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的听感,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像今天般有兴趣写听感了,因为很多场合聆听过后,自己都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不出自己的兴致,但聆听了这对Duetta Signature后,引导出自己的兴致说我的听感了。
高音极端地详尽细致;可以说它是信息回放中最高档的清晰的级别,虽然我对这对音箱该有的甜美感微微有点怀疑,但整体上觉得都能够处理得很好。如锉磨而发出刺耳的铜管乐器声音、歌唱者和打击乐所发出的咝咝声等等。这种情况大概可以通过屏封后面的拨动开关加以
但是,这里有两点引起我关心的:
(i) 我觉得间中有时候弦乐器的声音会一种纤细的鼻音般的音染, 彷佛弓弦上擦上了过量的松香,在较高频段听到一阵风吹过般迅速飞过发出尖啸声
(ii) 在一些近咪录音的软件里,令人停止呼吸的轻微夸张的歌唱乐段,与帽钹的敲击上,存在有太多粗糙颗粒。
既然这些效果已被确认为是存在音源上的缺点所引起的不必要的人工产物,想得到一个肯定的结论是困难的。究竟是Duetta Signature更清楚揭露如此的失真呢?还是Duetta Signature音箱的另一个功能?或者两种情况都存在?
在现阶段的聆听结果里,我会比较同意是后者,其中67% 过失在音源上, 33% 在音箱身上。Duetta Signature的高音是活生、透明、非常低的在谐波的变化、没有线性失真。聆听起来声音令人舒畅毫无压迫感,无限制的动态,即使在家庭式最大电平输出上,不可能会在热力上或机械上超载。
按理Duetta Signature能够大声地回放,并且可以达到厂方宣称的技术指标的80-90%。(当天不敢把音压旋大基于两种原因:1. 明知功率放大器功率不足(每边仅是100 W) ,恐怕音压旋大会出现直流输出,烧毁了器材:2. 器材都是借来的,应该小心保护。) Duetta Signature的音量应该可以达到能令地板震动,然而在高保真度意识里,不应该聆听声压过大的回放声音,因为Duetta Signature的声音是这样的圆润。音乐动态的能量是来自软件本身,Duetta Signature对于管弦乐的高潮都能够轻易地回放出来,许多大的音箱需要到高的水平的驱策,才能令到声音显得活生,一旦柔和地驱策,它们就会显得单薄和贫血,缺乏透明,比不上Apogee音箱,在声音的一个广范围频域上,都能够保持着一个平衡的、一致透明的、和准确度的声音。
最后谈谈立体声像,Duetta Signature可以说达到艺术级state-of-the-art了。可是我仍然找Apogee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因为简单的声音特定的焦点不是那令人惊奇的,至少在点声源的情况下,它们不是完美的,像BBC 3/5A之类小型书架箱。我认为是与 Duetta Signature所表现的绩效完全信服观念有关。
Duetta Signature回放出来的声音,涵盖了许多自然的现场环境有关的线索,关于场所、声音音压、声学、音调的音色,错综复杂的音染、相位问题、时间延迟……,而且结果 Duetta Signature所凝聚出来的声音舞台,令到大部分的与会者都信服。
举例来说,在一次播放Perman演奏Paganini小提琴协奏曲时,含有相当重的残响回声,音响图像横跨了聆听房间的整个宽度,但是在舞台中心,一个实物大小的Perman就坐在中央(Perman患小儿麻痹),对比鲜明。 无论软件乐段回放得怎样大声,或乐段怎样复杂,回放出来的声音,都能够令聆听者产生:独奏者以接近完美的临场感、透明、优良的聚焦感觉。
立体声舞台有相当多的音阶,才能够令聆听者感觉到音像有非常好的宽度, 可感知到虚表的音场高度,和最后地非常好的深度感。我有时使用「极限的」来形容的话,就像这对Duetta Signature音箱,有时偶然一种完美透通性的声音,令人惊奇;有时偶然在另一声轨上产生令人诧异的深度感,令人喜出望外。
说到高频方面,我认为Duetta Signature存在某些较小的不协调性,事实上这种情况或许是软件音源的责任,并非音箱的过错,何况我们当时高兴得甚至忘记了拨动音箱后方的音调调校选择开关?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