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回顾录音技术与实际运用的发展历史 [复制链接]

查看: 3607|回复: 15
1#
音乐马戏团/饶瑞舜
回顾录音技术与实际运用的发展历史 (三)
《图1》摘录自英国工程师Alan Blumlein所设计的唱头专利草图。
图2》早期立体声唱针的运动方式:(a)左右横向运动(b)上下纵深运动;(c)与(d)为新式45度角运动方式的两轨立体声录音系统。
《图3》由HISTORY发行的「二十世纪指挥大师系列」中,关于毕勤与伍德(Henry Wood)的录音。
《图4》被选为1940年11月18日当期「时代杂志」封面人物的史扥可夫斯基。
《图5》早期以立体声磁带发行的莱纳(Fritz Reiner)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所录制的理查.史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图6》「Living Stereo」的录音团队,中间站立者为制作人Jack Pfeiffer,左边即为著名的Ampex 300-3三轨磁带录音机。
《图7》著名的「Decca tree」。
单声道?立体声!

早在1931年时,「双声道或立体声」(binaural或stereo)的概念就已经由英国工程师Alan Blumlein所提出,以下这段由他所阐述的概念,正好说明了立体声为何?又为何「听起来」比单声道好?

「在音乐的录音当中,有一个相当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关于密闭空间中的反射音。当听者以其双耳仔细聆听音源时,可以分辨出直接音与反射音的方向讯息,而将其视为音源的组成部分。若以单声道来播放音源,则双耳会因为直接音与反射音出自同一方向而产生混淆。而双声道(立体声)所提供的声音方向讯息,正是由于声音的反射特性而得以清楚辨识的实验结果。」

由于这样的声学概念,在当时还不大容易令人理解(尽管现在的爱乐者对于立体声已经习以为常,还是有很多人不懂它究竟为何),甚至还经历了一段以「乒乓效果」(非左即右)为基础的「假立体声」录音阶段。直到1958年,立体声唱片的标准模式才正式定案,而首张立体声唱片也才得以正式发行,并且立刻成为爱乐者争相购买的新宠,也由此展开了唱片工业的战国时代。

其实,就像留声机的发明一样,不光只是Alan Blumlein才意识到立体声的概念,几乎就在同一时候,美国贝尔实验室里两位卓越的工程师 - Harvey Fletcher以及Arthur C. Keller,也开始了立体声的实验,并且找到了著名的实验指挥家 - 史扥可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指挥当时他所带领的费城管弦乐团来当做实验的对象。由于当时磁带录音尚未成为主要的媒介,因此不论是Blumlein或是贝尔的工程师,都是以已经研发相当成熟的留声机系统,做为实验与改良的基础。有趣的是,这两个国家(英、美)的工程师似乎是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朝着几乎是相同的路线与目标在做研究与实验,也无形中展开了一场研究立体声的竞赛。
立体声的竞赛

如前所述,早在1931年时Alan Blumlein就在英国提出立体声的理论,并随即申请了以45度角为刻纹方式的专利。同年贝尔实验室也开始了与史扥可夫斯基的立体声实验,并于次年(1932)3月12日录下了他们合作的第一张立体声唱片,曲目为史克里亚宾的交响曲「火之诗」;起初他们将两个声道分别刻在不同的沟纹上,之后才尝试以45度角的刻纹方式将其合并刻在同一沟纹上,可惜贝尔实验室并未发现这项实验的商业前景,也或许当时的实验尚未成熟,所以并未实时申请这项新发明的专利,从而让Blumlein拔得头筹。
另一方面,Blumlein当然不会仅止于纸上谈兵的空有理论构想,他在英国唱片公司EMI的支持下,于1934年1月19日在著名的Abbey Road录音棚里,以新发明的立体声系统,录下了毕勤指挥伦敦爱乐演奏莫扎特的「邱比特交响曲」!正巧笔者手边一套「二十世纪指挥大师系列」的CD里,搜集了这首历史性的录音(HISTORY 204555-308,CD 1第一首),虽然由资料显示可以确认符合这项历史纪录,但由CD所播放出来的声音来判断,却听不出任何「立体声」的效果。依笔者猜测,或许HISTORY公司所得到的母片,是由当时仍旧以mono为主要市场所发行的单声道版本,或是由广播所撷取下来的录音,而不是EMI原本的stereo母片;至于原母片是否依然存在,或甚至曾经发行过,就不得而知了。

史扥可夫斯基与贝尔实验室的合作也依然进行着,最著名的历史事件,莫过于1937至40年间与华德.迪斯耐所共同合作的「幻想曲」(Fantasia)卡通电影计划。众所周知,电影「幻想曲」是由几首著名的古典音乐所串联起来,并且以动画的方式来表达,音乐内容包含有巴哈的D小调触技与赋格曲、杜卡的「小巫师」、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钳」、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等等。史扥可夫斯基不但负责音乐部分的录制工作,还共同参与整个故事内容的设计。乐于实验的史氏,这回可是毫不客气的将贝尔实验室所研发的立体声技术大加运用,并且以三轨的录音系统(左、中、右)纪录在当时已经行有余年的35mm影片胶卷上。终于「幻想曲」在1940年11月13日首次搬上屏幕,而史扥可夫斯基也因为这次的创举,被「时代杂志」选为当周的封面人物,并且加以报导。
立体声与多轨录音的发展

虽然「幻想曲」在当时造成空前的成功,却由于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过于庞大,也尚未考虑到声音纪录的普及化。当二次大战结束后,磁带录音技术开始普遍运用在各个唱片公司时,不但使得立体声的录音技术更为便利,更显现出多轨录音(multi-track)的众多可能性,也相继产生了各种录音技术的理论与方法。

尽管1958年才发行了首张立体声唱片,美国RCA唱片公司却在1954年就以发行立体声磁带做为投石问路的开始,而首次发行的内容,就是著名的「Living Stereo」系列中,莱纳(Fritz Reiner)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所录制的理查.史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当时「Living Stereo」的录音团队使用了两支Neumann M-50无指向性麦克风,以大约3.6米高、间隔7.2米的宽度架设。事实上在更早之前,「Living Stereo」的制作人Jack Pfeiffer就已经先尝试在波士顿的音乐厅,录下了孟许(Charles Munch)指挥的白辽士「浮士德的天遣」(The Damnation of Faust),使用的是两支Neumann U-47单指向麦克风与RCA自行研发的两轨磁带录音机RT-11,往后则大量使用Ampex所研发的三轨磁带录音机300-3。当时许多著名的指挥及演奏家,如海飞兹(Jascha Heifetz)、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史扥可夫斯基、费德勒(Arthur Fiedler)等,也都以这样的新技术纪录下辉煌的成就。

几乎就在同一时候,英国的EMI以及Decca唱片公司,也开始了立体声的录音工作。EMI的名制作人李格(Walter Legge),不但完全认同Blumlein所提出的立体声理论,甚至大加抨击那些以为「乒乓效果」即立体声的错误观念。虽然他也在1954年即开始了立体声的录音工作,却迟至次年才公诸于世。Decca则稍后在著名的Kingsway Hall录下了首次的立体声录音,以录音师Roy Wallace所设计发明的「Decca tree」做为录音模式,使用三支Neumann KM-56单指向麦克风,以约3.3米的高度悬吊在指挥台的稍后方,再架设成三角形的模式并向下投射30度角。经由多支麦克风所收录的讯号,最后再混合成两轨的Ampex 350-2磁带录音机。

不论是美国的RCA或是英国的EMI与Decca,都同时将精力投注在立体声的研究发展上,并且早已经多方面的尝试多支麦克风以及多轨录音的可能性,也才真正开始了录音艺术与高传真(Hi-Fi)的多样化与精致性。(待续)■
分享 转发
TOP
2#

彭修文谈录音


文·【郭永秀】
  

华乐大师彭修文彭修文先生于今年六月间受邀莅新表演,本刊主编与笔者乘此机会向他作了专访,谈论有关华乐录音的问题,录音经验丰富的彭先生兴致勃勃地把近年来录制华乐唱片的心得以及所遇到的问题向我们娓娓道来。

郭:彭先生,您指挥乐团表演和录音的唱片我们听多了,现想请您谈一谈录音的经验。

彭:早期的录音,大多数的乐曲都须经过剪辑,也就是说在一首乐曲的录音过程中,倘若某个乐段出现问题或录得不满意,就得重录,若录第二次还是不满意,就得继续录下去,直至满意为止。

这样的录音方法,在技术上虽可做到,但乐曲的整体气氛会受到破坏,这是因为演奏者和指挥要注意到重录过程中不能再出差错,多了一层心理负担,而且乐曲不是从头奏起,情绪不连贯,不能投入,这有点像补衣服,不论怎么补,痕迹永远在,不可能与原来的一样。

郭:在舞台上演奏的情况又如何呢?

彭:在舞台上演奏就大不相同了。大家都知道表演是不能回头的,错了也得继续,所以较能集中精神,有一种豁了出去,一鼓作气的决心和气概。

在演奏时,即使中间有些瑕疵,但一瞬即逝,听众听到和感觉到的是整体的情绪,对一些小枝节只要不太明显,一般都不会计较或在意。但听唱片可不同了,乐曲的任何一段或一个小节可以随时重复监听,因此一点小瑕疵也容不下,务必要做到尽善尽美。

郭:以您的情况,一般录音是一次过呢,还是需要剪辑?

彭:近年来我与BMG合作录制的唱片,辑中大部份作品(90%)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很少用剪刀的。

但要一次过录音并不容易做到,一般来说,排练一次以后,即刻录音,录出来的气氛和效果最好,倘若录第二次尚可集中精神,第三次注意力就转移了(会特别注意出现问题的乐段),精神也较松散,再多一次当然更不行了,所以我录音的原则是“事不过三”,三次录不好就不再录了。

虽然一次过录音不易,但我还是喜欢以这样的方式录音,因为这样的演奏最能表现出整首乐曲的乐感,内涵以及完整性。


《舞台巨人》——彭修文作品集

郭:在您的录音和演奏生涯中,您觉得哪一个音乐厅的音响效果比较好?

彭:北京的广播剧场还不错,但不是每个位置都好,音响效果最好、听得最舒服的位置是在台上和后台。

日本NHK音乐厅最好。音乐厅中装上了音响系统,而且这个系统完全没有音色渲染,乐队演奏时音量被加强了而音色不变,听众往往不觉察到音乐厅中的音响系统是开着的,因为这个系统的发音自然,原汁原味,没有一般系统那种“假”的感觉。

郭:在录音时,你是否采取最好的录音器材?

彭:我觉得录音器材的好坏,不在于技术指标,而是在于找出最适合的,才能录出好的音响效果,例如一些录制交响乐时表现很好的器材,一旦用在华乐录音上,却可能完全不行。因为交响乐的音量、音色以及乐器的性能、特色皆与华乐不同,录出来的效果自然大不相同。

有一次我们用了一支著名的 B&K 话筒来录音,这支话筒的分析力强,但在录音过程中,却发现某个音区似乎被罩住了,高音的音色太硬,偏冷且泛音太多,所以当天所录的乐曲全不能用。

第二天我们用回原来一支国产改良型的点式话筒,这种话筒一上一下叠在一起,一头朝左一头朝右,避免了一般分体式话筒因位置分开而产生的相位差,这样的组合不论在音乐的动感以及质感方面,都令人满意。

郭:您觉得录音时以数码方式或模拟方式较好?

彭:我个人较喜欢以模拟方式录音,因为它的音色温和厚重,音乐感较好,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数码录音很清晰,每种乐器都清清楚楚在眼前出现,但感觉得太清楚,声音反而硬了一点,同时少了一种混合的音色美。

郭:您觉得录音时最主要的要注意些什么?

彭:我觉得录音时除了要有适合的器材,接近完美的演奏外,监听非常重要,在演奏时,大家是带着感情,主观地且非常投入地去呈献出音符中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气氛,监听时却可以冷静地听、客观地分析,找出一些演奏时没有注意到的缺点,例如最近的录音,团员们在录完之后都主动要求监听。

有些听完某些乐曲后提了意见:“声音太干了,多加点‘水份’呢!”于是大家再来一次,因为大家听过, 心中有数,知道缺少“水份”是什么意思,所以重录时效果就好得多了。

郭:请您再谈一下指挥西洋交响乐团和华乐团的不同。

彭:华乐团的编制基本上虽然以交响乐团为蓝本,但因为乐器的种类和音色大不相同,所以必须灵活处理,西洋管弦乐的编制基本上都已定下来,各个乐团演奏风格上的不同,基本上的分别是指挥的不同,指挥华乐团恐怕更加复杂,因为华乐团有更多不同的乐器,不同的地方风格,而目前乐队中各种乐器的位置,编制也不尽相同。

西欧不论哪一个国家,谁也不敢说交响乐团是属于他们的,但我们却可以骄傲地说:华乐团是属于中国的,或者说是华人的。

俄国以前也有自己的民族乐队,但编制没有华乐团那么齐全。朝鲜在五、六十年代也搞自己的民族乐团,当时他们还特别保密不让人知道,后来我们也在舞台上看到他们表演,虽然他们也有自己的风格,但在乐器的改良上,太过模仿西洋乐器,所以后来也不了了之。

在日本,也搞过所谓的”东方东团“,集合了朝鲜、日本、中国等各地的乐器,但似乎并不成功。

所以在世界上,唯一可以与西洋管弦乐团鼎足而立的,就只有华乐团了。

西洋管弦乐的发展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华乐团只不过是几十年的光景,便有了目前的规模,所以发展潜能是很大的。

郭:最后想问您是否有考虑如一些交响乐团一样,把音乐加上画面录制雷射影碟?

彭:当然想啦,好几年前我们在佛山出版过一张雷射影碟,但质量非常差,音乐与画面配合不好,出了之后反觉后悔,实际上要出版影碟并不容易,不止要考虑到质量的问题,如何把音乐和画面作有机的结合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能深入懂得音乐的导演难找。

此外最好采取同步录音和录影,才不会出现拉弓、弹弦、吹奏时手势和口型与音乐不合拍,不是同步录音,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因为这不像录流行歌曲,只是一个旋律,有时几个旋律同时进行,采取录流行歌曲时“对口型”的方法,往往会出差错。我希望有一天能录制此类的影碟,但这要看“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做得到了。

以上是本刊与彭修文先生所做的专访,所述均为笔者笔录,彭先生本人没有机会看到原稿,便回国去了,文责由作者自负。
[upload=jpg]Upload/20062151191026532.jpg[/upload]
TOP
3#

国家音乐厅现场录音纪实 文‧潘忠一 潘忠一  摄今年(2000)的九月11-12日,在国家音乐厅的两场音乐会,邀请道在国际乐坛具有相当份量的华裔小提琴家──薛伟,这两场音乐会的曲目更直接挑战这位得过多项重要国际大奖的小提琴家,但我认为最有意义的是这场音乐会门票收入的10%,捐给远在屏东的屏东基督教医院,因此便接下这场音乐会的节目监督工作,同时也负责两个晚上的音乐会现场录音。事实上在音乐厅的现场录音工作对我并不陌生,但是能有这种集大师、乐团、重量级曲目在一起演出的机会实在难得,所以从薛伟抵台前就先以他的录音作品加以研究,并且与主办单位讨论整个录音方向,在过程中也曾经讨论是否要进行现场录像,但最后的结论是以录音为主,因为怕为了录像而使现场架麦克风的方式受到限制,因而影响声音的收录而放弃录像工程,虽然有点可惜,不过来日方长,仍有机会进行录像。也因此,事前为了录像所进行的总谱分镜工作,在录音时也成为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毕竟先把音乐『读』过一遍对录音是有帮助的。这两场音乐会的主要曲目分别是何占豪/陈钢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77、孟德尔颂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64以及布鲁赫第一号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26等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这样的曲目安排对小提琴家的演出与体力是一大挑战,但已连续两晚演出后观众热情的长达五分钟以上的喝采,便可知薛伟的音乐魅力可见一般。 照片由左自右陈勇志、陈鸿洋、潘忠一 录音团队这次的录音除了我本人之外还有两位重要的工程师需要介绍一下,一位是我的同事陈鸿洋,他有非常多年的剧场与乐团音响工程经验,最重要的是他有非常敏锐的金耳朵以及丰富的Acoustic乐器收音经验;另一位是我多年好友,也是今年刚从美国著名的录音学校──Full Sail毕业的陈勇智,他是一个MIDI玩家,同时对Live Recording 具有极端着迷的工程师;在这次录音工作中由我负责整体统筹,陈勇智负责录音器材的系统联机与测试,我与陈鸿洋则负责现场麦克风的摆设与调教的工作。录音前我与陈鸿洋讨论该使用何种麦克风,光是为了麦克风的选择就足足讨论了3天,事实上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你预备要收录完整的协奏曲,就必须先对音乐与录音方式下工夫作功课,以这次录音来说,还必须考虑国家音乐厅绵密的残响所带来的影响,事实上在录音前的讨论我们并没有任何具体的结论,一直到演出前几天的彩排,才稍微有一点轮廓,这对我最后决定使用哪一种方法收音有重要的影响。就音乐的整体表现来说,协奏曲最重要的莫过于独奏者,以这次的台北演奏家联盟管弦乐团来说,在彩排时我其实蛮担心乐团的素质,事实上实际演出时乐团的表现不输给薛伟同样曲目的专辑唱片,至于薛伟我则担心他所用的琴不够凶悍,好象冲不破乐团的音场,这是一个与乐团声音强弱无关的问题,所幸换了一把瓜纳里( Guarneri del Gesu,1698-1744 ) 的名琴,声音有了改善,更适合这四首协奏曲所要的狂野音色,音量也跳出乐团使整体的音乐更有层次,对在大厅的演出有重要的帮助。  录音设备演出当天上午,我与陈勇智还在讨论录音器材,我们一直在数字与模拟器材间举棋不定,不过很快就有结论,因为下午就要准备好录音了!我必须说,选用录音器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你只有一次机会,特别是现场演出;至于数字与模拟录音座的选择,虽然模拟录音座可以获得较大的动态与频率响应,但我的多轨盘机需要保养因而作罢,最后决定将计算机搬到现场作数字录音,同时使用一台DAT作备份侧录,以防万一计算机挂了,以下是这次录音的器材清单: 麦克风:AKG 426B, MILAB VIP-50, ALESIS GT AM51, HEBATOH MK51.麦克风放大器:dbx 386混音机:FOSTEX VM200, SOUNDTRACS Topaz录音座:TEAC数字成音工作站:Pentium III PC (700MHz, 128MB Ram)                30 GB HD                Steinberg Cubase VST 5.0 Software                Creamw@re Pulsar II 24bit, 96kHz soundcard监听耳机:AKG K270, SENNHEISER HD 25, SONY MDR7506线材:CANARE multichannel Snake cable, MOGAMI MIC Cable 根据多年来进出国家音乐厅的录音经验,应该是第一次使用数字成音工作站(DAW)在现场录音当中,而这也是我们此次的重要尝试,不过我还是先一一介绍的来介绍我们所使用的录音器材。 ● AKG 426B是著名的立体声麦克风,它最大的特色便是AKG家族承受大音压的功力,对近场收音所能遭遇的强大音量,都能在未使用衰减功能的情况下游刃有余又不失真。 ● MILAB VIP-50是瑞典制造知名麦克风,它最大的特色便是没有声音渲染的问题,声音透明清晰,以近乎原音的表现深受北欧古典录音工程的青睐,同时他对低频的表现相当优异,有绝佳的频率响应,并且具有多达6种指向选择,更特别的是它的双收音震膜单体(capsule)呈长方形,这在专业电容式麦克风当中是少见的。 ● ALESIS GT AM51是单指向电容式麦克风,功能简单使用简便,适合在个人工作室中使用,对某些电子乐器的收音会有不错的效果,也是在电台中必备的工具,最重要的是它的家族系列都有不错的表现。 ● HEBATOH MK51是我个人的私房武器,非常适合Acoustic乐器的收音,音色精准温暖,具有古典电容式麦克风的风味,非常适合收录古典音乐。 ● dbx 386是真空管麦克风前极放大器,本身具备数字编码功能,支持24bit, 96kHz的数字取样编码输出,功能强大很适合追求好声的使用者,在第一次收音的阶段有相当高的声音稳定性与表现,对喜好温软音质的人来说是不错的利器。 ● FOSTEX VM200是数字混音座,非常适合低预算的个人工作室使用,它有4个具+48v电源供应的麦克风输入,以及四个线性输入,可提供一组ADAT Digital I/O与一组S/PDIF I/O,它的MIDI I/O 可以连结到数字成音工作站,成为数字成音软件的人性化遥控接口。 ● SOUNDTRACS Topaz是一款小型简易混音座,声音忠实可靠,是一台值得信赖的膝形式混音座。 ● TEAC DAT数字录音座延续了TASCOM专业DAT的精神,有专业的操控接口,是一台稳定的机种。 ● Steinberg Cubase VST 5.0 Software是最新版本的计算机数字录音与MIDI制作软件,它比旧版增加了许多更强大的功能,特别在影音同步与配音配乐的技术上,凌驾于同价位的相关产品之上。 ● Creamw@re Pulsar II 24bit, 96kHz soundcard是一款超级录音卡,使用了6颗DSP芯片,除了使计算机在驱动程序的帮助下成为一间录音式的功能外,它所具备的虚拟数字混音机的功能更直逼实体数字混音机,透过这张提供20个输出/入信道的录音卡,使你不论使用其内建效果器或外接效果器,都有非常优异的表现,特别在声音的处理上保有你所要的声音忠实度之外,在声音的处理过程中更大大降低了消耗计算机系统资源,因为拜DSP芯片之赐,让计算机可以处理其它更多的事情。 ● AKG K270, SENNHEISER HD 25, SONY MDR7506这三款耳机各具特色,可以成为录音过程中相互比较的工具,较不易因为个人听觉的主观,只靠同一耳机监听所带来些许额外的误差。 ● CANARE 与 MOGAMI 这两家公司所出品的线材普遍受到专业人士的爱用,其讯号传输稳定可靠,音色忠实是它们所以成为录音室广大采用的主要原因。 环境声学事实上就我个人的经验,器材的好坏影响录音的品质,指的是硬件上的表现,而 录音技术或技巧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背景之外,经验也占了部分重要的因素,但最后整个录音作品的完成,还是需要靠好的音乐内容来建筑,我想再好的设备如果没有办法录到好的音乐或声音,则一切终极的专业器材揭示毫无意义;如果所凭借的只是短暂的主观录音技术,是无法留下一份有生命的乐章,所以录音是一个不断追求一个看不见也不一定听得到的精神,它的乐趣便再你与指挥心领神会之时、也在你与演出者之间的默契。          这次在国家音乐厅的场地实在值得稍稍讨论一番,根据国家音乐厅的资料指出, 『观众席自二楼至四楼共三层,有二千零七十四个座位(含四席轮椅席),除三、四楼皆有包厢座位外,三楼并设置有贵宾席。  主观众厅长约31公尺,宽约26公尺,高约18公尺,座椅随地面高度呈五度渐升式,连续20座位左右时,其两端各设走道。每张座椅之制作合乎人体工学,舒适美观,坚固耐用,并在观众坐下或起立时座垫翻升不会产生噪音。另外,座椅的材料规格,使座椅之吸音率在坐人与无人时几乎一样,如此不论观众多寡,不致过份影响残响时间的长短。   每张座椅之下方为冷气出风口,这种空调系统称为上吹式空调,具有均温、省电、无噪音的优点。因为每个座位都有出风口,所以温度非常平均;冷气由下缓缓散出,并维持在两公尺的高度,热空气自上方天花板排出。   音乐厅的音响设计是以原音重现为目的,适当之音量、清晰之音质与恰到好处之余音时间可使演奏或演唱家优美的音色能均匀传至每一观众。故此,音乐厅的余音 (残响)设计为1.7至2.1 秒间 ( 注一 ),使音质毫无枯涩演唱者及听众均有余音绕梁之感。为了达成这样的效果,音乐厅选用兼具美观及音响效果的非洲玫瑰木来做为墙面,地板则是德国进口的橡木,楼座的前缘是采用台湾的花莲大理石,墙面都略具曲折面,表面都采用光滑的平面设计,以便把较多的声音反射出来,也使音乐厅的残响时间合乎国际标准,提供给国内外演出者一个专业的表演场所。』(注二 )其Acoustic从兴建完成之后就一直为人所诟病,也一再成为许多音响杂志讨论的话题,许多『专家 』总认为其设计华丽过于一个音乐厅该有的音响表现,对音乐厅的残响多有挑剔,事实上对某些音乐的确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比演奏厅来的差,但是从某方面来说,这不也是一个考验音乐家演出实力的好场地?毕竟国家难得在文化建设上如此大兴土木,想想目前的音乐基础教育建设是否能如此,国家音乐厅还是有点价值吧! 再回到Acoustic上面,事实上『座椅之吸音率在坐人与无人时几乎一样 』的说法令人质疑,因为椅子的另外一面是塑合板,于不做人时椅垫是翻升上来的,事实上这样的状况令椅子有三分之二的区域变成反射面的状态,所以这样的说法令人质疑设计者所说的『如此不论观众多寡,不致过份影响残响时间的长短 』,实在有点欺骗外行人的味道;另外其室内使用大量石材与非洲玫瑰木,而且表面都是『光滑的平面设计 』,使我对其残响能控制在『 1.7至2.1 秒间 』深感佩服!以这样的条件来说着实不容易,毕竟声学在我国是一个弱势的基础科学! 所以我们常常会发现,在音乐厅演出慢板乐章的音乐声音特别甜美,因为残响实际上比设计目标时间还长一些,即使是满座时,中低频残响还是很丰沛的,所以许多节奏明快的音乐,总是会造成一片混浊的感觉,因此许多人总喜欢坐在第20排前后聆赏,以便获得最大的聆听效果,或者干脆坐到楼上较后的位置,因为直接音与反射因到达的时间较近,比较不会有太多的渲染,同时票价也较便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唯一的缺点是离舞台太远,你可能需要使用望远镜才能看清楚演出者的面貌! 薛伟排练情景  潘忠一  摄因此,对录音而言就必须采取一些评估的工作,也就是录音前的沙盘推演,先谈曲目方面,九月11日是以《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与《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77为主,《梁祝》是一成功的将越剧曲调素材成功转化在管弦乐种的作品,而其独特的配器法不仅保留西方管弦乐的编制之外,还融入了中国传统锣鼓点的打击配器,使乐曲存留了戏曲感,至于小提琴独奏部分,乐曲本身融合了东西方弦乐器的特质,使得这部曲子的小提琴独奏需有高超的技巧;然而下半场的《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仍然是炫技的曲目,加上大家耳熟能详,所以更加挑战薛伟的功力。虽然是浪漫的布拉姆斯,但不仅是小提琴独奏的高难度表现,乐团的气势更让人屏气凝神。 由于此次录音工作纯属主办单位的存盘资料,非供出版使用,但我们仍然报已严肃的心情,面对这两晚重要的演出录音,特别是第一晚的《梁祝》是薛伟在台第一次演出这首曲目,也是许多小提琴家都会录制的曲目,特别是薛伟对这个曲目已录制至少两个版本的录音,所以对我们的录音工作而言更是一大挑战,虽说我们是头一遭录制薛伟,但薛伟大概也是头一次挑战现场演出的录音,它也分外紧张,所以大家都扯平了。但我们唯一比薛伟轻松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录音决定以指挥的音乐性与声音的平衡为标准,所以这一晚麦克风的摆设分别是: 面对舞台在指挥台正后方约一公尺处,架设一只AKG 426B各呈全指向;另外在距离中央约3公尺两侧,各架设一只MILAB VIP-50呈单指向,同时在AKG 426B左侧架了一只ALESIS GT AM51呈单指向,用来收薛伟的独奏。 至于系统上,AKG 426B进入dbx 386再与其它的麦克风进到数字混音器,然后混音器的S/PDIF光纤输出到DAT与计算机,这就是第一天的系统,很简单吧!事实上我的录音哲学之一就是越简单越好;然后有一件很重要的是开始了,我们的勇志在处理系统架设与计算机的同时,鸿洋正在舞台排练的现场摆设麦克风,一开始我们将AKG 426B升到5公尺以上,两侧的VIP-50也上升到4公尺左右,因为乐团在现场的感觉实在很爆棚,所以怕声音OVER所以升得满高的,但我们实际一听觉得不是很好,声音感觉太远,比较混浊,所以我们约花了半小时,逐渐调降麦克风,一直到我们听起来乐团有层次,加上当我们偷偷站在指挥后方或旁边,所听到的声音与耳机里相差无几时,就是要来调整薛伟的麦克风了,由于薛伟下午来的时间较晚,与乐团彩排的时间不长,所以并没有得到一个比较确定的平衡,不过也没办法只好等开演再说。    收     音这一晚我们将两侧的VIP-50当主要的乐团收音麦克风,而AKG 426B立体声麦克风则是用来辅助乐团收音用,虽然指挥的位置是声音最好的点,不过这样可以将乐团的音场映像扩大,也是一个尝试,至于薛伟的ALESIS GT AM51,纯粹是要收录他炫技的小提琴独奏,不过这支麦克风以当晚的表现来说,它不太适合古典音乐的收录,特别是他非常抢眼炫丽的音色,实在很难与欧洲传统录音用麦克风相睥睨,对小提琴的音色令人感觉粗糙,不够细腻圆滑,至于VIP-50则表现优异,比我想象中还要清澈透明,不愧是北欧各音乐厅爱用的铭器,至于AKG 426B表现内敛一如往常,单点收音的好处是使你的收音定位清楚,不过今晚它是配角。  录    音基本上我们惯常将DAT视为主要的录音器材,加以使用了数字录音座,因此数字传输的低误差,使我们不用担心将讯号同时传送给DAT与计算机两部机器,这一部数字混音机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数字与模拟转换,它的模拟转数字〈A/D〉是20bit 64-time oversampling的取样分辨率,数字转模拟(D/A)是20bit 128 time oversampling的取样分辨率,内部运算是32bit,所以它比一般的DAT有更大的动态范围,这对古典音乐的现场收录是好的;但此次录音设备的要角是在计算机数字成音工作站,它是一部以Creamw@re Pulsar II为硬件基础,Cubase VST 5.0 为录音主要软件,Creamw@re Pulsar II 是一套我相当熟悉的硬件接口,它的设计事实上就是以传统录音室为概念,完全将全数字化的录音室设备建构在其专属的窗口软件中,它有内建的32音轨数字混音座与无数效果器、合成器与音源编辑机,配合运用6颗DSP芯片的录音卡组合成完美的虚拟录音室,而使用Cubase VST 5.0乃是因为Pulsar II拥有硬件内建ASIO驱动程序,使这两大知名产品相当匹配,加上5.0版是2000年最新版本,提供更多更新的功能,不过这次录音我只用来录音,至于后制作我将另外分析,在下一次另文讨论之,同时也会对Creamw@re Pulsar II与Cubase VST 5.0有深入的解析,所以这个部分我们暂时谈到这里。 对现场古典音乐的录音原则是,保留原本的音乐动态范围,尽可能在乐曲的最大音量录到归零的位置,这样不仅有较好的动态表现,也方便于后制作时整体有较好的处理音量,才不至于为了提升音量使声音失真。 第一晚我们就在一连五分钟,不断的喝采声中落幕,我一直对使用ALESIS GT AM51耿耿于怀,决定第二晚把它换下来。  潘忠一  摄最后一夜九月12日又见重量级曲目,『孟德尔颂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64』以及『布鲁赫第一号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26』仍然是炫技的曲目,而且相当耗费体力,事实上由前一天演出完没有安排安可曲目,就知道薛伟所演出知曲目之重,实在令一位正值壮年的人,也需要透过乐团演出小曲目来休息,就知道这两天所安排的曲目,对小提琴家而言是一大严酷的挑战,遽闻这一切都是主办单位的吕黛芬小姐硬坳下来,我们才有机会一次养饱耳朵的曲目,不过也还得有向薛伟这样响誉国际的大师级演奏家才能胜任。 由于前一晚将部分器材留在现场,所以第二天花比较少的时间预备,相对的也有比较多时间进行收音的调整,事实上我们虽然使用了混音器,但只使用混音的功能,也就是声音的平衡调整而已,这一天除了要改进薛伟独奏收录的问题之外,我们三人共同觉得FOSTEX VM200数字混音器只适合MIDI音乐的制作,对需要大动态或是要求声音细腻度的古典音乐而言,实在不够我们的要求,所以将备用的SOUNDTRACS Topaz派上战场,它虽然是传统的模拟式混音座,但长期以来我们对他的忠实度一直非常信赖,声音的表现虽然平实,但整体的操控性能对真正需要声音的人是无庸置疑的,所以换上它绝不会后悔。 彩排时我们把薛伟的麦克风换成HEBATOH MK51,这是一只常见于欧美大陆音室中的麦克风,名气虽然不大,但声音的可靠度深受多数录音师的喜爱,这时我们陆续改变各组麦克风的指向特性,因为这一场演出的乐团编制,比前一晚的规模小了一些,所以AKG 426B调整为单指向,负责主要收录乐团的麦克风,VIP-50则调整为全指向,成为乐团辅助收音麦克风,我们也花了更多的时间在声音的Pan Pots上面,经过不断的比较得到一个不错的声音定位,记住!这要靠你的耳多仔细的去听,当我们也得到一个爆棚音量后,一切就只等正式演出了。 心情较前一天轻松许多,所以较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音乐上面,发现薛伟的演出状况比前一天他拿手的『梁祝』还好,乐团表现得更是可圈可点,换上HEBATOH MK51之后,小提琴不但不抢乐团的音色,注意!我们的Gain与音量等皆没有做大调整,所得到的小提琴音色更接近瓜纳里的原味,我想一方面是我们花了将近一个钟头摆设麦克风的位置之故吧。透过不断的调整,我们在薛伟旁仅可能在不影响、不打扰他排练的情况之下,调整出一个令人相当满意的收音位置,所以我的另一个原则是:如果透过麦克风摆设的位置,与麦克风收音震膜轴线的收音方向,加上麦克风的特性就能解决收取声音的问题,就不要轻易使用任何麦克风本身或混音器上的各项声音修饰功能,如此才能获的原汁原味的声音。因此最后这一场的整体表现,不论是音色上、定位上都令人相当满意,重要的是我们录到了好的音乐。    后    记建议有心从事古典音乐录音的朋友们,多听现场音乐会的演出,特别是好的节目不要错过,如果你本身是音乐科系的学生,更加适合这个领域的工作,不过建议你学习的几个方向,第一是不是要在国内的学校或商业录音室学古典音乐录音,第二是一但你开始学习,声学的理论基础要重于录音技术,技术又重要于录音器材,不要盲目追求昂贵的录音器材,第三你要有饿肚子的打算,古典录音是相当辛苦的工作,虽然你很有兴趣,但却是最没『钱』途的工作。     附注1  指的是由低频到高频间,声音的残响值,一般是由125Hz起算到12000Hz左右 不等。2  本资料取材自国立中正文化中心网站国家音乐厅简介。

[upload=jpg]Upload/200622711531137221.jpg[/upload]
TOP
4#

收藏!!!!
TOP
5#

数字成音工作站  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

  公元2000年是一个模拟与数字技术应用的重要分水岭,举凡我们生活周遭可以接触到的行动电话、个人计算机、网际网络、家电产品都已使我们步入数字化多年,但是在录音技术、广播工程的数字化应用,则迈入了另一个进程,也就是过去许多的模拟器材都将面临尘封的命运,虽仍有许多模拟设备的拥戴者,但数字世纪所要面对的不只是器材的换装,它是一个数字化制作技术的考验、数字化思考的挑战。
   MORE TIME
到底TOTAL DIGITALY全数字化对专业影音技术带来哪些好处,这是一个重要的思维,因为它将改变我们过去的制作思考与方向;最直接的来说,节省时间是数字化的一个重要优势,以个人技术培养来说,过去在模拟声音的剪接方面,必须花许多时间在听音辨位的技巧上,而如何将声音的切点切得干净,衔接处又有非常自然顺畅的声音表现,是许多模拟时代录音师的基本功夫,这样的技术是要累积一段时间才能培养出来的,但现在对一个业余人士,甚或一个只会使用计算机的使用者而言,只消数小时就能学会一个剪接动作,两天就能达到专业的剪接技术;再制作技术这一边又如何呢,过去在模拟声音的制作上,做错一个步骤的结果就是全部重来,现在不仅可以不限步骤的再同一点上面重新或重复编辑,各类特效的运用不仅是实时运算,更可同时使用多种效果处理。
  MORE MONEY
   另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节省金钱,有句话说省钱就是赚钱,怎么说数字化有省钱的优势呢,我们从两方面来看,第一在器材设备的投资方面,越来越适合个人工作室、小规模经营录音室的设备购置预算,数字化的省钱不仅是过去模拟时代所无法比拟,更是令许多从模拟跨越数字的人所叹息的,这示我们可以在有限的预算内省下来的钱,去买梦寐以求的专业录音室麦克风,或者买一对专业监听喇叭;第二点是对制作人或出版商有利的,因为全数字技术的方便,不仅带给你更多创意实现的可能性,更省却你过去浪费在模拟录音室里的时间,也就是在日益缩水的制作预算上,仍然能完成你重要的作品。
  MORE SOUND
对于习惯模拟设备与制作环境的工作者而言,不能面对数字化的主要原因,乃
在于声音的表现不若模拟来得好,这不只是对声音的感觉问题,事实上当你将
某个对象切割后,在将它拼凑还原仍然有些许差异,而这一点差异就足以破坏
声音的完整性,这在早期总是成为模拟与数字争论的焦点。 目前,声音数字化的技术已经相当程度的进步与成熟,24-bit,96kHz的规格已成为设备的标准趋势,加上众多标榜128x Oversampling的设备规格看来,未来仍有许多发展的空间,另一个重要的领域乃在于计算机的发展,影响了录音模式,也影响了录音室设备的设计概念,许多支持PC的软硬件都已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很能满足有限预算的使用者,买到俗搁大碗的全套设备,家里的小房间摇身一变成为录音室,过去只有大堆头机器才录得到的声音效果,现在的录音软件全数支持,加上DSP芯片的运用,使录音卡( Sound Card )的功力大增,另外挂软件表现流畅,声音直逼专业数字录音座与效果器,因此对小制作或低成本负担的工作室而言是一大利多。
JOIN 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
数字化既然有如此长足的进步,以及因为个人计算机的进步所带来的优点,我们就来看看个人工作室或者小成本录音室如何选择适用的数字成音工作站,首先我们要先确知主要录音目标,因为目前的软件运用分为Digital AUDIO纯声音录音用软件、MIDI Software音乐制作用软件、Editing or Mastering 编辑后制作专业软件以及CD burning 光盘母片制作软件等等,一般说来音乐制作用软件通常包含声音录制功能,但因为其强调点在MIDI音乐制作所以声音录制功能不若专供声音录音用软件来得好用或方便,当然因为不同厂商的设计概念与价格也会有影响,但通常在AUDIO的表现上确实比MIDI功能来的差,另外的考量是你需要制作哪些声音档,一般的WAV.档就足够了呢,还是有需要其它的规格甚至是MP3文件也是一个参考因素;至于编辑后制作专业软件以及光盘母片制作软件则是实际需要来选购,功能上大致相若,但外挂软件﹝Plug-in﹞能支持到何种功能则影响很大,也会因为主程序的不同,在同样功能上的外挂软件有不一样的价格,另外在处理数字环绕、AC-3、dts的解编码功能也是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所以购置前仍要多比较各厂牌的功能性与扩充性之外,也要惦惦自己的荷包。
        至于在录音卡( Sound Card )的硬件方面,规格影响价格是必然的,但选择合用的录音卡又比选择价格来得重要,目前大部分的录音卡厂商皆涵盖了低价功能简易的版本,到商业录音室使用的高价专业等级,严格上来分析,目前的低价位版本录音卡,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论是声音表现或是硬件本身的品质,都较上一世纪的录音卡有更好的声音表现,从功能来看支持24-bit,96kHz的规格已是最基本的要求,除了最基本的MIDI  I/O以及S/P-DIF的数字输出/入规格,具有同轴与光纤输出/入端的功能外,AES/EBU的数字格式输出/入功能也提升低价版录音卡的价值,而20-bit的模拟转数字效能,大大提升了声音的动态范围与音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模拟输入端已由传统上非平衡输出/入的Phone jack或RCA,进步到平衡式XLR的输出/入模式,甚至提供了麦克风直接输入法,从最简单的动圈式麦克风输入,到供应+48V Phantom Power的电容式麦克风完全支持,而到增加ADAT光纤数字输出/入的规格,在在显示出录音卡选择的多样性,另外要注意的重点在它本身所使用的Driver是否支援ASIO, ASIO 2.0, EASI, DirectSound, MME, OMS and Sound Manager等众多软件驱动接口,因为那可是影响软件表现的一项重要层面。
      另外在接口器材( Audio interface )器材的部分,各主要厂商无所不用其极的,研发出许多价廉物美的好东西出来,从8轨模拟输出/入的基本格式,到16轨模拟输出/入的基本格式都能满足各方使用者的需要,但具备有ADAT数字输出/入则是一项重要变革,也就是说,你一次可以同时有8-16个AUDIO Input在录音软件中打开来录音;当然除了基本的24-bit,96kHz的规格之外,支持AES/EBU的30kHz - 100kHz以及ADAT的38 kHz - 50kHz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一但你有了接口器材则表示你不一定要有一般常用的MIXER,因为大部分的接口都包含了2到4组麦克风输入的功能,甚至也有专业麦克风放大器厂商设计了8组麦克风输入放大器,同时具有ADAT光纤输出的数字功能,满足你在最少的器材设备情况下,获得最佳的录音状况;另一方面影音同步接口也成为最起码的配备,这对声音与影像的数字制作整合方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意味着你可以将专业的录音软件,搭配在任何一种形式的影像制作环境,而DVD的编译码格式也成为新一代产品的规格;同时在软件遥控接口器( Remote control )的部份,以传统混音器的形式为设计方向,搭配USB接口,人性化的功能使任何人在最短的时间,学会透过遥控接口操作录音软件,使鼠标不再成为录音工作的梦靥。
          谈了这么多有关DAW的最新参考信息,最重要的还是要按照个人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软硬件,纵使数字成音工作站能带给我们许多便利,但录音技术的基本功夫还是非常重要,因为不管数字化的科技如何进步,它的基础仍然建立在模拟录音技术之上,它不过是把传统录音的繁复工作加以简化,运用数字技术来取代部分人力;虽然运用数字化科技可以达到过去较难达成的制作水准,但若缺少创意则再强的功能终究无用武之地;除此之外从头端的麦克风收音直到末端的监听系统,仍存在许多模拟技术的思考空间,如何选择最速配的器材加以搭配,将是成为你录音系统优胜劣败的重要学问。
  

          数字成音工作站器材需求表
项次     品  名     单位     数量
      STUDIO A             
1     24CH MIXER     台     1
2     CD RECORDER     台     1
3     8Trs. ADAT REC.     台     1
4     MIDI Time piece     台     1
5     Mic. Pre Amp.     台     1
6     Recording software     套     1
7     16 I/O Interface     台     1
8     Sound Card     套     1
9     Pro Headphone     支     2
10     Studio headphone     支     4
11     Headphone Amp.     台     2
12     DAT     台     1
13     MD     台     1
14     Cassette     台     1
15     CD player     台     1
16     Finalizer     台     1
17     Multi FX     台     1
18     Multi FX     台     1
19     Multi FX     台     1
20     Composer     台     1
21     Monitor     对     1
22     Power Amp.     台     1
23     Studio Mic.     支     2
24     Inst. Mic.     支     2
25     Inst. Mic.     支     2
26     音源取样机     台     1
27     Steel string guitar     支     1
28     Nylon string guitar     支     1
29     Master Keyboard     台     1
30     Analog Patch     台     1
31     Mic. stand     支     6
      STUDIO B/C             
1     MIC.     个     2
2     D.A.W.     套     2
3     耳机放大器     台     2
4     MONITOR     对     2
5     Mic. Pre Amp.     台     1
      施工             
1     线材零料接头五金     式     1
2     安装施工配线烧焊     式     1
 

 
NO     品  名     单位     数量
1     24轨混音扩大机     台     1
2     8轨数字式硬盘录音机     台     1
3     音频同步适配卡     片     1
4     RS-422适配卡     片     1
5     VGA适配卡     片     1
6     硬盘录音机控制器     台     1
7     双卡式录放音机     台     1
8     CD唱盘     台     2
9     可录式CD录放音机     台     1
10     可录式MD录放音机     台     1
11     DAT数字录放音机     台     1
12     时码适配卡     片     1
13     DAT RS-422适配卡     片     1
14     声频压缩限制扩展器     台     1
15     监听扩大机     台     1
16     2音路监听扬声器     只     2
17     数字效果器     台     1
18     4CH耳机放大器     台     1
19     监听耳机     只     2
20     窄心型动圈式麦克风     只     1
21     动圈式麦克风     只     2
22     折叠式麦克风架     只     1
23     桌上式麦克风架     只     1
24     电容式麦克风     组     1
25     15吋计算机VGA屏幕     台     1
TOP
6#

  一. 录音环境
对录音这项看似平常,简单到从你家的电话录音机,到市面上出版的CD,DVD等,再到每天离不开你生活的广播电视,在在都显现出录音的重要角色,但是在就录音技术的讨论层面而言,对录音结果的好坏所造成的影响有几项因素。就我个人的浅见认为,录音环境、录音设备、『人』这三样因素影响最大。
谈到录音环境,就必须先对录音的种类有所认识与区分,大致来说录音可分为:
1. 广播录音:节目预录、电话收录、广播剧制作等。
2. 商业录音:唱片出版、广告制作、有声书等。
3. 电视制作录音:戏剧成音、配乐制作等。
4. 电影现场同步录音:对白收录、环境音收录、特效收录、生效创造等。
5. 音乐会/演唱会现场录音:单点录音、多轨录音等。
6. 环境音效录音:大自然声音收录、机械声收录、语音纪录保存等。
这几个分类算是最主要的录音需求,然而又会因为各类本身的实际状况与复杂性,产生各种不同的环境标准,当然这其中的重点,在于录音环境是否能提供一个合于该节目或音乐需求的因素,我们必须记着一点,只要你能收录到你所要用的声音,而且该声音合于你要出版或播出的水准,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最佳的录音环境;当然,要达到真正的专业录音,好的录音设备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最后影响录音结果的因素,则在『人』这个复杂的因子,因为这其中包含了个人专业技术与知识、人的情绪与心智、生理状况与听力等诸多复杂的影响范畴,这一部份我们且先略过,我们就先来谈录音环境吧!
如何挑选建录音室的地点:
1 远离机场、航道。
2 远离火车站、铁道。
3 远离市中心、大马路边。
4 尽量不要建在大楼之中,因为无法控制各楼层的噪音影响,不过在台湾不太可能不选择此一途径。
5 选择独立建筑。可以排除在大楼建筑中产生的结构性噪音问题。
6 远离工业区。
当然这些基本原则能达到最好,因为至少在设计与处理上比较经济,若无法避免就只好在设计上下工夫,多花一些预算了。
如何决定录音室的空间大小:
这是一般常被忽略的因素,一般我们会建议越大越好,因为隔音墙与声效墙、浮动地板与浮动天花板、空调与线路管线都会使建构完成的空间缩小,虽然有所谓的黄金比例的影响,如1:1.25:1.6的比例等,但不见得每个场地都有此等身材,因此专业的声响〈ACOUSTICS〉设计师对您就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声场可能性。 接下来我将以录音室的总体考量为例,简单的介绍一个专业的录音室要如何建构,又要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想要建造录音室的地点的电力条件,一般说来录音设备的耗电量不是非常大,但是必须要考虑冷气空调的需求;一般说来,会影响录音设备的电力问题在于电压不稳与电源噪声干扰,以台湾的环境来说,最为人诟病的电力供应问题在于电压不稳定,某些地区可能高于110V,而有些地方则只有92-95V而已,这些问题对平常的生活不是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对录音设备或录音工作,乃至于广播电台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电压过高可能造成设备寿命缩短,电压过低可能使设备功能错乱甚至当机,因此一个稳定的电压供应系统是不可避免的。
至于电源噪声干扰部分,其肇因有几部分,第一个原因可能是录音室离工业区或工厂太近,导致包括电压与脉冲噪声所造成的干扰;第二个原因可能是电力系统或设备系统接地不良所导致;第三个可能是来自设备与设备之间的脉冲噪声所造成,不过也有可能以上都不会发生,这当然是我们所希望的,但是一但发生这样的情况实在很令人讨厌,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有EMI或RFI的专业人员来为你找问题,解决毛病了。
录音室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却又往往在设计支初被忽略的就是空调系统,空调系统除了要供应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还要顾虑对器材设备的散热照顾,同时要处理往往到录音室盖完之后才伤脑筋的空调噪音问题,因此好的空调设计要在室内容积量、工作环境温度的计算之外,考虑到主机装设点是否会产生结构噪音传导的问题,同时注意到进气、风系统加上消音设备后是否影响风速与温度,另外在排风管路的设计是否注意到抽风马达的减震与隔音,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因为任何一个细微的改变或设计不当,都有可能造成噪音穿透、温度不平均、风速不稳定等问题,所以我们将空调系统写在前面,目的是帮助在建造录音设计之初就重视此一问题。
一般来说,商业录音室以外的录音空间规划,皆以控制室为主要工作区域,而且以当前台湾的广电媒体而言,多数的电台皆以自控方式为设计要点,因此近来除了摄影棚或中广之类的大型录音环境,比较普遍的仍然是以小型录音室为主,特别是有越来越多的传播公司、出版社、杂志社、网络公司、个人音乐工作者希望有专属的录音室,一方面可以自由的控制录音时间的安排,二方面可以降低部分的制作成本,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与有限的预算上面,建造一间专属的录音室已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当然我们还是要回到建录音室的目的来讨论,因为不同的录音目的会产生不同的录音室设计,而不同的录音室设计往往直接影响您的荷包,当然前面所谈过的问题再考虑近来之后,您就会发现盖录音室比想象中还要复杂,即便是只有2-3坪大小的空间规划。
在空间的规划设计上主要有两个重要的处理,一是隔音,二是吸音,前者主要目的在处理录音室坐落位置的环境噪音隔离、建筑结构噪音传导遮断、空调系统的防音处理,后者的设计影响录音室与控制室的音场环境,当然录音的属性是影响设计概念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一旦你的预算有限,加上你的房子是租来的怎么办?
一间可以在短时间被建造,同时又可以被搬迁的STUDIO,严然成了新的录音环境概念,基本上许多的功能与设计是着重在简易组合、搬迁容易的概念上,因此在实际的使用上多数是强调其隔音能力的表现,也就是说如果传统上录音室的隔音标准以NC值为基准,那么此类简易隔音间则是以STC值为基准,一般而言STC值越高价格就越贵,当然还要视产地而定,如果你买的是进口货,光是运费就有可能比那一小闲隔音室还贵;加上室内声场又是另一个问题,因为总不能有了隔音没了音场,所以挑选一座设计均衡的SOUNDPROOF ROOM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问,我们必须以录音师的角度与需求来选择产品,其目的是要满足在不同录音目的的条件下,在一个有限预算与有限空间的条件下所设计的空间,一方面要兼顾重要的隔音处理,另一方面根据该空间的容积与尺寸、录音需求与目的,设计出适切的吸音与扩散处理,以其达到专业的录音标准,是选择此类产品的重要概念。


二. 录音技术
       『录音』是一件很奇妙的事,你可以很严肃的看待它,把它当成是一门学问、专业技术等视之,因为对从事录音的工作者而言,必须具备许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例如声学、电学、计算机、戏剧、音乐、等等;但另一方面又被认为是娱乐产业的第一线基础生产业者,其目的不过在满足包括娱乐、新闻、音乐、电影等媒体的呈现,地位是低下的、模糊的、次要的,但常常影响制成品的成败,因此『录音』是重要的,但『录音师』是尴尬的角色。
所以对录音真正有兴趣的朋友,如果您正想要跨入这一行,要先思考许多问题,因为以台湾现有的环境而言,你很难在许多的努力之后得到你所想得的报酬,更不要想在如此有限的环境中,找到一份你理想的、适切的工作,当然,如果你一经预备好要进入这一领域,这一番话也浇不熄你新中熊熊的火焰,那你就好好的努力,我会在这个领域内尽可能的提供信息帮助每一个有需要的朋友。

          当一位象样的『录音师』
        首先,你必须对要当一位什么样的『录音师』有所定位,虽然『录音』的基本学理是相同的,但你个人的专业背景之外,你的兴趣、所从事的工作背景与过去所学皆影响你成为何种『录音师』的要件,因为录音的范围很广,录音师的角色也颇复杂,也许你是一位全方位的录音师,但最后你最专业的可能只有一样,所以针对录音需求的不同、环境的不同、内容的不同而有以下几种录音师:
1 广播节目录音师
2 商业音乐录音师
3 电影同步录音师
4 电视制作录音师
5 现场音乐录音师
6 记录采集录音师
7 音效特效录音师
 
       『混音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上粗略的将第一线的录音工作者,分为七大类,但是更重要的还有第二线的工作,通常第二线的工作我们称之为混音工程,而混音与剪辑的录音师,或者更精确的称为『剪接师』或『混音师』多半由第一线的录音师兼任之,当然这在台湾已是常态,不过以专业分工而言,这又是一项不同领域的专业录音,因为搭不仅要掌握原有收录的声音品质,他同时必须给制作人、导演???等人所要的精神与内涵,因此这一阶段的录音或成音工作者本身的艺术、哲学与音乐等的素养极为重要,而『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更是必要条件,因为你必须面对许多不同的『人』所寄予的要求,又必须面对这些人往往传达一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指令,而你要把录音工作完成很多时候要靠你的『感觉』!

           『母带工程师』要靠你的努力
        最后要谈的是母带后期制作,一般而言广播节目、电视制作、记录采集、音效特效等几类很少做到这个阶段,通常以商业音乐、现场音乐的出版需求为主,而这一类的录音工程师我们称之为『母带工程师』或『母带处理工程师』,对这一范畴的工程师有很高的要求,因为他已经跳脱对内容本身的关注,进而对声音的挑剔到无以附加的地步,因为母带后期制作要为录音出版品做最后的品质管制,确保该录音出版品在任何机器与环境播放时有平均的声音表现,同时可以对录音过程所产生的噪声处理到近乎不存在,或将混音与剪接过程所失去的颜色或清晰度加以补偿,同时在面对数字化后的声音确保其讯号的完整性,这样的工作需要一位不仅懂录音、熟悉混音制作的录音师,更重要的他必须有比前者更挑剔的听觉敏锐度,对专业设备的系统架构概念更胜于对器材的操作,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这一条路是漫长的,但值得你我一起共同努力。
待续........... Adam.
版權所有伯特利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TOP
7#

  从创意到线上出版只要  6 个步骤

  
声音及MIDI(Audio & MIDI)
Steinberg的Cubasis VST对于你的音乐而言是一个杰出的使用者接口针对声音及MIDI录音,它提供了最多32频道及64 MIDI音轨。其附加了可汇入REX 及 TRK 档案的工具,Cubasis VST能自动对应声音档案及歌曲的拍速,同时提供你WAV.及MP3档的汇出格式。针对硬盘录音不需用到太昂贵的硬设备,全部你只需要一片简单的录音卡。
与CUBASE VST相同的Arrange-Window(编曲窗口)。
32个声音频道/ 64个MIDI音轨。
可支持WAV, MP3, REX 及TRK档案格式。
 

混音器(Mixer)
就像是专业的混音一般,所有的功能和实际专业录音室所用的都一样,其包括:频道推杆,静音(mute)及独奏(solo),相位控制(pan),还有完整的自动混音及更多更多。有整体主控显示屏,你可以得到你的音乐以立体声CD品质的方式来混音。
个别的声音及 MIDI混音器。
看起来就像是实际的混音器。
立体声混音于CD品质。
  
    

虚拟乐器(virtual Instruments)
你只要弹奏,一个多发音数的合成器及有着各种不同拾音器(pickup)和可选择拨弦方式的物理模式型的贝士及一个虚拟鼓音源机可完全自动及整个合并在一个虚拟录音室中。
多发音数的合成器
物理模式型的贝士吉他
虚拟鼓音源机
  

频道面板(Channel Strip)
每一个声音轨有一个各别的频道面板,在每一个频道中有2段均衡器,2台效果器输出及一个个别的插入型(insert)效果器可选择。任何一台效果器包含有4个内建的效果能加载到RACK型窗口的效果器上,且所有参数能自动加载。
在每一个频道中有2段均衡器。
在每一个频道中有2台效果器输出,其以内含有4种效果。
在每一个频道中有一个插入型(insert)效果器。
  
  

详细的MIDI 编辑
琴键编辑器可给予你快速的图像编辑MIDI音轨。MIDI事件还能在窗体式编辑器中编辑所有的参数。套谱编辑器可允许音符如音乐记谱方式编辑且可做专业品质的套谱印刷。
琴键及窗体式编辑器。
专业品质的套谱印刷。
有WaveLab 精简版。

精确的声音编辑
编辑你的声音资料可直接从编曲窗口中Steinberg非常注重的声音编辑器…WaveLab精简版,专业编辑工具,许多效果及以直觉式编辑程序且非常快速的编辑速度。
  
  
  

母带后制及CD烧录
给予你的音乐做最后的修饰及将它烧录成CD。使你的声音完全在实时,有最多3个效果器及可控制淡入淡出的时间针对你想要烧录的每首歌曲。在那之外,你能做数字复制及 MP3档案格式的汇入。
3个专业的实时效果器。
CD 烧录软件可针对所有常用的IDE 及 SCSI烧录机。
可汇入CD 及 MP3 格式。
TOP
8#

感谢各位大侠提供的好资料!
TOP
9#

/历史录音探索/林锡安
不褪色的美景
Naxos的历史录音「Historical」系列
《 图1》海飞兹大全集(7CDs)
《 图2》艾尔加亲自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所演出的艾尔加及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Naxos 8.110902)。
《 图3》卡萨尔斯拉奏德弗札克与布拉姆斯的大提琴协奏曲(Naxos 8.110930)。
《 图4》远在1908-1910年间,卡罗素的演唱录音(Naxos 8.110719)。
Naxos这家公司于1986年首度出现在唱片市场上,他们不以知名演奏家与乐团为号召的发行策略,当时并不多见。相信也有许多人对于当初一张CD只要149元的价格,仍然记忆犹新,甚至还有出现过一张99元,这种不可思议的超低价。虽然价格平民化,但良好的录音水准可是无庸置疑的,当中获得各大媒体榜单推荐,甚至拿下企鹅三星(带花)的也不在少数。

经过了这么多年,Naxos的古典音乐版图是越画越大,旗下各类型的出版品阵容益加完整。在这个唱片业一片寒冬的逆势中,依然采取稳健的步伐前进,连一些冷门与历史性的录音,也都在详细的搜集、整理后陆续出现。「Historical」系列就是这样诞生的,Naxos藉由几位母带修复工程师的协助,一连挖出了不少年代久远的录音,其中就包括了像原本属NBC所有,「指挥之神」托斯卡尼尼在三、四十年代的珍贵录音,还是以项目方式才得以调借存盘的母带,这可是唱片大厂也没有的手笔,配合上依旧平价的行销方式,的确是值得古典音乐迷,在这个经济不景气的年末,好好留意一番!
妙手回天的母带重制工程师Mark Obert-Thorn与Ward Marston
Mark Obert-Thorn

对于历史录音有高度兴趣的朋友,Mark Obert-Thorn这号人物绝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1988年起,Mark Obert-Thorn由过去的业余玩票性质转进专业领域,在这十多年间,有超过200片的历史录音CD陆续问世,并散见于多家以发行历史录音为大宗的唱片公司如Pearl、Biddulph、Romophone、Cala与Music & Art等。直到1998年,他开始为Naxos效力,搜集、整理并重制了一系列Historical的录音,其中有不少是极具历史价值的名演或名盘,广受注目的包括有由作曲家演奏自己作品的拉赫马尼诺夫第二、三号钢琴协奏曲(Naxos 8.110601);曼纽因担纲小提琴演奏,艾尔加亲自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所演出的艾尔加及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Naxos 8.110902);「大提琴泰斗」卡萨尔斯拉奏德弗札克与布拉姆斯的大提琴协奏曲(Naxos 8.110930)等,都在Mark Obert-Thorn的细心巧手之下得以重见天日,甚至以更美好的面貌来面对世人,也给予新世代的乐迷一个重新认识这些已走入历史的演奏、演唱家,与20世纪初作曲家的难得机会。

在重塑历史录音的过程中,面对状况好坏不一的原始母带(片),Mark Obert-Thorn自称他是一个「适度的干涉主义者」(Moderate Interventionist),相对于某些录音师过度的使用各种声学及录音技术,以致改变,甚至干涉了原有的录音特质,这应该是一种更忠于原味的录音哲学。他强调所谓好的转录重制过程,因该是要还给「演出」一个更干净清晰的原貌,而非让听者的目光集中在转制的手法上。因此不使用人工残响,与虚拟的假立体声音场就成为他的坚持。Obert-Thorn针对不同的78转母片沟槽,选择出最适合的读取针头形状,并且根据音准的高低,精确的测定出应有播放的速度,最后还加上几项最新技术:先是一种名叫「CEDAR-2」的消噪声模块,来减少存在于78转唱片中的各种杂音;再以Prism 24 Bits ADC做类数转换,SNS(Super Noise Shaping)杂音滤除系统的彻底处理,还原演出时的原汁原味。以上这些冗长又繁复的处理程序,广泛的被Obert-Thorn应用在所有重制的CD中。因着他长时间的全心投入,不但把珍贵的文化资产保留下来,也为他博得来自各方广大的赞誉。
Ward Marston

Naxos另一位重量级的录音工程师Ward Marston,也有着十分特殊的背景。大家首先注意到的,就是他是一位视障人士。然而对他来说,这非但不是障碍,反而启发了他对声音超凡的敏锐度。Ward Marston开始接触并发展他的录音技术,是因着大学时期在电台工作的需要,毕业后就进入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以及贝尔实验室任职。1979年,他重制了已知是最早的立体声录音。

对Ward Marston来说,没有事情比能够把听众带回演出现场更为重要,他要让后世的人也能感受到他从母带当中所获得的美好经验。经他巧手修复,「一代歌王」卡罗素在近100年前的历史录音,就是个成功的范例。他也表示,「演绎方式」是当今音乐表演者与上个世纪初最大的差异。19世纪最伟大的歌剧女演唱家Adelina Patti,在1905年首度录音,当时她已经62岁了,她只有在自我性格能够完全融入演唱角色之时,才会上台表演。对当前的演唱家而言,个人的独特性与现今大众对音乐的狭隘认识之间的任何冲突,都不是他们所乐见的。

Ward Marston收集了自20世纪初以来,超过30,000片的各式音乐出版品,大多是他所喜爱的声乐以及交响乐演出。虽然不能称做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库,但也都是他个人的心血结晶,同时显示出Ward Marston在这方面的用心与热情;而且我们都很确信,数量还会一直增加下去。
感谢他们

有了这样为音乐与录音尽心尽力的人,替我们挖掘出许多不能被遗忘的声音,加上愿意提出此类企画案的唱片公司,我们除了感谢之外,更不应该浪费他们的苦心。何不找个机会,去听听这些很古老,却又非常「新鲜」的音乐宝藏呢!
TOP
10#

最早是古典錄音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