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马戏团/饶瑞舜
回顾录音技术与实际运用的发展历史 (三)

《图1》摘录自英国工程师Alan Blumlein所设计的唱头专利草图。

图2》早期立体声唱针的运动方式:(a)左右横向运动(b)上下纵深运动;(c)与(d)为新式45度角运动方式的两轨立体声录音系统。

《图3》由HISTORY发行的「二十世纪指挥大师系列」中,关于毕勤与伍德(Henry Wood)的录音。

《图4》被选为1940年11月18日当期「时代杂志」封面人物的史扥可夫斯基。

《图5》早期以立体声磁带发行的莱纳(Fritz Reiner)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所录制的理查.史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图6》「Living Stereo」的录音团队,中间站立者为制作人Jack Pfeiffer,左边即为著名的Ampex 300-3三轨磁带录音机。

《图7》著名的「Decca tree」。
单声道?立体声!
早在1931年时,「双声道或立体声」(binaural或stereo)的概念就已经由英国工程师Alan Blumlein所提出,以下这段由他所阐述的概念,正好说明了立体声为何?又为何「听起来」比单声道好?
「在音乐的录音当中,有一个相当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关于密闭空间中的反射音。当听者以其双耳仔细聆听音源时,可以分辨出直接音与反射音的方向讯息,而将其视为音源的组成部分。若以单声道来播放音源,则双耳会因为直接音与反射音出自同一方向而产生混淆。而双声道(立体声)所提供的声音方向讯息,正是由于声音的反射特性而得以清楚辨识的实验结果。」
由于这样的声学概念,在当时还不大容易令人理解(尽管现在的爱乐者对于立体声已经习以为常,还是有很多人不懂它究竟为何),甚至还经历了一段以「乒乓效果」(非左即右)为基础的「假立体声」录音阶段。直到1958年,立体声唱片的标准模式才正式定案,而首张立体声唱片也才得以正式发行,并且立刻成为爱乐者争相购买的新宠,也由此展开了唱片工业的战国时代。
其实,就像留声机的发明一样,不光只是Alan Blumlein才意识到立体声的概念,几乎就在同一时候,美国贝尔实验室里两位卓越的工程师 - Harvey Fletcher以及Arthur C. Keller,也开始了立体声的实验,并且找到了著名的实验指挥家 - 史扥可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指挥当时他所带领的费城管弦乐团来当做实验的对象。由于当时磁带录音尚未成为主要的媒介,因此不论是Blumlein或是贝尔的工程师,都是以已经研发相当成熟的留声机系统,做为实验与改良的基础。有趣的是,这两个国家(英、美)的工程师似乎是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朝着几乎是相同的路线与目标在做研究与实验,也无形中展开了一场研究立体声的竞赛。
立体声的竞赛
如前所述,早在1931年时Alan Blumlein就在英国提出立体声的理论,并随即申请了以45度角为刻纹方式的专利。同年贝尔实验室也开始了与史扥可夫斯基的立体声实验,并于次年(1932)3月12日录下了他们合作的第一张立体声唱片,曲目为史克里亚宾的交响曲「火之诗」;起初他们将两个声道分别刻在不同的沟纹上,之后才尝试以45度角的刻纹方式将其合并刻在同一沟纹上,可惜贝尔实验室并未发现这项实验的商业前景,也或许当时的实验尚未成熟,所以并未实时申请这项新发明的专利,从而让Blumlein拔得头筹。
另一方面,Blumlein当然不会仅止于纸上谈兵的空有理论构想,他在英国唱片公司EMI的支持下,于1934年1月19日在著名的Abbey Road录音棚里,以新发明的立体声系统,录下了毕勤指挥伦敦爱乐演奏莫扎特的「邱比特交响曲」!正巧笔者手边一套「二十世纪指挥大师系列」的CD里,搜集了这首历史性的录音(HISTORY 204555-308,CD 1第一首),虽然由资料显示可以确认符合这项历史纪录,但由CD所播放出来的声音来判断,却听不出任何「立体声」的效果。依笔者猜测,或许HISTORY公司所得到的母片,是由当时仍旧以mono为主要市场所发行的单声道版本,或是由广播所撷取下来的录音,而不是EMI原本的stereo母片;至于原母片是否依然存在,或甚至曾经发行过,就不得而知了。
史扥可夫斯基与贝尔实验室的合作也依然进行着,最著名的历史事件,莫过于1937至40年间与华德.迪斯耐所共同合作的「幻想曲」(Fantasia)卡通电影计划。众所周知,电影「幻想曲」是由几首著名的古典音乐所串联起来,并且以动画的方式来表达,音乐内容包含有巴哈的D小调触技与赋格曲、杜卡的「小巫师」、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钳」、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等等。史扥可夫斯基不但负责音乐部分的录制工作,还共同参与整个故事内容的设计。乐于实验的史氏,这回可是毫不客气的将贝尔实验室所研发的立体声技术大加运用,并且以三轨的录音系统(左、中、右)纪录在当时已经行有余年的35mm影片胶卷上。终于「幻想曲」在1940年11月13日首次搬上屏幕,而史扥可夫斯基也因为这次的创举,被「时代杂志」选为当周的封面人物,并且加以报导。
立体声与多轨录音的发展
虽然「幻想曲」在当时造成空前的成功,却由于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过于庞大,也尚未考虑到声音纪录的普及化。当二次大战结束后,磁带录音技术开始普遍运用在各个唱片公司时,不但使得立体声的录音技术更为便利,更显现出多轨录音(multi-track)的众多可能性,也相继产生了各种录音技术的理论与方法。
尽管1958年才发行了首张立体声唱片,美国RCA唱片公司却在1954年就以发行立体声磁带做为投石问路的开始,而首次发行的内容,就是著名的「Living Stereo」系列中,莱纳(Fritz Reiner)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所录制的理查.史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当时「Living Stereo」的录音团队使用了两支Neumann M-50无指向性麦克风,以大约3.6米高、间隔7.2米的宽度架设。事实上在更早之前,「Living Stereo」的制作人Jack Pfeiffer就已经先尝试在波士顿的音乐厅,录下了孟许(Charles Munch)指挥的白辽士「浮士德的天遣」(The Damnation of Faust),使用的是两支Neumann U-47单指向麦克风与RCA自行研发的两轨磁带录音机RT-11,往后则大量使用Ampex所研发的三轨磁带录音机300-3。当时许多著名的指挥及演奏家,如海飞兹(Jascha Heifetz)、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史扥可夫斯基、费德勒(Arthur Fiedler)等,也都以这样的新技术纪录下辉煌的成就。
几乎就在同一时候,英国的EMI以及Decca唱片公司,也开始了立体声的录音工作。EMI的名制作人李格(Walter Legge),不但完全认同Blumlein所提出的立体声理论,甚至大加抨击那些以为「乒乓效果」即立体声的错误观念。虽然他也在1954年即开始了立体声的录音工作,却迟至次年才公诸于世。Decca则稍后在著名的Kingsway Hall录下了首次的立体声录音,以录音师Roy Wallace所设计发明的「Decca tree」做为录音模式,使用三支Neumann KM-56单指向麦克风,以约3.3米的高度悬吊在指挥台的稍后方,再架设成三角形的模式并向下投射30度角。经由多支麦克风所收录的讯号,最后再混合成两轨的Ampex 350-2磁带录音机。
不论是美国的RCA或是英国的EMI与Decca,都同时将精力投注在立体声的研究发展上,并且早已经多方面的尝试多支麦克风以及多轨录音的可能性,也才真正开始了录音艺术与高传真(Hi-Fi)的多样化与精致性。(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