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感受音乐 [复制链接]

查看: 31766|回复: 296
41#

没想到丁先生是一位老者,失敬了!我本来只是想凑个热闹,说话不免唐突。有失厚道,望丁老海涵。顺便报告丁老师,我现在吃的是五谷杂粮,胃口好多了,谢谢关照。本人认输赔罪!  
——————————————————————————————————————  

--------------------------------------------------------------------------------

            我佩服您的坦荡胸怀,不打不相识,希以后多来往。谢谢!!!!!!!
TOP
42#

还有一个问题?这种音乐语言是唯一的吗?例如贝多芬写的乐曲,用了他自己的音乐语言;之后n个人演绎过贝多芬,会不会存在演绎者各自的音乐语言??  
—————————————————————————————————————
     xineng兄:我在前贴发的:
在读懂文章的前提下,评论这篇文章,十人十种看法,百人百种看法,这叫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连文章都看不懂.............演绎贝多芬也不例外,就是必须在读懂贝多芬后,再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演绎,这样就形成多个版本,但前提是必须读懂贝多芬,多个版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谢谢!如有不当之处,还可商榷。谢谢!
TOP
43#

      我们听音乐常被感动的泪流满面,或欣喜欲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共鸣”,(168上所说的“感受”),引起共鸣的因素很多,因年龄,心境,爱好,文化水平,音乐修养等个体差异,引起共鸣的曲目也不同,欢乐的乐曲,悲伤的乐曲都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如我们听一首悲伤的乐曲,在场的人都听的泪流满面,为什麽?为什麽每个人都听的泪流满面??原来,张三因妻新亡,李四的儿子还在住医院,王二麻子刚失恋.................悲伤的曲调引起每个人的伤心事,伤心事就如同埋在心上的地雷,悲伤的曲调就如雷上的引线,引线一拉,地雷肯定爆炸,(至于爆炸能量的大,小全看“地雷”的大,小)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共鸣”。还是这场面,赵五立了特等功,刚开完庆功会,一进门看见大家听的泪流满面,虽满腹欣喜,也不敢表露,大家明悲,赵五只能暗喜,(明喜怕引起众怒)赵五不悲反喜,说明此时“悲的引线”引不起赵五的“共鸣”,倒是要“喜的引线”了..............
TOP
44#

按我的理解,这个说法同样适用于音乐。那么既然各人有各人的见解,而且他们都是听懂音乐的,那么这个“懂”是不是不是真正意义上面的“懂”(只是“懂”了一部分,或者只是一个方面)?

——————————————————————————————————————
xineng兄:我原以为已讲清,其实没讲清。我就举一例,某乐曲开头有一引子,是表现早晨,原作是用小号来表现,但某指挥认为早晨就如舞台的幕布刚拉开一条缝,这时,狗不叫,鸡不跳,人还没起床,小号音色过于明亮,过于火热,早晨用小号表现不宜,改用圆号。就有一指挥认为圆号也不宜,改用长笛,又有一指挥认为长笛也不宜,改用.................但不管怎麽改,这引子表现早晨,是必须读懂的。如您没读懂是表现早晨,怎麽处理都是错。
我这会正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其引子就是好几个版本,有竹笛,有二胡,有电子琴,有双簧管,有..............


——————————————————————————————————————
TOP
45#


这个贴子让人收获颇多!谢谢各位!尤其是丁兄,你老我一开始就看出来了,呵呵

我是有个理智的欣赏的时期,不过说真的,我不怀念那个时候。
还是喜欢直接的从音乐中去读取东西,读取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而不是在意作曲者和演奏者在说什么。

——————————————————————————————————————  
      这样听音乐当然好啦,又轻松,又愉快,您倒会找乐子!!!!!!!
TOP
46#

          我在学校曾代过几学期的“古汉语”课,学生看这些课文,每一个字都认识,有些字,句理解,有些字,句不理解,整篇文章似懂非懂。所有的字都认识,尚且似懂非懂,要不认识呢?
       在读懂文章的前提下,评论这篇文章,十人十种看法,百人百种看法,这叫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连文章都看不懂.............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有知识不一定有能力,如我们把《怎样拉小提琴》这本书全背诵完毕,只是具备拉小提琴的知识,不一定能把琴拉好。我们把《怎样写小说》背诵完毕,也只是具备写小说的知识,不一定能写出小说来。所以知识到能力有一个“转化”过程,这“转化”非常重要,不能“转化”就是我们常说的“书呆子”,只是一“书橱”而已...........
TOP
47#

         我真诚的劝告那些“吃饭反胃”的弟兄,好好吃吧,这碗饭来之不易,别把饭碗打烂了,连饭都没得吃,要学会“敬业”,要敬业啊!!!!!
TOP
48#

“音乐一旦出来,就是几乎无法控制的”(类似砍柴之前引布莱兹的观点,跟偶自己想出来的差不多:)这种无法控制是相对的,你可能可以控制他的速度,音高,节奏等一切具体的函数,但控制不了他本身的魔力,音乐好像一道神光,他需要一些咒语可以让你接近他的本质,你可以找到
——————————————————————————————————————  

--------------------------------------------------------------------------------
                
               darajan兄:请您将砍柴兄的原文再仔细看一遍:“布列兹以为,马勒的作品一旦写完好,作者本人就已经失去对作品的控制力,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文本,能在作品中读到什么,则是后人的事情。”这意思不是“控制他的速度,音高,节奏”。
       上面全是引文, 应用到这儿,想起剧作家曹禺20多岁时写的成名大剧《雷雨》,作品《雷雨》出版后,引起各界评论,有的评论认为曹禺写出了阶级斗争,很深刻,但当记者去采访时,谈起这个观点,剧作家曹禺一脸茫然,连连说,我没有这个意思............

          所以“布列兹以为,马勒的作品一旦写完好,作者本人就已经失去对作品的控制力,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文本,能在作品中读到什么,则是后人的事情。”
          如理解的不对,请批评!!
TOP
49#

        xineng兄:我原以为已讲清,其实没讲清。我就举一例,某乐曲开头有一引子,是表现早晨,原作是用小号来表现,但某指挥认为早晨就如舞台的幕布刚拉开一条缝,这时,狗不叫,鸡不跳,人还没起床,小号音色过于明亮,过于火热,早晨用小号表现不宜,改用圆号。就有一指挥认为圆号也不宜,改用长笛,又有一指挥认为长笛也不宜,改用.................但不管怎麽改,这引子表现早晨,是必须读懂的。如您没读懂是表现早晨,怎麽处理都是错。
        我这会正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其引子就是好几个版本,有竹笛,有二胡,有电子琴,有双簧管,有..............
TOP
50#

         本不想再发言,但看了砍柴兄的大作后,我就最后发一言,LP要骂就让LP骂两句。有不对之处,请大家多批评。
         砍柴兄说:“ 本帖子一直都在比较理性的范围内争论,没有太多狡辩或情绪化的言语。 ”这样就对了,讨论问题,不是抬杠,这是 讨论的前提。
          就以砍柴兄文中所引《蓝色多瑙河》一曲,我若问砍柴兄《蓝色多瑙河》一曲中那个音符是蓝色的,那一句是蓝色的,那个音符是写多瑙河,那一句是写多瑙河???其它的河行不行???我看就是写其它河,这样问是抬杠,不是讨论问题。
      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的作者)的传记作者,奥地利箸名的音乐学家普拉维先生,在传记中转引了1935年的一次调查统计:“一年之中维也纳附近的多瑙河有6天呈棕色,55天为土黄色,38天为浑绿色,49天为浅绿色,47天为草绿色,24天为铜绿色,109天为宝石绿色,37天为深绿色.............”
       普拉维说:“但是多瑙河从未呈现过蓝色”
           砍柴兄若去问 约翰。施特劳斯,多瑙河那一天是蓝色,我想 约翰。施特劳斯也 .............  
         不好意思,家中来人,改天再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