪怕只能找到有限几个,也可以加入“偷着乐”党,升值潜力难以估计呢。
TOP
37#

Raxel 在 2005-11-9 12:28:19 发表的内容

而你说的再版不如头版的情况,绝大部分是模拟母带的专辑.数码录音的情况,更多的是表现出差异,而不是优劣.你可以给我几个具体的例子,数码录音,同一个混音版本,同一产地,但你听出了再版比头版有音质劣化的情况.我想你能举出的例子,最终会发现基本都是模拟母带的录音.


这个说法就和事实有比较大的偏差了,80年代第一版发行的数码录音的唱片很多,以古典音乐为例,听听PHILLIP,DG,CHANDOS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首版唱片和现在的新版唱片,如果不经过重新混音的,声音衰退是非常明显的。
TOP
38#

Raxel 在 2005-11-9 20:40:46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1-9 20:10:48 发表的内容
这个说法就和事实有比较大的偏差了,80年代第一版发行的数码录音的唱片很多,以古典音乐为例,听听PHILLIP,DG,CHANDOS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首版唱片和现在的新版唱片,如果不经过重新混音的,声音衰退是非常明显的。


那请谈谈你对数码录音声音劣化的看法和理解.


前面都说过很多了。
1:混音后的数据储存问题
如果是经过音频工作站使用CDR,硬盘储存的话,声音劣化相当明显,具体原因还不完全清楚,感觉可能跟声音文件的“时基”特性有关。
2:DAT母带的折旧问题
DAT是用磁带来记录数字讯号,这样,可以影响模拟母带的因素同样会影响DAT母带,比如说发酶,褪磁等,但可以肯定问题不会象模拟母带这么严重。
3:这里是一个完全未经验证的个人想法——即使是完全没有丢失原始数据,但如果使用和当时录制和制作不同的设备,一样会带来误差。
说起来比较复杂,原因也有待考究。雨果的老易曾经提到过一个现象:一条录制好的DAT母带,使用录制所用的机器来播放效果最好,使用相同厂家的机器比使用其它厂家的机器效果好,也就是说,用SONY的DAT机录制的DAT母带如果在其它牌子的DAT机上播放效果不如在SONY的DAT机上好,而后者也不如用录制所用的DAT机重播好。但我觉得应该是要在档次大约相同的专业器材前提下,或者只用DAT机的数字输出功能,上面的结果才能成立。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即使有保存完好的DAT母带,在经过近20年后,用现在的设备播放当年的母带,有没有出现误差的可能,如果有,可以避免吗?
当然,这个问题同样作用于模拟母带的情况,所以有些模拟录音的唱片(包括CD和LP)在重新制作时就强调使用了当年制作的设备,但数码录音的唱片这个提法目前还比较少见,更多的情况是强调“使用新技术重新制作”,而对于很多“头版CD玩家”(比如说felixcat大侠)来说,好象都不太认“新技术”这个帐,除了工艺原因,会不会有这方面的原因呢?
TOP
39#

1:这里所说的“头版”,范围缩窄一些到80,90年代——还没有使用硬盘和CDR作储存的时代,而唱片公司出于维护成本考虑,现在没有保存下DAT,只记录了硬盘和CDR数据,而这是“很常见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似乎可以解释“头版”和“再版”的问题。
2:DAT磁带要达到“妥善保存”的条件,需要一笔长期投入的维护费用,比如说恒温设备等,对于唱片公司来说是个不少的经济负担,尤其是有大量母带,而经营状况又不甚理想的唱片公司,压缩这方面的费用实在是无奈之举。这个虽然不是DAT的错,但在现实中却是个必需用金钱来解决的问题。
或者在不久的将来甚至现在,已经有了“低成本妥善保存音频数据”的技术,但对于大量已经遭受损害的原始文件部分,数码技术虽然对于模拟技术上有所提升,但现实上并未能提供所当年宣传的“无损复制和保存”的效果,结果是现在很多“再版”的数码录音,并未达到“头版”的效果。
TOP
40#

好象和压片批次有关,辨认CD压片批次我不怎么在行,有些经营CD唱片的和“头版CD迷”们就比较了解情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