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什么是音响的“贵气” [复制链接]

查看: 35874|回复: 202
41#

leslie 在 2004-10-26 11:08:15 发表的内容
非常珍贵的资料,感谢!!


能够为发烧友做点事,笔者和晚辈都非常乐此不疲.
TOP
42#

只能用心去感受
象人的气质一样,是不可以用高贵.奢华.脱俗等形容词来限定的
TOP
43#

非常珍贵的资料,感谢!!
TOP
44#

这个一定要加精!
TOP
45#

樣子聲音價格都貴
TOP
46#

quanlong 在 2004-10-26 10:52:54 发表的内容
近日来多次与笔者提及<<什么是音响的“贵气”>>的问题,笔者觉得普遍的发烧友都没有认真重视问题所在,于是把自已的感想和心得传给晚辈,晚辈觉得应该和广大发烧友共享笔者的宝贵心得.
http://www.quanlong.com.cn/yxzz/yxzzwz03.htm
http://www.quanlong.com.cn/yxzz/yxzzwz04.htm  
http://www.quanlong.com.cn/yxzz/yxzzwz05.htm


会长这是还有一篇!

四談音響貴氣            陳羲偉

首先借這裡澄清上一篇文章中的誤點:說α脑波的周波数在23K赫兹,應該更正為8-14赫
兹,α为优势脑波时,人的意识清醒,但身体却是放松的,它提供意识与潜意识的桥梁。由
於在这种状态下,身心能量耗费最少,相对地脑部所获得的能量较高,运作就会更加快
速、顺畅、灵感及直觉敏锐,脑的活动活泼。现代科学积极倡导α波是为人们学习与思考的
最佳脑波状态,道理就在於此。

说起来相当可怜,文章在网站貼上後,紀錄中已經接近有2000人读过这篇<三谈音响贵气
>,但是来e-mail给我说“三谈音响贵气”精彩的文章,如醍醐灌顶並索取图片的读者少得
很,总数还不到1%人!这种情况的產生有下列多種可能:

從好的方面上說:
1. 说明读者家裡的音響系統重播出來的聲音已經十分好,讀<三谈音响贵气>純粹只
是為了好奇;
2. 读者家裡的音響系統和聆聽室的聲學處理已經很好,<三谈音响贵气>沒有什麼可
以參考借鏡必要;
3. 自己的聆聽室面積不大,再擺設這些擴散板塊面積會顯得更細小了。
從壞的方面上說:
1. 對筆者的意見有分岐,<三谈音响贵气>有點誇大其詞,沒有什麼參考價值;
2. 認為聆聽室的聲學處理不需要這樣做,自己的方法更好;
3. 沒有改善聆聽室的聲學處理的衝動……

事實上,跑马看花不求甚解的读者很多,能领会文章能对音响爱好者有帮助的人却是不
多,我不知道他们读这篇<三谈音响贵气>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我估量他们惶惶不可终日的
原因,是他们自己也弄不清楚究竟在追求些什么?事實上他们心中是有目的的,但沒有辦
法具體的說出來,大概聆聽室的聲學處理牽涉的問題很多,要顧慮的地方太多了,有顧此
失彼的地方也太多了!

三谈音响贵气文中曾提及到下列的一段有關頻段,對重現音响贵气很重要性,並重點的提
及一些聆聽室的聲學處理模板,去極力保護這些音樂頻段不會由於聆聽室的音頻相互重疊
或抵消,這裡我來詳細分析這一個論點,並提出怎樣才能增加聆聽室裡的音樂諧波和泛
音:

泛音和谐波
术语「和音」有精确的意义,有一振动物体的基音谐波频率的复合的完整的(整数)的聲
音氛圍。
术语「泛音」是習慣於在基音谐波频率上面提及任何的共振頻率:一个泛音可能或不可能
是和音。
管弦乐队的许多樂器 , 那些利用弦或空气柱产生基音谐波频率和谐波,它们的泛音可能被
说是谐波的。其他的声音訊源如薄膜或其他的敲击的訊源的,可能有不是他们的基音谐波
频率的整数复的共振頻率,它们被稱為非谐波的泛音。所有的谐波都是一種露天空气柱或
一个弦的泛音。关闭式的空气柱只會生产奇数的谐波。
一个矩形薄膜可以产生谐波,同時也产生一些其他的泛音。

基音和諧波: 一振动物体的最低的共振頻率叫做它的基音谐波频率。大多數振动物体有超
过一个共振頻率,而且那些在音乐的樂器中用在基音的谐波典型地振动。一个和音被定义
为一个完整的事物(整数)复合的有基音谐波频率的。振动的弦、开口圆筒形的空气柱和
锥形空气柱将会在基音的所有的谐波振动。與被关闭的一端的圆筒,将会以基音的只有奇
数的谐波振动。
振动的薄膜在典型地震动产生谐波,但是也有一些共振頻率不是谐波的。只有一个级別振
动的泛音术语才变成有用的,其他一些是非谐波的泛音。

第 n 个的諧波 harmonic = n x 基音谐波频率。

『5120 Hz以上所听到的都是乐器的「泛音」。基音给予固定的音高,而泛音则是乐器不同
音色的来源。

在这极高频的泛音范围中,任何人都无法由乐器演奏的基音,去判知8000 Hz或是16000 Hz
(除非用信号产生器发生基音,但那已与音乐无关)。但是,5120 Hz以上的频率却是造成
「声音甜美」、「弦乐有光泽」、「透明感十足」等等形容词主因,所谓「不够透明」、
「没有光泽」、「粗干尖锐」等来描述音乐时,它所代表的就是「极高频不足」。

这就是我为甚么在談音響貴氣的第一篇文章中,提倡发烧友朋友们多增加上一对超高音单
元的原因,它也是音响「贵气」所不能或少的要素之一。这一段文字里所提及的一些聆听
音乐时的技术词语,不也是不可或缺的吗?朋友們不難也會發覺近幾年來推出市場上的音
箱,不少也附設了超高音單元嗎?』

    剛好在手收集到一些有關超高音單元的資料,這裡特意將它們輯錄下來,給大家參
考。

超高音音箱的重要性

超高音单元是改善音色的基音和各阶次的谐波,因为它们的频域延伸到无限,现在市面的
超高音单元最高能达到35k Hz而已,除非能买到空气离子的超高音单元,才能冲击这个极
限。我聆听过惠威的铝带超高音单元,因为我居住这小欖鎮裡有一位发烧友所设计及制造
的大型音箱,选用了惠威產品两个型号的铝带超高音单元。因此,我建议讀者想要嚐試一
下的話,不妨花數百元暂且选用惠威產品,因为国外产品价格都很贵。我现用的两对超高
音(ESS和Pyramid,均是美国制造的) ,價格每套都超过萬多元港币,它们的效果很好,物
有所值。

听到飘逸细致的高音如铜钹、三角铁、小提琴泛音、竖琴拨弦的尾韵…尽管声音很薄但非
常清晰、玲珑、透明…这是一种高级享受的景界…我的印象中,只有自从我拥有了
Consequence这对音箱后,才从新进入过這種景界,是在回放Virgin 编号V2402的Ennio  
Moreicone电影原声黑胶唱片时,其第二面声轨中的飘逸铜钹声,真是令人陶醉(它們能夠
把弱音的迅態重播細緻的表露無遺)。由此,我认识到超高音单元对音乐的聆听的重要性,
没有它,聆听音响就存在缺憾了。我拥有的Consequence音箱已經有超高音單元,但我額外
再連接上一對外置超高音单元後,整套音響系統重播出來的聲音的氛圍充沛了,人、樂器
的聲音顯得更真更自然,對外置超高音单元從此便永遠的再沒有可能將它們卸下,否則聆
聽起來,你會覺得重播出來的聲音說不清楚究竟缺少了些甚麼,完全不對勁!

超高音单元的种类在市面并不多,最普通的是铝带及静电发声的。铝带单元标榜其极轻的
振动质量,和平均直接的驱动方式,这是它先天的二大优点。但缺点便是低磁束密度造成
的低效率,因为在先天的结构中,单元的磁极必须离开得较远,以便让出空间提供给振膜
运动和发声。铝带及静电发声用在高音單元倒是非常适合,磁力不足的问题可用一些昂贵
的Neodymium磁铁,再配合适当的振膜面积,其灵敏度效率甚至可达100 dB左右。我的兩對
超高音单元就是用了這些昂贵的Neodymium磁铁,手腕裡戴了腕錶的朋友,千萬不能靠近它
們,否則腕錶便會報銷了。高磁力強度的超高音单元,它的靈敏度才會高,重播出來的效
果才會理想。要想聽到它們的聲音究竟怎樣是不可能的(只能聽到嘶嘶聲),因為它們所發
出來的聲音,已經超越我們的聞閾,你只能感覺到這種聲音的存在,豐盛了整個重播出來
的聲音的音色。
    
    一般常见的铝带超高音都是垂直的长条形状,悬挂在左右水平的磁场中。如此安排主
要是因为可以同时获得较大的驱动面积和总磁通量,还可以利用这样的形状,达到近于线
音源的扩散模式,狭窄的垂直扩散,能使音压的衰减趋近于與距离成反比,相较一般单元
的点音源扩散(與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能够以较轻松的方式傅送到远方。线音源再加上双
向发声的魅力实在是不容忽视。
    
是否我们就只用铝带超高音就好了。中低音量是用一般动圈单元,各取所长,好像不错!不
是。好的动圈单元,在脉冲响应和回复时间的表现上,不见得较铝带差(同频率的测试条件
下)。关键在於刚刚提到的点音源和线音源扩散模式不同。
    
第一、在音圈的整合上,难以取得平衡。你要取数米的聆听距离? 背波算不算? 空间反射
算不算? 怎样的空间? 无残响室? 你的客厅? 还是你的卧室?
  
第二、在分频点附近重迭的频段,会产生极坐标响应的不规则复杂波形,严重影响离轴
响,有效聆听区会缩得很小。为了和一般的动圈单元好好地相处,就必须放棄、或降低铝
带单元的线音源特性,才能在极坐标响应上避免难以收拾的混乱。亦即将铝带的长度缩
短,使其扩散模式较接近点音源。
    
但缩短铝带后阻抗便太低了,要加上阻抗匹配的变压器,才能與—般的放大器一起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保有铝带单元的魅力。如早年Infinity的Kappa系列音箱上装置的EMI T K铝
带高音,或更早的傅奇性Decca铝带超高音、它们都非常的甜美飘逸,和其它频段的衔接也
没有问题。与一般喇叭比较,感觉它们的声音更加细致和高贵。缺憾是小面积的驱动,效
率不高,低端频域的延伸有限。尤其是Decca加了号角负载还是不太响。可惜!
    
除了少数採用昂贵磁铁的超高音外,较短的铝带超高音,仍存在有效率不够的问题。继
EMI TK铝带超高音之后,Infinity又推出了1时直径的圆形平面超高音,接来的Genesis也
延续了这种设计,勉强可说是铝带的一种变体,将特殊的螺旋状音圈,贴附在振膜上,再
悬挂于特别安排的磁回路中。严格地说这不能归类于铝带单元,因为它不是用振膜本身来
驱动自己,而是用变体螺旋音圈。优点是驱动力较一般圆顶形单元要均匀得多,分佈于整
个振膜,而非只有外围一圈。而且,成本较铝带单元低。
    
    雖然頻率上限可突破30K Hz,但比起铝带单元动辄40K Hz以上的频宽,和相较大的驱
动面积,这种设计不敌铝带单元的轻松和飘逸。

    记得有一次印象非常深刻的、完全无音染的聆听经历,有机会聆听到ESS的Transar音
箱的回放。算起来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这对音箱100 Hz以上的单元,全部由海耳博士(第二
次世界大战时,V-2火箭专家其中之一,大战结束后,美国接收的科学家之一),100 Hz以
下由辅助超低音推动。海耳设计这对音箱时,将上述的音箱内部矛盾都解决了,令它们成
为没有内调失真的音箱。这里我不想花篇幅去详细介绍这对Transar音箱,因为相信就算写
数万字,这也不一定解释得透彻清楚,简单地说:海耳设计上高音振膜,是向左右方向开
闭而将空气排出,推向前方及后方,左右两方面的运动力相互抵消,障板上完全没有反作
用力;中低单元振膜则作上下方向运动,音箱仅存在垂直方向的反作用力,这个方向的作
用力所产生的不纯净声音,如果不经射射,没有理由会传送到前方给聆听者听到,这就是
完全没有内调失真的原因。我非常存疑为甚么这对音箱怎会不太通行。这里提的主要是在
我买了这一对音箱所用的同样ESS高音单元,因此特别谈谈它的设计结构。

海耳这个高音单元设计可以说是「神来之笔」,他将铝带折迭起来,令到发声的正面面积
可以大幅减少,更甚的是单元的灵敏度,较直线型铝带单元提高达95 dB/W,频宽则由1k  
Hz伸展至24k Hz以上(以当时的材料技术) ,若将发声面积加大,单元可以作为中音。摺迭
的方式可以垂直或水平,与声波传播的方向成垂直,相邻的兩边互相靠近,压缩或互相远
离舒张时,挤压或吸引空气发出声音(看下图),振膜的运动和空气分子的方向彼此垂直。
它最大的优点是振膜只需小幅度的振动,就能将空气大幅的挤压出来,或反向的吸收,从
而高效率、低失真地产生声波。

幸運地我竟然買到了这对ESS高音单元,它已經是后期产品了,已经采用了强磁力的磁铁
Neodymium。自从我用两套纯银的丝带型音箱线接上,开机回放各类型音乐唱片,发觉回放
出来的泛音、聆聽室的空气感增加了,余音绕梁,充斥了整个聆听室空间。这一安装上去
却是没法再将它拆卸下来了,因为一拔掉音箱线,回放出来的声音就彷佛全变了样,不但
完全不对劲,而且缺少了很多东西,聆听室像是变得空洞了。

几年前,偶然在二手店里看到了一对ELAC牌子的360º 4π扩散的铝带超高音箱,订价不到一
万,于是将它们买了回来。这对超高音单元后来转让给一位本地发烧友朋友,因为他的那
对McIntoch 290音箱缺乏超高音。

E1ac香菇4π超高音的发声原理,其实和其它垂直长条形的铝带超高音是一样的,巧妙的是
它将这长条弯曲成一个圆圈,再将它旋转了90度成水平方向,便形成了360度发声的环形振
膜。它后方有一块小小的区域不是铝振膜的银灰色而是黑色,它便是相当于长条形铝带的
起始点,连接讯号输入的地方。
    
当然,如此运作,振膜动起来的状态会随着这个圆圈直径大小而改變,为了因应这种动
作,因此振膜加以小幅度的波浪状加工,以承受振膜的变形。另外,振膜所相應產生的背
波,此时被关在香菇圈内部,所以必须加上适当的吸音和阻尼處理。香菇头上面的里面,
是磁铁及相关的结构,透过香菇圈内部的圆筒形极片,将磁力绕到振膜下方,而在振膜的
垂直方向形成磁场,整体设计极尽巧妙之能事。而它的360度发声更是魅力四射,除了轻松
自然,细腻飘逸,极其开阔的空间感实在是其它音箱难以企及的。可是,和一般的中低音
单元相配合时,虽然在听感上不会有什么不妥,但你会在沉醉于道个完美高音之余,想要
中低音也有这样的特性,而不是只有高音这样。还有,它实在不太便宜。

  
ELAC 的4π超高音單元剖面圖

终极高音。甚么,还有更高档次的? 我本来不想再提,但市面上有German Physic的产品在
销售,怎能不提?
    
驱动空气的界体最好的还是用空氣…因为传播声音消除了界体的污染。电离子高音单元就
是将空气分子离子化,令这些带电的离子,随着磁场的变动而运动,邻近气体离子的空气
分子,就被驱动而发声。频宽是无限、失真没有仪器可测量出来…吸引力真是致命性,因
为它可以将聆听室的氧气变为有毒的臭氧。我在網站裡收集了許多电离子的超高音單元資
料,可以DIY,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函索取。

这就是大头虾兄所说:「…通常高频的气息比较能体现贵气,延伸好,泛音足并且质感细
腻。」真是「英雄所見略同」,我的看法完全一樣!音频的高次谐波是声音音质的灵魂,
人声、各种乐器声以中央C为准,各自发声时都是261.6Hz,为甚么我们能丝毫不误地分辨
听出来:那是邓丽君、这是腾格尔;这是横笛,那是法国号…的声音?这完全是因为附着
他、她、它们声音的泛音及高次谐波不相同之故,令我们清晰地将它们分辨出来。所以
说:能回放出来泛音和高次谐波,对HiFi质素有直接关系。

换句话说:选择器材时要注意它们的重播音域必需广阔!我选择的器材就是这样:前后级
的频域是:10-100K Hz以上,远远超越人的闻域。我的Dynaudio Consequence 音箱本來已
經有超高音單元,但是加上了ESS或Pyramid超高音,Dynaudio Consequence 音箱重播出來
的聲音,顯得更加完美豐盈了。

这就是为甚么现在出厂的新型音箱多数都增加了超高音单元的原因。其实Dynaudio的
Consequence已经有超高音单元的,并且有了一对无以伦比的中音单元,因此,它们都是声
音特别诱人的原因。

——尤悠
TOP
47#

多谢楼主.已打印并向下传阅宣讲布道.
TOP
48#

再谈音响“贵气”  
  尤悠 2004.-02-25

音色与音质
  「音响的贵气」这几个字写出来相当抽象,恐怕了解它的抽象内容的香港人不会很多,我仅可算是其中之一而已,因为我可以说是一名道地的音响发烧友,发烧了已经有五十多年。骤然间要说明「音响的贵气」的定义,真是十分困难,彷佛它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体验或感觉…却能肯定它的存在的概念。
  因再生声音的雍容「贵气」,对我的印象委实太深刻了,我再熟识不过。所以偶然在《音响发烧站》网络的「视听论坛」专栏上,读到一些有关音响回放时,呈现「贵气」的讨论,心里觉得颇为诧异。因为我认为能在聆听音响回放中,聆听出「贵气」,可以说已经是道地的、资深的「音响发烧友」了。这些音响发烧友所拥有的音响系统必需有一定的水平;他们对音响的鉴赏能力、对声音的分析力和品味、对音响术语的认识和了解,都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他们都拥有一对灵敏的耳朵,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等等,已经证实了他们对处理音响器材再生的经验丰富,和聆听鉴赏声音音质的资历老到。再仔细观察一下那些在这专栏发表言论的署名,才发觉他们大多数是《音响发烧站》的专栏主笔,怪不得水平能有这样高。
  「贵气」这词语,在香港音响界的写手中,很少用来描写声音再生出来的音质。我曾从各种渠道,下载了不少各种各样的有关音响及声学的字典、词汇,翻遍了也找不到有关用「贵气」来形容声音优美的词语。他们多数说:「声音雍容高贵(elegant?)」等许多随着对声音的形容词描述。英文中elegant多少带有一些人为的、经过培养而得到的修养的意思,不是与生俱来的气质;若使用graceful来形容的话,意思同样是高雅、优美,但却含有天然和赋有的意味较多,就像是乡村姑娘般,不需培训而天真高雅大方,这是天赋的气质…所以可以这样说:「音响的贵气」是一种天赋的音响声音的气质,与生(所采用的音响系统整体配搭)俱来,这与设计师的音乐修养有密切关系。
  说起来有点玄,在聆听音响的过程中,一旦你「幸运地」有机会感触到「音响的贵气」这种「东西」后,从此,你对音响聆听的要求,就会不自觉地忽然提高了;你会对回放声音的效果诸多挑剔,这样不对劲、那样也不对劲…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寃鬼纒身般,麻烦永无了期的随着增加了。直至现在,我还搞不清楚:理解了「音响的贵气」后,到底是一件可喜或是可悲的事?是苦事还是乐事?看来我的感觉是有时苦有时乐的,但日子却一天一天愉悦的飞逝了,不经不觉地已经渡过了五十多年。
  要对「音响的贵气」下一个定义,是一件既复杂又困难的事。假如一定要做的话,最好在开始讨论前,首先我们明确一下什么是音质和音色。我从美国杂志《Stereophile》为了统一写手的用辞含义的字典中,抽出tonal quality和timbre将其翻译如下:
  音质(tonal quality)——回放出来的声音能摹仿原本声源的精确性。一般音响谈话中,有些人错误地将音质与音调、色调(tonality)混淆。其实在音乐里,音调是指乐谱里相对某一音阶该乐器声音的音质。
  音色、音品(timbre)——可以识认出来的某种乐器的声音特征,聆听这种声音相同的音阶和音量特征时,可以明显地辨认出来,它是横笛或是巴松管或是某某歌手的声音。
  音质从上述的定义中,我的理解认为:音响系统的音质是指它回放出来的声音,能摹仿原本声源的精确性达到的程度。换言之,它可以说是一项该系统技术上能达到的仿真技术指标,亦即是该系统的技术、物理特性。有优异的物理特性是否等如有优美的音质呢?
  按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说,即使是普及型器材,今天已能达到以前未能想得到的优异物理特性; 音响器材的买家,从这些器材里得到的音质,又能否感到满足呢? 假如是满足的话,即是没有任何不满,那么便应该没有再出新产品之必要,音响业便必定似「一盆死水」了! 现实情形当然不会是这样,发烧友往往对自己拥有的器材感到不满,因此才尝试去换换这部、换换那部的发烧落去,希望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口味之配搭。与此同时,即使换用物理特性更佳的器材,但总觉得回放出来的声音没有改善,不符合自己口味,这种烦恼一直困扰着他们。
  但是如根据厂家不断推出物理特性更佳之器材、音质便有改善的论点,这是否背道而驰、是否可笑呢?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是人人有不同之见解,因为各人口味不尽相同! 但是如果改善物理特性就可以接近原音回放,撇开个人之主观评价,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应该能得到近似音乐厅一样的优美音质吧!
  以下笔者希望大家相信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物理特性的奥妙事实。
  在广大的发烧友当中,有不少人不喜欢现在的设计、新欵的器材,反而对一些二十年以上的「古董」器材情有独锺,不舍不离。当然大家会以为只是他们拥有一份怀旧的感情吧!但是我却认为不只是「怀旧」一词可以解释,还应该有其它原因。我认为原因是现代的器材,就没有以前的器材那份音乐味,古董器材能传达得更多音乐的「讯息」给予人们,使人对音乐更陶醉、更有「意思」。
  当然,这些器材已是二、三十年前的产品,有很多已经损毁或已经变得衰老,不能硬说所有器材都有好的音质再生。但经过修好的器材,对于真正爱好音乐的朋友,是有更大的满足感,音乐有更亲切、真实的感染力,是优异的音质。
  还有一样极奇怪的事实,就是我还记起几十年前听到留声机后的强烈感动。当时的留声机失真很大、频律响应只是很狭窄(100-1000Hz),距离「原音回放」很远。但音乐含有的感情,就很直接感受得到。在开始听的短短时间内便立刻被音乐吸引着,然后整个人就集中在音乐上,产生幻觉,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接着发生。虽然留声机发出来的声音,不会接近原音的声音 ,但在眼前的确有一种现场演奏的错觉,听完后的心情是极受感动,仿似到音乐厅听了一场精彩演奏后的心情一样。
  但是,经详细再考虑一番后,就连自己也觉得可笑。因为这到底与现代人的理论刚巧相反。现代人相信机械性能越佳,便有更高传真度,从而更接近原音回放。以这论点去分析,留声机是Low fidelity,不能够忠实地回放音乐。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以现时的观点去看,「低传真度」的留声机是能播放出很动听的音乐; 二、三十年前制造的留声机,扬声器等,比起目前的产品有更高传真度的音乐再生能力。究竟是什么的一回事呢? 物理特性恶劣的留声机竟然能播出优美的音乐。相信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只要音质好便可以回放出动听的音乐吗? 音乐固然是表现声音的一种方法。如果单从字面推想,岂不是只要声音的质量愈好,就会更接近原音回放吗? 是否只要音质好,就能使人完全满足呢? 现在的音响器材的音质,相信大家都同意已臻达理想的境界。其中有些器材在回放某种乐器的独奏时,事实已极之接近原本的声音。但这些器材首回放音乐时,就没有使人感动的地方。有时因为只得音质好,但却令人失去了听音乐的心情,破坏了情绪,这些例子很多。
  为什么以前的东西好像与现在的东西颠倒了呢? 现在的「声音」虽确实美丽,但音乐的表现就极平凡,似没有感情,没有意思。现代的音乐回放缺乏感情,突然使我联想起 「自动钢琴」。众所周知,在LP初期,「自动钢琴」是唱片之大敌。「自动钢琴」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利用一个布满小孔的纸筒,通过压缩空气去敲打钢琴上的琴键; 因为这种机械构造设计得很巧妙,钢琴上的琴键自动的敲打着、脚踏也被自动按着,远看就好像有位透明人在弹奏着钢琴一样。「自动钢琴」在全盛时期,受欢迎程度更高于唱片,那些「纸筒」记录了很多著名的音乐家的演奏,但当LP正式普及后,自动钢琴便不知不觉地销声匿迹。这种自动钢琴,我也曾听过数次。即使现在也有人喜欢,将当时的机械重修好,还收藏了很多珍贵的「纸筒」。虽然是听得多,但我却认为它没有音乐味,缺乏了感情。当然在演奏的是一台真正的钢琴,音质是毫无疑问的百分百原音,但令人不快的原因,就是音乐的表现力。即使机械结构设计至天衣无缝,但机器毕竟是机器,与原人演奏此较起来,就严重缺少了声音之强弱变化,而且更没有那些「轻轻一按」产生之微妙音色变化。所以当时的纸筒虽是著名音乐家的演奏记录,但回放出来的钢琴声就十分机械化,平凡而没有感性,可以说是死板音乐。
  上述讨论中,清楚明白地指出光凭音响系统组合的物理特性优异,是满足不了发烧友的要求的,他们所追求的不单是音响系统组合回放出来的音质,还需要音乐里的那些有血有肉的气质和感情。这些东西不是物理特性优异、失真在小数点多少个0之下就能体现出来的。奥妙在于怎样才能表露出有血有肉的气质和感情、有音乐味?谈论至今,应该讨论音响系统组合回放出来的音色了!
  音色
  我认为「音响的贵气」这东西,主要是音响系统组合所回放出来的声音的音色,因为它增加了聆听者对声音瞬间识辨能力。因此,我可以断言:音色必然存在有乐器声音的泛音和高次谐波。音色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音响系统组合原本赋有的,回放出来的声音能令发烧友聆听起来心神领悟、迷醉钟情的。虽然「音色」是属于一个极为抽象的形容词,但它却是指声音的强弱变化与微妙的音色变化,与「音质」是不同的。原本以现在音响器材的优异物理特性,不单有原音的音质,应该要有原音的音色,两者如果都能满足音乐迷,相信古董器材也应该再没有存在的价值。
  强弱与音色微妙的变化最珍贵。现在的音响器材虽有美丽音质,但缺乏感性的原因,大概是与自动钢琴有共通之处。而音质恶劣 (与现在的器材比较) 的古董留声机、音响器材,却有丰富的音乐味,原因是有的:以前的器材,因为性能不太优良,无法造成原音回放,所以就致力于表现音乐的组织要素万面,从开始已放弃原音回放这条路,只尽量记录下声音的强弱变化及音色微妙的变化,因此回放时虽不HiFi,但有极丰富的音乐味。就算频律响应狭窄、失真不少,但主要回放声音的强弱与音色微妙变化,我想它的目的是可以达到的。物理特性虽不是完美,但论到音乐味,我深信LP始终最优秀,在未来的日子,LP是会继续被大家爱戴!
  但是,现实情形里,人们似乎是追求「音质」多于追求「音色」、「音质」和「音色」虽同是需要的物理特性改善,但设计者就只着眼「音质」,忽略了「音色」,其实要更有音乐味,要有更美丽的音色,也是与器材的物理特性息息相关,为何人们只着眼「音质」呢?为了追求声音的活生感及自然的移动,看来设计师应朝着另一种原音回放(音色)的道路,制造更有音乐味的器材。我的Audio Research SP 11 MK II前级放大器,它由SP 11升级到SP 11 MK II,仅是将内部的一些接线和电容器改变了,身价一下子提升了一倍余,机本身的质素,当然也是提高了不少。事实证明:音质和音色是与生产时所选择的零件有很大的关系。我的意思是不一定必需是补品,只要对口径。有些有权威性的写手说:他在升级他音箱内的分音器时,发觉无论怎样也没办法将高音更顺耳,结果尝试将那颗Wima电容器倒过来焊接上,结果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试想,这只不过电容器的薄膜引线由里向外或是由外向里而已,谁知道结果竟会有这样大的分别?
  音响之根源是音色 我们已经讨论过不同人有不同的喜爱,包括器材的音色。但对于音乐来说,最重要是声音的强弱变化及音色的微妙变化。我相信没有人不喜欢听细腻的音色。假若声音失去了细腻的音色,音乐便变得平凡而死板。爵士音乐便少了那份摇撼(swing) 节奏感,歌声会缺乏感情,大型交响乐的旋律便模糊不清。因此听什么类型音乐也好,微妙的音色变化、活生感是最为重要。
  十个人有十种听法 为什么会这样,大家可想象他们到音乐厅听现场演奏。虽然十个人在同一环境聆听同一场音乐,但十个人就不会以同样程度去理解音乐,各人有各人听法,对演奏的音乐是否喜欢,各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同的态度。人不是机械,音乐的感染力对于每个人都有程度上的差别。音响也是同一道理。如果有十名发烧友,他们家里应该会有十种不同音色的音响组合吧!
  2000年初,我在于本地聆听到一套如此的搭配的器材:Gryphon XT前级及Gryphon S-100后级,推McIntosh K2 9500。你不禁会想:这样高价位的器材搭配起来,相信声音不可能不好吧?事实却不是这样,回放出来的声音瘦削尖锐,更要命的是整个回放过程活像是戏班子在赶场子,赶快完了这场好去别处演奏。奇怪的是应该是三分钟的旋律,它却没有在回放时间上少了一秒钟,但给所有听者的感觉是赶着下班,听起来一点印象也没有,草草了事的,就像猪八戒「囫囵吞枣」般吞吃人参果,吃了也不知道人参果的味道究竟怎样;又似水过鸭背,清洁溜溜,没留一点痕迹。我心里不禁在想:假如换上了一对ATC 100或Dynaudio Compound 4或 confidence 5情况会有天渊之别!这次的经验是:器材都是好的,但彼此配搭上却做错了。我将自己的见解说出来,人们就立即采取行动,将我的那对Dynaudio Consequence音箱搬来接上,以原来的聆听环境再回放同一乐曲,结果不出所料:声音有条不紊的、慢条厮理的、音色强弱与微妙的变化纤毫毕现…(当然,Gryphon S-100的输出功率较小,推动Consequence显得吃力是必然的) 你能说K2 9500这对音箱不好吗?但以它来回放起Rock and Roll音乐时,年轻朋友却喜欢到心坎里,摇摆得十分起劲!
  《音响发烧站》aiko君说:「…声音有“贵气”要有二个条件,缺一不可,这二个条件就是象真度与醉人音色。」
  象真度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音质。音色却是由三个最主要的因素构成,就是音质纯净度、声音密度与乐器质感。我们听音乐时,大多时候只是注意音响的三频段平衡性、音场、动态、音质等。音色属于深层次的东西,往往藏在音质之下,要有一定聆听声音经验才能识别。音质纯净度、声音密度与乐器质感这三者是相互相承的,有好的纯净度与密度乐器质感才能真实;而非常好的乐器质感,一定会有优异的声音密度(泛音和高次谐波)与纯净度为基础,这就是它特有的天赋音色。
  醉人的音色就是设计师在设计器材过程中,赋予器材的自己对音乐的认识与品味。就象发烧友搭配音响时最终声音效果,也体现出自己对音乐的品味一样,音响器材也包含着设计师的音乐气质和个性。
  所以,当醉人的音色与高象真度相互溶合时,“贵气”就会出现。听人说:人的脑电波理含有Alpha波,而大自然里的Alpha波存在于23KHz里。由于CD取样频率的关系,所以仅能发出20KH z以下的频率,而LP的泛音即可以高达100KHz。是否因为CD里不含Alpha波,无法与脑电波起共振反应,所以令人们聆听起来,没有LP那么好听? 还有,当人身处大自然中时,往往会感觉心情特别舒畅,可能是人脑与大自然的A1pha波起了共鸣。相信「贵气」醉人的音色也许存在于这种A1pha波之中。为此,我曾经翻阅不少百科全书想弄明白A1pha波究竟是甚么东西?我没法找到。我只能人云我亦云,姑且信之。
  如缺少“醉人的音色”,你只会感到器材的解析力很高,音质纯净度、声音密度与乐器质感很好,但仍缺少一点东西,还不能称为“贵气”(上述K2音箱的例子证实了这种设想);如缺少象真度,音色只会给你一种表面的美感,所以往往某某发烧友说:一套三万元的器材声音与一套三十万元的器材声音好接近时,一般就只是“音质”上的接近,如你象我们一样注重“音质纯净度、声音密度与乐器质感”,那么试听了之后一定会感到大失所望。
  真实观点(HiFi)是对质感真实的追求,是侧重于声音客观性,主要是针对那发出声音的实体的真实感有很高的要求,无论是乐器的声音、发声的具体位置、形状大小、演奏技巧、乐队的规模大小和摆布、乐队中个人的表现……使整个演奏的声音听起来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有点象是欣赏一幅工笔画;对意境真实的追求方面,一般都坚持对声音的客观的美、对声音质感的还原、对还原声音中强弱、节奏、旋律、动感、和声……表现意境的声响表达有很高要求,以实现声音对情绪的真实表现与还原,犹如欣赏写意画。
  假如这套HiFi能把这些声音音色和音质都能准确地再生出来,亦是说它能够呈现出「贵气」,这就是音响系统的高度传真!木制的乐器应赋有木的气质,竹制的乐器应赋有竹的气质,铜制的乐器应赋有铜的气质,因摩擦琴弦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应赋有很多条马尾毛制成的弓,齐擦在弦上细致摩擦声…等等。总而言之,声音准确,不加一点盐、不加半点醋。
  我有一片CD唱片,是由Ricci拉的小提琴名曲集 《The Glory Of Cremona》里,他动用了由1560-1744期间所制造的,一共15把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来演绎。要将这唱片的声音准确重现的话,真是对器材的质素作严厉考验,稍差的器材所再生出来的声音,15把提琴的声音会是通通一样。那一种声音是1560年前的Andrea Amati所制造的琴发出来的?那一种声音是1744 制造出来的Joseph Guarneri所制的琴所发?…混淆不清。试问一套连高度传真也未能达到的音响系统,又怎样能再生「贵气」的呢?这是最起码的条件。明明演奏者用的小提琴是Stradivari (斯特拉第瓦利) ,或者是Guarneri (瓜涅利),你聆听起来却与三数百元一个的小提琴的声音没有甚么分别,售价接近美金数百多万元以上的一把的世界名器的音质和音色(较买一台Stienway & Son的大钢琴贵上十数倍),被你糟蹋了,不,是被你那套音响系统糟蹋了!
  对小提琴有研究的,相信会对意大利黄金时代,几位著名的小提琴制造家有一些认识,对他们所制造的小提琴有些怎样的特点,亦会好奇地探索一下。如Stradivari发出来的声音像地中海上空的阳光一样温暖、明亮、醉人、甜美传神和反应灵敏。Joseph Guarneri也是当时意大利四大名家之一,他的名气是自N. Paganini在1742年,采用了他所制的名为《大炮 Cannon》来演奏后,名气振动了整个欧洲,他所制的小提琴价值亦一日千里。Guarneri所制的小提琴发音格外深厚明亮,但外观不甚精致。Andrea Amati是小提琴制造学派的代表之一,曾经是Stradivari的老师,他早期制造的小提琴尺寸较细小,后期作品琴头旋首则大,音质甜美、优雅、低音弦更为动听。
  晓得多少小提琴的常识后,我在1991年聆听上述的《The Glory Of Cremona》时,用的是Restek Vector前级,Restek Exponent Mono block后级,Restek CD Radient CD 唱盘,Deltec PDM 2译码器,Dynaudio Consequence音箱,Clear Audio 讯号线,OCOS音箱线,这套系统来再生的。当年的耳朵还十分灵敏,15部提琴的声音有点不同,这方面可以肯定,但要说这是那个名字或别个名字的琴所发的声音,却没法肯定。尤其是由16节至30节的乐曲,Ricci是分别以15个名琴,演奏同样的Bruch 的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同一小节,真是「雄兔却扑索,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了,两只兔在眼前走已经难分辨,何况15只眼前乱走的白兔,它们都是那样洁白可爱,谁能说谁是谁?谁会这样幸运有机会近距离去听到名琴所发声音,我为了想分辨这15把世界名琴,绞尽了脑筋才找到方法,结果我跑了多家书店,买来了不少有关小提琴的书。我认真的读完它们,对名琴多少有一点认识后,将《The Glory Of Cremona》 CD放进CD机,把遥控器的Repeat钮按下,每曲不恹烦地连续聆听数十次,直到我认为已经有眉目为止。就是这样,15把小提琴聆听下来,可以说「耳熟能详」了。这就是发烧友的真正发烧精神!是一种坚毅不懈地永远追求音响完美再生的精神。可惜的是我只有这个录音的CD,要是当时有一张LP黑胶唱片在手,分辨起来就容昜得多了,我曾经寻找了全香港所有的唱片店,都没法找到(真是一项遗憾事情)。
  这张唱片录制的原意很明显——给人们认识到名琴的声音,不同的琴各自有它不同的气质,但它们的声音都是那么高贵而令人向往。下文说明一下世界怎样公认这些名琴的,世界各国都希望能制造出同样质素的小提琴来,换言之,世界各国是怎样去寻觅这种小提琴所产生的「贵气」所作的努力:
  自18世纪开始,世界各国的小提琴制作家,就一直在模仿Stradivari等意大利大师的所制造的小提琴形状和尺寸制作提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论模仿得多幺维肖维妙,声音效果总逊色很多。对这种以手作及简单工具制作出来的,连用先进机械精确仿制的相同制品的质素也达不到,这奇怪事实令人不禁怀疑:其中必定有「诀窍」。世界各个先进国家,都设立了研究部门或专门机构,集中了小提琴制造家、声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等等,去分析Straivari、Guarneri…等各名琴的构造。它们的外型…努力寻求Stradivari等名琴发音的诀窍。形状上、木料上、涂漆上、几何曲线上、材料物理性质上、提琴的琴腔的共鸣上、质料共振上、琴弦张力上、琴颈和琴尾间的力矩上…等等,利用先进仪器,作了各种各样的很多详尽细致的测量鉴定。最显着的是:优质古琴的整个频率响应范围内,响度曲线出现很多音波峰和音波谷,其中有三个「峰」是优质古琴所共有。这些「峰」是当小提琴被拉时,由提琴面板、提琴内腔内的空气,与整个小提琴各部份,都在同时振动而得到的。研究仍继续进行,迄今已变成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提琴声学。
  制造一把古老、高质素的小提琴,已经有这样高深的学问,现今科学发达,几经计算机分析得到详细数据,也没有办法再制造出同样的小提琴来,真是「贵气」难求!
  怎样才算是能再生出真实的Stradivari 或Guarneri小提琴的声音,怎样才是Steinway三角大钢琴的声音,当然要有一对金耳朵才能分辨识认出来,而且这对金耳朵必需曾有现场聆听过这些乐器的经验,才能作准;但双簧管与单簧管也混淆不清、洞箫和长笛的声音也分不清楚,那就有点那个了。再谈「贵气」也是白搭!
  发烧友们多半认为自己的耳朵是金的,实际上他们有几许到现场去听音乐,只有他知道和天知道。他们的声音鉴赏能力或许很强,但我敢说他们的声音概念是建立在他们的意识里,是抽象的。他们心中的音响再生里也会有「贵气」,这种「贵气」也是抽象的,是他心里想象出来的,别人很难理解。欣赏音乐的修养是不可或缺的,否则他只能算是「器材」或算是对「声音」的发烧友吧了,他所欣赏的仅是声音的美,而不是整体音乐的和谐韵律。
  我住的市镇里,就有这样一位「声音」发烧友,他喜欢聆听鼓声,朋友到访所听的音乐,除了《第一鼓》继续还是第一鼓,真的是《鼓战》连场。他用的音箱是B&W Nautilus 801,15吋 的低音大单元,再生出来的低频声音,真的具有震撼性。再生《第一鼓》时,我可以感到背部靠着的沙发,因共振而产生的反作用力的敲打,力量还相当大。播放《黄孩子》第8曲目时的海浪声音,真的是汹涌澎湃,以雷霆万钧之势迎面覆盖而来。这种气势,我的Dynaudio Consequence音箱望尘莫及,但Consequence再生细致的大浪小浪一个接一个,冲撞到礁石所冲击起的水花洒落声音等等…纤细的呈现,却远较Nautilus 801详尽得多,聆听者被溅得一头一脸四处都是。这里并无意思贬低Nautilus 801的质素,它完全是音响系统的声音讯源、前后级放大器等等的质素问题,再加上聆听室的声学处理不妥,声音再生才会这样粗糙。整体来说,这个搭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中频和高频段音域,被吸掉或反射的和差效应所抵消,令到中高频段失落,因此丧失去细致分析力,声音便变得粗糙。话说回头,我的那位朋友却是沾沾自喜,认为自己这套音响系统所向无敌。
  这种重型超低音的「享受」,只可偶尔为之,否则影响身心健康。这次聆听经验却是难能可贵的,我还是第一次体验到这种气势。从此可知:低频亦有、层次、深度和细致性,汹涌而澎湃仅是「劲」吧了。像上述例子的意境中,海浪澎湃并带着无数的水花,这样才算是好的低音。听鼓声的话,必需分别有:大鼓鼓皮所发的声音、鼓内空腔所发的共鸣声音、敲打鼓边表面所发的声音…等等的细致呈现、有所区别、而且层次分明、时间先后有序。这样才能说是低频!不是声音震撼、下下打在前胸感到疼痛窒息心跳加速,地动山摇,声音散送时所产生的风煽动了衭脚…这只是专业器材所营造出来的低频,仅能算是官能的享受吧了,不敢恭维。
  「贵气」有浓淡层次 有人认为「贵气」的种类很多,可以丰俭由人。意思是说高价系统有高价的「贵气」,不同价位的系统,有不同价位的「贵气」。换言之,「贵气」有很多价位,亦即「贵气」有不同的等级。严格地说,我认为「贵气」没有种类或等级之分,只可以说它存在着不同的层次。高度传真的音响系统也有不同的层次,只要组件选择适当、搭配得宜,就能再生出「贵气」。这样就可以解析音响系统的价格高低,都有可能呈现「贵气」的原因。层次之分别在于「贵气」呈现的浓淡而已,回放出来的声音呈现「贵气」的「浓密」或「淡薄」,不能说明是由较高层次的或较低班次的音响系统再生出来了。「贵气」也有浓妆或淡抹,要根据自己经济条件和喜好、口味而定。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们这许多发烧友吕布里,自己眼睛里的西施也会多如天上繁星。
  我觉得「贵气」的浓淡不是三言两语可以理喻,它的范畴相当广阔,要明白很多音响上常常采用的术语,才能够意识它所包括的内涵。我自己就拥有三四部前级放大器,用Restek的Vector回放效果是纤毫毕现、玲珑剔透;用AudioLabo的Klar时回放出来的声音却是丰厚润滑、风情万种;真是「燕瘦环肥」难以取舍,「燕瘦」回放出来的声音比较「淡薄」;「环肥」回放出来的声音则是「浓密」的。要了解这样一个既是感觉性、又是理念性的抽象概念,必需要学习并熟悉音响技术上的术语。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台湾《音响论坛》的总编辑刘汉盛先生,他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音响二十要」,很详尽的音响术语阐释(感兴趣的话可以上音响论坛的网站下载)。我在2000年网上才有机会拜读他这篇大作,认为不可多得的佳作,于是打印下来,作为自我检讨、批评别人音响系统的参考依据。我发觉它的用处颇大,值得我们仔细阅读及了解个中道理。80-90年时代我能读到这篇文章就好了,这样我可以少走不少弯路,节省下不少不必要花费的金钱。我个人认为刘汉盛在给音质和音色所作的说明令我越读越胡涂起来,什么布、鞋的质;什么黄、蓝的色;我读罢还是糊厘胡涂,辨不出东或西。令我产生一种错觉:看来他自己也还未了解透彻。
  我学习音响技术术语是从杂志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而来,过程相当漫长。当年香港音响杂志中,我最推崇的写手叫雷明。他吐故纳新的较别的写手说得忠实,不含商业性地推销代理商品,骗取双重稿酬。我为了追寻雷明的文章,因而走遍很多旧书摊子,买来不少旧杂志(后来为了节省地方,我将那些印着的彩色广告页抛弃了,现在仅存留下印着文章的杂志散页)。  若要我写出怎样的音响系统才会有「贵气」,我会说这种音响系统必需达到下述各项标准:
  (1) 6个感:空气感,空间感,形态感,定位感,层次感和活生感。
  (2) 4个对比:细节重量对比,明暗对比,强弱对比,动态对比。
  (3) 4个度:瞬态速度,深度,阔度,透明度。
  (4) 2个力:解析力,结像力。
  (5) 1个平衡:整体平衡。

  这些标准多半是对音响系统各构件,作适当的挑选、并且搭配得宜而获得的。音响系统中各构件的选择和搭配,是一门经验和实践相结合的学问。它是那么的千变万化、五花八门,随着各人口味不同,可以做出诸多类型的声音效果,各取所爱。有经验的音响业前辈,略知你的所好,了解你的预算,很快便会提出一套令你满意的系统搭配的。
  要想上述各点都能在声音再生中达到理想,必需具备下列的条件:
  (1) 对音响系统各构件,作适当的挑选、并且搭配得宜;
  (2) 对音箱的摆放位置,附加超高音单元;
  (3) 聆听室声学处理恰当;
  (4) 有录音达到一定水平的软件…等等

  为声音再生做出适切的配合,创造「贵气」呈现的环境,「贵气」便会在望了!剩余的仅是「贵气」呈现的浓淡和层次,那就要看投入资金多寡了。首先认识「贵气」必需具备的重现条件,才晓得怎样去迎接「贵气」。
  标准和条件立了不少,它们有一定的重要性,有空首先再谈谈有关影响「贵气」最敏感的所采用的讯源和软件问题。

——尤悠 25-02-04
TOP
49#

我的天下 在 2004-10-26 11:02:27 发表的内容
价格贵呗

音响特贵,心里生气!
TOP
50#

价格贵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