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响性与音乐性的熔融 [复制链接]

查看: 11085|回复: 74
11#

xinhuawang0 在 2005-9-8 18:54:39 发表的内容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兄台太客气了,这不是我的话,只是转贴的文章吧了。我想稍为了解音乐,因此到处收集有关资料,因此我有这样多古灵精怪的数据。一时很难消化!
TOP
12#

monom 在 2005-9-8 22:05:07 发表的内容
harvey 在 2005-9-8 16:12:52 发表的内容

因此,我劝告一些经济能力不太宽裕的发烧友,不应该过分追求器材的音响性(即信息量的表达),而应该着重器材的准确性(降低信息的歪曲程度)。准确性好的音响器材,即使音响性差一点,也不会损伤你的耳朵。当然有条件,两者都要追求,使器材放出的音乐更完美。总之,音乐性和音响性是统一的,存在的只有层次的高低!



有好音响才能播放出好的音乐?普通两声道的音响系统,离真正意义上的音响性,其实还是有相当远的的距离的, 更不用说目前国内的发烧友拥有的音响器材, 简单地说如音箱,大都是书架型居多, 即使是落地音箱的,还是比较难达到真正的音响性。这也是一种社会现实,无奈的实际情况,所以有很多东西都需要妥协的、把问题看开一点比较好。

很多发烧友没有自知之明,其实他对音响的知识非常浅薄,对音乐也只有极肤浅的认识,还有很多深层次的东西需要学习,可是他们却自欺地认为自己是音响的老行家,不会虚心的接纳别人的忠告。这是另一种事实。

我三番四次地说,音响系统除了音响器材之外,还包括了聆听环境,而聆听环境却是影响音响性好坏的最主要因素,只要处理好聆听环境的声学问题,音响性问题也相应地迎刃而解。



准确的系统才是正道!harvey 兄真是一针见血啊!!小弟佩服.....
不过话说回来,很多烧友都无法判断什么才是"准确","正确"的系统,
TOP
13#

想令到发烧友认识到聆听环境是破坏音响性的罪魁祸首,但是我发觉要发烧友们接纳这个现实,却是十分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举例如下列的帖子,我支持了,也发表了言论提出便宜的达到较好的音响性的实际例子,发烧友却虎头蛇尾的提议发起团购,结果没有了下文: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82024&ftdate=20050824&nTypeId=10
最后编辑harvey
TOP
14#

谈到声音的好坏,音箱的音色比较明显,当然影响最大的仍是脱离不了聆听环境。

其实所谓发烧音响系统,只是一套重放录音软件的音响设备,难免会对原录音进行一些再加工,任何音响系统或聆听环境,都不会与原录音的系统环境一模一样,而且录音本身实际上就是一次对自然声音的加工过程,渗入一些录音师本人的东西,对声音作些艺术的处理。加上各种电、声、磁的转换的物理失真情况,发烧音响系统在回放这些被「加工」过到录音软件时候,又会加入自己音响系统的一些东西,聆听房间环境再肆意蹂躏的破坏声波,试问音响系统还能够有余下几多?

因此,我认为想自己音响系统的音响性与音乐性的熔融,最优先需要处理的是聆听房间的声学环境。聆听房间的声学问题处理得好,什么影响音响性再现得好的影响因素都消除了,声音自然会呈现出真面目,软件录制得好的话,音乐性自然会随即呈现,音响系统的音响性与音乐性便熔融了。
TOP
15#

monom 在 2005-9-9 11:35:05 发表的内容
说句实在话,有时候对改变一点儿的听音环境比再买一套系统还困难...........


有时的确难,以客厅做聆听室、家里常有人共享作其它用途、不想破坏花了不少钞票装修好的环境、lp的反对……等等,都是难
TOP
16#

谈到声音的好坏,音箱的音色比较明显,当然影响最大的仍是脱离不了聆听环境。

其实所谓发烧音响系统,只是一套重放录音软件的音响设备,难免会对原录音进行一些再加工,任何音响系统或聆听环境,都不会与原录音的系统环境一模一样,而且录音本身实际上就是一次对自然声音的加工过程,渗入一些录音师本人的东西,对声音作些艺术的处理。加上各种电、声、磁的转换的物理失真情况,发烧音响系统在回放这些被「加工」过到录音软件时候,又会加入自己音响系统的一些东西,聆听房间环境再肆意蹂躏的破坏声波,试问音响系统还能够有余下几多?

因此,我认为想自己音响系统的音响性与音乐性的熔融,最优先需要处理的是聆听房间的声学环境。聆听房间的声学问题处理得好,什么影响音响性再现得好的影响因素都消除了,声音自然会呈现出真面目,软件录制得好的话,音乐性自然会随即呈现,音响系统的音响性与音乐性便熔融了。

音乐性的问题主要在于软件的先天不足,再加上制作严谨性,录音师的个人修养,聆听者的音乐文化水平高低,脑子里对音乐所涵盖各种声音的认知程度……等有关。为此,我曾经贴了一个帖子:

无奈的接受!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0&titleid=80196&page=1

我们既不可能用原录音母带进行参考对比,更不可能听到原录音当时的自然状况,当时的环境里的演奏现场,所以我们还不能简单地把发烧中的听感,去作为标准衡量。我以为不管是作为「艺术加工」的录音,还是作为「再加工」的回放音乐,如果要监听的话,都不能偏离原真实自然的声音太远,越接近越好。作为听音乐的要求,当然是各乐器的音色越接近真实越好。

作为「回放音乐大师」的发烧友,往往喜欢在重放过程中更多地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例如用不同的讯号线、电源线、钉脚……再加添诸多「艺术的加工」。回放出来的声音或亮或暗,或硬或软,或实或空......风格千变万化。喜欢音乐性的发烧友,能不能在这「艺术的再加工」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的感觉?难道这就是发烧的乐趣?发烧者人的文化?是发烧的知识、智慧、修养的综合体现?

很多发烧朋友强调音响性是讲求搭配的,搭配得好音乐性才会和谐;为什么要把音乐性和音响性分开呢? 难道音乐性不是音响性的另一种表现吗? 没有音乐性的音响性,是片面的音响性, 没有音响性的音乐性是变形的音乐性,我认为两者是一体的。
TOP
17#

monom 在 2005-9-9 11:35:05 发表的内容
说句实在话,有时候对改变一点儿的听音环境比再买一套系统还困难...........


???
TOP
18#

江河湖海人 在 2005-9-9 18:50:43 发表的内容
harvey先生字字是金啊.


江河湖海人的话太过夸张了。

我聆听音乐往往随心所欲,希望把自己融融入音乐的意境,用CD或LP软件则要看当时要的心态,选用那一部前级放大器就所选择音乐的性质了。这也可以说自己对音响性和音乐性要怎样去「熔融」的要求相当高,假如自己有这样的条件,那又何必要虐待自己呢!?

说到音响器材的设计理念是挺复杂的,涉及的层面也相当宽广。电声学、制造工艺技术、音乐艺术的修养等等,都牵连在一起。电声学是物理学,制造工艺技术属于机械工程范畴,艺术是人文社会科学,几种学科的混合,缺少那一门都是不行。所以设计理念,应该说是基于制造工艺技术之上的艺术,或可以说是基于艺术之上的工艺技术,设计者必须能够将它们相互融合,才能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设计制造出优越的音响器材。

假如音响器材设计师认为:再生的罐头音乐是绝对不能与现场音乐相比较的,设计者制造音响器材,只是为了提供愉快的聆听音乐的工具吧了! 我却认为:无论这位设计师的名气有多大,在我看来,他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过分轻视了这种工作。
TOP
19#

Real 在 2005-9-11 10:00:16 发表的内容
有时想JS做推广,是希望撞上识听的还是不识听的呢?
写手写文章,是是希望撞上识看的还是不识看的呢?


可是我在这帖子里谈的只是音响性和音乐性的熔融,并没有介入半点为js宣传,更谈不上是js的写手。阁下「听过的东西不好声的10之8、9。看到测评少有不好」这回事与我拉扯不上关系,怎么会在这帖子上发牢骚呢?
TOP
20#

胡敏强 在 2005-9-9 15:31:03 发表的内容
好象是我在说话啊。哈哈。


我拜读过胡敏强先生不少帖子,也知道先生有《大家来谈谈HIFI性和音乐性》这样的一个帖子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0&titleid=77766
既然性质近似,言词观点上近似也是说得通的,我这里强调的是怎样去「熔融」音乐性和音响性。

很多人这样想:音响性和音乐性要完全统一, 需要建立在大量金钱的基础上, 但花费金钱却又不一定能把它们统一, 看来音响性和音乐性要完全统一,需要有很高的音响智能,需要有很高的音响的聆听经验,需要投入很多的金钱,需要购置顶级的音响器材,需要添置顶级的音响接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