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SACD红不起来想到的 [复制链接]

21#

Raxel 在 2005-11-4 0:31:00 发表的内容
[quote]开心果 在 2005-11-4 0:27:22 发表的内容
表面上看,店铺生意与工作室制作,生产线压片,完全是两回事情,但它们的利益是紧密相连的吧。
雨林过去不出LP ,现在试探性的出些LP,说明什么?

Raxel 在 2005-11-4 0:31:00 发表的内容

1,那个店铺说不定主要是靠周杰伦,S.H.E.的专辑维持的吧.反正上海的九龙专门卖发烧软件的是没混下去.全国发烧软件卖的好,可能也就李源,南方等几家不超过一个手吧.
2.雨果也发行过SACD啊.偶尔发一张,我不知道说明了什么,还是你直接告诉我吧.

以古典、经典曲目为主。
雨林出LP ,说明LP 是长青树?
雨果发行SACD,说明什么?
TOP
22#

数码就这样玩完了?
TOP
23#


开心果 在 2005-11-4 0:27:22 发表的内容
表面上看,店铺生意与工作室制作,生产线压片,完全是两回事情,但它们的利益是紧密相连的吧。
雨林过去不出LP ,现在试探性的出些LP,说明什么?

Raxel 在 2005-11-4 0:31:00 发表的内容

1,那个店铺说不定主要是靠周杰伦,S.H.E.的专辑维持的吧.反正上海的九龙专门卖发烧软件的是没混下去.全国发烧软件卖的好,可能也就李源,南方等几家不超过一个手吧.
2.雨果也发行过SACD啊.偶尔发一张,我不知道说明了什么,还是你直接告诉我吧.

开心果 在 2005-11-4 0:44:55 发表的内容
以古典、经典曲目为主。
雨林出LP ,说明LP 是长青树?
雨果发行SACD,说明什么?

刚才打电话问了一下,周杰伦,S.H.E.的专辑没有现货,需要的话要预定,一般每月的预定量在3 到 5 张,基本是学生。
最后编辑开心果
TOP
24#

开心果 在 2005-11-3 13:59:09 发表的内容
DVD红是事实,但DVD与VCD比优势是明显的。SACD与CD比优势明显否?为什么还没有盗版?

Raxel 在 2005-11-3 14:04:17 发表的内容

不知道你在国内是什么时候开始玩DVD的,但DVD机的大面积上市,是在98年后半年有盗版出现以后.SACD没有盗版,当然是因为没有破解.dCss如果没有那个程序员的错误,不出现破解,你现在看的DVD盗版还是得用机子转录的,效果怎么样就难说了,是否会像现在这么红,我也不清楚.

盗版问题值得商讨,盗版似乎和大众的关系更密切些,虽然烧友也是大众中的一员。但是烧友有其特殊性,他们对软、应件的要求更高,投资比大众更舍得,也就是说他们能承受SACD的正版价,况且他们(部分吧)早就希望新的格式来替代CD。在这种情况下红不起来有点说不过去(指国内的情况)。
TOP
25#


开心果 在 2005-11-4 12:49:08 发表的内容
    我不是仅以我的系统的表现就得出结果,别的系统也听过。且是综合别的烧友的听音感受。

    另外我觉得你没有完全理解我顶帖的意思,我是用低频时的抽样点已经很多,但低频还不理想的事例来说明抽样会引入干扰。

menn 在 2005-11-4 13:29:32 发表的内容

    您似乎也没有明白我的意思——在低频方面的表现,并不是CD不如LP,更不是取样率偏低的原因;而是恰好相反的,您或您朋友的LP系统都还未进入最佳之状态!也就是说,LP系统调整好了才可以在低频表现方面接近或等同于CD。但在CD中高频表现的方面,您的这一套采样率程度决定品质的理论才有可能成立!


在低频方面的表现,我并不是说是因为取样率偏低的原因,相反我认为已经够了。就取样率这点已有共识。

但感受正好相反,我和我的朋友认为LP的低频更有音乐味,更耐听。我朋友在北海听到的最好的LP系统(我没听过):
[upload=jpg]Upload/20051141359586012.jpg[/upload]
TOP
26#

开心果 在 2005-11-4 1:07:52 发表的内容
数码就这样玩完了?


老浦东 在 2005-11-4 8:43:14 发表的内容
根本不必如此忧心忡忡,数码音响是一股不可抵挡的洪流。必将以主流地位统治音响世界,其他形形色色的东西只能乖乖地俯首称臣,成为遗老遗少家中的宠物。

怪我没说清楚,我的意思是说数码仅玩到CD就很难再有什么质的飞跃了。
TOP
27#

enrique 在 2005-11-4 20:34:27 发表的内容
CD之所以声音不一样,和存储方式有关,因为CD DA不是以文件方式存储的,而以音轨方式存储,不能保证两张内容看起来一样的碟的文件是存在一个位置,一般说来,offset 总会有差异,所以直接比较两个CDDA 抓轨的WAV如果不是一批盘的话会有很大不同,但实际的有声音的部分是非常相似的。

为什么不是全等?

因为一是CDDA格式固有的缺陷,如果有数据错误的话也不容易发现。虽然有C2纠错,但是一般情况下都不用,一般光驱也不支持纠错。所以如果用较差的光驱去拷贝,那么即使不报错,实际上也有错。

这种机制对于消费者不是一件好事,除非你拥有压盘很好的正版,但对于发行商则是好事情。如果你很容易就拥有了100%正确的数据源,那么他们的头版和再版还有廉价版还有啥区别?

DVD-A, SACD等克服了这个CDDA缺乏有效的纠错机制的问题,或许正是发行商意识到了这个对消费者大大有利,对他们则不是很有利的技术,所以DVD-A,SACD发展的才不是非常顺利。


这些理由好象经不起推敲吧。

假如你有了一张头版的,你还会去买它的再版、廉价版?

假如 SACD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很多烧没有不升级的理由,他们又捞一把。

另一方面,烧友一代接一代,需求量不会饱和的。
TOP
28#

[quote]menn 在 2005-11-4 12:07:01 发表的内容
您的听音经验的确有问题!与其说在低频的还原上CD赶不上LP,倒不如说是CD集中在高频段上的表现不如LP。相反,单就CD的低频而言,无论在动态表达、质感、清晰程度等方面都已经能与真正好的LP系统不相伯仲了,至少现在如此!而您所感知的低频不如LP,我个人认为还是由于您的LP系统在结构方面未进状态所至,应从唱头、唱臂、轴承、基座等的结构稳定性入手调整,并尽量使用自带低频截止的唱头放大器,去过滤掉因上述结构部分不稳定而产生的极低频杂音,或直接称之为失真。也只有这样才会从LP系统上得到一正确的低频回放!此时再与CD系统的重播相互比较,您也许就能明白我为什么仅从高域表现力方面去这样描述CD与LP之间的差别了。
    有了这样一个最基础的认识后,您所描述的通过取样率去比较两种媒介优劣的问题也就可以成立了!
quote]

我不是仅以我的系统的表现就得出结果,别的系统也听过。且是综合别的烧友的听音感受。

另外我觉得你没有完全理解我顶帖的意思,我是用低频时的抽样点已经很多,但低频还不理想的事例来说明抽样会引入干扰。
TOP
29#

Raxel 在 2005-11-7 17:20:01 发表的内容
科学有局限性,所以在不断的发展,第一辆汽车开不到200公里/小时以上,但不能否认生产第一辆汽车时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而你上面想通过正弦波来研究CD和LP差异问题,本身这个命题就有我提出的诸多,不合理不严谨的地方.而且你并不能给出合理有效的解释.

所以请不要把你上面的方法等同于严谨的科学研究.


我不是通过正弦波来研究CD和LP差异问题,这是以前做的一个试验,现在是顺着JWang大侠的那几张图,想说明示波器只是一种精度不太高的测试仪。

请教一下,怎样科学研究才是严谨的科学研究?
TOP
30#

Raxel 在 2005-11-7 17:50:13 发表的内容
不严谨就不要这么做不就可以了.如果你提出一个用正弦波什么的来比较,自然要经的起大家推敲.有漏洞,或者有不合理的时候,那么出来的结果就没有你预期的意义了.

信号源相当于从模拟调音台来的信号,CD机出来的信号就是经过一系列数字处理后还原出来的信号。这样的对比有什么不可以?
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TOP
31#

用波型分析不是不科学,相反它是最科学的手段之一。但要选好适当的条件。象JWang大侠所选的频率就显得太高了,效果虽然明显,对CD来说,同选10Khz的正弦波没什么区别。

另外波型分析法是一种快速但精度不太高的测试方法。正因为精度不太高,所以它不能反映出LP与CD的那点微小区别。只要有一台全模拟的信号发生器和一台CD机,我们就能够在播放的声音里感觉到它们的区别。
TOP
32#

Raxel 在 2005-11-7 13:35:18 发表的内容
开心果 在 2005-11-7 13:25:07 发表的内容
用波型分析不是不科学,相反它是最科学的手段之一。但要选好适当的条件。象JWang大侠所选的频率就显得太高了,效果虽然明显,对CD来说,同选10Khz的正弦波没什么区别。

另外波型分析法是一种快速但精度不太高的测试方法。正因为精度不太高,所以它不能反映出LP与CD的那点微小区别。只要有一台全模拟的信号发生器和一台CD机,我们就能够在播放的声音里感觉到它们的区别。


根据上面所说,就科学研究的角度而言,有非常多不严谨的地方,从而导致结果毫无实际意义.

1.你比较的是什么?是LP和CD的播放效果,还是模拟和数码录音的差异?还是模拟音源在PCM编码后产生了多少误差?究竟比较的主体是什么?
2.LP和CD有一个压片,生产,播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自都会有劣化音质的因素.
3.在回放的时候,LP和CD设备不同,都会直接影响回放效果,不同的转盘,唱针,调试,CD的DAC解码器,线材等等.你怎么知道最终的结果是哪部分起了主要影响作用?
4.退一万步来说,就是你上面能够得出客观的结果,那你只是说明了在这个频率2者的差别.你需要从20-20K,每个频率测试一下,最后整体比较你还要对各个频段失真进行加权,各个频段对整体的比重是多少,谁说了算,怎么来计算???

我个人觉得,不论从哪方面而言,这种波形比较,既不能反应实际情况(LP,CD真实的回放效果),也不可能实际实现(20-20K,你都去比一下?).结果更是说明不了丝毫问题.


我的测试是非常简单的那种,用CD机播放一些正弦信号,用信号发生器(自制较简易的那种,就失真度而言比CD的标称值大许多)产生同一频率的正弦信号。这两种信号用示波器是看不出区别的,但是经过音响系统后就能听出区别了。

就这个结果当然不能作为评判CD优劣的依据,但和其它的对比结果就可汇成重要的依据了。

“就科学研究的角度而言,有非常多不严谨的地方,从而导致结果毫无实际意义”。

CD是在严谨的科学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但落下数码声的结果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实际意义?
最后编辑开心果
TOP
33#

JWang 在 2005-11-7 6:32:43 发表的内容
再来讲SACD和LP在音质上的比较。CD不用比了,CD可以讲是完全败北的。但是我还是拿CD来讲,进一步地再涉及SACD。还有就是关于是不是同一版本的问题。很多CD是没法找到同样的LP版本的。可以找到的,在我的经历中,100%是LP胜出的。不同版本的比较是不得而已,虽然不严格,但其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那么我讲CD声不好实际上是在指什么呢?对我来讲,按照重要性基本有下列三点。

1.    数码失真。数码失真主要表现在大概280hz到2000hz间。数码失真主要表现为声音的机械化。机械化的声音使得乐器的质感完全失去。有的发烧友讲CD的声音干,冷,这种讲法表明了他们也听出了那种失真,但他们没能加以概括出来。也有人讲,LP的声音就是比较暖点罢了。而且通过均衡器可以将其调节。这样讲正是对声音特点理解的肤浅。均衡器可以调节,可以把数码失真调的不那么明显,但这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不平衡。也就是说,280hz到2000hz的某些信息会丧失。事实上,现实中的声音是“暖”的。从数码失真的的主要频率范围来讲,这也就是为什么人声和小提琴的的声音在LP上特别真实和自然。图表明了一些被数码失真影响的主要乐器
[upload=jpg]Upload/20051176292529463.jpg[/upload]
这里是三个图,第一个是原始信号,第二是PCM CD的输出。第三个是DSD的输出。
[upload=jpg]Upload/2005117630761081.jpg[/upload]
原始信号
[upload=jpg]Upload/20051176302349502.jpg[/upload]
CD的输出。

支持这种测试。但这个对比的结果不公平,因为10Khz方波的最低次谐波是30Khz,超出了CD格式的理论频响范围(22.05Khz),而SACD的频响范围是100Khz。所以应该用频率低一些的方波作对比(如1Khz)。
TOP
34#


开心果 在 2005-11-8 20:29:36 发表的内容
数码母带的介质是什么?它同样有随时间变化的问题,只是可能没有模拟的问题那么严重吧。

Raxel 在 2005-11-8 20:31:55 发表的内容

所以硬盘上的数据有纠错码,所以有计算机信息安全学这么学科.计算机的数据安全性,如果你有兴趣,我们可以放开谈.


隔行了,不谈。

还有个问题:头版的CD和再版、廉价版的CD声音是有区别的。如何解释?
TOP
35#


Willson 在 2005-11-8 19:55:05 发表的内容
母带会折旧我是重来没有否认,LP当然亦都不够母带的信息量大!但是数码录音又如何呢?从音频工作站里硬盘的原始声音文件拿去造个stamper然后压出来的SACD或DVD A,难道压出来的碟信息量可以比原始声音文件的信息量大吗?
而你最后的一句“如果50年前是数码录音的,我们就永远有希望以后可能有更好音质的家用拷贝发行”也只算是假设,并没有回答到我的问题。


Raxel 在 2005-11-8 20:10:02 发表的内容
因为数码母带不会折旧,有了这个基础,随着技术的进步,10,20,哪怕100年后推出的家用拷贝不会由于母带折旧的原因而永远比不上头版,这是模拟母带的致命弊病.模拟技术保存的母带,源头在不断的折旧,过了50,100年,音质只会越来越差,哪怕你技术在不断的进步.数码母带则不同.他可以保持原来的状态.随着制作工艺,压片水平,或者传递方式等各方面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可以获得的音质只会越来越好.

母带比LP信息量大,所以不论你LP怎么好,不论你LP可以保存多少年,音乐室是不会采用LP作为音源来保存的.而磁带就会有磁粉脱落,折旧你无法避免.我说母带信息量比LP大就是说明这个问题,而不是想说明SACD和DVD-A的信息量和数码母带是否一样大.这个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但不论是不是,和我的主题没有矛盾.

数码母带的介质是什么?它同样有随时间变化的问题,只是可能没有模拟的问题那么严重吧。
TOP
36#


开心果 在 2005-11-8 23:22:53 发表的内容

隔行了,不谈。

还有个问题:头版的CD和再版、廉价版的CD声音是有区别的。如何解释?


Raxel 在 2005-11-9 0:04:00 发表的内容
CD音质有差别,排除混音版本不同的问题.相同版本,前后批次,不同地方压制等有音质差别,可以有模具磨损,材料不同等诸多因素.但我想探究下去,都起源于一个原因就是前面提到过的CD-DA的文件格式.


“相同版本,前后批次,不同地方压制等有音质差别,可以有模具磨损,材料不同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不论是头版的CD、头版的LP、再版、廉价版都是同样存在的。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既然数码母带能做到没有自然损耗,那么再版时直接用当年出头版时的那个数码母版不就可以得到头版的音质了。但实际上再版、廉价版的音音质是众所周知的。何解?
TOP
37#


开心果 在 2005-11-9 8:20:49 发表的内容
“相同版本,前后批次,不同地方压制等有音质差别,可以有模具磨损,材料不同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不论是头版的CD、头版的LP、再版、廉价版都是同样存在的。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既然数码母带能做到没有自然损耗,那么再版时直接用当年出头版时的那个数码母版不就可以得到头版的音质了。但实际上再版、廉价版的音音质是众所周知的。何解?

Raxel 在 2005-11-9 8:41:50 发表的内容

数字文件拷贝没有损失,不是因为电子信号自身能够完美传输,1传过去肯定是1,0传过去肯定是0,由于杂讯,电磁干扰等原因,会造成电信号的误差.就会产生错误.而文件的无损拷贝,复制是依靠文件格式来保证的.信息中带了纠错信息.原始母带信息是作为普通文件格式保持的,而按照CD-DA,白皮书定义的音乐CD没有和普通文件格式一样多的纠错信息,所以音乐CD不能像你硬盘上的文件那样被无损拷贝.

而现在大部分CD专辑是模拟母带.数码母带在80年代初才开始使用.真正在大部分音乐公司取代模拟录音也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的事了.至于数码工作母版,是否无损,不能改变由于后面制作工艺,用料等各方面的因素造成每片CD之间可能造成的偏差,而由于CD-DA格式的限制,这些偏差,不能在被播放的时候纠错恢复出正确信息,所以虽然数码文件可以被无损拷贝,但CD不能.


这些问题在出头版时也还是存在的。所以还不能解释我提出问题。
TOP
38#


开心果 在 2005-11-9 12:17:55 发表的内容

这些问题在出头版时也还是存在的。所以还不能解释我提出问题。

Raxel 在 2005-11-9 12:28:19 发表的内容

你凭空说,没有实例,难以给出一个统一的回答.你的疑问是音乐公司"为什么不"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这个"为什么不"虽然问起来简单,但唱片公司在具体制作,生产CD的时候还有许多其他实际情况要考虑.

而你说的再版不如头版的情况,绝大部分是模拟母带的专辑.数码录音的情况,更多的是表现出差异,而不是优劣.你可以给我几个具体的例子,数码录音,同一个混音版本,同一产地,但你听出了再版比头版有音质劣化的情况.我想你能举出的例子,最终会发现基本都是模拟母带的录音.


“再版不如头版的情况,绝大部分是模拟母带的专辑.”“你听出了再版比头版有音质劣化的情况.我想你能举出的例子,最终会发现基本都是模拟母带的录音.”
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我不是业内人士,不清楚业内的情况,能否透点内幕?

不过你这样回答更使我产生新的疑问了,唱片公司放弃头版数码母带不用,反而用又折旧一次的模拟母带。纳闷啊。
TOP
39#

我没有兜来兜去装糊涂吧,你翻前面的帖子看,我先问什么,后问什么,你又是什么答的。
TOP
40#

开心果 在 2005-11-9 13:54:05 发表的内容
我没有兜来兜去装糊涂吧,你翻前面的帖子看,我先问什么,后问什么,你又是什么答的。

Raxel 在 2005-11-9 14:00:32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我已经很清楚地回答了你的问题啊.就像我说的,如果你觉得我回答不清,那就请兄台说说你的理解和看法,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今天再看一下我们讨论的问题,我觉得你也没说错什么,相反你想把问题答得更好些,谈了很多。也许我的理解能里有限,一下子不明白。

现在结合各位大侠的讨论,问题已基本解决。
最后编辑开心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